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门特区护照持有人可免签证进入格鲁吉亚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接获格鲁吉亚驻华大使馆的通知,澳门特别行政区护照持有人可免签证进入格鲁吉亚,逗留期为最多30天。
直至目前为止,共有146个国家或地区同意给予澳门特别行政区护照持有人免签证或落地签证待遇;共有25个国家确认澳门特别行政区护照持有人可以电子签证或网上申请签证方式前往该国。详情可浏览身份证明局网页:www.dsi.gov.mo/download/visa_free_list_c.pdf 及 www.dsi.gov.mo/download/E_visa_c.pdf。

饮食牌照申请全面电子化 市政署办讲解会助业界掌握申办流程
《饮食及饮料场所一站式发牌程序》革新制度自今年一月二十五日起生效,申请者可透过“商社通”服务平台全程电子化申办牌照,提高发牌成效,减省开业成本。市政署透过不同途径持续与业界保持沟通,让业界进一步了解革新后的发牌制度、掌握申办流程及注意事项,市政署日前举办电子申办饮食牌照讲座,近六十名业界代表出席。
讲座于六月二十六日在下环活动中心举行,约六十名牌照申请人、代理人、相关业界及团体代表出席。市政署、行政公职局、土地工务局及消防局代表于讲座上详细介绍《饮食及饮料场所一站式发牌程序》革新内容,并讲解开立商社通帐户、工程文件及授权书签署服务,以及涉及工程及消防的系统操作细节等。同时,就审批及巡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说明。
《饮食及饮料场所一站式发牌程序》革新制度回应了业界优化发牌流程的需求及意见,于“商社通”设专属电子平台,实现申请流程全面电子化,申请者可随时随地于线上提交申请、查询进度及接收通知。同时,创设工程预先准照制度,让审批、动工可同步进行,符合条件者最快在交齐资料后翌日便可开展装修工程。此外,亦纳入过往须另行申请的消防验收程序,申请者可自助预约检查及验收时间,明确验收标准,压缩审批时间。
参加者于讲座上踊跃提问,各部门代表一一作出回应。配合特区政府电子政务发展,市政署将持续检视《饮食及饮料场所一站式发牌程序》的落实情况,不断聆听意见,提升发牌成效。如有查询,可致电市民服务热线2833 7676。

“智取易”智能文件柜投入使用 方便市民24小时自助取件
为进一步提升市民、商企和社团办理政府服务的便利度,带来电子政务自助服务新体验,特区政府自今日(6月20日)起于六个政府24小时自助服务中心增设“智取易”智能文件柜。公众在申请指定公共服务后,可选择于就近的“智取易”自助领取文件,无需于办公时间亲临部门取件。
“智取易”设置地点覆盖澳路氹
随著电子政务发展,现时有不少公共服务已能通过线上完成办理,但考虑到部分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对实体证明文件仍有一定程度的需要,现推出“智取易” 智能文件柜服务,以提升公众取件的便捷度。“智取易”服务首阶段适用于身份证明局所有身份证明范畴的证明书,法务局经柜枱申请登记服务证明,市政署多种牌照准照、行政许可和食品场所登记服务,以及行政公职局翻译公司名称服务,涵盖市民、商企和社团线上线下的服务事项。
“智取易” 智能文件柜设于六个政府24小时自助服务中心,分别位于南湾、黑沙环、筷子基、氹仔中心、湖畔以及石排湾。
透过“一户通”或“商社通”扫码取件
市民线上或线下申请有关服务时,可根据需要选择前往柜枱取件或自助取件。若选择自助取件,工作人员会在文件办妥后将其放置于指定的“智取易”智能文件柜,并透过短讯以及“一户通”或“商社通”作出通知。市民可视乎个人时间安排,在到期日前凭“一户通”或“商社通”的取件码到指定的政府24小时自助服务中心“智取易”取件。相关操作流程简易,只需扫码确认即可完成。
同时,为配合“智取易”的推出,“一户通"和“商社通”手机应用程式已增设“智取易”智能文件柜服务。市民如需要使用“取件”快捷应用功能,请将“一户通”或“商社通”手机应用程式更新至最新版本。
“智取易”的推出,为公众提供全天候随时领取政府文件的崭新体验,打破过往需于办公时间亲临柜枱排队取件的限制。未来,特区政府将持续扩展“智取易”的适用范围,有序纳入不同部门的申请项目,推动更多服务实现“高效办理,随时取件”。关于“智取易” 详情和适用服务清单,请浏览政府24小时自助服务中心专题网页(www.dsi.gov.mo/eservice/)。

