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戶通新增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預約服務
為方便市民進行預約,“一戶通”繼4月推出接種新冠疫苗預約服務後,於今日(5月16日)增加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預約服務。市民透過“一戶通”預約檢測時,由於系統已確認本人身份,無需再輸入一般個人資料,預約流程得以簡化,節省時間。
市民登入“一戶通”後,於“服務”頁面點擊“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預約系統”,即可選擇採樣機構並進行預約。其後亦可透過“一戶通”查詢或取消預約。如有需要,市民可將“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預約系統”添加至“一戶通”首頁,方便下次查找和使用。
另外,如父母(或監護人)已為未成年子女(或被監護人)開立“一戶通”帳戶,並選擇透過“一戶通”為其預約核酸檢測,可先於“一戶通”的“切換帳戶”頁面添加未成年子女的帳戶,隨後可按需要進行不同帳戶切換,便利日常使用相關服務。
“一戶通"持續整合各項醫療衛生服務。其中,市民可透過“一戶通”中“我的健康”功能,使用衛生局電子門診預約服務(包括衛生中心門診預約、非預約門診取籌等)、查閱個人醫療記錄和疫苗接種記錄,以及預約接種流感疫苗。同時,市民可通過“我的點券”功能,查詢和移轉電子醫療券餘額。
未來,“一戶通"將有序推出更多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電子服務。關於“一戶通"資訊,請瀏覽專題網站(https://www.gov.mo/zh-hant/app/)。

今起所有外賣店均須領有登記證明 市政署籲依法展示登記資料
第30/2021號行政法規《外賣食品活動場所的登記制度》於去年十一月十五日起生效。市政署提醒所有正在本澳經營的外賣食品場所均須完成登記並領有證明,業界務必嚴格按照登記制度生產經營,尤其注意必須向公眾展示登記資料;而消費者亦應光顧依法展示登記資料的外賣店,確保店舖受市政署監管,為自身食用安全把關。
外賣店須向公眾展示登記資料
登記制度規定,在法規生效後開業的外賣店,須在開業前完成登記。而在法規生效前已開業的外賣店則須於六個月內,即今年五月十五日或之前申請登記,並獲發登記證明。即現時所有正於本澳經營的外賣店均須領有登記證明。
同時,法規規定,外賣店經營者須於實體店當眼處張貼登記證明;若透過互聯網或手機應用程式作經營或推廣,亦須於上述介面展示登記編號,以讓消費者識別。而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亦須確保使用平台的場所,均已按要求作登記,並將其登記資料顯示於平台上。若違反相關規定,可被罰款五千至三萬五千澳門元。
消費者應選擇受監管的外賣店
市政署提醒消費者,在選購外賣時,應留意外賣店是否有展示登記資料。選擇依法登記及營運的外賣店,可確保店舖在市政署日常巡查及抽檢監察下運作,保障食品安全。
如欲查閱已完成登記的外賣店名單,可瀏覽市政署食品安全資訊網www.foodsafety.gov.mo的“已領有登記證明的外賣食品活動場所”專頁。此外,外賣食品經營者亦可於食安網內的“外賣食品活動場所的登記制度”專頁,進一步瞭解登記制度的要求規範等。

急凍蝦新冠檢測陽性 全數銷毀未流入市面
一批由印尼進口的急凍對蝦內包裝今(12日)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市政署隨即啟動應急預案,將涉事的23箱貨物留置檢測後封存銷毀,沒有流入市面。市政署亦對周邊環境進行徹底消毒,並將曾接觸過該批貨物的人員資料將交衛生部門作調查跟進。由起即日起,市政署將暫緩涉事印尼加工廠產品的入口申請,為期一週。
市政署要求商號加強對進口食品外包裝的清潔消毒,並呼籲市民在接觸過超市等地方售賣的入口貨物後要勤洗手,共同做好“外防輸入”的防疫工作。
市政署已加強對進口冷鏈食品及水果的外包裝清潔消毒,每周平均消毒的數量約10萬箱;同時加大對檢疫食品的抽檢樣本數量,一月至今已抽檢了42,000個樣本。此外,按照衛生局的防疫指引,冷鏈食品從業員每48小時需接受一次新冠病毒核酸檢測。

