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6月10日起网上报名
根据《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公告》(第4号)的规定,2021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题考试网上报名时间为6月10日0时至6月24日18时,考试时间为9月11日、9月12日;主观题考试网上报名时间为9月23日至27日,考试时间为10月17日。报名人员在报考前,请先详阅有关《办法》及《公告》内容,并须遵守司法部所订立的有关规定。澳门考区2021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报考事宜可查阅法务局网站(网址:www.dsaj.gov.mo ) 。
如有疑问,可于办公时间内致电法务局8987 2333查询,同时也可登陆下列网站获取相关资讯:
- 司法部网站(网址:www.moj.gov.cn)
-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网站(网址:www.cscse.edu.cn)

市政署联同消委会检测市售糉子 结果未见异常
端午节将至,糉子为传统应节食品,为保障市民食用安全,市政署联同消费者委员会日前于本澳餐厅食肆、面包饼店、零售店及外卖店等抽取糉子样本进行检验,所有样本的检测结果均未见异常。
本次抽检的糉子样本共三十个,包括含蛋黄糉、无蛋黄糉及梘水糉,所有样本均进行了微生物检测及化学检测。其中,微生物检测范围包括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蠟样芽孢杆菌,而化学检测范围则包括硼酸和苏丹红(仅限含蛋黄糉的样本)。化验结果显示,所有样本均未见异常。
市政署提醒业界应向可靠的供应商入货,拒绝购买来历不明的食材;保存食品销售纪录和来货单据,以便在有需要时追查货源;制作食品前须确保原材料之品质安全卫生,并严格按照食安标准及工艺需求在合理范围内适当地使用食品添加剂,以确保符合本澳《食品安全法》及《食品中禁用物质清单》等的规范;已制备的食品应妥善保护,使其免受污染,并应置于合适的温度及环境下存放及展示,确保食品品质无异常方可出售。
另外,消费者应向信誉良好及卫生的店铺选购糉子;购买时应留意店铺的环境卫生情况;如购买预先包装的糉子,须仔细阅读包装上的标签,并注意其保存限期、贮存方法及生产商等资料;切勿购买来历不明、过期、发出异味、包裹不当或外观异常的糉子;购买糉子后应尽快进食,如非立即食用,应将糉子放置于摄氏五度以下的雪柜内,并谨记“上熟下生”的存放原则;进食前应将糉子彻底加热至中心温度达摄氏七十五度或以上,并不应翻热糉子超过一次;如糉子变坏、发出异味或发霉,便应弃掉。
由于糉子的热量和脂肪含量都偏高,市民应保持均衡饮食,不宜过量食用。如欲了解更多本澳食安标准及相关资讯,可浏览食品安全资讯网 www.foodsafety.gov.mo。

市政署走访食肆宣导堂食用餐亮绿码
因应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最新变化,配合落实卫生防疫指引,进入饮食及饮料场所人士应出示有效的绿色「澳门健康码」。措施执行首日,市政署继续派员走访各区食肆加强宣导有关指引及安排,并了解社会配合情况。
为减低病毒散播风险,市政署提醒公众自六月九日起,进入由市政署发牌监管之第四组及第五组饮食及饮料场所时,除须遵守既有的防疫措施外,亦须出示有效的绿色「澳门健康码」。市政署加派人员前往各区食肆进行宣导,向楼面侍应等前线员工讲解相关防疫指引,以便商户提示顾客进入营业场所时主动出示「澳门健康码」。同时,相关宣传品亦已上载至「饮食及饮料场所一站式发牌服务」网站 「宣传资讯>宣传刊物」栏位中 https://www.iam.gov.mo/onestop-fnb/c/publication/list.aspx可供业界下载使用。
经初步了解措施执行首日的情况,得到商户及消费者的配合,整体大致畅顺。由于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大部份居民已熟悉申报并出示「澳门健康码」进出公共场所,是次更新指引,扩大使用范围致餐饮场所,以配合疫情防控需要,进一步保障公众健康。根据卫生局发出的防疫指引,对于未能手机应用程式填写并生成健康码凭证,或可出示已预先列印的当天有效的纸本健康码凭证。
市政署呼吁居民负起公民责任,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配合特区政府防疫工作。以上安排是因应防疫的需要,希望市民理解并作出配合。市政署会密切留意疫情的发展,并与卫生局保持密切沟通,适时调整有关措施,减少疾病在本澳社区传播的风险。

