
建黑沙青少年活动体验营 优化串联黑沙休闲资源
特区政府计划利用包括黑沙海滩旁闲置土地及周边开心农耕场等现有绿化休憩设施,规划总面积合共10公顷,分阶段落实建设黑沙青少年活动体验营,同时为更好整合以及优化周边的现有设施,将改造现有的步行系统,串联周边的黑沙海滩公园、黑沙公园、开心农耕场,以及黑沙水库郊野公园等多个休憩设施及场所,透过整体规划,构建一个集休闲度假、亲子游乐、历奇挑战、农耕体验、团建活动、自然教育等多元素的大型户外综合活动场地。整体规划依循因地制宜、环保生态、自然和谐的设计理念,为市民提供一个丰富多元的休闲好去处,将路环逐步打造成为澳门居民老少咸宜的后花园。
黑沙青少年活动体验营透过趣玩、探索与挑战三大主题的设计概念构建不同的功能分区提供休闲度假、亲子游乐、历奇挑战及锻鍊身心的综合场所。整个项目分为12个主题片区,当中包括空中滑索、历奇塔、攀岩墙、立体网阵、儿童四轮车、成人越野单车场、滑板场、wargame场、水上竞技活动,以及自然小溪和儿童亲水喷泉等新颖设施,为全年龄段居民,特别是儿童、青少年打造水陆空立体历奇体验、锻炼体魄和精神意志的场地。
同时,体验园亦设有露营场地、自然科普园、多功能活动大草坪、烧烤场、贯通全园区的单车径及缓跑慢行步道等,丰富玩乐体验,满足朋辈、家庭及亲子等不同层面对休闲设施的需求。此外,将兴建不少于200个车位的多层停车场、活动中心、多用途场地、手工作坊、餐饮空间等不同类型的配套设施。为方便市民前往,日后亦将研究于周末或节假日安排接驳专线巴士来往石排湾至及体验营,同时配合延伸路环环岛人行道系统,鼓励市民步行及公交出行。
该项目亦会串联新搬迁的开心农耕场及树木苗圃,打造成为自然科普教育基地。而毗连的黑沙水库郊野公园设施历经三十年使用,多处地方已出现老化损坏,钢索吊桥、水坝栈道、步道扶手阶级等设施均需整修以保障游人安全。园内亦有不少设施长期闲置而未能有效利用。因此,在坚持对山体及绿化最小影响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包括优化郊野公园入口广场,增加树荫绿化及美化景观,翻新水坝栈道及吊桥,活化水库旁闲置的圆形迷宫平台,改造成观景眺望台及设置观音艺术雕塑,闲置的水上活动中心亦会改造成配套设施方便市民。
为改善行人过路安全,亦将利用郊野公园入口旁现有地下涵箱渠,改造成行人隧道,以便居民更安全的穿过黑沙马路,直接前往黑沙海滩。

善用现有土地资源 建设休憩运动场地
特区政府一直重视民生建设,不断推进各项社区发展及配套项目,而为落实特区“二五”规划中增加、优化市民休闲设施的发展策略,特区政府将于澳门市区及路环推出两个项目,分别是利用原逸园狗场土地,建设大型市民运动公园,以及利用黑沙海滩旁闲置土地及整合周边空间,打造大型青少年活动体验营,并串连黑沙水库郊野公园作整体规划优化,完善路环环岛行人系统,为市民提供丰富多元的休闲运动空间,以及接触大自然的好去处。
七月十八日,特区政府跨部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市民运动公园、黑沙青少年活动体验营及周边配套优化项目,出席者包括行政法务司司长张永春、市政署市政管理委员会主席戴祖义、公共建设局局长林炜浩、体育局局长潘永权、市政署市政管理委员会副主席罗志坚等。
特区政府高度重视原逸园狗场重整优化项目,持续听取各方意见,并由市政署、公共建设局、工务局、体育局、交通事务局组成专责小组跟进。经综合分析,原逸园狗场及莲峰体育中心计划重新改建为大型市民运动公园,为人口稠密的北区居民创设集休憩、亲子、运动共构的优质活动场所,此外,亦希望藉著计划一并优化改善设施周边的交通环境及行人通行配套。
此外,特区政府亦利用路环黑沙海滩旁闲置土地及整合周边空间,打造大型青少年活动体验营,成为青少年及其它年龄市民运动、锻炼、历奇的活动场地,并将毗连的黑沙海滩及黑沙水库郊野公园作整体规划优化,完善通行配套,将路环打造成适合全龄市民休闲运动,接触大自然的后花园。

