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昨日(6月1日)凌晨起本澳持續暴雨,引致多地區出現水浸,市政署分析水浸情況並檢討渠務工作,於今(2日)與市政諮詢委員會舉行會議,介紹應變機制和改善工作,聽取意見。初步分析,持續特大暴雨是引致低窪地區水浸的主要原因,數據顯示,試運中的內港北雨水泵站對區內起到明顯的排澇的功能。

氣象局於當日凌晨近3時發出黃色暴雨警告,市政署緊急應變小組已戒備及駐守部分泵站;大暴雨持續至凌晨5時,氣象局更發出黑色暴雨警告,多個低窪地區均出現水浸情況,小組人員持續在全澳各區開展巡查和疏通渠道工作,重點關注水浸地區的排水情況,清理路邊雨水井及打開渠蓋,保持排水暢通;並持續監察多個雨水泵房,確保各泵房運作正常。待雨勢稍減,水浸亦於短時間內退卻。

內港北較內港南地勢更低,但比對內港南與內港北之水浸情況,當中凌晨6時內港南水位監測站一帶錄得430毫米,但同時段內港監測站水位只為250毫米,至7時內港南水位監測站錄得360毫米,內港監測站水位只為50毫米,顯示雖新建的內港北箱涵渠及泵站仍在試運,但內港北水浸得到了明顯紓緩,新泵站起到緩解該區水浸的作用。

時段

04:00

05:00

06:00

07:00

08:00

降水量(mm/h)

30.8

79.8

119.6

50

10

內港水位(mm)

0.00

50

250

50

0.00

內港南水位(mm)

0.00

10

430

360

0.00

市政署昨天亦有派員到內港北一帶了解商戶情況,大部分商戶均表示是次雨勢很大,但排水速度比以前快,認為新泵站有一定成效。

市政署強調,由於媽閣至沙梨頭一帶為內港沿岸低窪區域,而渠網具有互通性,要提升整個區域的排洪能力、改善水浸,不能單靠其中一個節點雨水泵房和箱涵渠系統,須要各部門多管齊下,構建完整的防洪體系,泵房的運作才能發揮最大效果。

會上,市政署亦初步分析了新橋、台山區等水浸情況,主要由於地處低窪、雨量強度特大、持續時間長,令暴雨期間積水較難退,當雨勢稍弱,雨水亦可於短時間內排走,反映渠道暢通。但渠網老化及強降雨下渠網超負荷、重力流排水受阻等,亦是引致是水浸的其中原因。因應各區出現的水浸,市政署會繼續查找原因,並進行各項的優化改造工程,完善管護下水道設施,改善水浸的情況。

市諮會委員表示,本澳遇到近70年最高雨量的暴雨,出現水浸較難避免,亦了解新泵房在今次特大暴雨下起到作用,但要加快調試,優化運作效能。亦有委員認為本澳整體防澇基建有需要改善,並要對渠網整體負荷能力作評估及優化,開展更換及擴容工程,分析不同地區水浸的原因;利用科技手段排查,更清晰了解下水道狀況,提升渠務工作成效。市政署人員亦就各委員會提出的意見作了充分的討論交流。

踏入風雨季節,市政署持續於各區疏通、維護下水道,重點加強水浸黑點的排查,已完成多個地勢低窪、人口稠密區份的排疏渠網清淤工作,並透過引入視像監控及遙控機具等科技手段,提升監察及疏導渠道的能力。市政署亦持續加強巡查地盤及食肆,對違規情況作出檢控,並呼籲社會合力保護渠網,保障渠道的正常運作。

今年一至四月,市政署已清理下水道61,941米、明渠4,881米、雨水井6,868次、市政泵房2,023次,跟進和處理831宗渠務投訴個案,巡查飲食場所隔油井共460間/次,期間發現有81宗因隔油井不能發揮應有運作效能而發出實況筆錄,並有場所因違規未按要求作出改善而被勒令關閉場所。同時,已巡查各區地盤214次,揭發10宗違規排放,如將含沙及泥漿之污水在沒經過有效過濾的情況下,排放至公共街渠等,已發出實況筆錄或控訴書。

每年風雨季來臨前,市政署均預先在水浸黑點、低窪地區派員排查和保養各區下水道,重點清理及疏通水浸黑點區域渠網,對內港、下環、新橋、台青及筷子基、氹仔北安等區域之市政泵站設施、雨水集水井、明渠等進行日常的保護和清理工作。當氣象局發出黃色暴雨或以上信號時,市政署會即啟動暴雨緊急應變小組機制,按實時海潮高低,利用遠程端開動泵抽排雨水,派員巡查雨水泵房運作,按情況調控水泵加快排洪。而遇暴雨或颱風等情況,緊急清渠應變小組人員、外判清渠工作人員會到各水浸黑點清理路邊雨水井,打開渠蓋,加快下水道排洪能力。

