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持續向青少年推廣法律知識,增強青少年知法和守法意識,“青年政策”跨部門跟進小組成員——法務局、市政署、經濟及科技發展局、勞工事務局、警察總局、治安警察局、司法警察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文化局、衛生局、社會工作局及環境保護局共12個政府部門,於2023年9月至11月合辦了“普法新TEEN地”青少年法律推廣月。本年組織了多項普法專題活動,活動形式包括:法律講座、線上問答遊戲、親子工作坊、法制課程、校園巡迴講座、巡迴展板展覽、寫作獎勵計劃及宣傳推廣活動等,超過63,000人次參加有關活動,今年部份活動的參加對象已擴展至澳門高等院校在讀的本科學生,以及增設社會體驗活動到訪橫琴參觀交流,覆蓋層面更廣泛,內容更豐富。

為展現各部門推廣的活動內容,總結活動成效,以及延續推廣法律普及的工作,上述部門於11月24日在科學館會議中心舉行了“普法新TEEN地”青少年法律推廣月總結禮,頒發感謝狀及全澳中學生法律知識網上有獎遊戲的各個獎項,並設有展現活力的舞台表演節目,達致宣傳相關法律推廣的效果。未來,“青年政策”跨部門跟進小組將繼續以豐富多元的線上及線下方式開展法律推廣活動,提升青年及學生對國家及澳門法律的學習興趣;同時,以系統教育和多元活動,讓青年及學生從學習及體驗中準確地理解和認識《憲法》與《澳門基本法》的關係,尊重法治精神,加深對國家和澳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進一步了解“一國兩制”的方針,以及相關法律的實施對澳門社會繁榮穩定的重要作用。

教青局龔志明局長、法務局梁穎妍局長、教青局黃嘉祺副局長、文化局文化遺產廳蔡健龍廳長、法務局法律推廣及公共關係廳陳志揚廳長、環境保護局環境宣傳教育合作廳阮燕蓮廳長、勞工事務局勞動監察廳李小娉廳長、教青局青年廳張敏輝廳長、市政署公民教育處林微笑處長、經濟及科技發展局工商業稽查處嚴飛處長、司法警察局社區警務及公共關係處趙朱惠敏處長、衛生局健康促進處黃穎雯處長、社會工作局兒童及青少年服務處胡嘉敏代處長、警察總局王少嶺警司、治安警察局公共關係處黎燕鴻副警司、法務局公共關係處馬理章處長、司法警察局社區警務及公共關係處少年關注組張劍鋒職務主管、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教青局主管、各參與學校及機構代表等出席總結禮。

雀仔園街市及外圍小販區的整治工程下月將如期竣工,為安排街市承租人及小販有序回遷及復市營業,市政署今(23)日下午邀請相關經營者舉辦座談會,協調重新營業安排,並詳細介紹了優化後攤位的配備及用電安全等一系列注意事項。

現時雀仔園街市及外圍小販區優化工程已進入最後階段,預計下月竣工,並將安排街市承租人及小販有序回遷,恢復對外營業。市政署積極與相關持分者協商重新開業安排。在聽取承租人及小販意見後,預計十二月初小販區部份成衣雜貨類攤檔已具條件對外試營運,十二月中下旬小販區將正式恢復對外營業。而雀仔園街市將於十二月中旬有序安排承租人回遷,做好復市的前期準備,而街市正式復市的日期將與相關攤位承租人商議,並視乎實際搬遷進度。會上,市政署代表亦提醒相關承租人及小販把握時間添置營運器具,並且向自來水及電力公司申請水錶及電錶,以便可於開業前完成安裝。

雀仔園街市及外圍小販區分別於今年三月及八月起休業進行整治工程。市政署在制定雀仔園街市整治工程方案時,已連同外圍小販區作一併規劃,整體工程包括保留雀仔園街市的建築外觀,加裝空調和通風系統、改善照明系統、調整公廁位置與男女廁格比例、更新街市排污設備、增設無障礙設施。並且重新佈置街市不同分區,分隔消費者購物動線和搬運貨物,達至乾濕分離,配合空調和通風系統及街市日常管理,改善傳統街市濕滑的環境。此外,更換了小販區的隔熱面板、活動雨篷、背板和分隔鐵網,改善排水設施及翻新結構架等。藉優化設施改善營商環境,為市民及遊客提供更佳的消費體驗。

兩街市共十五個攤位的公開競投今(16)日下午五時截止投標,市政署共收到393份標書,稍後將根據競投者的營運策略、經驗及資格、貨品種類的多元性等五項評審標準進行審核,挑選出合適的經營者,為街市注入新活力。

開放公開競投的分別是雀仔園街市的五個攤位及沙梨頭美食廣場的十個攤位,可供經營十三類商品或菜式。有別於過去空置街市攤位以登記抽籤分配的形式,是次根據《公共街市管理制度》相關規定,以公開競投方式招攬攤位承租人,期望提升街市經營積極性和服務品質,為居民提供更多元的購物選擇。

