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行政长官张永春于25日在政府总部会见外交部部长助理农融,就澳门特区涉外工作交换意见。

代理行政长官感谢外交部和驻澳门特区特派员公署长期以来对澳门特区涉外工作的指导及支持。他表示,特区政府依据《基本法》的规定,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同时积极配合国家的各项外交工作。目前共有144个国家和地区给予特区护照持有人免签证或落地签证待遇,希望外交部继续支持对外推广特区护照,重点推动澳门居民出游较多的国家给予特区护照入境便利措施。在外交部和特派员公署的支持下,澳门有多名青年公务员赴国际机构工作,有利于他们扩宽国际视野,提升工作能力,特区政府将配合做好后续工作。

农融部长助理表示,外交部会严格按照《基本法》办事,不断开创涉澳外交工作新局面,同时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澳门事务;将积极落实“外交惠澳”方针,全力支持澳门扩大对外交往,支持澳门特区参与更多国际会议及组织,同时持续与特区政府合办不同类型活动,不断提高澳门的国际影响力,助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外交部还会做好对外宣介工作,向世界展示“一国两制”在澳门成功实践。此外,会持续推进澳门青年公务员赴国际组织任职的工作,为特区长远发展培养国际化人才。

出席会面的还包括外交部驻澳特派员公署特派员刘显法、外交部港澳台司副司长林动、行政法务司司长办公室主任林智龙、法务局代局长梁颖妍等。

行政会完成讨论《印务局的组织及运作》行政法规草案。

为配合特区政府的行政改革、电子政务发展及《澳门特别行政区公报》无纸化工作,特区政府制定新的印务局组织法以取代原有已生效二十五年的法令,重组印务局的职能及架构。

新的印务局组织法明确订明该局的监督实体为行政法务司司长。部门职责方面,新的组织法除了规定印务局负责以电子方式出版《澳门特别行政区公报》及印刷政府印刷品的工作外,尚规定印务局负责构建及管理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网上法律查询系统。最后,因应职责的改变及工作流程的现代化,特区政府重整及精简了印务局的架构,由现时的三处一组九科调整为一厅三处,新设的“统筹及规划厅"将负责推动智慧印务及技术更新的工作。

法规自公布翌月之首日起生效。

气象局早前预测今年风季将于六月中旬或之前开始,预料全年约有五至八个台风袭澳。为应对台风及风暴潮可能引发的环境卫生问题,市政署一如以往于每年风季前作好应急预案,妥善安排台风前后的垃圾清运工作,尽量减低对市民生活的影响。

八号风球来临前,市政署会协调澳门清洁专营有限公司检查和加固垃圾收集设施,并提前收集垃圾。台风过后,市政署人员会即时巡查各区环境卫生情况,而澳门清洁专营有限公司则会增派人手和车队,加快清运垃圾。若灾情严重,市政署会在全澳六十个地点设置临时垃圾收集站,方便市民弃置垃圾。此外,若前线工作已超出负荷时,市政署会按照“市政署防灾减灾应变计划”,调配内部人员组成救灾支援梯队,协助低洼地区的清理善后工作。

另外,市政署每年均联同澳门清洁专营有限公司及其他相关部门,进行“垃圾清运应急计划”演练,并举办“灾后有关环境卫生清洁工作讲解会”,加强跨部门协作动员及应急能力。为提高居民及商户妥善处理垃圾的意识,市政署亦持续加强宣传工作,包括于电视、电台、互联网和宣传屏幕播放有关短片、声带,在各区张贴海报,在巴士车身设置广告等,并派员到低洼地区进行宣导,向居民和商户派发宣传品。同时,与低洼地区的坊会建立沟通交流机制,于风季前举行会议,及早应对处理环境卫生问题。

市政署呼吁市民留意并配合台风期间的垃圾清运安排,先把非生活垃圾暂存在家中,待台风过后,优先弃置容易腐烂的生活垃圾。不应把垃圾弃置于公共街道或垃圾收集设施旁,应放入封闭式垃圾房或压缩式垃圾桶等收集设施内,做到“垃圾不落地”,避免进一步加大垃圾清运压力。临时垃圾收集点位置及更多相关资讯,可浏览市政署环境资讯网(www.iam.gov.mo/macaohygiene)。

春暖花开,天气宜人,是郊游的好时节,同时万物复苏,春天至初冬亦是蛇类活动最频繁的季节。市政署提醒市民在行山郊游时一旦遇见蛇,应保持镇定,避免驱赶或接触,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存。

一般蛇类遇到威胁时,会先做出虚张声势的防御姿态,但极少会主动攻击,因此,市民于野外遇见蛇的时候,应保持镇定,避免突然移动或作出驱赶行为,更不要将蛇打死或打伤,应安静离开。另外,蛇喜欢在树枝、灌木密集处、红树林区、石头罅隙、洞内、黑阴潮湿的地方如引水道和水渠边等地点出没,因此市民应避免进入草丛,不应把手或脚伸入罅隙或洞内,如必须行经,可使用行山杖探索怀疑有蛇出没的地方。

