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最新變化,配合落實衛生防疫指引,市政署加強對進入飲食及飲料場所人士的衛生防疫要求。就此,市政管理委員會及相關部門主管分別約見本澳食品業界,呼籲配合特區政府防疫工作,善盡社會責任。

市政管理委員會及相關部門主管於今日(六月八日)分別約見澳門飲食業商會、澳門市販互助會、澳門融合堂鮮肉行總商會及澳門鮮魚行總會等相關行業代表,呼籲餐飲業界落實衛生防疫指引,檢查進入營業場所人士的「澳門健康碼」,以降低在場內的其他人士受感染的風險。同時,食品生產經營者及相關從業人員亦應加強個人及環境衛生,配合整體疫情防控安排。

會上,市政署肯定在過去一年來業界高度配合特區政府的防疫工作,市政署除加大對冷鏈食品的檢測及監管外,亦安排在工作中接觸及處理冷凍食品的餐飲及零售從業員、街市漁販等定期接受病毒核酸檢測,以保護人員健康。

業界代表表示,將一如既往支持特區政府的防疫工作,積極通知會員商戶,調整日常營運操作配合相關措施,加強員工個人及環境衛生意識,確保工作用具及設備的妥善清潔消毒,時刻留意衛生防疫及食品安全。

市政署會密切留意疫情的發展,並與衛生局保持密切溝通,適時調整有關措施,減少疾病在本澳社區傳播的風險。同時,基於食品安全及衛生防護,市政署於食品安全資訊網 www.foodsafety.gov.mo 設有「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的飲食安全注意事項」專頁,提供一系列指引及宣教內容,包括針對食品業界發出的《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食品安全衛生指引》等,助大眾掌握準確資訊。

 

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最新發展,行政公職局今(7日)再次提醒公共部門注意防疫措施,以嚴防疫情傳播。

行政公職局今向各公共部門發出公函,要求公共部門嚴格遵守該局之前發出的《公共部門抗疫期間應採取措施的指引》,以及衛生局發出的《場所對持澳門健康碼紅碼及黄碼人士的管理建議》。特別是所有進入場所的人員,都必須出示衛生局的“澳門健康碼”。健康碼為“紅碼”時,不可進入場所;健康碼為“黄碼”時,如必要進入場所,應配合場所的防疫措施和要求,而場所應作出適當的安排,儘可能減少“黄碼”人士接觸到他人的機會,並做好清潔消毒工作。

此外,所有人員進入場所,都必須接受體溫測量,配戴口罩。公共部門亦應減少巿民在同一時間內在服務點內聚集,並採取措施減少工作人員與巿民之間密切接觸的機會。

對“黄碼”的工作人員,亦要進行“自我健康管理”,並儘可能暫停接待工作並改為後勤工作。

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展,市政署持續協調外判公司在本澳各區以稀釋漂白水清洗街道、出入境口岸等公共區域,並且加強巴士站候車亭、公廁、公共渠口、行人道扶手及欄杆等公共設施的清潔消毒工作,減低病毒散播風險。

同時,市民在進入市政署轄下公共設施,包括各市民服務中心、公園、活動中心及展覽場館等場所時,必須妥善佩戴口罩、接受體溫檢測及出示「澳門健康碼」,若「澳門健康碼」為「紅碼」顯示「不可通行」時,則不予進入場所。市政署呼籲居民負起公民責任,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配合特區政府防疫工作。

市政署會密切關注疫情發展,持續監察轄下市政設施及公共街道的衛生狀況,並按衛生當局的指引進行清潔及消毒工作,確保公共設施的清潔衛生。

聯合國自二零一九年起將每年六月七日定為“世界食品安全日”,今年主題為“保障食品安全 構築健康未來”。為響應主題,市政署將舉辦預防食源性疾病專題講座,並推出食安網上有獎問答遊戲,亦會派員到供餐場所進行食安宣導,以及於社區派發食安宣傳單張等,藉此加強社會大眾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共同預防及管控食安風險。

辦專題講座  提升業界食安操作水平

市政署將於六月七日下午在沙梨頭街市市政綜合大樓九樓禮堂,舉辦面向食品業界的“預防食源性疾病專題講座”,由市政署代表及本澳食品安全專家學者作講解,根據全球食源性疾病的發展趨勢,結合本澳集體胃腸炎不適的個案調查分析,歸納出本澳食源性疾病個案發生的成因,並針對常見的狀況提出改善建議,教導食品從業員在處理食品時須注意的良好衛生操作規範,從而保障消費者食用安全。