為了進一步加強管護下水道的能力,市政署持續引入不同的科技手段,優化現有清渠設備或儀器,如透過下水道內窺鏡,進入渠道深處作全面檢查,對管內污物作出測量和定位,提升清淤效率。2021年至今,已對全澳約3千米渠道進行下水道CCTV影像記錄工作。同時,利用手機應用程式(內部用)協助監督下水道外判服務,稽查人員在外出檢查期間,即時把雨水井、明渠、市政泵房運作情況等資料輸入至網上平台,更快及更方便收集數據,協助制定更精準的渠道保養及優化方案。近期亦引進遙控機具及無人清淤設備,進入箱涵渠內部進行清淤及記錄,提升渠務工作質量。

在持續巡查本澳飲食場所隔油井運作的工作方面,市政署早前已優化內部隔油井巡查機制,加強和相關發牌部門的合作,開展恆常性聯合工作。針對地盤出現違規排污情況,市政署已按地盤在建階段及過往違規情況,制定分級巡查方案,系統性地加強地盤排污巡查工作,並將違規情況轉介至發出工程准照之部門,要求地盤提供CCTV清渠證明,確保下水道恢復原運作。

市政署亦呼籲市民或商號切勿將垃圾、油脂等物料傾倒至公共街渠。食肆、建築地盤、修車場的負責人須定期清理隔油井或沉澱池,切勿把水泥漿或油污排入公共下水道,合力保護渠網,避免影響雨水井和渠道的正常排放。

為減低風雨季對樹木的影響及保障公眾安全,市政署設有定期巡查全澳行道樹及公園樹木的機制,適時檢查及安排護理,令樹木獲得合適的養護。自入春以來,已展開對樹木的常規修剪和護理工作,檢查及加固小樹的支撐,複檢及移除被評定具有危險特徵及患褐根病的樹木。

為更好地安排風季前的樹木修剪工作,市政署與交通事務局及治安警察局密切溝通,協調路況以方便人員修剪樹木,有序安排風季前優先疏剪主幹道路樹的樹冠及護理結構差、長勢弱的樹木。至五月,市政署人員已檢查行道樹及綠化帶約14,000株、公園及公園內路旁斜坡約11,000株樹木,修剪超過5,000多株行道樹,移除100多株於城巿及路邊有安全隱患的樹木;於公園有39株樹木因枯萎或感染褐根病而須移除,176株因結構存在危險缺陷及對公眾構成風險而須要修剪,亦完成超過300株樹木風季前預防折枝或倒塌的修剪工作。另外,為傾斜角度大而有倒塌風險的樹木建造、調整及更換大型金屬支撐架,涉及10株於公園的大樹及10株古樹。

市政署護樹人員採用國際認可的樹木風險評估目測法進行常規的樹木檢查,並因應樹木結構的實際狀況,利用樹木檢測儀器輔助,檢查病危株的空心及腐朽壞死程度,結合人流、立地環境、樹木健康等情況作綜合評估,安排加固或移除有危險的樹木。

當8號颱風訊號懸掛期間,市政署會安排人員留守戒備,當8號風球除下,即可迅速派員清理善後,優先處理影響行車路面及緊急個案。首要開通各主幹道的交通,確保救援及善後工作順利進行,移除被吹倒的樹木以及斷枝樹葉,以保障市民安全,並全面巡查各區街道綠化受災情況,掌握樹木受損程度,判斷樹木狀況及採取合適的處理方法,以減低對公眾的影響。

此外,為減低惡劣天氣對新種植樹木可能帶來的破壞,工作人員根據各區的種植環境及情況,採用合適的支撐方式加固樹木。同時,為加強應對危險工作,每年定期與保安部隊人員分享安全使用鏈鋸的技術,透過理論與實務操作的介紹與練習,提升搶險安全性。

為應對颱風及風暴潮可能出現垃圾堆積,影響環境衛生的情況,市政署已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協調清潔專營公司加快清運、按實際需要設臨時垃圾收集點及安排支援梯隊協助善後,並與低窪地區的坊會建立溝通機制及持續宣導推廣,加強社區緊密合作,提升清理效率。