市政署加強樹木巡查及修剪工作應對惡劣天氣
據地球物理暨氣象局信息,本澳將於本週中後期持續受一道低壓槽影響,出現大驟雨及狂風雷暴。為降低風雨對城市樹木的影響及保障公眾安全,市政署樹木養護人員已加強巡查多區行道樹,檢查及安排修剪護理工作,並對樹木進行支撐加固,同時對具有危險的樹木進行移除工作,以保障市民安全。
市政署已陸續為拱形馬路、孫逸仙大馬路、黑沙環中街、如意廣場、祐漢新村第六街、船澳街、西灣街、士多鳥拜斯大馬路近塔石廣場、白朗古將軍大馬路近何賢紳士大馬路、氹仔奧林匹克大馬路、東亞運街、海洋大馬路休憩區等的樹木,安排修剪護理工作以及移除危樹。修剪樹木期間敬請市民留意相關路段的臨時交通安排,並注意切勿進入工作範圍,避免發生意外。
市政署呼籲市民須為其物業內的樹木進行定期檢查及安排修剪,留意樹木生長狀況,避免發生意外。另外在暴雨期間,應該盡量避免走近或停留在樹木及斜坡下,以免因折枝或滑坡發生危險。

市政署加強疏渠減水浸機會應對惡劣天氣
據地球物理暨氣象局信息,預料一道低壓槽將於本週中後期持續影響廣東沿岸,為本澳帶來不穩定天氣,會出現大驟雨及狂風雷暴,大雨天氣將維持至週末。市政署已加強下水道疏通工作,加派人員檢查渠網、泵房,疏通水浸易發點的渠道,確保渠道暢通,減低水浸的機會。同時,呼籲市民或商號切勿將垃圾、油脂等物料傾倒至公共街渠;建築地盤負責人須監管處理好其地盤的排污情況,切勿把水泥漿或油污排入公共下水道,合力保護渠網,避免造成渠道堵塞及產生水浸風險。
市政署持續派員檢查各區下水道和雨水井,保障公共渠網的排洪能力。針對去年曾出現水浸位置,已實施多項渠道跟進工作,包括於羅理基博士大馬路地下行車隧道及蓮花圓形地增建雨水集水設施、協調建設部門對媽閣西湖灣景大馬路一帶下水道疏通及跟進受工程影響的渠道問題。此外,市政署持續派員檢查及加強疏導各水浸易發地點的下水道,自本年4月以來,已重點對草堆街至燕主教街一帶內港街道、羅利老馬路、渡船街、光復街、筷子基一帶、地堡街、黑橋街等多個低窪位置的下水道進行清渠工作,避免渠道淤塞造成水浸。
同時,市政署亦持續監察各雨水泵站及箱涵渠運作,包括對個別排澇泵站的運作程序進行優化調整,以及加強清理泵站格柵、檢查水泵機組、電動水閘、後備電源、遠程監控系統的運作情況等。渠務前線人員已於風雨季期間施行24小時待命制度,於發出黃色或以上暴雨訊號期間,會派員駐守部分排澇泵站,按情況提前調控水泵運作,加快騰空箱涵渠,以創設更多空間收集暴雨下路面的積水。而遇暴雨或颱風等情況,緊急清渠應變小組人員、外判清渠工作人員會到各水浸黑點清理路邊雨水井沖積的垃圾,並在安全情況下打開渠蓋,加快城市排澇能力。

市政署首四月辦逾二十場活動 持續深化動物保護理念
為推廣保護動物、以領養代替購買等理念,提高市民對《動物保護法》及《動物防疫法》的認識,市政署於今年一至四月共舉辦二十一場推廣教育活動,近千人次參與。五月至十一月將陸續巡迴各社區舉辦相關推廣活動。
為鼓勵市民以領養代替購買動物、協助流浪動物尋覓溫暖的家,市政署於三、四月共舉辦四場犬貓領養講座,以流浪動物的視角出發,讓參加者了解流浪動物所面對的困境及做個盡責飼主的重要性。同時,安排參加者於活動上與待領養動物互動,藉此了解犬貓習性及體會動物為生活帶來的樂趣。
飼養動物是一生一世的責任與承諾,為普及《動物保護法》、《動物防疫法》等法律知識,市政署亦持續於全澳各區舉辦“寵愛一生─盡責飼主面面觀”宣傳推廣流動站,透過攤位遊戲、宣傳展板等,推動社會共同關愛動物。四月的“寵愛一生─盡責飼主面面觀”宣傳推廣流動站已於路環石排灣順利舉辦,五至十一月的活動將分別於氹仔中央公園、東方明珠街休憩區、二龍喉公園及祐漢街市公園等社區巡迴舉辦。
此外,市政署亦長期與各坊會及動物福利團體合作舉辦社區及校園講座,按不同年齡及對象,設定“動物防疫與個人衛生”、“生活中常見的動物疫病”、“動保法齊認知”、“做個盡責寵物主人”、“小晶片大用途─澳門動物准照制度”五大主題內容,藉體驗及互動遊戲,加深公眾關注動物福利和健康。
如欲預約舉辦講座或查詢其他活動詳情,可瀏覽市政署微信帳號及網站,或致電市政署市民服務熱線28337676查詢。

