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政署跟进1宗怀疑集体胃肠炎不适事件
市政署于四月十九日接获卫生局通报一宗怀疑集体胃肠炎不适事件,涉及六个群组共十三人不适。市政署已即时派员到涉事场所调查,期间抽取食品样本进行化验,同时勒令涉事场所停售怀疑涉事食品,市政署将持续跟进事件。
据卫生局通报,是次集体胃肠炎事件涉及十三名患者,分别来自六个用膳群组,先后于四月十七日中午及晚上在氹仔木铎街万友美食用餐,期间进食了面包伴自制沙律酱(含鸡蛋)及烩饭等食品;相关患者于当天晚上起,陆续出现腹痛、腹泻、发热、呕吐等症状。经卫生局流行病学调查,根据进食记录、潜伏期和症状,事件较大可能由细菌性病原体引起。
市政署接报后已即时派员前往怀疑涉事场所进行卫生调查,抽取食品样本作检验,勒令场所停售怀疑引起是次事件之食品,并指导涉事商户对食品制作及储存区、设施设备及用具等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同时,要求场所负责人安排员工修读「食品卫生督导员课程」及「食品安全与环境卫生基础班」,以加强人员对食品及个人的卫生意识。
市政署将继续跟进事件,如发现违反《食品安全法》将作出检控;若属行政违法行为,将可被科处五万至六十万澳门元的罚款,情节若触犯「生产经营有害食品罪」,可被判处最高监禁五年或最高六百日罚金。市政署呼吁业界必须遵守食品卫生及安全之要求,在制作过程中必须将食品彻底煮熟;若制作含有生鸡蛋成份的即食食品,应选用经巴斯德消毒的鸡蛋或其制品;注意环境及个人卫生,确保食材和食品的储存及制作过程安全,生熟食品应妥善处理,避免交叉污染。
据调查资料显示,个案当中可能涉及进食含生鸡蛋成份的沙律酱制品。沙门氏菌广泛存在于养殖和野生动物中,多见于食用动物、及其内脏或制品中。受感染患者通常为进食了受污染的生或未煮熟蛋或蛋制品、奶或奶制品、肉类或肉类制品等,然而沙门氏菌不能在高温下生存,彻底煮熟食品可有助消灭沙门氏菌。而特别是幼儿和老年人,更应避免进食包括蛋和蛋类制品等生或未经彻底煮熟的食物。

行政会完成讨论《撤销大熊猫基金》行政法规草案
行政会完成讨论《撤销大熊猫基金》行政法规草案。
特区政府为推进公共行政改革,优化部门架构和职能,制定本行政法规草案,撤销大熊猫基金并对相关职能作重新安排,把基金原职能分别转至澳门基金会及市政署,由澳门基金会负责对大熊猫研究活动的资助,由市政署负责对大熊猫保育及教育活动的资助。
为加深公众对大熊猫的认知,推动大熊猫保育工作,市政署将免除澳门大熊猫馆的门票收费,以吸引更多市民及游客参观大熊猫馆。
行政法规自二零二一年五月一日起生效。

市政署石排湾郊野公园环尾狐猴诞双胞胎
石排湾郊野公园内一只雌性环尾狐猴于三月中诞下一对双胞胎宝宝。目前母子健康状况良好,幼崽刚满月并在母猴呵护下适应外界环境,饲养团队将会为它们进行身体检查及性别鍳定。
环尾狐猴每胎一般只产一崽,偶有双胞胎的诞生。现时,两只初生幼崽已能睁开眼睛,体表覆盖皮毛且尾巴已具有典型的环状斑纹,外观上与成年表徵无异,相当可爱趣致。饲养员持续观察初为母亲的环尾狐猴在照顾一对幼儿时的情况,经一段日子后,发现双胞胎宝宝相当活跃,它们在本能的驱使下时刻紧抱着妈妈的腹部,并大口吸食母乳,而狐猴妈妈活动时亦小心翼翼,保护怀中的一对幼崽。目前母子健康状况良好,饲养团队待幼崽适应环境后,便会为它们进行身体检查及性别鍳定。
由于环尾狐猴双胞胎宝宝刚满月,还在适应外界环境阶段,待条件成熟再安排与公众见面。此外,石排湾郊野公园的猴子区因进行场馆维护,目前暂停对外开放,如有查询可致电市政署市民服务热线2833 7676。
【满月啦】市政署石排湾郊野公园环尾狐猴诞双胞胎