考慮到社區團體較瞭解各區的實際情況,市政署已與多個位處低窪地區的坊會建立良好的溝通協調機制。每年風季來臨前,市政署均會拜訪各個坊會,就防災減災工作進行磋商,並預先協調風前的宣導及風後的救災工作。市政署亦會向坊會提供救災清潔物資,以便坊會在緊急情況下,採取即時的應變措施,透過坊會的社區網絡,協調區內居民及商戶自發進行善後,提升清理效率,協助社區盡快復原。

在即將懸掛八號風球前,市政署會協調清潔專營有限公司加快清理市面垃圾,並視乎情況事先加固部分垃圾收集設施,盡可能為處於低窪地區的壓縮桶斷電,減低垃圾收集設施因水浸而損毀的機會。同時,市政署亦會派員巡查及清理低窪地區渠口的垃圾,以免渠口堵塞,阻礙排水。在風球除下後,市政署人員會隨即巡查全澳各區,協助清理車道上的障礙物及確認各區垃圾收集設施的正常運作等。若颱風期間出現嚴重水浸,市政署將會啟動應急措施,包括協調人員及設備,加快收集及清運巿面上的垃圾,以及在受影響地區設置五十五個臨時垃圾收集點,方便居民棄置生活垃圾。而根據《市政署防災減災應變機制》,當風災達到一定程度時,市政署將組成約三百人的救災支援梯隊,在八號風球除下後到低窪地區支援救災善後工作。

同時,每年風季前,市政署亦會加大宣傳力度,向市民傳遞颱風前後應注意的事項。今年的宣導工作已於四月起持續進行,包括於電視、電台、巴士、的士、超市、樓宇大堂、市政署各服務點播放相關宣傳短片,並派員到低窪地區張貼宣傳海報、派發宣傳單張及進行口頭宣導等。另外,市政署稽查人員亦會於颱風前巡查全澳各區的招牌或廣告,如發現有破損脫落情況,會盡快處理。

市政署呼籲市民,應積極配合政府各項防災減災工作,包括在八號風球懸掛前,暫時將垃圾貯存在家中,待風球除下後才棄置,並應優先棄置容易腐爛的生活垃圾,待垃圾收集高峰過後才棄置非生活垃圾,以提升清運垃圾工作的效率,減少颱風引致的環境衛生問題;亦提醒廣告准照持有人須確保廣告物或廣告載體穩固安全,確保其穩固安全,特別在風季採取適當措施,於有需要時應移除廣告物,以維護公眾安全。

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整體工程已基本完成,整體試運作良好。泵站正式投入運作後,相信能緩解內港北區域於暴雨期間因內澇和天文潮引致的海水倒灌,而待工務部門完成內港南的治水工程後,可望提升內港整體的防澇效果。

內港一帶位處低窪,部份區域較易受天文大潮影響導致水浸,若同時出現暴雨或風暴潮,在疊加效應下,水浸會對區域一帶產生較大的影響。市政署於2019年起開展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利用排澇手段,將新馬路至沙梨頭街市的內港沿岸一帶雨水截流,封閉沿岸的出水口。截流後,雨水經集水渠道接入新建容量近2,200立方米的大型雨水箱涵渠及預制混凝土渠,並排入內港25號與26號碼頭之間水域新建的EP8雨水泵房。

目前,EP8雨水泵站已完成基本結構、內部機電設備安裝、變電房建設等工作,正進行內部裝修、機電線路接駁、設備調整等,亦正進行調試運行。而有關公共道路部份,包括專營管線回復、馬路雨水集水井重建、路面重鋪回復等,正有序持續進行。

市政署強調,由於媽閣至沙梨頭一帶為內港沿岸低窪區域,而渠網具有互相聯通的特性,要提升整個區域的排洪能力、改善水浸問題,不能單靠在低窪區域的其中一個節點建造雨水泵房和箱涵渠系統,須要各部門多管齊下,以不同手段共同解決當前問題,在內港南及其他區域建成相應系統和箱涵渠,負責不同集水片區的雨水排洪工作,構建一套完整的防洪體系,泵房的運作才能發揮最大效果。

新建的EP8雨水泵房面積約為350平方米,設有四台潛水螺旋泵,每台水泵設計抽水量為每秒4.76立方米。泵房的集水面積46.5公頃(465,000平方米),覆蓋範圍由新馬路至沙梨頭街市一帶區域。排洪能力最高可達每秒14.28立方米,相當於2分多鐘便可以排清一個標準泳池的水量。當海水的高度未越過泵房對出的矮牆時,泵房便會發揮最佳的排澇防浸作用,將雨水加快排走,舒緩內港北一帶的水浸壓力;若堤圍失守(即潮水高於4.1米或以上),海水持續湧入路面,大型集水箱涵渠將持續處於滿載情況,泵房雖仍能保持運作,但發揮的排澇防浸作用將大大降低。