明起进入由市政署发牌之饮料饮食场所须出示健康绿码
因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展,市政署适时调整相关防疫措施。自明(九日)起,进入由市政署发牌监管之第四组及第五组饮食及饮料场所时,除须遵守既有的防疫措施外,亦必须出示有效的绿色「澳门健康码」,若「澳门健康码」为「红码」或「黄码」时,则不予进入场所。市政署今透过短讯及派发海报等方式,向场所持牌人及消费者告知有关措施。
市政署呼吁居民负起公民责任,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配合特区政府防疫工作。市政署亦会持续监察辖下市政设施的卫生状况,做好各项防控措施,共同减低病毒散播。
以上安排是因应防疫的需要,希望市民理解并作出配合。市政署会密切留意疫情的发展,并与卫生局保持密切沟通,适时调整有关措施,减少疾病在本澳社区传播的风险。

市署约见餐饮等业界代表 呼吁配合防疫尽社会责任
因应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最新变化,配合落实卫生防疫指引,市政署加强对进入饮食及饮料场所人士的卫生防疫要求。就此,市政管理委员会及相关部门主管分别约见本澳食品业界,呼吁配合特区政府防疫工作,善尽社会责任。
市政管理委员会及相关部门主管于今日(六月八日)分别约见澳门饮食业商会、澳门市贩互助会、澳门融合堂鲜肉行总商会及澳门鲜鱼行总会等相关行业代表,呼吁餐饮业界落实卫生防疫指引,检查进入营业场所人士的「澳门健康码」,以降低在场内的其他人士受感染的风险。同时,食品生产经营者及相关从业人员亦应加强个人及环境卫生,配合整体疫情防控安排。
会上,市政署肯定在过去一年来业界高度配合特区政府的防疫工作,市政署除加大对冷链食品的检测及监管外,亦安排在工作中接触及处理冷冻食品的餐饮及零售从业员、街市渔贩等定期接受病毒核酸检测,以保护人员健康。
业界代表表示,将一如既往支持特区政府的防疫工作,积极通知会员商户,调整日常营运操作配合相关措施,加强员工个人及环境卫生意识,确保工作用具及设备的妥善清洁消毒,时刻留意卫生防疫及食品安全。
市政署会密切留意疫情的发展,并与卫生局保持密切沟通,适时调整有关措施,减少疾病在本澳社区传播的风险。同时,基于食品安全及卫生防护,市政署于食品安全资讯网 www.foodsafety.gov.mo 设有「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饮食安全注意事项」专页,提供一系列指引及宣教内容,包括针对食品业界发出的《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食品安全卫生指引》等,助大众掌握准确资讯。

公职局再次提醒公共部门注意防疫措施
因应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最新发展,行政公职局今(7日)再次提醒公共部门注意防疫措施,以严防疫情传播。
行政公职局今向各公共部门发出公函,要求公共部门严格遵守该局之前发出的《公共部门抗疫期间应采取措施的指引》,以及卫生局发出的《场所对持澳门健康码红码及黄码人士的管理建议》。特别是所有进入场所的人员,都必须出示卫生局的“澳门健康码”。健康码为“红码”时,不可进入场所;健康码为“黄码”时,如必要进入场所,应配合场所的防疫措施和要求,而场所应作出适当的安排,尽可能减少“黄码”人士接触到他人的机会,并做好清洁消毒工作。
此外,所有人员进入场所,都必须接受体温测量,配戴口罩。公共部门亦应减少巿民在同一时间内在服务点内聚集,并采取措施减少工作人员与巿民之间密切接触的机会。
对“黄码”的工作人员,亦要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并尽可能暂停接待工作并改为后勤工作。

