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政署晤外賣平台業界 促依法顯示商戶登記資料
為有效落實《外賣食品活動場所的登記制度》、進一步保障本澳外賣食品安全,市政署日前與本澳三間外賣食品網絡交易平台業者進行工作交流會議,敦促業界嚴格執行登記制度的規定,確保進駐平台的餐飲企業已依法完成登記,並於平台顯示登記編號等資料。同時,雙方就為外賣車手提供恆常食安培訓、登記資料界面顯示及餐飲企業進駐外賣平台流程等議題進行深入討論。
五月十五日起平台須確保所有進駐外賣店已完成登記
《外賣食品活動場所的登記制度》已於去年十一月十五日生效,在法規生效前已開業的外賣店,其登記過渡期將於五月十五日屆滿,而法規生效後新開業的外賣場所,則須在開業前完成登記。市政署於會面中強調,根據法規外賣平台有責任確保進駐平台的所有外賣店,已按要求完成登記,並將其登記編號顯示於平台上,以便消費者查閱及辨識。同時,市政署與外賣平台業界建立恆常溝通機制,平台業者定期通報新進駐及已作注銷的外賣場所名單等,以便署方作進一步跟進及為業界提供適切協助。
恆常為外賣車手提供食安培訓
三間外賣平台澳覓(澳門網絡傳媒發展有限公司)、mFood(澳門智慧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及閃送(澳門美域高科技研發有限公司)代表分別介紹了餐飲企業進駐平台的流程及平台收集商戶登記編號的工作進度,並就平台經營管理及食品安全風險等議題與市政署代表作交流。為協助業界完善食安管理,市政署將恆常為餐飲食品配送員及外賣平台車手提供食安培訓,鼓勵業界積極配合安排員工參與。
市政署持續與登記制度的相關持份者加強食安工作交流,確保登記制度順利過渡及持續有效落實。更多登記制度及食安資訊詳情,可瀏覽市政署食安資訊網 www.foodsafety.gov.mo 或手機應用程式內的“外賣食品活動場所的登記制度”專頁,亦可致電食安專線2833 8181查詢。

行政公職局舉行“轉入開考報考資訊” 線上會議
行政公職局於本月13日在《特區公報》刋登了有關行政技術助理員、普查暨調查員、攝影師及視聽器材操作員、照相排版員及郵務文員職程 (俗稱195) 人員轉入技術輔導員職程(俗稱260)的開考通告。
按規定,符合條件的人員須向所屬部門提交報考文件,各部門隨後須統一把報名資料送交轉入開考的典試委員會。為了讓各部門更了解相關的“報考程序”及後續處理的工作流程,行政公職局於今(14日)天上午舉行了線上會議,邀請了四十多個部門的行政、人事附屬單位的主管及人員參與。
會議由行政公職局副局長馮若儀主持,會上公職局代表向與會者詳細介紹了相關程序及解答與會者線上的提問。
是次轉入開考的報考期為本年4月14日至4月27日,擬報考的公務人員應查閱開考通告及留意網上的“轉入開考及程序”專區的更新資訊。如投考人有任何查詢,可致電公職局的服務熱線:88668866。