設網上食安有獎遊戲  歡迎市民踴躍參加

市政署亦將於六月七日起舉辦“保障食品安全 構築健康未來”網上有獎問答遊戲,以日常生活實例帶出食安要點,讓市民透過遊戲,輕鬆學習及掌握“食品安全五要訣ABCDE”等食安操作原則及技巧。有興趣參加遊戲的市民可於六月二十一日前登入食安資訊網www.foodsafety.gov.mo上的遊戲專頁,答對所有問題並填妥個人資料便可參加抽獎。獎品為面值一百澳門元的超市現金券,名額共三百個,歡迎市民踴躍參與,得獎名單將於七月一日公佈。

持續於社區宣導食安知識

另外,市政署將派員到餐廳、食肆等供餐場所進行上門式食安宣導,並派發宣傳單張,輔導業界做好各項食安風險防範措施。市政署亦會於本澳社區派發以世界食安日為主題的宣傳單張、活動海報及擺放食安資訊展示品,務求將食安知識帶入社區,共同維護本澳食品安全。

保障食品安全須靠政府、業界、市民三方共同努力,市政署將持續透過不同渠道加強對業界及市民進行食安宣導教育。如欲瞭解更多關於世界食安日及系列活動詳情,可瀏覽食品安全資訊網www.foodsafety.gov.mo中的“世界食品安全日”專題網頁。

市政署人員近期在多個濕地及山澗發現美洲牛蛙,已加緊捕捉及清理,避免對本地生態造成嚴重影響及損害,同時呼籲市民切勿隨意放生,以免破壞本地生態平衡。

市政署近期巡查山林郊野之際,在本澳多個濕地及山澗發現被列為全球百大外來入侵物種的美洲牛蛙(Lithobates catesbeianus)蹤跡,被捕獲後經進一步檢視,現階段發現不少個體的健康情況十分不理想,例如嘴部損爛、失明等,儘管這些美洲牛蛙可能最終因未能適應環境而死亡,但死亡後的個體仍對自然環境造成污染,危及澳門原生態系統。市政署人員已加緊捕捉及清理,避免對本地生態造成嚴重影響及破壞。

美洲牛蛙是一種體形大、食性廣的蛙類,成熟個體幾乎可吞食比牠小的任何生物,包括無脊椎動物、魚、小型哺乳動物(包含蝙蝠)、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包括蝌蚪)、蝦類及鳥類。倘若美洲牛蛙適應澳門環境,除會與本土兩棲類動物競爭生存空間之外,更會捕食其他生物。且其身上帶有蛙壺菌,對大部分兩棲類動物都有致死性。因此,或可能導致本土兩棲種群規模變小或局部滅絕,對澳門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影響不容忽視。

人類與大自然是密不可分且必須和諧共生,此有賴大眾共同維繫健康、有活力的生態系統。市政署呼籲市民切勿輕視胡亂放生對生態系統構成的潛在危害,根據第4/2016號法律《動物保護法》的規定,未依法獲當局許可而進行放生活動,可被罰款兩萬至十萬澳門元。

就昨日(6月1日)凌晨起本澳持續暴雨,引致多地區出現水浸,市政署分析水浸情況並檢討渠務工作,於今(2日)與市政諮詢委員會舉行會議,介紹應變機制和改善工作,聽取意見。初步分析,持續特大暴雨是引致低窪地區水浸的主要原因,數據顯示,試運中的內港北雨水泵站對區內起到明顯的排澇的功能。

氣象局於當日凌晨近3時發出黃色暴雨警告,市政署緊急應變小組已戒備及駐守部分泵站;大暴雨持續至凌晨5時,氣象局更發出黑色暴雨警告,多個低窪地區均出現水浸情況,小組人員持續在全澳各區開展巡查和疏通渠道工作,重點關注水浸地區的排水情況,清理路邊雨水井及打開渠蓋,保持排水暢通;並持續監察多個雨水泵房,確保各泵房運作正常。待雨勢稍減,水浸亦於短時間內退卻。

