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海關總署的支持下,市政署與拱北海關進一步加強食品及動植物產品檢驗檢疫合作,市政署市政管理委員會主席戴祖義與拱北海關關長詹少彤於今(23日)簽署三份有關檢驗檢疫技術、水果檢疫性有害生物調查及監測研究,以及開展植物檢疫證書無紙化試點合作協議,進一步加強相關領域的科研合作、技術互助、提升檢疫水準,並繼續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優勢,保障兩地食品安全與質量,共同築牢粵港澳大灣區生物生態安全屏障,助力橫琴粵澳深合區的發展。

市政署衷心感謝國家海關總署及拱北海關一直以來對澳門食品安全和進口檢疫工作的支持,雙方將持續加強技術合作及制度創新,繼續施行各項合作監管模式,進一步推動珠澳跨境貿易便利化。

檢疫技術合作 保食安穩供應

是次簽署的三份合作協議,其中《拱北海關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市政署關於檢驗檢疫技術合作的框架協議》,雙方將透過監管技術協作、風險訊息交流和共用,共同推進科研及檢測合作項目,促進雙方技術交流,共同保障珠澳的食品及動植物產品的質量安全和穩定供應。

防有害物種入侵 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另外《關於聯合開展澳門進口的國外水果檢疫性有害生物調查及監測研究的合作協議》,雙方將聯合對進口到澳門的國外水果檢疫性有害物作調查及監測研究,有助健全澳門進口國外水果有害生物監測體系,掌握有害生物在澳門的發生及分佈情況,為制訂本澳檢驗檢疫政策提供全面性和科學性的科研數據,防範外來物種入侵和有害生物跨境傳播。

植物檢疫電子證書 便民利企

是次新簽訂的《拱北海關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市政署關於開展植物檢疫證書無紙化試點合作協議》,是在2017年與拱北海關及2019年與國家海關總署,先後簽署《珠海供澳花卉苗木電子植物檢疫證書應用可行性研究》,及《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行政法務司與海關總署關於植物產品電子證書合作框架協議》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植物檢疫電子政務互通互認,落實無紙化,提升粵澳檢驗檢疫便民利企的電子政務水準。

簽署儀式在市政署舉行,出席的市政署代表還包括市政管理委員副主席羅志堅、柯嵐、委員吳秀虹、杜淑儀、食品安全廳廳長張桂達、園林綠化廳廳長趙慧明等。

特區政府於8月15日於一戶通推出“結婚一件事”及“出生一件事”,將多個公共部門分散提供的服務整合為一項申辦服務,方便市民透過一次線上申請,辦理多項相關服務。兩項集成服務推出一個多月以來,透過 “結婚一件事”和“出生一件事”發起近300宗申請。

“結婚一件事”服務讓合資格的結婚人一次過辦理結婚申請、預約結婚日期、更新身份證婚姻狀況以及申請結婚津貼的服務。倘由登記官主持結婚,更可於登記後即時更新澳門居民身份證的婚姻狀況及領取結婚證明。

“出生一件事”則提供出生登記、辦理新生兒身份證、更新衛生局掛號卡個人資料、申請出生津貼以及預約辦理回鄉證的集成服務,讓合資格的新生兒父母一次辦妥與新生兒出生相關的多項服務,安心照顧新生兒,毋須再為辦理有關手續而奔波。

兩項“一件事”的推出,不僅減少新人及新生兒父母親臨多個部門及重複遞交文件的情況,還通過數據聯通和流程優化,實現“一件事情,一次辦結”的電子政務新體驗。此外,申請人還可透過一戶通平台隨時查看辦事進度、集中接收部門通知並取得相應的電子證明和津貼等,進一步提升服務的透明度和便捷性。

“一件事”的推出展現特區政府推行創新便民電子服務的決心,未來將不斷優化服務流程和功能,以實現更多公共服務的電子化和一站式辦理。

由市政署及澳門口述歷史協會主辦、澳門美術協會協辦、澳門日報支持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暨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25周年—澳門國慶牌樓回顧展》今(20)日在市政署畫廊舉行,透過展示珍貴牌樓相片、牌樓設計圖及匠人訪談,展現上世紀四十年代末起為慶祝國慶而建的牌樓發展及變遷,內容珍貴豐富。