整修紅街市前期工作已有序開展
紅街市整修工程將於五月啟動,市政署已積極進行前期準備工作,設置監測點,檢測天面層、樑柱、建築物外牆及地面樓板等實際狀況。同時,組建技術團隊,加強後續的協調和監管,委託第三方進行施工品質監督及工期控制,監管承建商嚴格執行施工計劃,務求克服工程各種困難,在保育與整修間取得平衡。
設監測儀收集數據保育建築特色
紅街市整修工程須保留外牆、屋面及以上部分、中間十字型塔樓及樓梯等具時代特色的建築元素,保留範圍大,工程難度高,在工程設計時,更未能在街市內作全面勘測,僅據局部勘查及舊圖則作比對設計,故前期工作重點是監測及收集基礎數據。目前,市政署已於大樓的主體結構及外牆設置近九十個監測儀,若建築物出現沉降或傾斜等異常變化可及早知悉並作出跟進。
監測工作還包括檢測天面層樓板及樑柱,驗證和記錄混凝土及鋼筋鏽蝕情況等,為後續工程實施的可行性提供依據。對地面層現狀土壤進行測試,設置荷載設備及試驗,以驗證紅街市地面層樓板下部的實際荷載。同時,於施工的每階段,密切注意須保留結構的現況及變化,在監控數據顯示正常狀況下才可進行下一工序。
工程難度高組技術團隊加強監理
由於須保留紅街市外牆及頂部結構,在內部空間進行大型臨時鋼結構支撐、地基改良、重建內部基礎及結構時,受空間限制,施工不能使用大型機械,必須局部施工,且必須留意每一分區間的連接,各階段施工期間,均須密切監測數據,注意須保留結構的變化,工程難度大且工序複雜。
故此,市政署已組建技術團隊,加強後續的協調和監管,及時處理施工的技術問題,並委託專業工程顧問公司全程監督工程,承建商須預先提交各階段施工的計劃、監測方案、測試報告,由工程顧問公司及設計公司作審查批核,以保證施工質量符合要求。施工期間,市政署還加強和文化局的溝通。
投入使用逾八十年的紅街市,整體已無法滿足現今社會對公共街市設施的要求,市政署經與文化局、土地工務局、消防局等部門深入商討,啟動紅街市全面整修。工程包括地基改良、重建內部基礎及結構,並考慮街市攤販一直提出的優化街市設施訴求,安裝空調系統,設置火牛房、客貨兩用的無障礙升降機、於靠高士德大馬路花園仔側設置無障礙升降台,增設兩個卸貨台、貨運斜坡道及出入口,並全面更換牆地磚、翻新天花、重建排水渠網、重做天面防水及隔熱層,更換花園仔保溫隔熱屋面板,增加街市公廁的空間及男女廁格的比例。
目前紅街市外圍亦已完成圍板及進行環境衛生、滅鼠等工作。紅街市整修工程爭取於五月正式展開,工期約六百五十七日。工程期間,將盡量安排不具噪音的項目於星期日和公眾假期進行,降低對附近民居的影響;並會按工程進度,適時向社會公佈。

一戶通2.0正式上線 特區電子政務發展踏上新台階
為回應社會對於便捷電子服務的需求,特區政府持續優化“一戶通”手機應用程式和網頁版,於今天(4月11日)正式推出全面升級的2.0版本。“一戶通"2.0以“用戶導向、優化體驗、便民服務"為核心,通過系統重構、清晰佈局,為市民大眾帶來全新體驗。“一戶通"2.0的上線,標誌着跨範疇多部門共同合作的成果,推動特區電子政務發展踏上新台階,同時亦為建設智慧城市再向前邁進一步。
特區政府4月11日於澳門科學館舉行“一戶通"2.0發佈會,由行政公職局局長高炳坤、阿里雲智能澳門地區業務拓展總監梁國鋒、警察總局局長助理王健、身份證明局局長黃寶瑩、衛生局局長羅奕龍、新聞局副局長黃樂宜、市政署市政管理委員會委員關施敏、財政局副局長鍾聖心、治安警察局副局長黃偉鴻、交通事務局副局長鄭岳威擔任啟動儀式的主禮嘉賓,其他出席嘉賓還包括公用事業水電氣公司的代表。
發佈會上,行政公職局局長高炳坤致辭時表示,自《電子政務》法律生效後,“一戶通”定位為用戶導向,向市民提供更多便民、高頻有感的服務,包括線上辦理在生證明、我的卡包、我的車輛及繳納行車稅等服務,相關工作的持續推進,市民使用“一戶通”的意願不斷提升,得到社會各界對特區政府電子政務發展的認同和肯定。重構後的“一戶通”2.0版本將帶來全新體驗,讓市民能夠更便捷地獲得所需要的服務和資訊,將電子政務推上新台階。
阿里雲智能國際事業部總經理袁千以錄影方式致辭,感謝澳門特區政府的信任,令阿里雲可以加入以及支持這個項目,很榮幸能為澳門特區政府發展智慧城市的願景提供技術支持。隨着“一戶通”2.0的發佈,希望讓廣大市民享受更便捷、貼心、優質的公共服務。
其後,由行政公職局副局長吳惠嫻介紹“一戶通”2.0的重構理念及成果,並由行政公職局代表即場演示“一戶通”2.0的主要功能。
以“用戶導向”重構系統 提供貼心易用服務
“一戶通"2.0從技術層面、數據管理以至服務呈現等均進行了革新,並且強化了雲計算中心的運作,保障系統運行的穩定。新版“一戶通”圍繞四大板塊進行構建,包括“我的服務"、 “我的資訊"、 “我的應用"和“我要溝通”。整體強調個人化,以滿足用戶需求和優化用戶體驗,將“一戶通"2.0打造成貼心易用、便捷利民的統一服務平台。
目前,已超過33萬人開立“一戶通”帳戶,相比2020年9月《電子政務》法律生效前的6.7萬開戶人數大幅提升。用戶量達至規模化的同時,“一戶通”所提供的電子服務數量亦穩步上升至現有的127項。
有關“一戶通"2.0的詳情,請瀏覽專題網站(https://www.gov.mo/zh-hant/app/),如有查詢請致電政府資訊中心熱線(88668866)。