政府24小时自助服务中心引进新设备 打造电子政务便捷新体验
为构建便民便商、专业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特区政府以自助服务新思维,将线上线下服务流程融合,拓展政府服务的办理模式,满足市民、商企和社团多样化的服务需求。目前全澳各区共有七个政府24小时自助服务中心,中心内设有自助办证机、自助领证机、提供不同范畴的多功能自助服务机,自去年12月啓用至今使用量已达到14万人次。为优化服务,中心自今日(6月20日)起增设“智取易”智能文件柜、身份证明局新款自助服务机和印务局政府出版物售卖机,为公众带来电子政务自助服务新体验。
“智取易”方便市民24小时自助取件
新推出的“智取易”智能文件柜提供“7x24小时”无间断服务,方便公众在申请指定公共服务后,可选择于六个政府24小时自助服务中心的文件柜自助领取文件,不再受政府办公时间限制。有关中心分别位于南湾、黑沙环、筷子基、氹仔中心、湖畔以及石排湾。
“智取易”推出首阶段,适用于身份证明局所有身份证明范畴的证明书,法务局经柜枱申请登记服务证明,市政署多种牌照准照、行政许可和食品场所登记服务,以及行政公职局翻译公司名称服务,覆盖市民、商企和社团线上线下的服务事项。特区政府将持续扩展“智取易”的适用范围,有序纳入不同部门的申请项目。
身份证明局自助服务机全面升级
身份证明局多功能自助服务机自2013年推出至今,使用量已逾519万人次。为提升用户体验,该局于七个政府24小时自助服务中心推出新款服务机,并在软硬件上作出多方面升级,以支援更多部门服务及满足不同技术要求。其中包括增设二维码阅读器读取“电子身份”、“一户通”我的照片及其他电子证明;加大显示屏幕;更新相机镜头和指模扫描器等,以提升人脸识别技术,以及更准确和快速辨识身份;程式介面及操作流程亦作出简化,并特设关爱模式供有需要人士使用。
因应新年度的现金分享将于7月发放,市民可透过自助服务机及“一户通”查询支票发放状况。此外,为优化用户体验,预先登记使用香港e-道服务改为在七个政府24小时自助服务中心的自助办证机提供。
透过跨部门持续合作,现时全澳逾40个地点共设置逾70台新款多功能自助服务机,提供有关身份证明、社会福利、税务查询、市政服务、选民登记、交通出行及出入境共7个类别,涉及11个部门接近40项自助服务。
自助书刊及表格售卖服务用量渐增
为了方便市民及企业购买政府出版的印刷品(如书刊、表格),印务局于五个政府24小时自助服务中心设置政府出版物售卖机,有关中心分别位于南湾、黑沙环、筷子基、湖畔以及石排湾。本次推出的售卖机为全新型号,其屏幕更大,可展示更多产品讯息,同时采取全密封设计,以更好保护印刷品不易被光线损坏。市民在选购书刊时,可用手机扫描二维码以查阅该书刊的目录,此外亦可透过印务局网上书店网页(https://publication.io.gov.mo),随时查询各区售卖机位置和售卖产品款式。
自助书刊及表格售卖服务使用量不断增长,其中书刊销售比例从2023年占一成三,到2024年首5个月升至两成六,而表格销售比例亦有所上升。
特区政府将继续以“数据赋能、服务创新”为策略,不断创建和优化政务自助服务,向市民提供全时段、多领域的便捷服务。关于上述服务与政府24小时自助服务中心详情,市民可浏览专题网页(www.dsi.gov.mo/eservice/)。