展覽分為四個展區,分別為“時空記憶‧歷史上的澳門國慶牌樓”、“家國情懷‧那年‧那人‧那牌樓”、“影像記憶‧口述訪談”、“趣味互動‧教育區域”,搜羅四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澳門同胞慶祝國慶所搭建牌樓之珍貴相片及設計圖,帶領觀眾探尋澳門同胞的愛國愛澳情懷,感受新中國經濟文化建設成就的逐漸提昇、人民生活邁步向前的景象。市政署期望透過是次展覽,讓參觀者加深了解過去澳門賀國慶的歷史,從而加強國家認同感、歸屬感和民族自豪感。

展期由即日至11月20日,時間為每日上午9時至晚上9時;展覽期間逢周六及周日下午二時三十分至五時三十分設有粵語及普通話駐場導賞,費用全免。另外,展覽亦設戶外巡展,分別於9月15日至10月30日在黑沙環公園、10月30日至12月15日在蓮花廣場、12月15日至明年1月24日在氹仔運動場圓形地展出,歡迎有興趣的人士參觀,查詢詳情請致電澳門口述歷史協會6596 3338或市民服務熱線2833 7676。

第13/2024號法律《修改第2/2020號法律〈電子政務〉及第5/2022號法律〈以電子方式送交訴訟文書及支付訴訟費用〉》將於今年9月1日生效,屆時電子證明的課稅標準將由以往按版數計算徵收費用改為劃一按每份徵收15元的費用。特區政府鼓勵市民優先申請電子證明,以節省排隊時間和減少支付費用。

目前身份證明局、法務局和財政局透過一戶通及商社通共提供26種電子證明的申請,包括個人資料證明書、婚姻登記之敘述證明和商業登記證明等,各類電子證明上線至今累計發出數量達14.5萬份。

現時部門發出證明、證明書和認證繕本時,相關印花稅是按照文件版數計算,收費方式為每版5元,每份另收10元。另外,上述課稅標準應用於電子文件時,由於須於完成製作後才能按紙張數目計費,服務流程不夠簡便。為此,特區政府透過修訂《電子政務》法律,將電子文件由以往按版數計算的不定額課稅標準,改為按份數徵收定額的印花稅,以優化市民的服務體驗和節省行政成本,從而讓電子證明的使用更為普及和廣泛。相關安排將於2024年9月1日正式生效,屆時每份電子證明印花稅將統一收費澳門元15元。

為推動民事登記服務電子化,特區政府於今日(8月15日)在一戶通推出“結婚一件事”和“出生一件事”服務,將原本由多個公共部門分散提供的服務整合為一項申辦服務,大幅減少結婚人和新生兒父母親臨部門及重複遞交文件的情況,打造“一件事情,一次辦結”的電子政務新體驗。

數據聯通帶動服務簡化

考慮到市民在辦理部分特定服務時,須向多個部門分別提出申請,流程存在需重複填寫資料和審批時間較長等問題。因此,特區政府推出“一件事”服務,將申請量大、關聯性強、辦理時間集中的跨部門服務整合,讓市民可一次過線上申請,達致“減環節、減時間、減文件、減親臨”。首階段選取了市民人生歷程中“結婚”和“出生”兩個重要時刻,為此提供集成化服務,通過流程優化和資料互通打破民事登記局與其他部門的數據壁壘,實現結婚申請、出生登記全程電子化。

一次辦妥結婚申請

合資格結婚人可透過“結婚一件事”辦理包括結婚申請、預約結婚日期、更新身份證婚姻狀況以及申請結婚津貼的服務,而結婚人還可以選擇由民事登記局登記官、教堂的司祭或者私人公證員主持結婚。此外,如果結婚人選擇由登記官主持結婚,在登記當天便可更新澳門居民身份證的婚姻狀況,並領取結婚證明。“結婚一件事”讓結婚人一次完成辦理多項與結婚相關的行政手續,無需多次前往不同部門。

新生兒出生文件一次辦妥

合資格的新生兒父母在接獲醫院發出的“辦理通知”(載有可辦理出生登記的日期)後,立即可透過“出生一件事”辦理包括出生登記、辦理新生兒身份證、更新衛生局掛號卡(俗稱“金卡”)的個人資料、申請出生津貼以及預約辦理回鄉證的服務。“出生一件事”讓父母一次辦妥與新生兒出生相關的多項服務,減少親臨部門提交資料的次數,加快辦理新生兒出生文件的速度。