第二屆公務人員領導力培訓班今(21)日在澳門大學公共行政培訓中心舉行結業典禮。行政法務司司長張永春、行政法務司司長辦公室主任林智龍、行政公職局局長高炳坤,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副校長許敬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胡偉星、公共行政培訓中心主任稅兵等出席結業典禮。

典禮上,宋永華和高炳坤分別向27位學員頒發結業證書。特區政府以“持續開展公務人員系統性培訓工作,提高公務人員特別是年輕公務員專業能力和管理水平,做好領導主管的人才儲備”作為2021年施政重點之一。稅兵於典禮上表示,在特區政府的統一部署下,尤其在行政公職局的大力支持下,公共行政培訓中心舉辦了第二期公務人員領導力培訓課程,並用培訓對象,即高級技術員的起薪點“四、三、零”三個數字總結為期3個月的全脫產培訓工作。“四”意味著4個教學模塊,與首屆領導力培訓課程一樣,涵蓋憲法與基本法、公共行政、國情教育及新知識培訓,但第二屆在課程設計上做了不少調整,包括檢視課程的整體組織,圍繞特區政府施政重點,增加了《現代金融專題研討》、《優化民生建設》、《特區憲政秩序》等新專題,並將《大灣區建設》等課程區分為內地視角、澳門視角等子專題。數字“三”代表辦學思路的3大優化措施,包括強化問題導向,增強學員交流及突出行動導向。數字“零”可以看成一個圓滿的句號,標誌著本期課程的善始善終;同時,培訓中心亦持著歸零心態,重“新”出發,將認真檢討辦學思路、教學安排、行政支持、學員管理的每一個環節,思考未來的優化方向。

來自房屋局的蕭裕林代表培訓班全體學員發言,他表示各位學員帶著各自在工作中發現的問題而來,經過3個月的培訓,不僅掌握了4個模塊的專題性課程內容,而且就部門職責、面對的挑戰及工作優化方向進行了討論和思索。學員們一方面深入了解了新時代新形勢下的國家發展戰略,更加全面準確地認知特別行政區的憲制秩序,加深了對國家總體安全觀的認識,進一步知悉特區如何發揮“一國兩制”優勢和立足於“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定位,主動對接國家“十四五”規劃、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任務;另一方面,學員們亦分析和了解公共部門所面對的問題和挑戰,增進了對電子政務發展態勢及跨部門合作意義的認知,以及積極探討如何優化特區治理體系、提升特區政府部門服務水平、强化公務員團隊精神和凝聚力的問題。培訓班學員重返工作崗位後,將秉持愛國愛澳的核心理念,將今次受訓學習的所見、所聞、所學、所得等融入工作中,為落實澳門特區電子政務發展、加强跨部門溝通協作、參與特區行政改革、推動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為“一國兩制”事業行穩致遠,作出應有的努力與貢獻。此外,還會繼續珍惜27名學員之間的跨部門同窗友誼,爭取為特區政府的跨部門政務合作添磚加瓦。

3個月的領導力培訓課程緊密圍繞電子政務和跨部門合作兩個主題,總共有32名導師開設31個專題性課程;舉辦8次《傾傾講講領導力》報告,組織到杭州及東莞深圳兩次外地考察,並到澳門公共部門現場交流5次。

市政署持續完善及優化轄下公園及休憩區等場所的配套設施,在合適的場所設置售賣亭或茶座,為市民提供方便的設備及舒適的休閒活動空間。對近日有市民於社交媒體指市政署將收回二龍喉公園茶座並改變其功能,市政署作出澄清,未有計劃變更二龍喉公園茶座功能。

現時二龍喉公園茶座承租合約將於本年10月21日屆滿,期間,市政署並無向承租人作出任何收回茶座或不予續租的通知。而事實上,市政署於上周接獲承租人書面通知不再續租意向,並表示將提早於7月22日停業。

就此,市政署已再與承租人聯繫了解其經營意向及具體情況,並將視乎其續約意向作出跟進。若承租人最後仍決定停業,公園茶座位置仍會維持茶座功能,待承租人合約租賃期滿後,將再出租茶座予其他經營者,繼續供市民使用。

澳門山林是市民休閒郊遊、親近大自然的好場所,也是學生體驗自然生態的保育基地。近年市政署在山林步行徑設置有標距柱並載有地理資訊的面板,是保障行山者安全而設的輔助定位設施,呼籲行山人士切勿隨意破壞,以免失去救援功能。