市政署加强清洁消毒公共街道及设施 呼吁市民配合防疫
因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展,市政署持续协调外判公司在本澳各区以稀释漂白水清洗街道、出入境口岸等公共区域,并且加强巴士站候车亭、公厕、公共渠口、行人道扶手及栏杆等公共设施的清洁消毒工作,减低病毒散播风险。
同时,市民在进入市政署辖下公共设施,包括各市民服务中心、公园、活动中心及展览场馆等场所时,必须妥善佩戴口罩、接受体温检测及出示「澳门健康码」,若「澳门健康码」为「红码」显示「不可通行」时,则不予进入场所。市政署呼吁居民负起公民责任,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配合特区政府防疫工作。
市政署会密切关注疫情发展,持续监察辖下市政设施及公共街道的卫生状况,并按卫生当局的指引进行清洁及消毒工作,确保公共设施的清洁卫生。

市政署办系列活动响应世界食安日 以提升食安风险防范意识
联合国自二零一九年起将每年六月七日定为“世界食品安全日”,今年主题为“保障食品安全 构筑健康未来”。为响应主题,市政署将举办预防食源性疾病专题讲座,并推出食安网上有奖问答游戏,亦会派员到供餐场所进行食安宣导,以及于社区派发食安宣传单张等,藉此加强社会大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共同预防及管控食安风险。
办专题讲座 提升业界食安操作水平
市政署将于六月七日下午在沙梨头街市市政综合大楼九楼礼堂,举办面向食品业界的“预防食源性疾病专题讲座”,由市政署代表及本澳食品安全专家学者作讲解,根据全球食源性疾病的发展趋势,结合本澳集体胃肠炎不适的个案调查分析,归纳出本澳食源性疾病个案发生的成因,并针对常见的状况提出改善建议,教导食品从业员在处理食品时须注意的良好卫生操作规范,从而保障消费者食用安全。
设网上食安有奖游戏 欢迎市民踊跃参加
市政署亦将于六月七日起举办“保障食品安全 构筑健康未来”网上有奖问答游戏,以日常生活实例带出食安要点,让市民透过游戏,轻松学习及掌握“食品安全五要诀ABCDE”等食安操作原则及技巧。有兴趣参加游戏的市民可于六月二十一日前登入食安资讯网www.foodsafety.gov.mo上的游戏专页,答对所有问题并填妥个人资料便可参加抽奖。奖品为面值一百澳门元的超市现金券,名额共三百个,欢迎市民踊跃参与,得奖名单将于七月一日公布。
持续于社区宣导食安知识
另外,市政署将派员到餐厅、食肆等供餐场所进行上门式食安宣导,并派发宣传单张,辅导业界做好各项食安风险防范措施。市政署亦会于本澳社区派发以世界食安日为主题的宣传单张、活动海报及摆放食安资讯展示品,务求将食安知识带入社区,共同维护本澳食品安全。
保障食品安全须靠政府、业界、市民三方共同努力,市政署将持续透过不同渠道加强对业界及市民进行食安宣导教育。如欲了解更多关于世界食安日及系列活动详情,可浏览食品安全资讯网www.foodsafety.gov.mo中的“世界食品安全日”专题网页。