行政会完成讨论《小贩管理制度》法律草案
行政会完成讨论《小贩管理制度》法律草案,有关法案将送交立法会审议。
现时规管小贩的法例制定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关规定已不合时宜,因此,特区政府经充分听取社会意见及参考邻近地区的小贩管理制度,并结合本澳的实际需要制订本法律草案。
法案规定巿政署负责管理小贩业务,除公共部门或实体举办及管理的活动,以及私人实体进行属临时性的零售或提供服务的活动外,于公共地方进行零售或提供服务的活动者,须事先取得市政署发出的准照。同时,法案引入“公开竞投”的发牌机制,巿政署按评审标准对竞投者进行评分,甄选合适的经营者。
此外,为加强对小贩业务的管理,法案订明经营者须遵守的义务,并适当调升对违反义务者所科处的罚款金额,巿政署可注销严重违规者的准照。
法案订定过渡措施,让现有小贩准照持有人有序过渡并适应新的《小贩管理制度》。

市政署风雨季前加密疏导管护下水道 首季共清出逾260吨垃圾
本澳踏入风雨季,市政署持续于各区疏通、维护下水道,重点加强水浸易发区域的排查,已完成多个低洼地区的清淤工作。今年第一季已完成57,000米下水道清理,于公共渠道清出垃圾量逾260吨,清理雨水井6,200次,完成约3,100米下水道CCTV的影像记录及分析。市政署亦持续加强巡查地盘及食肆,对违规情况作出检控,并呼吁社会合力保护渠网,保障渠道的正常运作。
持续跟进积水易发地点 建泵站渠网起防涝作用
市政根据实际状况及工作数据,总结出全澳19个积水易发地点情况;包括11个点已得到解决或缓解 、4个跟进中及4个待处理的地点。澳门地势沿海低洼,传统重力流排放口易受海潮影响;经实践证明,解决低洼区排涝的重要手段为建设泵站及优化下水道,将城市内涝及时排出海。近年完成了鸭涌河泵站、内港北泵站及箱涵渠、罗白沙街至连胜马路加建排洪雨水管道、西湾湖景大马路下水道及道路整治、雅廉访大马路雨水管道下游段扩容等工程,已有效舒缓多个地点在暴雨下的积水情况,待进行中的筷子基雨水泵站及箱涵渠工程和公建局的内港南泵房及箱涵渠完成,以及规划部门其他整治计划的落实,将逐渐形成「沿岸排涝屏障」。
加密巡查食肆及地盘 打击违规排污
在日常巡查及渠网清理中,经常发现有油脂凝固物及水泥砂浆等阻碍下水道运作,主要涉及食肆没安装合适隔油井或没定期清理,而令油脂凝固物阻塞下水道;以及地盘违规排污,将未经处理的污水或建筑废料排至公共渠网。本年第一季市政署联同相关部门巡查饮食场所隔油井共247间/次,期间发现31宗因隔油井不能发挥应有运作效能而发出实况笔录。巡查各区地盘197次,发现8宗违规排放并已发出实况笔录,主要涉及将含沙及泥浆之污水在没经过有效过滤的情况下,排放至公共街渠等。
恒常重点清淤 设暴雨应急机制
每年风雨季,市政署除预先于低洼地区排查和加密清理疏通各区下水道、市政泵站、雨水集水井、明渠等设施;当有台风或暴雨即将影响本澳,会优先巡查及疏通低洼易水浸地区。若气象局发出黄色暴雨或以上信号时,市政署会启动暴雨紧急应变小组机制,按实时海潮高低,利用远程端开动泵抽排雨水,派员巡查雨水泵房运作,按情况调控水泵加快排洪。当8号台风或暴雨讯号期间,市政署会于各主要雨水排涝泵站派员全程驻守,协助各区巡查及紧急疏通工作。
引入科技监测 提升清疏渠道成效
下水道渠网维护管理工作日益增加,市政署会加强外判服务及信息化系统(App)管理工作,以加快及加密清淤工作,持续完善渠道的巡查、清淤、追踪及记录的工作,加强抽查及监管机制。此外,持续透过引入市场先进技术,如清渠机械人清理箱涵渠,利用渠道视像监控(CCTV),主动监测渠道情况,加强每年恒常排查及清淤维修工作的效率。
市政署呼吁市民或商号切勿将垃圾、油脂等物料倾倒至公共街渠;业界须加强清洁隔油井及地盘废水过滤设备,切勿把水泥浆等建筑废料或油污排入公共下水道,合力保护渠网,避免影响雨水井和渠道的正常排放。