市政署持續優化山林設施,已於各步行徑入口處安裝名牌、地圖架及各類提示圖標,讓行山人士更清晰瞭解行山路線、長度,以及應遵守的規則和事項。並在指示牌上新增了到達下一個位置的距離等數據,為行山者提供資訊且具輔助搜救定位作用。

當市民要在本澳十四條總長約三萬七千米的山林步行徑中辨別位置,除了使用配備衛星定位系統的電子器材外,設置在沿途的標距柱便是協助定位的必要設施。市政署基於公共安全考慮,在步行徑內每隔約二百米便設置一條不鏽鋼標距柱,其面板上顯示的數字分別代表三個含意的應急資訊,依序是地區、步行徑、距離,以便更清晰地標識所在之處。一旦行山人士遇到山火或發生意外須求助時,只要告知所在位置最近標距柱的資訊,例如:在1-1-01至1-1-02之間,救援人員便可收窄或鎖定搜救範圍,能更及時調動資源開展救援工作。

然而,市政署近期巡邏時發現有多個標距柱面板遭到破壞,定位資訊無法查閱,間接影響行山人士安全,因此呼籲市民,切勿損壞山林標距柱面板,愛惜公物。同時,亦提醒市民在郊遊時,不要在山林中拋棄或遺留垃圾,慎防山火,愛護自然環境,共同維護美好的郊遊環境。

市政署應廣東省農業農村廳邀請,組織澳門主要鮮活食品入口商及供應商代表出席在澳門舉辦的“粵澳農漁業交流活動”,加強兩地業界的產品供需對接交流,鼓勵本澳業界積極開拓貨源,持續為消費者提供穩定且安全的鮮活食品及食用農產品。

為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促進廣東省特色優勢農產品走進澳門,由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社會工作部指導,廣東省農業農村廳主辦的“粵澳農漁業交流活動”於五月十四日在澳門漁人碼頭舉行。市政署組織本澳主要鮮活食品入口商及供應商,包括澳門供應商聯合會、澳門蔬菜批發商商會、澳門凍肉食品業商會、澳門鮮魚行總會、南粵食品水產有限公司及主要超級市場等業界代表出席活動。

活動提供平台予粵澳兩地漁農產品及食品業界進行交流及對接,並設農漁產品展示展銷環節,由廣東省不同城市業界代表於活動上推介地方特色農產品。希望藉此平台讓更多本澳業界認識大灣區優質的鮮活食品及漁農產品,並在符合內地供澳食品規定的前提下,為澳門引入多元且安全衛生的鮮活食品及漁農產品,滿足民生需求。

本澳大部份鮮活食品及農產品由內地供應,在國家的支持下,供澳食品的穩定性與安全性持續得到有效保障。近年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及《粵澳食品安全工作交流與合作框架協議》下,區域間食品安全的交流及合作關係得到進一步強化。市政署繼續與內地食品監管及檢疫部門不斷深化合作,保障食品安全及穩定供應,鼓勵業界拓展供澳鮮活食品貨源,積極參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

為期六個月的首屆《電子政務主題工作坊——資訊系統開發及網絡系統管理》於澳門大學圖書館舉行結業典禮,由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和行政公職局局長高炳坤分別向學員頒發結業證書。

澳大科技學院副教授、電子政務主題工作坊課程主任黃輝於結業典禮上作課程總結時指出,「推動數字政府建設,提高行政效能」是澳門特區政府近年深入推進公共行政改革要點之一,「電子政務」作為其中一個切入點,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政府處理行政、提供服務和管理的效率,並通過統一資訊平台以互聯網方式為巿民提供優質多元化服務。是次課程就是為澳門特區政府培養更多善用雲計算中心技術的人才,從而創造更有利的條件來深化電子政務的發展。黃教授勉勵學員以工作坊為契機,在未來電子政務的推行實踐過程中,善用所學到的內容,與特區政府的實際情況有機結合起來,建立起澳門的電子政務體系。

工作坊由澳大公共行政培訓中心承辦,培訓對象是在職的政府資訊範疇人員。工作坊課程內容涵蓋電子政務相關的法律知識、信息安全、前沿開發和雲平台管理技術、以及實踐交流4個主要模塊。具體培訓的內容根據《資訊系統開發》課程和《網絡系統管理》課程目標和對象的特點而進行安排和展開教學。

出席結業典禮的嘉賓還有行政公職局副局長羅健儀、公務人員培訓中心主任郭慶基、公務人員培訓中心培訓活動組織處處長布巧藍,澳大公共行政培訓中心主任稅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