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市政公廁 構建健康城市
來源:澳門雜誌 138期

優化市政公廁 構建健康城市
優化市政公廁 構建健康城市

為配合社會發展,減少疾病傳播,澳門特區政府市政署近年持續優化公共衛生設施,通過新增、改善公廁環境及完善相關設施配置,為市民及旅客提供更安全舒適的衛生空間。2020年,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來襲,以及配合特區政府防疫抗疫工作,並落實以工代賑,扶助本澳中小企,保障本地工人就業的政策,市政署於今年初加快推進優化公廁計劃,預計提供逾1,200個就業職位,部份公廁已完成優化工程並重新開放使用。

以工代賑創造就業職位

隨着社會進步,大眾對公共衛生設施的要求日益提高,為此,市政署推出優化公廁計劃。市政署設計處代處長鄭軍海表示,持續對公廁的使用情況進行評估,是市政署的恆常工作之一,在綜合公共衛生設施損耗程度的資料,整理管理部門反饋意見及市民提供的建議後,市政署每年會對6至10個公廁進行翻新工程。他強調,「優化公廁計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項目,未來會一直持續展開。」


市政署設計處代處長鄭軍海表示,翻新或重整公廁所花的工期各有不同,平均施工期約60天。

市政署設計處代處長鄭軍海表示,翻新或重整公廁所花的工期各有不同,平均施工期約60天。

現時,市政署轄下公廁共有182個,分別為:澳門127個、氹仔27個、路環28個,公廁按位置屬性又分為公園、休憩區、街市、街道、服務中心附屬公廁等。考慮到旅客的需要,大三巴牌坊等旅遊景點附近亦會建公廁。

為配合特區政府的防疫抗疫工作,以及落實以工代賑措施,市政署於今年初加快推進公廁優化,對全澳60個公廁進行重整,以及翻新23個公廁。鄭軍海說,早於去年底,市政署已着手規劃今年的翻新計劃,當中涉及公廁外觀設計、前期招標、判給工程等程序。「市政署選擇於疫情期間加快計劃,除了防控因素,亦考慮到訪澳旅客大減,各公廁的使用量下降,是推進優化計劃的好時機。」他指出,不論翻新或重整公廁,需要考慮多項因素,如相應的人力資源,各區公廁的分佈、地點、規模等,制訂緩急先後次序,逐步執行。

是次對60個公廁進行優化重整,相關設計全出自澳門建築師手筆。鄭軍海表示,60個公廁的設計工作已全數完成,正在逐步施工,已完成9個公廁的重整工程(截至10月15日),預計到10月底將完成17個,平均施工期約60天,於本年內將有50多個優質公廁陸續竣工。


位於松山跑步徑的松山巿政公園公廁已於日前重新開放

位於松山跑步徑的松山巿政公園公廁已於日前重新開放


位於松山跑步徑的松山巿政公園公廁已於日前重新開放

位於松山跑步徑的松山巿政公園公廁已於日前重新開放

人性化設計照顧不同需要

提升公廁規格,改善社區衛生環境,是翻新計劃的重要指標之一,鄭軍海表示,市政署顧及市民需要,提升公廁設施配套,完善服務功能,增設了無障礙廁所、親子廁所、母嬰哺乳室等便民設施。事實上,這些供特殊群體使用的配置,數年前已開始出現於新建的公廁內。他舉例,為了保障殘疾人士的社會權益,澳門回歸後,已把無障礙廁所的空間規劃納入翻新計劃;為方便父母在使用廁所時,能安心照顧年幼子女,具有獨立空間的親子廁所亦相繼出現。「早於10年前,已陸續收到意見要求增設母嬰哺乳室,自回歸以來由我親自參與設計的公共廁所已有5個。」


親子廁所為有需要的家庭帶來貼心體驗

親子廁所為有需要的家庭帶來貼心體驗

鄭軍海指出,設置特殊設施要求有較大的空間,例如獨立的母嬰哺乳室,最少要有5平方米的面積,這意味着原本的公廁空間會減少。他說:「若公廁沒有空間增建母嬰哺乳室,我們會在無障礙廁所內,增加輔助哺乳設施,例如在牆身安裝可折疊式的哺乳工作台,輔助有需要的人群,這是一種靈活變通的方式。」


金蓮花廣場公廁配備了基本的男女衛生間,並在無障礙廁所內增設母嬰設備,方便市民使用。

金蓮花廣場公廁配備了基本的男女衛生間,並在無障礙廁所內增設母嬰設備,方便市民使用。

市政署向市民徵集意見時,收到很多關於調整男女廁格比例的建議。由於兩性生理構造不同,女性使用坐廁的需要比男性多,而男女廁格比例未有作出相應的調節,往往造成女性上廁所大排長龍的情況。因此,是次翻新計劃,48個公廁的男女廁格比例調整為一比二,回應實際的需要。

