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务司司长陈海帆在检讨重大灾害应变机制暨跟进改善委员会记者会上的发言

为了进一步完善重大灾害应急机制,行政法务范畴下各部门因应各自职能,配合特区政府的整体部署,积极落实防灾工作的各项措施。

 

一、加强渠网监控及疏水能力

  • 民政总署已于本年第一季开展内港雨水泵房及雨水涵箱渠建造工程,预计可于本年5月开始招标,2021年完成建设。该工程完成后,可将新马路至水上街市的内港沿岸一带雨水截流,接入新建的大型雨水涵箱渠,并排入内港25号与26号码头之间水域新建的雨水泵房,利用排涝手段解决暴雨的内涝问题。现阶段已开展有关路段的管线迁移计划,以便预留足够的地下空间作大型雨水涵箱渠的兴建。
  • 于2017年底建立了雨水泵房网络实时远程监控系统,目前正进行系统的测试工作。当泵房出现运作异常,可通过手机联络多名负责人,并提供雨水泵房运作,包括实时影像,流量等数据,及时派员对问题作出处理,确保使用设施时的稳定和持续性,对可预测的内涝及暴雨情况,预先抽乾渠道内积水。
  • 计划于2019年对可能受风暴潮淹浸而影响运作的泵房设备完成硬件加高工程,并透过购置大功率供电车或升级后备发电机,确保在电力供应中断时泵房能维持正常运作。

 

二、制定复绿计划及巡查指引

  • “天鸽”风灾造成超过17,000株城市树木被毁,山林方面也有近500公顷面积受到严重影响。2018年计划于本澳公园、休憩区和道路根据适合植树位置分阶段新植和补植树木约2,000株(行道树1,600株、公园400株),预计于4~6月完成种植,种植品种会以开花、常绿和较抗风的中、小型乔木为主。另外,邀请广东省林业厅专家团队协助规划,随后将开展各区林相的生态修复工作,整个复绿计划预计于2023年完成。
  • 制定风(季)前风后树本及休憩区巡查指引。

 

三、设立垃圾清运应急机制

  • 监督清洁专营有限公司做好风前及风后垃圾清理及清运的工作
  • 按实际情况,启动临时应急措施,包括:
    • 协调清洁专营有限公司额外增加人手及車辆,按不同状况进行垃圾清运。
    • 增设臨时垃圾收集点。
    • 倘出现严重水浸或会产生大量垃圾的情况,向商号提供清理物资,以及清理指引。
    • 发动人员按照已制定的清理方案,有序地开展大规模的垃圾清理工作。

 

四、增加救灾物资的仓存量

  • 制定救灾专用清单,增购救灾物资,预先采购必须的备用物资(例如:垃圾铲、手套、口罩、水等);计划于2020年完成购置大型抽水泵、高压泵车、山猫及吊车,并与有关商会商议租用车辆协作事宜。现已购买了130台不同型号大小的链锯,以备救灾之用。
  • 定期检查各仓存点的物资狀况。
  • 制定车辆撤离水患地点指引。

 

五、设立撤离集合点

  • 为配合特区政府风暴潮撤离机制,民署会于营地街市、下环街市和沙梨头街市地面层皆设立需要扶助人员撤离集合点,并将营地、沙梨头及下环活动中心作为紧急疏散停留点。

 

六、设立灾害协作应急机制

  • 与各坊会、社团建立聯络人机制及救灾机制,并协调坊会向区内商会及居民发放救灾物资。
  • 建立非前线人员救灾资料库,以便靈活调配人手。
  • 为上述人员进行培训,已分别组织人员参与了3项防灾救灾应变机制相关的讲解会及经验分享会。

 

七、增设公共服务突发信息发布平台

  • 于“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增加收集各部门有关公共服务突发信息的功能,并研究将相关信息整合到政府入口网站。目前,行政公职局已完成公共服务突发信息发放需求的分析工作。

 

八、辖下各部门已启动编制应急行动预案

  • 建立协助救灾恒常机制,在灾难期间尽力确保部门管辖的公共财产及人员的安全,关心部门人员的受灾情况。
  • 增加资源投入,并定期检查硬件设备,保障核心系统和对外服务的提供要求。
  • 已开展在政府数据中心研究建立法务部门灾后复原电脑中心的前期研究工作,务求将灾难损害降至最低。
  • 已购置部分感应探测装置,并接驳到重要的资讯系统。同时,配合在水、电力、消防等方面设置危机警示的电话通报机制,为部门核心系统维持正常运作的安全性提供保障。
  • 法务部门配合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