內港北較內港南地勢更低,但比對內港南與內港北之水浸情況,當中凌晨6時內港南水位監測站一帶錄得430毫米,但同時段內港監測站水位只為250毫米,至7時內港南水位監測站錄得360毫米,內港監測站水位只為50毫米,顯示雖新建的內港北箱涵渠及泵站仍在試運,但內港北水浸得到了明顯紓緩,新泵站起到緩解該區水浸的作用。

時段

04:00

05:00

06:00

07:00

08:00

降水量(mm/h)

30.8

79.8

119.6

50

10

內港水位(mm)

0.00

50

250

50

0.00

內港南水位(mm)

0.00

10

430

360

0.00

市政署昨天亦有派員到內港北一帶了解商戶情況,大部分商戶均表示是次雨勢很大,但排水速度比以前快,認為新泵站有一定成效。

市政署強調,由於媽閣至沙梨頭一帶為內港沿岸低窪區域,而渠網具有互通性,要提升整個區域的排洪能力、改善水浸,不能單靠其中一個節點雨水泵房和箱涵渠系統,須要各部門多管齊下,構建完整的防洪體系,泵房的運作才能發揮最大效果。

會上,市政署亦初步分析了新橋、台山區等水浸情況,主要由於地處低窪、雨量強度特大、持續時間長,令暴雨期間積水較難退,當雨勢稍弱,雨水亦可於短時間內排走,反映渠道暢通。但渠網老化及強降雨下渠網超負荷、重力流排水受阻等,亦是引致是水浸的其中原因。因應各區出現的水浸,市政署會繼續查找原因,並進行各項的優化改造工程,完善管護下水道設施,改善水浸的情況。

市諮會委員表示,本澳遇到近70年最高雨量的暴雨,出現水浸較難避免,亦了解新泵房在今次特大暴雨下起到作用,但要加快調試,優化運作效能。亦有委員認為本澳整體防澇基建有需要改善,並要對渠網整體負荷能力作評估及優化,開展更換及擴容工程,分析不同地區水浸的原因;利用科技手段排查,更清晰了解下水道狀況,提升渠務工作成效。市政署人員亦就各委員會提出的意見作了充分的討論交流。

踏入風雨季節,市政署持續於各區疏通、維護下水道,重點加強水浸黑點的排查,已完成多個地勢低窪、人口稠密區份的排疏渠網清淤工作,並透過引入視像監控及遙控機具等科技手段,提升監察及疏導渠道的能力。市政署亦持續加強巡查地盤及食肆,對違規情況作出檢控,並呼籲社會合力保護渠網,保障渠道的正常運作。

今年一至四月,市政署已清理下水道61,941米、明渠4,881米、雨水井6,868次、市政泵房2,023次,跟進和處理831宗渠務投訴個案,巡查飲食場所隔油井共460間/次,期間發現有81宗因隔油井不能發揮應有運作效能而發出實況筆錄,並有場所因違規未按要求作出改善而被勒令關閉場所。同時,已巡查各區地盤214次,揭發10宗違規排放,如將含沙及泥漿之污水在沒經過有效過濾的情況下,排放至公共街渠等,已發出實況筆錄或控訴書。

每年風雨季來臨前,市政署均預先在水浸黑點、低窪地區派員排查和保養各區下水道,重點清理及疏通水浸黑點區域渠網,對內港、下環、新橋、台青及筷子基、氹仔北安等區域之市政泵站設施、雨水集水井、明渠等進行日常的保護和清理工作。當氣象局發出黃色暴雨或以上信號時,市政署會即啟動暴雨緊急應變小組機制,按實時海潮高低,利用遠程端開動泵抽排雨水,派員巡查雨水泵房運作,按情況調控水泵加快排洪。而遇暴雨或颱風等情況,緊急清渠應變小組人員、外判清渠工作人員會到各水浸黑點清理路邊雨水井,打開渠蓋,加快下水道排洪能力。

為了進一步加強管護下水道的能力,市政署持續引入不同的科技手段,優化現有清渠設備或儀器,如透過下水道內窺鏡,進入渠道深處作全面檢查,對管內污物作出測量和定位,提升清淤效率。2021年至今,已對全澳約3千米渠道進行下水道CCTV影像記錄工作。同時,利用手機應用程式(內部用)協助監督下水道外判服務,稽查人員在外出檢查期間,即時把雨水井、明渠、市政泵房運作情況等資料輸入至網上平台,更快及更方便收集數據,協助制定更精準的渠道保養及優化方案。近期亦引進遙控機具及無人清淤設備,進入箱涵渠內部進行清淤及記錄,提升渠務工作質量。