他指出,為了解決公廁空間不足的問題,未來的公廁選址,會盡量設於空間更寬裕的地點,並根據社會發展需要,持續增設便民措施。


路環市政球場公廁已完成翻新工作重投服務,公廁配備清潔工人休息間,體現更人性化的設計。

路環市政球場公廁已完成翻新工作重投服務,公廁配備清潔工人休息間,體現更人性化的設計。

更新設備提高衛生標準

澳門是一個旅遊城市,為照顧旅客及夜間工作的市民需要,全澳共設有94個24小時開放的公廁,分佈於各區大街上。市政署在防疫期間,要求外判管理公司按照指引,增加每日的清潔頻率,用稀釋漂白水清潔消毒公廁的門把手、扶手、紙巾機、水龍頭、沖廁按鈕等設施,亦要每周用高壓水槍及消毒液,對公廁進行徹底清潔消毒,同時,要求外判公司向市政署呈報清潔員的健康狀況,一旦出現異常須立即按衛生局公佈的指引處理。另外,市政署還強化了公廁的巡查監管及維修機制,設置電子巡查系統,由外判公司派員持電子裝置,每日對各公廁巡查3次,而公司的管理級人員須對廁內設施設備、清潔狀況進行監察,確保公廁正常運作。


市政署要求外判公司嚴格執行清潔消毒工作

市政署要求外判公司嚴格執行清潔消毒工作

除了翻新及美化公廁外觀,市政署在公廁內增加自動感應設備,如自動皂液器、感應式水龍頭、感應式沖水便器及自動式提供衛生紙機等,以減少手部接觸的機會,並於廁格內增設扶手,照顧長者的需要。而公廁內的氣味問題,亦是市政署關注的重點,因此公廁內設有消毒淨味設備,減低廁內的異味。「重整和翻新的公廁,所有設備都按照最新的標準設計,如配備環保易潔的瓷磚、節能環保LED燈具,在供電條件良好的公廁計劃安裝冷氣,以保持地面乾燥,減少細菌的滋生。」

為方便市民快捷獲取公廁地理位置及開放時間等訊息,市民可於手機輸入www.easygo.gov.mo進入「市政設施EasyGo」,透過定位指示線路前往公廁,並可對相關公廁進行滿意度評分。


市民可掃瞄公廁指示牌上的QR Code或登錄市政署網頁,進入市政設施「EasyGo」,獲取公廁位置等資訊。

市民可掃瞄公廁指示牌上的QR Code或登錄市政署網頁,進入市政設施「EasyGo」,獲取公廁位置等資訊。


市民可掃瞄公廁指示牌上的QR Code或登錄市政署網頁,進入市政設施「EasyGo」,獲取公廁位置等資訊。

市民可掃瞄公廁指示牌上的QR Code或登錄市政署網頁,進入市政設施「EasyGo」,獲取公廁位置等資訊。

延伸閱讀

澳門最早公廁

據澳門著名文化學者徐新「從《點石齋畫報》看清末澳門」文中載述,光緒十四年(1888)十一月,《點石齋畫報》卯集根據新聞刊登了一幅名為《圊稅新章》的圖畫和跋文。《辭海》云:「圊,廁所,古代又稱圊溷。」

作者描繪了澳門一座西洋式建築的公共廁所,門內有一個西洋人倚櫃收錢。跋文中説:「近日葡人在澳門地區創立大便公鈔,列廁於市,派人看守,凡士商賜顧者,每人須納一文錢,否則以閉門羹相待。」

並說,「相聞前月下旬,由澳署議定將舉行」。可知這項市政建設和公廁收費的新章程,是由澳葡政府在當年九月下旬開會決定後實施的。

《點石齋畫報》這幅畫反映了當時澳門城市建設和管理的一個重要的舉措。徐新稱,中國第一個公共廁所已無從稽查,但從畫報記錄可推斷澳門是中國最早有記錄公共廁所的城市,印證了澳門是中國最早進入現代化進程的城市之一。


在近代歷史中,建立公共廁所並派人收錢管理,是文明和進步的標誌,《圊稅新章》在中國城市建設史上,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在近代歷史中,建立公共廁所並派人收錢管理,是文明和進步的標誌,《圊稅新章》在中國城市建設史上,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資料來源:徐新,〈從《點石齋畫報》看清末澳門〉,《文化雜誌》,1997年,第187-212頁

文:曾海英 圖:宋楚珊、陳思禮、市政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