为预防被蛇咬伤,市民应注意个人衣著,如穿着浅色长袖衣服、长裤或具有防护功能的户外装备,以及避免穿着凉鞋等。如不幸被蛇咬伤,应保持冷静,并与蛇保持一定距离以防再次被咬,记录被咬时间以及蛇的特徵,避免剧烈活动并放慢动作以减低心跳频率及血液流动,而同行人士尽快协助求救和致电999求助就医。市民可用清水和皂液简单清洗伤口,但切勿用口从伤处吸吮毒液、挤压伤处或在伤处喷洒酒精,更不要捕捉或打死施袭的蛇。

基于蛇本怕人类,咬人属自卫反应,市政署呼吁市民应尊重自然和保育,给予野生动物生存空间。

为加强街道小贩和街市摊贩的防火安全意识,市政署联同消防局于四月十二日继续举办“消防安全知识讲座”,邀请了台山街市摊贩、周边街道小贩、澳门市贩互助会代表、外判工作人员、街市及小贩区稽查人员等近百人参加。

继首场讲座于三月在佑汉街市举行后,第二场讲座于四月十二日在青洲坊活动中心举行。消防局代表于讲座上介绍多项防火应急安全知识,如离开时应关闭所有用电设备、保持周边疏散通道畅通、切勿储放易燃物等,提醒人员应正确使用电器,定期保养维护用电设备等。

市政署将与消防局保持合作,继续举办同类讲座及宣导工作,向摊贩及相关从业员推广防火应急及用电安全资讯,务求提升防火安全意识,减低火灾发生的机会。

为协助澳门制造食品符合内地通关便利要求,市政署日前举办《关于申请澳门制造食品输内地事宜》说明会,向本澳食品业界讲解在《关于输内地澳门制造食品安全监管合作安排》框架下,澳门制造食品输入内地的申请流程、准入条件及制品等要求。说明会亦邀请业界代表作经验分享和技术交流,协助业界拓展内地市场,进一步保障食品安全及质量。

说明会于沙梨头街市市政综合大楼举行,四十多名本澳食品生产企业及行业商会代表出席。会上,市政署人员向与会者简介现时本澳生产制造食品输入内地的情况、《关于输内地澳门制造食品安全监管合作安排》主要内容、合资格的食品生产类别、签发卫生证书的要求及申请手续等。本澳食品生产企业代表亦于会上分享申请过程中面对的问题和技术要求。与会各方就有关合作安排框架下的执行细节、申请食品类别、企业申请注册编号等议题进行交流。是次说明会有助市政署了解本澳食品生产的实际情况,从而为业界提供具针对性的技术支援与协助。

现时本澳食品企业透过一般贸易方式进入内地,在通关环节可能涉及抽样留置等过程,需时较长。随著二零二零年本澳与内地海关总署签署《关于输内地澳门制造食品安全监管合作安排》,双方对输往内地的澳门制造食品开展共同监管合作,符合要求的澳门制造食品可获口岸优先查验、加快检测时间、降低查验比例,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有助本澳食品生产企业及时掌握食安标准及规定,减少产品因不符合要求而引起的损失;亦回应了业界期望对输内地澳门制造食品优先开展动植物源性食品风险分析的诉求,实现食品安全源头防控、口岸便利通关的目标。

市政署将持续向本澳食品业界提供各项技术支援服务,并协助有意参加《合作安排》的企业完善内部食品安全管理系统。更多《合作安排》详情,可于办公时间致电2852 6943查询或浏览市政署食品安全资讯网 www.foodsafety.gov.mo 的相关专页。

为配合特区电子政务发展,行政公职局和相关部门鼓励市民透过电子方式缴交行车税和办理在生证明,无需亲临服务柜枱排队。

截至3月31日,共有22.5万辆之机动车辆已缴纳行车税,当中透过电子方式缴交(“一户通”、交通事务局网站、自助服务机)的有超过17.6万辆,约占整体80%。而透过“一户通”缴交的逾15万辆,占电子方式缴纳量85%,较去年同期使用“一户通”的缴交量10.3万辆大幅增加46%。

与此同时,11.5万用户透过一户通“我的车辆”绑定16.3万辆车,另有逾11.2万张驾照已被绑定。

另外,截至3月31日,已办理该年度在生证明的逾16.3万人中,有逾13.7万人以电子方式(“一户通”和自助服务机)完成办理,占整体办理量84%。其中,超过9.2万人使用“一户通”网上办理,占本年整体电子办理量67%,较去年同期使用“一户通”办理的6.5万人大增42%。

上述数据显示,使用“一户通”缴交行车税和办理在生证明已基本落实普及化,“一户通”亦逐渐成为市民使用电子服务的重要平台。

“一户通”开户人数已近47万,提供逾190项服务及功能,涵盖社会福利、求职就业、交通出行、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市民如欲了解更多资讯,请浏览“一户通”专题网站(https://www.gov.mo/app/),查看宣传图文包及教学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