市政署制定屠場防疫預案保鮮豬肉供應穩定
為穩定本澳鮮肉的供應和價格,市政署聯同澳門屠宰場有限公司對屠宰場採取系列防疫措施,除要求員工接種新冠疫苗,遵從特區政府對冷鏈食品從業人員核酸檢測的要求,執行48小時核酸檢測,持碼上崗及測量體溫外,還持續加強屠宰場的清潔消毒工作,並制定防疫應急預案,一旦出現本地新冠確診個案,即時啟動預案,要求屠宰場員工分兩組錯開上班,避免因個別人員確診導致全體人員被隔離,確保屠宰場正常運作。
為檢視預案成效,加強屠宰場各部門的應變力,市政署聯同澳門屠宰場有限公司昨(5日)以減少一半人手的情況下,對各屠宰流程進行壓力測試,豬隻屠宰過程順利。
技工分組上班首要保障活豬供應
居安思危,市政署聯同澳門屠宰場有限公司制定防疫預案,同時,檢驗檢疫亦是確保鮮肉食安的重要環節,一旦預案啟動,市政署檢疫人員亦會分作兩組,在場嚴格執行檢疫工作。
鑑於啟動預案後屠宰技工分組上班,人手減半,需延長活豬屠宰時間,將以保障鮮豬肉供應穩定為首要原則,其他副產品例如豬紅等將暫停供應,活牛屠宰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此外,一旦有屠宰場員工確診或被列為密切接觸者,屠宰場須暫停運作,隨即對屠場環境進行清潔消毒及抽樣檢測沒有異常後始能重開,活豬活牛的屠宰將受影響,市政署將爭取盡快重開屠宰場,降低對市場供應的影響。
鮮肉佔市場兩成凍肉供應充足
目前,本澳豬肉消費市場中,以急凍肉為主,鮮豬肉約佔兩成。本澳冰鮮及急凍豬肉供應充足,市政署將持續與內地相關部門、本澳活豬供應商南粵和南光集團、澳門屠宰場有限公司保持密切溝通,因應疫情變化適時調整措施。

市政署呼籲清潔業界踴躍參與清潔及感染控制課程 提升防疫能力
市政署及衛生局合辦多場“清潔消毒及感染控制培訓課程”,加深清潔業界了解應對新冠疫情的清潔消毒工作、感染預防及控制的相關知識,提高從業人員技術水平和應變能力,減低病毒在社區傳播的風險。首場課程已於4月4日順利舉行,4月至5月期間尚有多場培訓,完成修習課程者可獲發培訓證明,歡迎業界組織員工參加。
首場培訓課程已於4月4日,在市政署市政管理委員會杜淑儀委員、衛生局仁伯爵綜合醫院醫院衛生委員會彭蓬光主席及澳門清潔服務業總會陳建英會長主持下順利舉行。課程中,主講者分別透過理論、經驗分享,以及實務操作方式,讓參加者更好地掌握環境消毒知識,課程內容包括感染控制概念、清潔消毒原則、消毒劑的選擇及濃度比例、清潔消毒物料的終末處理、個人防護裝備的穿卸教學、確診案例的環境清潔消毒實務等項目,有助參加者掌握各項技術指引,做好準備以及提高應變能力,以備本澳一旦出現疫情時能迅速應對,減低出現疫情傳播的風險。完成修習課程的公司及人員更會獲頒發培訓證明,費用全免,課程獲得業界肯定。
為推動更多清潔業界參與,市政署早前聯同衛生局與澳門清潔服務業總會代表舉行會議,並就課程內容和實行方式等進行溝通。在澳門清潔服務業總會的配合下,迅速組織了業內12間公司共60人參與首兩個場次的培訓課程。
有關課程尚有多個場次於4月至5月期間繼續舉辦,鼓勵清潔業界組織員工參與。有意報名的公司,可登入市政署環境資訊網 www.iam.gov.mo/macaohygiene 下載及填妥報名表格,並於4月10日或以前透過電郵 clcm@iam.gov.mo 報名,市政署人員在收到報名表後將與相關公司進行確認。如對上述課程有任何疑問及查詢,歡迎致電8294 2695與市政署環境衛生處人員聯絡。