皇朝區道路優化 改善步行及行車環境 綠化空間提質增量
市政署正對皇朝區一帶行人道及行車道進行優化工程,增加無障礙設施,優化行人通行環境,並大幅增加行人道的綠化面積,提升步行舒適感。同時,為回應市民需求及避免重覆開挖,交通事務局建議將一併拉直及擴闊孫逸仙大馬路至仙德麗街一段原彎曲的行車道及調整斑馬線位置,以進一步理順行人及行車動線,優化區內交通環境,提升交通安全。早前市政署與交通事務局已向市政諮詢委員會、該區坊會及商會介紹有關優化方案,而工程將分階段施工,以減低對市民的影響。
新口岸皇朝區部分行人道路面因沉降而出現開裂及損壞,同時亦收到市民反映有關路段飾面於雨天較濕滑等情況。市政署開展優化工程,對孫逸仙大馬路至仙德麗街一段路面進行重整,優化步行環境及無障礙設施,同時增加綠化元素。同時因應交通事務局建議,透過是次優化工程,將一併整治與理順行車動線,將原彎曲的行車道重新劃設三條直線車道,調整斑馬線位置;故市政署配合交通整治調整設計,將分階段重鋪六段行人道,鋪設防滑透水磚,增加防滑性、增設無障礙斜道,緩降斑馬線過路口、設置危險警示磚,增加導盲磚引路,完善區內無障礙步行系統。行人道重整後,騎樓及無上蓋之行人路闊度共有6米。
另外,亦對綠化空間提質增量,行人道綠化面積由現時128平方米增加至860平方米,增加逾六倍,綠化帶闊度比過去增1米至2.5米,提升人車分隔效果。同時,優化後植物品種由9種增加至17種,包括大王椰子、大葉紫薇、黃花風鈴木、彩葉朱蕉、星點變葉木、雪花木、花葉假連翹等,提高觀賞性。而現有123株樹木,絕大部分均留在原地或原區移植,而21株受工程影響,將移植到苗場等地方養護。
優化工程將分階段施工,盡量減低對市民出行的影響,並已協調各專營公司進行相關路段之管線工程,減少日後重複開挖的機會,工程預計今年第四季完工。工程期間,交通事務局將有臨時交通措施,提醒市民留意路況並配合現場安排。

勞工局與法務局合辦“網上法律知識闖關遊戲 – 勞動權益”特別大賽
為迎接5月1日“國際勞動節”,以及向廣大市民推廣勞動範疇法律知識,提高全社會關注勞動法律,促進和諧勞資關係的氛圍,勞工事務局與法務局聯合舉辦“網上法律知識闖關遊戲 - 勞動權益”特別大賽,歡迎市民踴躍參加。
是次網上有獎遊戲將於5月1日至5月31日期間進行,凡持有效的澳門居民身份證的14歲以上的市民或持有效外地僱員身份認別證的外地僱員,只須關注或登入法務局的微信訂閱號(“澳門法務局”或“DSAJRAEM”)便可參加遊戲。參賽者在比賽期間參加遊戲次數不限,遊戲按參賽者每次答對問題的數量及回答時間進行計分及排名。
歡迎市民積極參與遊戲,加深對勞動權益的認識,並贏取豐富獎品。遊戲設有冠、亞、季軍各1名、2名一等獎、5名二等獎、15名三等獎,獲獎者分別可獲得面值3,000、2,000、1,000、500、300、100超市禮券﹔另外,25名優異獎獲獎者各得禮品包一份。
活動詳情可瀏覽勞工事務局網頁 www.dsal.gov.mo 及法務局網頁 www.dsaj.gov.mo ,微信公眾號「澳門法務局」,或致電法務局容先生(8795 7158)或勞工局歐陽小姐(8399 9839)查詢。

市政署籲市民檢查冷氣機 免因滴水遭檢控
本澳近日天氣炎熱冷氣機使用頻率上升,市政署提醒市民,重新啟用冷氣機前應先檢查排水喉管及底盤是否安裝妥善,避免出現滴水情況。市政署將加強巡查冷氣機滴水的違規情況,並加強滅蚊工作,以維護環境衛生。
謹記“三要三不要”
冷氣機排水喉管破損、沒適當接駁,或底盤出現滲漏是引致滴水的常見起因。為免因冷氣機滴水而遭檢控,市政署呼籲市民謹記“三要三不要”:即“要妥善接駁排水喉管,不要沿牆排水或讓其懸空”、“要對冷氣機進行定期檢查,不要待遭到檢控時才跟進”、“要在發現滴水時盡快維修,不要任由水滴至公共地方”。
加強巡查冷氣機滴水 檢控違規情況
市政署將安排稽查人員加強巡查,當發現有冷氣機出現滴水情況,會向涉事住戶發出“改善冷氣機排水喉管通知”。如情況在指定期限內未有改善,市政署將按照《公共地方總規章》對有關住戶作出檢控。此外,市政署亦持續透過不同媒體平台及海報、橫額、燈箱等宣傳品,向市民傳遞“冷氣滴水確滋擾,檢查維修好重要”的訊息,提醒市民注意冷氣機滴水問題,主動作出改善。
加強滅蚊工作
冷氣機滴水亦容易孳生蚊蟲,市政署自三月起,已於轄下公園、休憩區、墳場、小販區及街市等一百七十個地點,開展每月兩次的滅蚊工作,噴灑滅蚊除害劑,亦定期於市政設施內的下水道渠口、墳場內的花瓶等容易積水的地方,放入俗稱蚊砂的生長調節劑,阻斷孑孓蛻變成蚊的過程。同時,呼籲市民做好防蚊工作,要倒置擺放家中容易積水的容器及定期清理有積水的地方,避免成為蚊患孳生源。