市政署风季树木巡查管护及风后绿化设施管理工作
进入风雨季,为保障公众安全及保护澳门绿化环境,巿政署树木养护人员持续检查各区树木,针对健康状况不佳及结构有缺陷的树木进行复检,并安排树木修剪及养护工作,现时已完成修剪超过1,600株行道树。台风期间亦会因应紧急情况派员处理塌树,协助清障,并于风后对绿化休憩设施进行巡查评估,以确保公众安全。
为应对风雨季来临,树木养护人员有序对枝条过密的树木进行疏剪,除去病枝、枯枝和结构撕裂的树枝等工作,以减轻树冠重量及受风面积,降低树木在暴风雨时倒塌的风险;同时,因应树木的结构状况,使用检测仪器辅助,以检查病危株空心及腐朽坏死程度,并结合人流、立地环境、树木健康状况、加固护理或施工安全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制订养护方案,处理受病虫害或生长不良树木;持续跟进病树的护理救治、调整及加固树木支撑架,以及优化树穴铺面及悬挂树牌。
树木修剪期间,居民切勿进入工作范围,以免发生意外。市政署亦呼吁,居民应为其物业内的树木进行定期检查及安排修剪,并留意树木生长状况,避免发生意外。
当八号或以上台风信号悬挂期间,为保障公众安全,市政署辖下绿化及休憩设施暂停开放。市政署会安排人员候营,在安全情况下处理紧急情况;直至八号台风除下后,会透过分区巡查机制,迅速巡视公共地方,掌握树木受损程度,并优先处理全澳各条主干道的塌树或枝条节断事件,尽快开通道路,以减低对公众及车辆通行的影响。
为保障公众安全,八号或以上风球时,市政署管辖的绿化及休憩设施暂停开放使用,待改挂三号风球,市政署会对相关绿化及休憩设施进行巡查及评估,因应受损情况作出应急处理,期间场所仍未能对外开放,请公众遵循现场告示切勿闯入围封区域,保障自身安全。经分析及评估后,因应公园、休憩区、步行径和遛狗区等设施的损毁程度,分维持正常开放、局部开放及暂停开放三个等级,有关开放清单会于市政署网页www.iam.gov.mo及澳门自然网http://nature.iam.gov.mo公布,让公众查阅。

市政署制订台风前后垃圾清运应急预案 持续与地区团体合作推动防灾减灾工作
本澳即将进入风季,为应对台风或风暴潮可能带来的各种环境卫生状况,市政署一如以往于每年风季前作好应急预案,妥善安排台风前后的垃圾清运工作,尽量减低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同时亦与低洼地区团体联动,建立紧密沟通协调机制,合力推动防灾减灾工作。
为了在台风或风暴潮过后能迅速回复市面环境卫生,市政署制定“防灾减灾应变计划”。于八号风球悬挂前,协调澳门清洁专营有限公司,提前收集市面上的垃圾;台风过后,随即展开相关善后工作,包括检查垃圾收集设施的运作情况及评估市面受影响程度等。如情况严重,市政署将启动多项应变措施,包括于低洼地区设置临时垃圾收集点及大型环保斗,以及组织救灾支援队伍前往受影响地区协助垃圾清运工作等。
另外,市政署每年均联同澳门清洁专营有限公司及其他相关部门,进行“垃圾清运应急计划”演练,并举办“灾后有关环境卫生清洁工作讲解会”,加强跨部门协作动员及应急能力。早前亦分别拜访本澳位处低洼地区的坊会及团体,向代表讲解风季期间有关环境卫生问题的各项应对措施,同时提供救灾清洁物资,以便于台风、风暴潮过后或出现紧急情况时,能及时组织清理工作。
市政署期望市民配合相关措施,妥善处理家居固体废料。在八号风球悬挂前,将垃圾暂留在家中,待风球除下后才弃置,并优先处理容易腐烂的生活垃圾,待垃圾清运高峰过后,才处理非生活垃圾。同时,应确保垃圾妥善包好并弃置于合适的垃圾收集设施内,减少垃圾清运的压力,提升清运的效率。
此外,为更好地应对台风可能对公共安全构成的潜在影响,市政署稽查人员除日常巡查外,台风前后亦加强巡查全澳各区的招牌广告,提醒广告准照持有人须确保广告物或广告载体稳固安全。如发现有破损脱落情况,有可能对公众安全构成即时威胁,会即场通报消防局处理,务求尽快解除危险状态,以保障公众安全。
为提高居民及商户正确处理垃圾,以及及时处理招牌广告,市政署多年来持续推广相关讯息,并于风季期间加强宣传,透过多种媒介播放相关宣传片及声带、在各区张贴海报,以及在公共交通工具投放广告等。如欲了解相关资讯,可浏览市政署环境资讯网https://www.iam.gov.mo/macaohygiene。