法务局推出“网上法律知识闯关游戏”
为增加巿民学习法律的兴趣,法务局推出“网上法律知识闯关游戏”,游戏设置了“学法闯关”、“赏金擂台”、“学法对战”及“强化训练”四种模式,让市民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学习《宪法》、《澳门基本法》、《刑法》以及有关婚姻家庭、租赁、继承等各种法律规定,欢迎市民踊跃参与。
今年的“网上法律知识闯关游戏”将分三期进行,第一期由4月15日至6月30日,第二期由7月1日至9月14日,第三期由9月15日至11月30日,每期均设有丰富的奬品及礼券。参加者只须关注法务局的微信订阅号(“澳门法务局”或“DSAJRAEM”),并选取“网上法律知识闯关游戏”进入游戏。每期获得的游戏积分可于该期间内,在“商城-积分兑换”中按照兑换奖赏规则兑换奬品或礼券。如有任何疑问,可致电法务局8795 7166黄小姐查询。

市政署呼吁切勿胡乱放生动物 以免破坏生态
基于民间习俗,部份善信会以放生动物作消灾解祸的祈福仪式,然而,在未经评估及许可下胡乱放生动物,不但危害动物生命,甚至会对原生物种栖息地的生态系统构成影响。市政署呼吁市民要有公德心,切勿弃养或胡乱放生,以免触法被罚,同时尊重自然,共同保育本澳生态环境。
市政署日前在内港码头一带巡查时,发现有市民未经许可进行放生活动,将大量养殖的活淡水鱼投入海中,基于保护动物和遏止胡乱放生行为,市政署依法对有关人士进行检控和普法宣导,呼吁有关人士应正确理解放生的意义。将不明来源或外来入侵物种的鱼、龟、蛙、雀鸟等动物投放到不适合它们存活的地点,不单止危害到动物生命,甚至会对该区域的卫生防疫、生态环境构成负面影响及破坏,恐放生变成杀生。
根据第4/2016号法律《动物保护法》的规定,未依法获当局许可而进行放生活动,被视作遗弃动物,可被罚款两万至十万澳门元。国际期刊《全球变迁生物学》曾于去年发出警告,各地外来入侵物种大幅增加可能会造成生物多样性急剧变化,让生态系统受到永久性破坏。市政署会加强巡查遏止未经许可的放生行为,并持续监察生态状况,适时作跟进处理。
为了平衡民间习俗、动物保护和生态保育,根据法例市民仍可因传统、习俗、祭祀、喜庆活动仪式,或为保育的目的,而将动物放归适合其生长、且不会破坏生态平衡的自然环境,但必须于进行活动前至少15日提出放生动物申请,经当局评估活动符合法定要件并获得许可后,方能进行放生活动。如公众对上述法律规定有任何疑问,可致电市政署市民服务热线2833 7676查询。