線上查詢進度及取得電子證明

“一件事”服務已整合結婚津貼和出生津貼申請,免除市民提交證明文件,同時可避免忘記或逾期申請。市民通過“一件事”服務提交各項申請後,可隨時在一戶通“我的辦事”查看進度、集中接收部門通知並取得相應的電子證明和津貼等。同時,市民還可延伸使用一戶通各項便民服務,如透過“我的健康”查看子女兒科保健預約情況、日常使用電子身份和“我的通關”等。

未來,特區政府將繼續以“服務創新、便民利民”為策略,推出更多“一件事”服務,不斷提升市民辦理公共服務的便捷度。關於“結婚一件事”和“出生一件事”詳情,請瀏覽一戶通專題網頁(https://www.gov.mo/app/)及民事登記專題網站(https://online-service.rn.dsaj.gov.mo/civil/civil-info/home)。

7月29日至8 月2 日,由澳門特區政府行政公職局、珠海市委組織部與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行政事務局聯合舉辦的第三期澳珠琴公務人員交流研討班,一連五日在澳門、珠海及橫琴圓滿舉行,來自三方的民生領域相關36名公務人員參加了以提升橫琴粵澳政務服務質素為主題的研討學習。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關於粵澳合作開發橫琴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推動粵澳民生深度融合,深化澳珠琴公務員的合作交流,三方有關部門自2022 年起聯合舉辦澳珠琴公務人員交流研討班。本年的第三期交流研討班,是按照澳門特區《2024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提到的“高水平推動澳琴一體化建設;支持和鼓勵澳門居民在深合區就業創業和生活”的精神,以“跨境政務服務的全面化、便利化,提升橫琴粵澳的服務質素”為主題,推動三方學員共同研討,並就存在的問題尋求解決方案及提出建議方案。

研討班邀請了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人事部部長艾一平、副部長吳家中,珠海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覃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行政事務局局長曹晉鋒、商事服務局局長吳創偉等嘉賓出席相關活動。

開班儀式上,澳門特區政府行政公職局局長吳惠嫻、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辧公室人事部副部長吳家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行政事務局局長曹晉鋒、珠海市公務員局局長馮堅福分別致辭。

吳惠嫻致辭表示,今年是深合區成立三周年,也是實現總體方案所要求的第一階段發展目標之年。特區政府聚焦施政報告的工作重點,務求在各項目標任務上取得新突破。研討班從居民最關心的民生議題入手,讓三方人員深入瞭解澳珠琴政務服務情況,合力提高跨境政務服務的水平。希望學員們通過研討班深化認識、凝聚共識,推動三方充分利用“兩制”之利,實現優勢互補、融合發展。

曹晉鋒在講話中表示,深合區現正呈現出積厚成勢、蓬勃向上的良好態勢,向著第一階段發展目標衝刺,這項重要的政治任務需要三方共同努力、加強合作。期盼學員們通過研討班理順工作銜接機制、搭建長期溝通協作平台,實現求同存異、團結協作,推動人心相融、規則相通、制度相聯,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極點。

馮堅福在講話中表示,三方人員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認識推動粵港澳體制機制“軟聯通”的重要意義,立足職能,不斷提升跨境便民服務品質水準,為推動民生服務領域協同發展作出新的貢獻。寄語學員們在教學實踐和共同生活中多進行思想碰撞,謀劃更多解決現實困難的務實舉措、取得更多創新的研究成果,探索出建立常態化工作機制的有效辦法。

本期研討班適逢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學員們認真學習了全會提出的“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等工作要求。五天的課程,聚焦民生議題,除理論教學外,各地相關部門的領導主管在當地的政務服務中心為學員進行現場教學,學員還與各界代表座談交流,學員之間業務經驗分享,通過多種形式的交流研討,進一步探討深化跨境政務服務的可行性。

在研討班最後一天,學員們將實際工作與學習內容相結合,展示了學習成果,澳門特區政府行政公職局局長吳惠嫻、橫琴深合區商事服務局局長吳創偉、珠海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局長鄭大鵬、澳門工會聯合總會主任林雅容、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廣東辦事處主任田翼、澳門婦女聯合總會灣區工作部助理行政主管唐伊韻擔任點評嘉賓,與學員們共同探討有關議題的具體實踐。