債券法律培訓課程圓滿結束 持續合作培育金融法律人才
澳門金融管理局與法律及司法培訓中心首度合辦的“債券市場知識及應用法律培訓課程”日前圓滿結束。
因報名人數眾多,課程分為兩期進行,分別於去年11月及今年3月舉行,共有近400名司法機關、公共行政部門、法律界及具法律背景的金融業界人士參與,主辦雙方均認為課程切合法律及金融業界的培訓需求。為配合澳門現代金融業發展需要,日後將舉辦更多針對性的金融法律專題實務課程。
培育金融+法律專才貼合發展需求
第二期課程邀請到內地、香港、澳門和葡萄牙的法律及金融業界代表,以視像形式,與學員分享關於債券市場及交易、本地及成熟債券市場的發展概況,以及相關法律實務應用等。
金管局行政管理委員會主席陳守信表示,過往金融業較集中於商業銀行及保險業務,配合澳門特區政府近年發展現代金融的施政方向,是次課程對培育金融和法律實務知識兼備的本地專業人才,發揮了積極作用,更好滿足債券市場的人力資源需求。
法律及司法培訓中心主任尹思哲感謝業界人士的積極參與,並表示報名的踴躍程度正好反映課程回應了本地法律業界的培訓需求,期望藉此加深法律人員對澳門及國際成熟債券市場業務的了解,並能應用到實際工作之中。
擬續合辦專題及進階實務培訓
是次課程取得圓滿成功,金管局與法律及司法培訓中心期望日後可合辦更多專題或進階專業實務培訓課程,借助本地和區域資源,持續攜手培養現代金融業所需的金融及法律人才。

電子辦理在生證明逾8成 減少聚集成效顯
為配合“防疫不聚集,善用一戶通",當局此前呼籲市民儘量以網上辦理在生證明,足不出戶即可完成辦理社會保障基金、社會工作局及退休基金會的有關手續。
截至3月31日,已辦理2022年度在生證明的約15.3萬人中,有超過12.5萬人透過電子方式(使用“一戶通”及自助服務機)完成,佔整體辦理量82%。其中,6.5萬人以“一戶通”網上辦理,佔整體電子辦理量的52%,較去年同期的4.3萬人增加51%。當局提醒,尚未辦理在生證明的養老金、殘疾金、殘疾津貼受益人和居住在澳門以外地區的敬老金受益人,退休及撫卹制度定期金受領人可選用“一戶通”辦理手續。
以“一戶通”辦理本年度在生證明的流程,經聽取社會意見後進行了優化,市民在辦妥後可選擇接收確認短訊或截圖保存結果,同時,增加了查詢功能,讓受益人能夠隨時查詢辦理情況。另外,“一戶通”亦支援外地手機號碼即時開戶,方便身處外地人士網上辦理,無需兩地奔波或郵寄文件。現時已收到約13,500份居住於外地的受益人辦理申請,當中超過7成透過“一戶通”完成。
為做好推廣和協助工作,當局提前於去年年底走進社區舉辦了8場介紹會,向多個社團和社服機構前線人員進行講解和培訓。自本年初起,為方便市民透過“一戶通”辦理在生證明,行政公職局聯同多個部門、社團和社服機構,於全澳各區設立逾100個臨時服務點,協助市民即場開戶和辦理。同時,亦特設了36場“一戶通”教學專場,以協助市民在線開立“一戶通”及推廣網上辦理在生證明。
現時,“一戶通”已提供逾120項公共服務,開戶人數亦已超過32.6萬。隨着“一戶通”的革新和升級,新版本的操作方式將更為貼心易用,應用場景更豐富多元,同時會考慮不同社群的使用需求,讓電子化便捷服務惠及更多群體,為廣大用戶帶來全新體驗。

