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務司司長陳海帆在檢討重大災害應變機制暨跟進改善委員會記者會上的發言

為了進一步完善重大災害應急機制,行政法務範疇下各部門因應各自職能,配合特區政府的整體部署,積極落實防災工作的各項措施。

 

一、加強渠網監控及疏水能力

  • 民政總署已於本年第一季開展內港雨水泵房及雨水涵箱渠建造工程,預計可於本年5月開始招標,2021年完成建設。該工程完成後,可將新馬路至水上街市的內港沿岸一帶雨水截流,接入新建的大型雨水涵箱渠,並排入內港25號與26號碼頭之間水域新建的雨水泵房,利用排澇手段解決暴雨的內澇問題。現階段已開展有關路段的管線遷移計劃,以便預留足夠的地下空間作大型雨水涵箱渠的興建。
  • 於2017年底建立了雨水泵房網絡實時遠程監控系統,目前正進行系統的測試工作。當泵房出現運作異常,可通過手機聯絡多名負責人,並提供雨水泵房運作,包括實時影像,流量等數據,及時派員對問題作出處理,確保使用設施時的穩定和持續性,對可預測的內澇及暴雨情況,預先抽乾渠道內積水。
  • 計劃於2019年對可能受風暴潮淹浸而影響運作的泵房設備完成硬件加高工程,並透過購置大功率供電車或升級後備發電機,確保在電力供應中斷時泵房能維持正常運作。

 

二、制定復綠計劃及巡查指引

  • “天鴿”風災造成超過17,000株城市樹木被毀,山林方面也有近500公頃面積受到嚴重影響。2018年計劃於本澳公園、休憩區和道路根據適合植樹位置分階段新植和補植樹木約2,000株(行道樹1,600株、公園400株),預計於4~6月完成種植,種植品種會以開花、常綠和較抗風的中、小型喬木為主。另外,邀請廣東省林業廳專家團隊協助規劃,隨後將開展各區林相的生態修復工作,整個復綠計劃預計於2023年完成。
  • 制定風(季)前風後樹本及休憩區巡查指引。

 

三、設立垃圾清運應急機制

  • 監督清潔專營有限公司做好風前及風後垃圾清理及清運的工作
  • 按實際情況,啟動臨時應急措施,包括:
    • 協調清潔專營有限公司額外增加人手及車輛,按不同狀況進行垃圾清運。
    • 增設臨時垃圾收集點。
    • 倘出現嚴重水浸或會產生大量垃圾的情況,向商號提供清理物資,以及清理指引。
    • 發動人員按照已制定的清理方案,有序地開展大規模的垃圾清理工作。

 

四、增加救災物資的倉存量

  • 制定救災專用清單,增購救災物資,預先採購必須的備用物資(例如:垃圾鏟、手套、口罩、水等);計劃於2020年完成購置大型抽水泵、高壓泵車、山貓及吊車,並與有關商會商議租用車輛協作事宜。現已購買了130台不同型號大小的鏈鋸,以備救災之用。
  • 定期檢查各倉存點的物資狀況。
  • 制定車輛撤離水患地點指引。

 

五、設立撤離集合點

  • 為配合特區政府風暴潮撤離機制,民署會於營地街市、下環街市和沙梨頭街市地面層皆設立需要扶助人員撤離集合點,並將營地、沙梨頭及下環活動中心作為緊急疏散停留點。

 

六、設立災害協作應急機制

  • 與各坊會、社團建立聯絡人機制及救災機制,並協調坊會向區內商會及居民發放救災物資。
  • 建立非前線人員救災資料庫,以便靈活調配人手。
  • 為上述人員進行培訓,已分別組織人員參與了3項防災救災應變機制相關的講解會及經驗分享會。

 

七、增設公共服務突發信息發佈平台

  • 於“公共服務管理平台”增加收集各部門有關公共服務突發信息的功能,並研究將相關信息整合到政府入口網站。目前,行政公職局已完成公共服務突發信息發放需求的分析工作。

 

八、轄下各部門已啟動編制應急行動預案

  • 建立協助救災恆常機制,在災難期間盡力確保部門管轄的公共財產及人員的安全,關心部門人員的受災情況。
  • 增加資源投入,並定期檢查硬件設備,保障核心系統和對外服務的提供要求。
  • 已開展在政府數據中心研究建立法務部門災後復原電腦中心的前期研究工作,務求將災難損害降至最低。
  • 已購置部分感應探測裝置,並接駁到重要的資訊系統。同時,配合在水、電力、消防等方面設置危機警示的電話通報機制,為部門核心系統維持正常運作的安全性提供保障。
  • 法務部門配合相關法律法規的修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