在持續巡查本澳飲食場所隔油井運作的工作方面,市政署早前已優化內部隔油井巡查機制,加強和相關發牌部門的合作,開展恆常性聯合工作。針對地盤出現違規排污情況,市政署已按地盤在建階段及過往違規情況,制定分級巡查方案,系統性地加強地盤排污巡查工作,並將違規情況轉介至發出工程准照之部門,要求地盤提供CCTV清渠證明,確保下水道恢復原運作。

市政署亦呼籲市民或商號切勿將垃圾、油脂等物料傾倒至公共街渠。食肆、建築地盤、修車場的負責人須定期清理隔油井或沉澱池,切勿把水泥漿或油污排入公共下水道,合力保護渠網,避免影響雨水井和渠道的正常排放。

為減低風雨季對樹木的影響及保障公眾安全,市政署設有定期巡查全澳行道樹及公園樹木的機制,適時檢查及安排護理,令樹木獲得合適的養護。自入春以來,已展開對樹木的常規修剪和護理工作,檢查及加固小樹的支撐,複檢及移除被評定具有危險特徵及患褐根病的樹木。

為更好地安排風季前的樹木修剪工作,市政署與交通事務局及治安警察局密切溝通,協調路況以方便人員修剪樹木,有序安排風季前優先疏剪主幹道路樹的樹冠及護理結構差、長勢弱的樹木。至五月,市政署人員已檢查行道樹及綠化帶約14,000株、公園及公園內路旁斜坡約11,000株樹木,修剪超過5,000多株行道樹,移除100多株於城巿及路邊有安全隱患的樹木;於公園有39株樹木因枯萎或感染褐根病而須移除,176株因結構存在危險缺陷及對公眾構成風險而須要修剪,亦完成超過300株樹木風季前預防折枝或倒塌的修剪工作。另外,為傾斜角度大而有倒塌風險的樹木建造、調整及更換大型金屬支撐架,涉及10株於公園的大樹及10株古樹。

市政署護樹人員採用國際認可的樹木風險評估目測法進行常規的樹木檢查,並因應樹木結構的實際狀況,利用樹木檢測儀器輔助,檢查病危株的空心及腐朽壞死程度,結合人流、立地環境、樹木健康等情況作綜合評估,安排加固或移除有危險的樹木。

當8號颱風訊號懸掛期間,市政署會安排人員留守戒備,當8號風球除下,即可迅速派員清理善後,優先處理影響行車路面及緊急個案。首要開通各主幹道的交通,確保救援及善後工作順利進行,移除被吹倒的樹木以及斷枝樹葉,以保障市民安全,並全面巡查各區街道綠化受災情況,掌握樹木受損程度,判斷樹木狀況及採取合適的處理方法,以減低對公眾的影響。

此外,為減低惡劣天氣對新種植樹木可能帶來的破壞,工作人員根據各區的種植環境及情況,採用合適的支撐方式加固樹木。同時,為加強應對危險工作,每年定期與保安部隊人員分享安全使用鏈鋸的技術,透過理論與實務操作的介紹與練習,提升搶險安全性。

為應對颱風及風暴潮可能出現垃圾堆積,影響環境衛生的情況,市政署已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協調清潔專營公司加快清運、按實際需要設臨時垃圾收集點及安排支援梯隊協助善後,並與低窪地區的坊會建立溝通機制及持續宣導推廣,加強社區緊密合作,提升清理效率。

考慮到社區團體較瞭解各區的實際情況,市政署已與多個位處低窪地區的坊會建立良好的溝通協調機制。每年風季來臨前,市政署均會拜訪各個坊會,就防災減災工作進行磋商,並預先協調風前的宣導及風後的救災工作。市政署亦會向坊會提供救災清潔物資,以便坊會在緊急情況下,採取即時的應變措施,透過坊會的社區網絡,協調區內居民及商戶自發進行善後,提升清理效率,協助社區盡快復原。