逸园狗场建市民运动公园 增多元休闲运动社区设施
原逸园狗场及莲峰体育中心地段总面积约40,000平方米,计划透过整体规划设计,改建为集运动、游戏、亲子、社区活动、休闲文化等多元复合的市民运动公园,总建筑面积约74,000平方米,把运动与居民日常休闲融为一体,促进居民身心健康发展。
现时前期概念方案的市民运动公园将按功能分为三幢主体建筑、一个标准田径场,以及立体步行及休憩系统、多个城市小广场。主体建筑物分别为1号馆、2号馆及儿童活动中心。
1号馆:1号馆楼高四层,设施场馆内包括滑板场、兵乓球场、排球场、攀岩场、羽毛球场等,是较集中之体育场馆区;球类活动设置于场地西北角能方便与公园其他举辧活动时能单独运作及管理;底层为五人足球场,亦可兼作大型活动场地使用。二层及三层均设有多功能室作社区活动使用。
2号馆:楼高二层,底层主要设置游泳馆及观众席;并设有更衣室、接待处、三个篮球场及观众席。其中游泳馆及田径场有较独立之出入口及人流、后勤动线,方便独立管理。
儿童活动中心:靠近地段南侧,楼高四层,集中儿童活动需求。考虑到游玩空间的遮阳及场地空间需求,及全天侯仍能使用。儿童活动中心底层室内空间为展览区,一楼为创意教学区,二楼为室内游玩区,户外以无障碍平台连接至市民运动公园—2号馆的平台。三楼为阅览区,设有室内外阅览区,提供丰富阅读体验。
立体步行及休憩系统 :整个项目以连廊,天桥系统串连,形成立体漫步网络,连接项目最北端至最南端,增加运动公园整体游玩性及趣味性,同时散落于各处的休憩及活动空间亦能分流,提供不同人群的活动空间场所。另设有单车径、缓跑径及林荫大道等,提供予市民更多元化的运动和游玩选择。
交通规划上,项目将进行周边区域的交通优化,包括与周边社区的交通连接,考虑未来的人流量,项目将设置地下停车场(约450个车位),改善现有步行系统,如改善罅些喇提督大马路与白朗古将军大马路交界的行人天桥的无障碍条件及落脚点,使行人天桥和项目实现更有机的接合;在白朗古将军大马路与青洲大马路交界兴建新的行人天桥,优化青洲区及筷子基区居民通往市民运动公园的步行易达性。与此同时,将对青洲大马路及白朗古大马路进行改善优化,而周边的巴士站亦会重新规划。

“我与基本法”亲子普法同乐日将于本周日举行
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颁布三十周年之际,法务局、市政署、教育及青年发展局和澳门基本法推广协会将于本周日 (21日)合办“我与基本法”亲子普法同乐日,寓普法宣传于游乐,以轻松手法推广《宪法》和《澳门基本法》。
活动将于2023年5月21日早上11时至下午5时于路环黑沙临时绿化休憩区举行,现场将设有儿童充气游乐设施、摊位游戏、舞台表演、“打卡即赏”和亲子手作工作坊等活动,而有奖问答游戏环节将送出以“澳门基本法颁布三十周年”为题的首日封连邮票,甚具收藏价值。此外,市民于活动当日可自备简餐,于绿化休憩区的草地上享受自然,活动详情请参阅海报,欢迎市民踊跃参与。
为方便市民前往黑沙临时绿化休憩区,活动当日设有两条免费接驳巴士,分别由南湾国际银行、氹仔中央公园往返黑沙海滩,首班穿梭巴士发车时间为早上10时30分,并会因应不同时段每30或60分钟开出一班。如当天受恶劣天气影响,活动将取消或延期,届时主办单位将另行公布,敬请留意。