市政署風雨季前持續疏導管護下水道 首季共清出逾400噸垃圾
踏入風雨季節,市政署持續於各區疏通、維護下水道,重點加強水浸易發區域的排查,已完成多個低窪地區的清淤工作。今年1至3月於公共渠道清出垃圾量逾400噸。市政署亦持續加強巡查地盤及食肆,對違規情況作出檢控,並呼籲社會合力保護渠網,保障渠道的正常運作。
市政署負責維護及清理全澳約500公里下水道、逾4.2萬個渠井、73座市政泵站及186個排水出海口。全澳約七成半下水道目前已實現清污分流;而舊式的合流渠主要分佈在新橋區、內港區、下環等舊區。市政署優先處理水浸易發區域,今年1至3月,市政署已清理下水道57,000多米,清理雨水井5,500次,完成約7,500米下水道CCTV的影像記錄及分析;於公共渠道共清出垃圾量逾400噸,較去年同期升逾百分之八十。
凝固油脂及水泥砂漿阻塞渠道
在日常巡查及渠網清理中,經常發現有油脂凝固物及水泥砂漿等阻礙下水道運作,主要涉及食肆沒安裝合適隔油井或沒定期清理,而令油脂凝固物阻塞下水道;以及地盤違規排污,將未經處理的污水或建築廢料排至公共渠網。市政署聯同相關部門持續行動,巡查飲食場所隔油井共259間/次,期間發現28宗因隔油井不能發揮應有運作效能而發出實況筆錄,並有兩場所因違規未按要求作出改善而被勒令關閉。同時,已巡查各區地盤152次,揭發12宗違規排放,如將含沙及泥漿之污水在沒經過有效過濾的情況下,排放至公共街渠等,已發出實況筆錄或控訴書。
恆常重點清淤 設暴雨應急機制
每年風雨季來臨前,市政署均預先在容易發生水浸的低窪地區排查和清理疏通各區下水道、市政泵站、雨水集水井、明渠等設施;同時,亦持續跟進去年曾出現水浸的地點,當中包括蓮花圓形地、西灣湖景大馬路、東方拱門地下行車隧道等,已聯絡相關部門處理並加密相關地點的清疏工作。
當有颱風或暴雨即將影響本澳,會優先巡查及疏通低窪易水浸地區。若氣象局發出黃色暴雨或以上信號時,市政署會啟動暴雨緊急應變小組機制,按實時海潮高低,利用遠程端開動泵抽排雨水,派員巡查雨水泵房運作,按情況調控水泵加快排洪。當8號颱風或暴雨訊號期間,市政署會於各主要雨水排澇泵站派員全程駐守,外判緊急清渠人員亦增至8隊共24人,協助於全澳各區進行巡查及緊急疏通工作;另外,市政署亦已去函各工程牌照監管部門,協調要求大型工程地盤於風雨季期間派員駐守,以應對突發排水情況。
引入科技監測 加強巡查執法
下水道渠網維護管理工作日益增加,面對前線清渠人員老化問題,市政署會加強外判服務及信息化系統(App)管理工作,以加快及加密清淤工作,持續完善渠道的巡查、清淤、追蹤及紀錄的工作,加強抽查及監管機制。此外,持續透過引入市場先進技術,如清渠機械人清理箱涵渠,利用渠道視像監控(CCTV),主動監測渠道情況,加強每年恆常排查及清淤維修工作的效率。
市政署持續優化巡查機制,包括加強、加密巡查工作並與相關部門採取聯合行動;對違規行為進行持續跟進、複檢、指導改善和處罰。市政署呼籲市民或商號切勿將垃圾、油脂等物料傾倒至公共街渠;業界須加強清潔隔油井及地盤廢水過濾設備,切勿把水泥漿等建築廢料或油污排入公共下水道。市政署亦已制作相關指引供業界參考,有關資訊已上載於市政署網站https://www.iam.gov.mo/c/resource/歡迎業界瀏覽,合力保護渠網,避免影響雨水井和渠道的正常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