評審委員會將逐一審核投標者提交的競投文件,根據營運策略、經驗及資格、攤位每日經營時間、貨品種類的多元性、支付工具的便利性等五項主要標準評審,按照甄選條件編製及公佈分配攤位優先次序排名名單,爭取在確定名單公佈後三個月內完成所有攤位的分配程序並簽立合同。

法務局副局長馮炳傑今(15日)宣誓就職。儀式由行政法務司司長張永春主持,並由行政法務司司長辦公室主任林智龍見證。

張永春致辭時指出,法務局工作面對著不同的挑戰,在立法統籌、法律草擬、登記公證、法律推廣等方面近年完成大量工作,有賴法務局全體同事的努力,他勉勵馮副局長和同事們要繼續團結一致,共同做好法務範疇的各項工作。

馮炳傑表示上任後定會竭盡所能,在行政法務司司長和法務局局長的帶領下,與團隊切實執行各項工作,竭力為特區法務工作作出貢獻。

馮炳傑擁有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碩士和澳門大學法學士學位,1991年進入公職,曾擔任法務局法規草擬二處處長、法律草擬廳廳長的職位,並於2023年5月起擔任法務局代副局長。

根據行政法務司司長批示,委任馮炳傑自2023年11月15日起擔任法務局副局長,為期一年。

市政署正就雀仔園街市及沙梨頭美食廣場共十五個攤位進行公開競投。日前邀請了澳門青年聯合會、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逾六十名青年代表舉辦說明會,介紹攤位公開競投的手續及概況,希望吸引更多具創意及新經營理念的青年投身街市行業,助街市可持續發展。

市政署特意邀請青年團舉辦街市攤位公開競投說明會,希望爭取更多有意經營或創業的青年人投身街市行業,借助青年人的創意與視野,以新經營理念結合時下線上線下的銷售模式,引入更多元化的貨品和服務,為傳統街市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活力。

會上,市政署代表詳細介紹了是次公開競投十五個攤位的空間佈局及基礎配套,同時亦安排參與者到沙梨頭美食廣場進行實地瞭解。兩街市共十五個攤位,可供經營十三類商品或菜式,而每名競投者只可競投一個街市內一種業務類別的攤位。當中,沙梨頭美食廣場共十一個攤位,除一檔原已有承租人外,其餘十檔均公開予居民競投。分別有蒸煮食品、小炒、甜品、中國地方菜式、東南亞菜式、日韓熟食、西式食品等不同菜系和特色熟食。此外,重整後的雀仔園街市除新增空調系統外,以乾濕分離為原則重新佈置各功能分區,除原有販賣水產、蔬菜、肉類等攤位外,將引入預包裝輕食及熟食、預包裝的急凍及冰鮮水產、環球雜貨及香料等不同類型商品,為區內消費者提供更多元化的選擇。

行政會完成討論《物業、商業登記及公證的電子化》法律草案,有關法案將送立法會審議。

現行《物業登記法典》、《商業登記法典》及《公證法典》生效至今已超過二十年,部分規定已不合時宜,且未能配合電子化發展所需。為推動登記及公證範疇的電子化及優化服務,特區政府制定本法案。

法案主要內容包括:

一、推動物業登記的電子化

1.當事人或其代表律師可以透過“一戶通”提交“取得登記(俗稱轉名登記)”及“抵押登記”的申請、支付費用、接收通知及登記副本,全程無需親臨物業登記局辦理手續。

2.修改放棄抵押權聲明的形式要求,以便實現“取消抵押登記(俗稱按揭銷號)”的全程電子化,抵押權人(尤其是本澳信用機構)可透過電子方式簽署放棄抵押權的聲明書及辦理取消抵押登記的手續。

3.賦予公證員所提交的數碼化文件具有特定的證明力,使更多類型的物業登記(例如“查封登記”)可透過電子方式提交申請。

二、推動商業登記的電子化

法案為“公司設立登記的全程電子化”及“以電子方式作出決議”提供法律基礎,股東及其他利害關係人可透過指定的文件模版製作“設立登記”及“轉股及修章的登記”等文件,並以電子方式提交文件,全程無須親身前往商業及動產登記局辦理相關手續。

三、推動公證的電子化

推動公共公證署及私人公證員使用資訊科技,如透過指定的電子平台接收申請、允許特定公證行為以簽名板收集所需的簽名等。

四、完善現行制度以優化服務

法案賦權特定工作人員作出部分登記行為,賦權公共部門的工作人員對文件的簽署情況及副本進行核實,增加登記證明的種類,以及規定由商業及動產登記局依職權宣告長期不使用的商業名稱失效。

市政署早前率領粵澳食品安全合作專責小組澳方代表及相關技術人員,到廣東東莞參與粵澳食品安全監管交流會,就兩地食品生產技術要求、食品安全標準規定、新興食品行業監管重點等進行討論,進一步強化兩地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技術交流與合作。