筷子基北湾泵站箱涵渠工程5月19日动工 将有临时交通安排
为缓解筷子基区及林茂区因暴雨引起的水浸情况,市政署将分阶段兴建筷子基北湾泵站及箱涵渠,加大区内整体排雨水能力,并藉工程扩展俾若翰街沿岸空间,增设总面积达二千多平方米的海滨休憩区,为市民提供多元休闲空间。而为减少对交通的影响,工程前期将先扩阔俾若翰街的行车空间,以创造条件增设行车道,使工程期间亦可保持通车,敬请市民留意有关路段将实施之临时交通安排。
新增筷子基北湾泵站有助在暴雨时将雨水经箱涵渠收集后强排出海,泵站亦设截污功能,以改善筷子基北湾沿岸的水污染问题。新建的两段箱涵渠,能分流雨水至新建泵站排放,缓解林茂集水区排水系统的压力,并连通林茂海边马路的雨水箱涵渠,协同周边管网发挥互补作用,大大减低水浸的机会;同时藉此工程,同步增建海滨休憩区,整体优化筷子基北湾的休憩设施。
工程将分为三期,第一期工程:在俾若翰街沿岸建造一段170米的箱涵渠,以改善整体渠网。同时,扩阔现有步行空间,建造总面积约2,166平方米的海滨休憩区,设置健身区、儿童互动区、观景平台等多功能休闲区,连接目前筷子基北湾休憩区,为区内居民提供优质户外活动空间;透过花槽树木,建设分隔休憩区和行车道路的绿色屏障;工程亦配合工务部门的防洪墙设计要求。此外,为争取在施工期间俾若翰街一段保持双向行车,交通事务局与市政署协调,工程前期先于俾若翰街开辟临时行车道,争取于施工期间维持双向行车,以减少对交通影响。
第二期工程:于船澳街路段建造总长268米箱涵渠,连接林茂海边大马路雨水箱涵渠及第一期俾若翰街新建箱涵渠,分流林茂海边大马路的雨水至箱涵渠,并将筷子基周边范围雨水截流至第三期工程兴建的雨水泵站。
第三期工程:主要建造占地约920平方米的筷子基北湾泵站,除排雨水外,兼具截污功能。泵站备除臭系统,并覆盖绿色屏障以美化外观。
为减少工程期间对交通的影响及理顺日后车流,交通事务局经与市政署协调后,工程前期先扩阔介乎沙梨头北街与船澳街之间的一段俾若翰街,并增设一条车道,使建造泵站箱涵渠工程期间亦可保持双向通车。
第一期工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俾若翰街保持有限度通车;第二阶段俾若翰街与船澳街交界将被工程占用,车辆不能经俾若翰街往来绿扬花园及快盈大厦,期间将临时开放快盈大厦与政府船坞之间的一段筷子基街供车辆行驶,以保持区内交通循环;第二及第三期工程的临时交通安排,亦会以有限度通车为原则执行,确保交通的通达性。
巴士方面,前期扩阔路面期间巴士服务不受影响,而随工程推进,会分阶段临时停用部份巴士站点,当局会因应实际施工情况调整部份巴士路线及考虑增设临时站等措施,回应公众的出行需要,有关调整安排亦会适时公布。
首期工程将于5月19日动工,争取2024年下半年完成建造箱涵渠,而泵站土建部份则于2025年完成,随后进入调试期,以达致最佳运行效果。由于工程位置在人口稠密区域,且靠近堤岸,受潮汐变化影响大,施工具一定难度,市政署将制定预案,透过各种措施,与交通事务局做好协调工作,控制工程进度,尽可能降低对交通的影响,并因应区内复杂的地下管线设施,协调各专营公司的工程,避免重复开挖。
工程开展前,市政署已分别向市政署市政谘询委员会、社区服务谘询委员会及区内团体介绍有关工程,并将于区内派发宣传单张及张贴宣传海报,让居民及商户了解工程的内容。由于上述工程范围涉交通要道,亦较接近商户及民居,难免对出行构成不便,敬请公众谅解有关工程的必要性。市政署将严格监督工程进度,争取尽快完成工程,同时提醒市民留意并配合临时交通安排,遵守现场指示。市政署及交通事务局将密切留意施工情况,著力做好协调工作,尽量减少工程对交通和道路使用者的影响。