學員以及研討班的導師和嘉賓一致認為,研討班以聯動澳珠琴三方的鮮明特點,已發展成為澳珠琴乃至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活動品牌,符合三方聯合辦班的初衷,為推動三方交流互促、共同發展創造了良好平台。

行政會完成討論《修改第24/2020 號行政法規〈電子政務施行細則〉》行政法規草案。

隨着修改第2/2020號法律《電子政務》的第13/2024號法律的頒佈和配合其實施,特區政府制定本行政法規,修改第24/2020號行政法規《電子政務施行細則》的相關規定,以推動公共行政改革及電子政務的發展。

法規加強行政公職局推動及監察電子政務發展的職能,引入勸喻機制。該局除向公共部門發出指引外,尚有權向未遵守電子政務範疇的法律、規章或指引的部門發出勸喻,促使其作出糾正;倘部門沒有合理原因拒絕接納勸喻,行政公職局依法向其監督實體反映情況。

此外,法規完善電子通知服務的規定,公共部門與利害關係人訂立的協議須明確列出電子通知服務涵蓋的範圍。倘部門更改服務範圍,應預先向利害關係人作發佈,讓其決定是否繼續使用電子通知服務。

法規將與第13/2024號法律同於二零二四年九月一日起生效。

自第2/2024號法律《汽車登記制度》於本年2月1日起生效至今,已有近10,000份汽車所有權首次登記、汽車所有權移轉(二手車買賣)登記等申請以線上方式成功辦理。為持續優化汽車登記網上服務,省卻市民親身提交申請的步驟,商業及動產登記局將於明(29日)起新增兩項註銷汽車所有權登記的全程電子化服務。

不論是已取消車輛註冊或擬申請取消車輛註冊的汽車,只要汽車登記中沒有仍生效的負擔登記(例如抵押登記),持有澳門居民身份證且年滿十八周歲的車主可透過“一戶通”申請註銷有關汽車的所有權登記,無須繳付任何登記費。對於已在交通事務局完成取消車輛註冊的汽車,車主可直接透過“一戶通”的“註銷汽車所有權登記”服務提交註銷所有權登記申請,登記完成後可在“一戶通”查閱申請結果。

此外,對於擬申請取消車輛註冊且符合註銷汽車所有權登記要求的汽車,交通事務局現有的“取消車輛註冊(註銷車輛)”網上服務內將新增“註銷汽車所有權登記”的選項,車主只需同意交通事務局將所需資料傳送至商業及動產登記局,即可同時辦理兩個部門與註銷汽車相關的申請,進一步節省時間和簡化流程。

為落實簡政便民的施政理念,特區政府將持續深化及擴展登記公證的電子化服務,為市民提供更優質和便捷的登記公證服務。

市政署積極推動古樹名木的保育工作,持續更新《古樹名木保護名錄》,根據第118/2024號行政長官批示公佈的清單,本次名錄新增的古樹有十二株,除名三株,與上一批已公佈名錄合計古樹名木共六百五十四株。

是次新增的十二株古樹共有六個品種,主要分佈在路環及氹仔區,包括假菩提樹、朴樹、芒果、樟樹、無患子、木棉等;樹齡介乎於一百零一至一百四十年之間,根據全國綠化委員會規定屬三級古樹,其中樹齡最大為位於路環譚公廟前地的假菩提樹,樹齡達一百四十年。

市政署根據各古樹健康情況制定巡查及養護方案,持續監察古樹的整體健康情況,適時對管理及已託管的古樹進行檢查、修剪、養護或其他復壯工作。當中,是次除名的三株古樹,分別位於青洲山的假柿木薑子因自然衰亡而枯萎,松山市政公園的石栗以及石排灣郊野公園的蒲桃,因病蟲害等原因經救治仍枯萎。

市政署一直關注和致力古樹名木的保育工作,積極關注其他私人地方的古樹狀況,並聯同文化局跨部門合作,宣導推廣古樹保育的重要性。持續更新《古樹名木保護名錄》,使更多古樹獲得法律保障。如欲了解更多的古樹名木資訊,可瀏覽澳門古樹名木專題網頁 https://nature.iam.gov.mo/c/tree;倘市民發現古樹名木有異常情況,歡迎致電市政署市民服務熱線2833 7676,冀全民齊心護樹,共同維護澳門綠色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