澳方代表團一行共二十七人,於十月三十日至十一月一日到廣東東莞參與粵澳食品安全監管交流會,交流會設培訓課程及實地參觀等環節。其中,培訓課程由廣東省食品檢驗所承辦,重點講解食品生產企業的食安防控要點,涵蓋生產技術要求、食品添加劑的使用規定、食品溯源系統、食安事故處置等。近年,預製菜行業發展迅速,課上亦講解了現時廣東在預製菜原料控制、產業標準等多方面的最新技術要求。此外,代表團亦參觀了位於東莞市的餅食及調味品生產廠房,實地瞭解企業在食品安全管理上的具體操作流程,並與企業代表就品質監控、安全檢測項目等交換技術意見。

在《粵澳食品安全工作交流與合作框架協議》下,市政署與廣東省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持續加強交流與合作,並建立人員培訓計劃,為食安領域的不同人員開辦專題培訓課程,如食材鑒定培訓課程、食源性疾病調研交流學習課程等。雙方透過長期有效的溝通機制,持續深化兩地在食品安全訊息通報、食品檢測項目等方面的合作。未來,兩地相關部門將不斷拓展合作,共同提升食安監管與執法能力。

參與是次交流會的粵澳食品安全合作專責小組澳方成員部門,包括市政署、澳門海關、經濟及科技發展局、旅遊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和消費者委員會。

行政會完成討論《修改〈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選舉法〉》法律草案,有關法案將送交立法會審議。

為進一步在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上落實“愛國者治澳"原則,完善和優化立法會選舉的管理流程,特區政府在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並充分考慮本澳的實際情況後,制定本法案。

法案主要內容包括:

一、設置確保資格審查程序順暢運作的機制

1.將資格審查的標準法定化,訂明由澳門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下稱“國安委”)負責審查立法會議員候選人是否擁護《基本法》和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並就不符合條件者向立法會選舉管理委員會發出具約束力的審查意見書。

2.對於立法會選舉管理委員會根據國安委的審查意見書作出的決定,不得向立法會選舉管理委員會提出聲明異議或向法院提起司法上訴。

3.法案建議立法會議員候選人在被提名當年或之前的五個曆年內曾依法被判斷為不擁護《基本法》或不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其提名將不被接納。

二、加強遏止違規行為及優化選舉流程

1.明確每名選民只可簽名組成一個提名委員會,而且當出現重複簽名組成多個提名委員會時,其簽名均屬無效。

2.訂明公然煽動不投票或投空白票、廢票行為,將構成刑事犯罪。

3.完善違規公佈民意調查結果的罰則,將處罰對象由現時僅限於社會傳播、廣告或民意測驗機構或企業,擴展至任何個人及實體。

4.完善透過商業廣告的宣傳工具進行宣傳的罰則,將處罰對象擴展至委託社會傳播或廣告企業進行競選宣傳的人士,並將禁止商業宣傳及禁止競選宣傳的期間保持一致。

5.將禁止宣傳期間的起點提前,禁止宣傳期的起點修改為自提交候選名單的期間屆滿日翌日。

6.取消投票時須使用投票權證明書的規定,將法人選民提交投票人名單及後續程序的期間提前。

市政署早前率領粵澳食品安全合作專責小組澳方代表及相關技術人員,到廣東東莞參與粵澳食品安全監管交流會,就兩地食品生產技術要求、食品安全標準規定、新興食品行業監管重點等進行討論,進一步強化兩地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技術交流與合作。

澳方代表團一行共二十七人,於十月三十日至十一月一日到廣東東莞參與粵澳食品安全監管交流會,交流會設培訓課程及實地參觀等環節。其中,培訓課程由廣東省食品檢驗所承辦,重點講解食品生產企業的食安防控要點,涵蓋生產技術要求、食品添加劑的使用規定、食品溯源系統、食安事故處置等。近年,預製菜行業發展迅速,課上亦講解了現時廣東在預製菜原料控制、產業標準等多方面的最新技術要求。此外,代表團亦參觀了位於東莞市的餅食及調味品生產廠房,實地瞭解企業在食品安全管理上的具體操作流程,並與企業代表就品質監控、安全檢測項目等交換技術意見。

在《粵澳食品安全工作交流與合作框架協議》下,市政署與廣東省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持續加強交流與合作,並建立人員培訓計劃,為食安領域的不同人員開辦專題培訓課程,如食材鑒定培訓課程、食源性疾病調研交流學習課程等。雙方透過長期有效的溝通機制,持續深化兩地在食品安全訊息通報、食品檢測項目等方面的合作。未來,兩地相關部門將不斷拓展合作,共同提升食安監管與執法能力。

參與是次交流會的粵澳食品安全合作專責小組澳方成員部門,包括市政署、澳門海關、經濟及科技發展局、旅遊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和消費者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