法务局与保安高校合办宪法与基本法专题系列活动
为向保安部队高等学校学员推广《宪法》与《基本法》,法务局与澳门保安部队高等学校于本年3月29日合办“高等院校《宪法》与《基本法》专题系列活动”,邀请了澳门大学法学院蒋朝阳教授担任主讲嘉宾,约有70名学员参与。
蒋朝阳教授在讲座中向学员们介绍于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并透过讲解《宪法》与《基本法》相互关系,剖析《决定》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讲座后举行了“国是茶聊”小型讨论会,蒋教授与学员们以轻松、互动的方式,就讲座内容以及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交流。
法务局一直致力向本澳高校学生推广《宪法》与《基本法》,自2015年起,分别与多所高等院校合办《宪法》与《基本法》专题系列活动,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宪法》与《基本法》共同构成的澳门特区宪制基础,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未来,法务局将透过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在课堂外学习法律知识的途径,从而加深他们对《宪法》、《基本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认识。

市政署推出动物园语音导赏
市政署在石排湾郊野公园和二龙喉公园的动物展区现正试行语音导赏,市民大众利用移动装置扫描展区前的二维码进入相应介绍页面,其内载有动物的保育资讯、相片、短片和动物叫声等,丰富参观体验及增添乐趣。
动物园语音导赏可令参观更富趣味,参观者可透过扫描轻松获取更多保育资讯,并藉由声音、文字和图片更深入认识动物世界。介绍页面提供繁体中文、简体中文、葡文或英文,方便市民使用。
动物园语音导赏仍在试行阶段,未来将不断完善及加入更多动物资讯,藉此鼓励市民更关注动物与生态保育。查询可致电市政署市民服务热线2833 7676。

绿化周多场植树活动 吁共同爱护澳门环境
市政署于澳门绿化周期间举行多项植树活动,合共种植了一千三百七十七株树苗,当中以华南地区原生种树木补植并复育郊野山林,提升生物多样性及健全生态系统;亦挑选抗风、遮阴、色彩丰富的乡土树种,提升城巿绿地景观,营造舒适休闲空间;更于海岸种植红树,透过其净化功能优化本澳沿岸环境。
首场植树活动于三月二十一日绿化周开幕当日举行,特意安排多名过往从事绿化工作的退休老员工及一班小学生,联同嘉宾在黑沙海滩公园种植五十株木麻黄。当日种植之树苗乃收集并培植自黑沙海滩旁种植的木麻黄种子而来,寓意绿化植树工作不断延续。同时,由驻澳解放军联同市民在黑沙水库的山坡上种植了二百五十棵华南乡土树种树苗,为山林提供丰富的蜜源和果实,发展生态效益。
另于绿化周期间,在氹仔东亚运大马路及海洋大马路旁草地举办社区植树活动,由社区服务谘询委员会成员一同种植共七十七株苗木,包括二十五株广州樱及五十二株大叶紫薇。广州樱属于广东省广州地区的樱花品种,花朵细密呈粉红色,较为耐热,适合本地区种植;而大叶紫薇为良好行道树种,耐风、抗旱及抗污染,树冠呈伞状,春季盛开紫色花朵,冬季落叶前叶片转变成红色,富四时变化之美。两种树木将为城市带来更丰富的色彩,成为日后市民休闲观赏的新景点。
为持续优化沿岸生态环境及增加本澳绿化面积,市政署于今年二月中已在氹仔海滨休憩区(单车径)西边沿岸滩涂持续改善红树林的生长环境,并啓动改善泥土基质的前期准备工作,于护坡石堤上回填海泥。绿化周期间举办「海岸红树齐种植」活动,四十名青年学生和义工在市政署植树人员指导下种植了二百五十株红树幼苗,为保育本澳的自然生态出一分力。相关活动让市民了解红树林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同时欣赏沿岸滩涂湿地的特殊生态环境,对保护红树林及关爱大自然有更深刻的体会。连同将于下月种植的红树苗,预计本年共种植约三千株红树,品种以原生红树如秋茄、桐花树及海榄雌为主,期望能形成红树林带,透过其景观及环境净化功能优化本澳沿岸环境。
活动期间,市政署亦在黑沙水库郊野公园种植了近七百五十株树苗,品种有山杜英、蒲桃、水翁、春花、绒毛润楠、华润楠、鸭脚木及黄皮等,丰富多样,不单为生物提供居所及丰富的食物来源,更为生物多样性及健全生态系统有正面作用;而其中多种树木的种子,均采集自澳门山林,并由市政署人员将种子培育成树苗。
市政署一直致力创建具生态价值、功能及层次的绿化环境,期望社会大众持续支持绿色生活,共同爱护澳门环境,让生态保育得以永续发展,缔造更优质的休闲旅游城市。