在即將懸掛八號風球前,市政署會協調清潔專營有限公司加快清理市面垃圾,並視乎情況事先加固部分垃圾收集設施,盡可能為處於低窪地區的壓縮桶斷電,減低垃圾收集設施因水浸而損毀的機會。同時,市政署亦會派員巡查及清理低窪地區渠口的垃圾,以免渠口堵塞,阻礙排水。在風球除下後,市政署人員會隨即巡查全澳各區,協助清理車道上的障礙物及確認各區垃圾收集設施的正常運作等。若颱風期間出現嚴重水浸,市政署將會啟動應急措施,包括協調人員及設備,加快收集及清運巿面上的垃圾,以及在受影響地區設置五十五個臨時垃圾收集點,方便居民棄置生活垃圾。而根據《市政署防災減災應變機制》,當風災達到一定程度時,市政署將組成約三百人的救災支援梯隊,在八號風球除下後到低窪地區支援救災善後工作。

同時,每年風季前,市政署亦會加大宣傳力度,向市民傳遞颱風前後應注意的事項。今年的宣導工作已於四月起持續進行,包括於電視、電台、巴士、的士、超市、樓宇大堂、市政署各服務點播放相關宣傳短片,並派員到低窪地區張貼宣傳海報、派發宣傳單張及進行口頭宣導等。另外,市政署稽查人員亦會於颱風前巡查全澳各區的招牌或廣告,如發現有破損脫落情況,會盡快處理。

市政署呼籲市民,應積極配合政府各項防災減災工作,包括在八號風球懸掛前,暫時將垃圾貯存在家中,待風球除下後才棄置,並應優先棄置容易腐爛的生活垃圾,待垃圾收集高峰過後才棄置非生活垃圾,以提升清運垃圾工作的效率,減少颱風引致的環境衛生問題;亦提醒廣告准照持有人須確保廣告物或廣告載體穩固安全,確保其穩固安全,特別在風季採取適當措施,於有需要時應移除廣告物,以維護公眾安全。

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整體工程已基本完成,整體試運作良好。泵站正式投入運作後,相信能緩解內港北區域於暴雨期間因內澇和天文潮引致的海水倒灌,而待工務部門完成內港南的治水工程後,可望提升內港整體的防澇效果。

內港一帶位處低窪,部份區域較易受天文大潮影響導致水浸,若同時出現暴雨或風暴潮,在疊加效應下,水浸會對區域一帶產生較大的影響。市政署於2019年起開展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利用排澇手段,將新馬路至沙梨頭街市的內港沿岸一帶雨水截流,封閉沿岸的出水口。截流後,雨水經集水渠道接入新建容量近2,200立方米的大型雨水箱涵渠及預制混凝土渠,並排入內港25號與26號碼頭之間水域新建的EP8雨水泵房。

目前,EP8雨水泵站已完成基本結構、內部機電設備安裝、變電房建設等工作,正進行內部裝修、機電線路接駁、設備調整等,亦正進行調試運行。而有關公共道路部份,包括專營管線回復、馬路雨水集水井重建、路面重鋪回復等,正有序持續進行。

市政署強調,由於媽閣至沙梨頭一帶為內港沿岸低窪區域,而渠網具有互相聯通的特性,要提升整個區域的排洪能力、改善水浸問題,不能單靠在低窪區域的其中一個節點建造雨水泵房和箱涵渠系統,須要各部門多管齊下,以不同手段共同解決當前問題,在內港南及其他區域建成相應系統和箱涵渠,負責不同集水片區的雨水排洪工作,構建一套完整的防洪體系,泵房的運作才能發揮最大效果。

新建的EP8雨水泵房面積約為350平方米,設有四台潛水螺旋泵,每台水泵設計抽水量為每秒4.76立方米。泵房的集水面積46.5公頃(465,000平方米),覆蓋範圍由新馬路至沙梨頭街市一帶區域。排洪能力最高可達每秒14.28立方米,相當於2分多鐘便可以排清一個標準泳池的水量。當海水的高度未越過泵房對出的矮牆時,泵房便會發揮最佳的排澇防浸作用,將雨水加快排走,舒緩內港北一帶的水浸壓力;若堤圍失守(即潮水高於4.1米或以上),海水持續湧入路面,大型集水箱涵渠將持續處於滿載情況,泵房雖仍能保持運作,但發揮的排澇防浸作用將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