市政署清除入侵物种牛蛙 呼吁切勿违法放生
市政署人员近期在多个湿地及山涧发现美洲牛蛙,已加紧捕捉及清理,避免对本地生态造成严重影响及损害,同时呼吁市民切勿随意放生,以免破坏本地生态平衡。
市政署近期巡查山林郊野之际,在本澳多个湿地及山涧发现被列为全球百大外来入侵物种的美洲牛蛙(Lithobates catesbeianus)踪迹,被捕获后经进一步检视,现阶段发现不少个体的健康情况十分不理想,例如嘴部损烂、失明等,尽管这些美洲牛蛙可能最终因未能适应环境而死亡,但死亡后的个体仍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危及澳门原生态系统。市政署人员已加紧捕捉及清理,避免对本地生态造成严重影响及破坏。
美洲牛蛙是一种体形大、食性广的蛙类,成熟个体几乎可吞食比它小的任何生物,包括无脊椎动物、鱼、小型哺乳动物(包含蝙蝠)、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包括蝌蚪)、虾类及鸟类。倘若美洲牛蛙适应澳门环境,除会与本土两栖类动物竞争生存空间之外,更会捕食其他生物。且其身上带有蛙壶菌,对大部分两栖类动物都有致死性。因此,或可能导致本土两栖种群规模变小或局部灭绝,对澳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
人类与大自然是密不可分且必须和谐共生,此有赖大众共同维系健康、有活力的生态系统。市政署呼吁市民切勿轻视胡乱放生对生态系统构成的潜在危害,根据第4/2016号法律《动物保护法》的规定,未依法获当局许可而进行放生活动,可被罚款两万至十万澳门元。

市政署向市谘会介绍水浸应对工作的检讨
就昨日(6月1日)凌晨起本澳持续暴雨,引致多地区出现水浸,市政署分析水浸情况并检讨渠务工作,于今(2日)与市政谘询委员会举行会议,介绍应变机制和改善工作,听取意见。初步分析,持续特大暴雨是引致低洼地区水浸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试运中的内港北雨水泵站对区内起到明显的排涝的功能。
气象局于当日凌晨近3时发出黄色暴雨警告,市政署紧急应变小组已戒备及驻守部分泵站;大暴雨持续至凌晨5时,气象局更发出黑色暴雨警告,多个低洼地区均出现水浸情况,小组人员持续在全澳各区开展巡查和疏通渠道工作,重点关注水浸地区的排水情况,清理路边雨水井及打开渠盖,保持排水畅通;并持续监察多个雨水泵房,确保各泵房运作正常。待雨势稍减,水浸亦于短时间内退却。
内港北较内港南地势更低,但比对内港南与内港北之水浸情况,当中凌晨6时内港南水位监测站一带录得430毫米,但同时段内港监测站水位只为250毫米,至7时内港南水位监测站录得360毫米,内港监测站水位只为50毫米,显示虽新建的内港北箱涵渠及泵站仍在试运,但内港北水浸得到了明显纾缓,新泵站起到缓解该区水浸的作用。
时段 |
04:00 |
05:00 |
06:00 |
07:00 |
08:00 |
降水量(mm/h) |
30.8 |
79.8 |
119.6 |
50 |
10 |
内港水位(mm) |
0.00 |
50 |
250 |
50 |
0.00 |
内港南水位(mm) |
0.00 |
10 |
430 |
360 |
0.00 |
市政署昨天亦有派员到内港北一带了解商户情况,大部分商户均表示是次雨势很大,但排水速度比以前快,认为新泵站有一定成效。
市政署强调,由于妈阁至沙梨头一带为内港沿岸低洼区域,而渠网具有互通性,要提升整个区域的排洪能力、改善水浸,不能单靠其中一个节点雨水泵房和箱涵渠系统,须要各部门多管齐下,构建完整的防洪体系,泵房的运作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会上,市政署亦初步分析了新桥、台山区等水浸情况,主要由于地处低洼、雨量强度特大、持续时间长,令暴雨期间积水较难退,当雨势稍弱,雨水亦可于短时间内排走,反映渠道畅通。但渠网老化及强降雨下渠网超负荷、重力流排水受阻等,亦是引致是水浸的其中原因。因应各区出现的水浸,市政署会继续查找原因,并进行各项的优化改造工程,完善管护下水道设施,改善水浸的情况。
市谘会委员表示,本澳遇到近70年最高雨量的暴雨,出现水浸较难避免,亦了解新泵房在今次特大暴雨下起到作用,但要加快调试,优化运作效能。亦有委员认为本澳整体防涝基建有需要改善,并要对渠网整体负荷能力作评估及优化,开展更换及扩容工程,分析不同地区水浸的原因;利用科技手段排查,更清晰了解下水道状况,提升渠务工作成效。市政署人员亦就各委员会提出的意见作了充分的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