市政署与广东省林业局合作开展第二阶段山林修复工作
市政署与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日前就开展第二阶段(2021-2024年)山林修复合作项目举行签署仪式。市政署冀透过五至十年逐步完善和提升山林及树木生态修复的品质和效益,保障和提升生物多样性,打造丰富的澳门山林生境。
澳门于近年先后受到强台风侵袭,山林受灾严重,特别是二零一七年台风天鸽对澳门山林五十多万株树木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山林受灾面积约五百公顷。市政署得到广东省林业局的支持,于二零一八年开展山林修复工作,对澳门山林进行应急生态修复,抢修受损十分严重或对使用步行径游人构成安全隐患的林区。第一阶段的山林修复分别于二零一九年和二零二零年先后完成了第一期和第二期工作,合共修复了四十公顷山林,透过补种和换植的方式种植了四万株苗木。
市政署于今年年初检视第一期山林修复的成效,统计得出整体存活率达九成,多株树木由种植时的八十厘米已长高至三米多,部份树种更达四米高度,且苗木于去年均出现开花结果,并度过台风季,显示苗木顺利适应本地环境,修复效果达到规划的要求。市政署现正密切观察第二期山林修复的情况,效果亦符合预期。
随著第一阶段工作的完成,市政署将针对本澳山林树种结构较单一、有退化迹象、生物多样性简单的状况,继续加大造林绿化的投入,开展第二阶段山林修复工作。在广东省林业局持续支持下,指派辖下技术单位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为本澳提供山林修复的技术支援及辅助,以提升复育工作的成效。
合作同意书由市政署市政管理委员会主席戴祖义、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李小川共同签署。出席嘉宾包括广东省林业局局长陈俊光、市政管理委员会副主席罗志坚、委员关施敏、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陈迅等。

市政署呼吁市民检查冷气机 预防滴水影响环境
天气开始渐趋转热,有部分市民已开始使用冷气机,市政署呼吁市民在使用冷气机前,应先检查冷气机排水喉,倘发现有滴水情况,要尽快邀请专业冷气技师作出检查及维修,以免影响公共环境卫生。
不少市民使用冷气机时,可能会忽略检查冷气机的排水喉管是否已经妥善接驳,从而衍生滴水问题,冷气机水滴落檐篷的声音不但滋扰他人,所造成的积水亦有机会孳生蚊虫,影响公共卫生。市政署呼吁市民在使用气机前,应先检查排水喉管有否妥善接驳或出现断裂、底盘有否满溢或渗漏等情况,如有滴水问题应尽快改善或邀请专业冷气技师进行维修。
市政署将安排稽查人员加强巡查,当发现有冷气机出现滴水情况,会向有关住户发出「改善冷气机排水喉管通知」。住户须尽快完成维修工作,若限期内仍未作出改善,会作出检控。去年,共接到1752宗冷气滴水投诉个案,发出改善冷气机排水喉管通知书1429宗,跟进后未有改善而被检控的有427宗。
市政署亦持续向社区加强宣传,透过不同途径,如张贴海报、派发单张、安装灯箱广告及宣传横额、邀请本澳团体协助宣传、在电台播放宣传声带等,向市民宣传「预防冷气机滴水,妥善安装排水设备」的讯息,又计划于电视台、巴士、的士、楼宇大堂、超市、便利店、市政署辖下设施播放宣传短片,并上载至市政署网页宣传,提醒市民注意冷气机滴水问题,主动作出改善,避免影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