優化行車稅繳納方式成效理想 一戶通將增交通罰款繳納功能
2022年度車輛使用牌照稅(即“行車稅”)的徵收期已於3月31日結束。數據顯示,藉着取消領取和張貼“行車稅圈”的相關規定,增加電子繳稅方式的效果良好,有助達至簡政便民和推動電子政務發展。
截至3月31日,完成繳納本年度行車稅的22萬7千多輛之機動車輛中,有超過13萬3千輛透過電子方式(包括“一戶通”、交通事務局網頁和App、自助服務機)繳交,佔整體約58 %,較去年同期的約20%大幅提升。其中,透過本年新增渠道“一戶通”繳交的共有逾10萬3千輛,約佔電子方式繳納量77%,可見“一戶通”已逐漸融入市民生活,成為大眾使用電子服務的重要平台。
無論車主是否使用“一戶通”繳交行車稅,均可透過“我的車輛"功能,以個人身份綁定名下車輛,隨時隨地查看繳稅紀錄及驗車期等實用資訊。截至3月31日,共有超過10萬輛車經“一戶通”成功綁定。
另外,由於交通管理部門已與執法部門及汽車登記部門數據互聯互通,“一戶通”具備條件延伸推出各項關於車輛的常用服務。例如,於“一戶通”完成升級優化後,將在“我的車輛”中增加查詢交通違例紀錄和繳納罰款的功能,進一步擴大原有繳交途徑,同時方便車主綁定車輛後,無需每次輸入個人資料即可快捷地繳納罰款。
駕駛車輛所需文件將陸續電子化
除此以外,當局亦着力推動車輛文件實現電子化,便利車主在行車時免除攜帶紙質文件。待相關法案獲得通過後,車主可選擇透過“一戶通” ,將駕駛執照、車輛識別文件(登記摺)、所有權登記憑證(車契),以及民事責任保險證明文件(車保)的數據資料以電子方式載於手機應用程式內,以更好地滿足市民對於便捷車輛服務的需求。

公職局推出公務人員手機應用程式 整合G2E功能和退休基金會服務
特區政府持續發展電子政務,從內部管理及對外服務等方面推進各項工作。在內部管理方面,致力構建統一管理平台,由即日(4月2日)起,行政公職局推出公務人員手機應用程式(APP),“一戶通”內原有的公務人員管理及服務平台(G2E)功能、退休基金會電子服務,將遷移至統一和獨立的手機應用平台。此外,亦新增了衛生局的“電子醫生檢查證明書”與財政局“電子薪俸單”兩項新的應用,讓公務人員可以更便捷地使用不同的公職電子服務,並提昇其使用體驗。
持續優化“公務人員管理及服務平台”
公務人員APP包含“G2E”和“退休基金會”兩大功能類別。公務人員可透過工作人員登入號登入“G2E”,使用原有“G2E”服務,如查看出勤、申請年假或缺勤、報讀培訓課程、公文收發或流轉等。此外,新增遞交醫生檢查證明書(即由衛生局轄下醫院及衛生中心發出的“電子病假紙”)以及查閱電子薪俸單(即財政局發出的“電子糧單”)的功能,操作過程簡便,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其中電子病假紙的推行,尤其便利公務人員在患病休養或照顧患病親屬時,無需工作人員返回所屬部門提交紙本病假紙,功能貼心便捷。
集中提供退休基金會服務
與此同時,退休基金會服務對象可使用“一戶通”個人帳戶登入“退休基金會”頁面,隨時隨地使用各項退休基金會電子服務,包括公積金制度“轉換易”服務、公積金帳戶結算申請、公積金制度資訊、退休及撫卹制度定期金受領人線上資訊服務、辦理在生證明、查詢服務進度等,足不出戶即可完成手續或獲取資訊。
上述“G2E”服務的工作人員帳戶與“退休基金會”“一戶通”個人帳戶可以同時登入,亦可以隨時切換,務求讓公務人員更方便快捷地選用相關電子服務。
為做好公務人員APP的宣傳和推廣工作,行政公職局聯同退休基金會、財政局及衛生局早前已舉辦專場講解會,向各公共部門領導、主管、人事單位工作人員進行詳細介紹,並就有關提問和建議作出回應。
未來,行政公職局將繼續與各公共部門緊密合作,為不同群體提供多元電子服務,持續提升公共行政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