红街市今起复业 整体运作畅顺
经历两年整治,红街市今(30日)复业。近120个摊贩已完成回迁,首日重新对外营业,整体运作顺畅。
红街市复业仪式于今天上午十一时举行,由市政署市政管理委员会主席戴祖义、副主席罗志坚、柯岚、市政谘询委员会主席司徒民义、副主席锺国荣,联同鲜鱼行总会会长苏中兴、澳门融合堂鲜肉行总商会会长谢树平、常务副会长莫兆基、市贩互助会会长柯清煌、理事长卢惠妮、红街市鲜鱼褔利会以及一众行业代表等主礼。
戴祖义致词时表示,红街市整治工程如期完工,有赖红街市一众摊贩配合。整治后的红街市在环境及设施上均全面优化,勉励摊贩继续用心经营,和市政署同心协力塑造新的街市形象,向广大市民提供舒适乾净的购物体验。
迁回红街市继续营业的近120个摊档中,包括海鲜、鲜猪牛肉、冰鲜货品、蔬菜豆腐及杂货等。市政署将持续关注红街市复业后的运作情况,与摊贩保持密切沟通,适时作协调跟进。
随著红街市重开复业,外围小贩亦已恢复“面向红街市”的经营方向且于原位置经营。市政署会持续进行街区的清洁卫生管理,务求为区内商户及居民提供更舒适整洁的购物环境。
红街市于2022年5月启动整治工程,在平衡保育与优化街市的前提下,重新配置了各摊档内的设施设备,增加电源位置、防水插苏、防水照明、同时亦增大了排水系统及鱼档售卖枱前设置强化玻璃挡水板,避免摊位水溅湿公共空间等,以提升街市的卫生整洁形象。
整治工程亦重建了部份结构柱及楼板,以增加大楼耐用性和承载力。同时,全面更换墙身及地面磁砖、翻新天花、重建排水渠网、优化各出入口及通道、改善摊档的空间布局及软硬件,并增设空调、无障碍升降机、卸货平台、优化照明系统,增加公厕空间及男女厕格比例等,让红街市以全新面貌以及优化的设备设施,为市民提供更舒适的购物环境。

珠琴澳三方法律事务紧密合作第二次联席会议昨举行
为深化珠琴澳三地的法律交流合作,澳门特区政府法务局与珠海市司法局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法律事务局昨(29日)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举行珠琴澳三方法律事务紧密合作第二次联席会议。
会上,三方就“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宪法与基本法教育实践基地”和珠琴澳普法数字平台的宣传推广工作进行讨论和交换意见。同时,三方亦期望透过加强三地法律服务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提高法律人员的专业素养,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法律事务合作。
三方将继续以联席会议为平台,加强珠琴澳三地法律事务的深度交流合作,共同稳步推进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法治建设。
出席会议的三方主要代表包括:法务局局长梁颖妍、司法局局长李小燕、法律事务局局长锺頴仪、法务局副局长邱显哲、司法局副局长邱东红,以及三地部门的主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