澳门特区政府就实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的报告接受审议
5月12日,澳门特区政府代表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在日内瓦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的第九次定期报告(包括澳门特区的第三次定期报告),接受了联合国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的审议。
我国代表团由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黄晓薇担任团长,出席是次审议会议的澳门特区政府代表团成员包括社会工作局局长韩卫和法务局代表等。
在审议会议的开场发言中,韩卫向委员会简要介绍了澳门特区自2014年接受审议以来的妇女权益保障情况,以及在推动性别平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代表团随后与委员会就涉及《公约》的相关问题,包括妇女获得司法保护的权利、打击淫媒及贩卖人口犯罪等问题进行交流并表达了特区政府的立场。
特区政府相信,是次审议有助委员会更好地了解澳门特区在实施《公约》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效。特区政府将持续推行保障妇女权益的各项措施,落实《公约》规定,统筹兼顾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各方面的发展利益,促进妇女事业全面发展。

公务人员公积金制度 新增中国政府债券基金
为让公务人员公积金制度供款人进一步增加分散投资风险的弹性,退休基金会自2023年6月转换日(递交转换声明期限:5月18日至6月1日)起,新增中国政府债券基金:滙丰环球基金ICAV - 中国政府当地债券指数基金,作为公积金制度的投放供款项目。
新基金投资于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及三间中国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所发行的债券。基金以被动型方式管理,目标是透过尽可能密切追踪其基准指数的表现,提供定期收益及资本增值,适合希望把握中国债券市场发展而带来长线投资机遇的供款人。
退休投资属长线,供款人须细阅各投放供款项目的资讯,因应个人投资目标及风险承受能力,建立适合自己的退休投资组合。更多关于新基金或其他投放供款项目的资讯,请浏览https://www.fp.gov.mo/ChinaGovBond及https://www.fp.gov.mo/FundInformationPlatform,如有查询可致电退休基金会热线2835 6556。

市政署持续优化公厕 增设公厕导航服务及指示
为方便市民及游客使用公共厕所,市政署推出“EasyGo公厕导航”服务,于各区公厕指示牌上增设二维码,只需使用手机扫瞄二维码便可使用导航功能,指引使用者前往距离最近的公厕。市政署将逐步增加公厕指示牌数量,并优化公厕外观及设施,提供更优质的公厕环境。
市政署正逐步于全澳各区的公厕指示牌上,增设“EasyGo公厕导航”二维码。市民或游客只需用手机扫瞄相关二维码,便可进入“EasyGo公厠导航”页面,允许获取位置就可使用导航功能前往最近的公厕。同时,亦可获取该公厕的开放时间、具体地址、是否具有无障碍设施等资讯。使用者亦可以储存二维码图片,便可于有需要时使用该功能。市政署将于具条件的地点,逐步增加公厕指示牌及二维码数量,方便市民及游客获取公厕资讯。
近年,市政署持续推进“优化市政公厕计划”,重新设计和美化公厕环境,同时提升公厕规格,完善内部布局及各项设施配套,包括增加女厕厕格比例、优化自然通风和采光、进行室内绿化、引入消毒净味设备等。而水龙头、洗手液、卫生纸、冲水设备等,则引入自动感应式装置,令公厕更洁净卫生。在空间条件许可下,部分公厕更会加设无障碍厕所、亲子厕所、母乳喂哺室等,方便有需要的人士使用。市政署将持续优化公厕设施,强化公厕管理,为市民及旅客提供更优质的环境,共建健康美洁城市。

市政署下月办两场《动物诊疗及商业业务法》讲解会
为推动本澳动物诊疗及商业业务发展、加强保护动物及维护公共卫生,特区政府制定第4/2023号法律《动物诊疗及商业业务法》,对兽医专业资格认可及动物诊疗、繁殖、售卖、寄养场所设立准入及监管制度,并将于2024年4月1日生效。市政署将于本年5月中旬举办两场讲解会,分别向公众及业界讲解法律内容,欢迎有兴趣人士报名参加。
讲解会讲解法律细则 并就补充性法规收集意见
讲解会设公众专场,以及动物诊疗及商业业务界别专场,将分别于5月15日及16日下午3时假沙梨头街市市政综合大楼九楼礼堂举办。会上将讲解《动物诊疗及商业业务法》的内容及过渡安排。此外,配合法律的实施,相关补充性行政法规将陆续出台,包括规范兽医专业委员会的运作、兽医注册及场所准照的申请及续期程序、场所设置的技术要件,以及法律相关的一切费用等。讲解会将收集持份者对相关补充性行政法规的建议。活动以粤语进行,现场设即时葡文翻译,欢迎有兴趣人士登入市政署“活动报名系统”报名参加,或致电市民服务热线2833 7676查询详情。
兽医注册及场所准照制度 助力专业发展
《动物诊疗及商业业务法》订定兽医专业资格认可登记及注册制度。只有取得由兽医专业委员会发出的“专业资格认可证明书”,并向市政署申请办理注册的人士,或担任兽医范畴职务的公务人员,方可使用“兽医”专业职衔。已办理注册者须履行法定义务,有关注册的有效期为两年。
法律亦订定“动物诊疗活动场所”及“动物商业业务场所”两类行政准照及监察制度,并规范发出场所准照的要件、设施设备的要求、准照持有人的义务等。私人动物诊疗活动场所、以营利且非供人类食用为目的的繁殖、售卖、寄养动物的场所(鱼类及竞赛活动动物除外),均须持有场所准照并须每年续期。
持续宣导、听取意见 推动法律有效落实
为推动《动物诊疗及商业业务法》有效落实,市政署早前已向市政谘询委员会成员讲解法律内容;未来亦会向社区谘询委员会介绍,并持续向相关持份者宣导新法,进一步提升本澳动物卫生水平及整体兽医服务质素、推进行业健康发展。

市政署逐步推进松山生态重建复育
松山是褐根病的高发区,受早年风灾影响造成大量树木受损,使得藤本植物更具条件疯长危害,令该区树木持续衰弱,林区无法自然更新;市政署去年起将松山周边的5.5公顷范围规划为生态修复专区,清理藤蔓和枯树、开挖树穴及进行土壤改善等工作,种植新苗木约3,100株,以提高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松山的自然生态环境。
松山近年表面看似一片绿油油,主要受藤本植物疯长为害,大面积覆盖山林,令树木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持续衰弱,甚至死亡,且林下苗木也因无法获得足够阳光正常成长,令林区无法自然更新。故市政署于二零二二年九月起的第四期山林修复计划中,有序推进松山生态重建。
长期以来,松山是褐根病的高发区,且属山坡地易出现水土流失。而去年九月开展的山林修复计划,依松山现状及地理特徵把周边5.5公顷规划为生态修复专区。除保留原有健康的树木,清理藤本植物(如薇甘菊、葛藤等外来入侵植物)和枯树、开挖树穴及进行土壤改善等一般性工序外,为防坡地出现水土流失,更首次采用特殊工法,采取反坡向的整地作业并加设拦根板。而在褐根病病区的种植穴中,将可能受病菌感染的植株幼根和其周边土壤全部清除,回填健康的种植土,共客土约480立方米,以减少新植树苗的根系与病菌的接触机会,降低染病率。
根据澳门的气候和环境特点,结合山林立地条件以及珠三角地区近年来的生态修复经验,是次松山山林修复计划主要选用秋枫(Bischofia javanica)、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幌伞枫(Heteropanax fragrans)、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杨梅(Myrica rubra)、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黧蒴锥(Castanopsis fissa)等23个树种,为野生动物创造栖息条件及食物来源,提高生物的多样性,打造草本─灌木─乔木层次分明的健康森林。
今年首季,市政署已修复地厘古工程师马路(俗称33弯)下方约5.5公顷的陡坡,完成种植新苗木约3,100株,期望种植之树苗能尽快适应山林,逐步恢复松山的自然生态环境。
澳门近年分别经历天鸽、山竹、海高斯等超强台风吹袭,山林受损严重,超过50多万株树木受到不同程度损害。为尽快恢复本澳山林生态环境,市政署由二零一八年起逐步开展各项修复计划,争取于二零二四年完成修复至少120公顷山林。截至今年四月,已完成40公顷的应急修复及完善提升整体生态面积50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