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以來,市政署一直對進口食品中放射性核素水平採取嚴格的風險管理措施,並且在入口檢疫和市場銷售層面持續監察食品中的輻射水平。在2020年全年和2021年首季,分別抽取802個和162個不同種類及產地的食品樣本進行輻射水平檢測,所有食品樣本均符合食安標準,暫未見異常。

現時本澳對進口食品的管理措施當中,仍暫緩處理來自日本福島縣所有鮮活食品或動物源性食品的進口申請,故此目前澳門市場並沒有來自福島的水產等食品出售。另外,來自千葉縣、櫪木縣、茨城縣、群馬縣、宮城縣、新潟縣、長野縣、琦玉縣及東京都9個縣區的鮮活食品或動物源性食品,在申請進口本澳時,除須符合現行進口衛生文件要求外,亦須同時附有由日本當局發出的輻射監控聲明書及來源地證明,才可接納相關申請,並在進口時通過相關檢驗檢疫措施後才可進口。

食品受放射性核素污染,是影響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為了保障市民健康,特區政府制訂了第16/2014號行政法規《食品中放射性核素最高限量》標準,訂定食品中放射性核素的最高限量。除此以外,市政署會根據第5/2013號法律《食品安全法》,可視風險程度及範圍,採取一系列預防及控制措施,包括下架、回收、封存、甚至勒令禁售問題食品。若問題食品涉及超出《食品中放射性核素最高限量》標準且情節構成犯罪,涉案人可判最高監禁五年。

市政署持續關注事件,並在早年已對本澳流通及供應之日本產食品作輻射水平檢測,且列作常規性檢測項目之中,以確保本澳食品安全。

市政署於四月十九日接獲衛生局通報一宗懷疑集體胃腸炎不適事件,涉及六個群組共十三人不適。市政署已即時派員到涉事場所調查,期間抽取食品樣本進行化驗,同時勒令涉事場所停售懷疑涉事食品,市政署將持續跟進事件。

據衛生局通報,是次集體胃腸炎事件涉及十三名患者,分別來自六個用膳群組,先後於四月十七日中午及晚上在氹仔木鐸街萬友美食用餐,期間進食了麵包伴自製沙律醬(含雞蛋)及燴飯等食品;相關患者於當天晚上起,陸續出現腹痛、腹瀉、發熱、嘔吐等症狀。經衛生局流行病學調查,根據進食記錄、潛伏期和症狀,事件較大可能由細菌性病原體引起。

市政署接報後已即時派員前往懷疑涉事場所進行衛生調查,抽取食品樣本作檢驗,勒令場所停售懷疑引起是次事件之食品,並指導涉事商戶對食品製作及儲存區、設施設備及用具等進行徹底清潔消毒。同時,要求場所負責人安排員工修讀「食品衛生督導員課程」及「食品安全與環境衛生基礎班」,以加強人員對食品及個人的衛生意識。

市政署將繼續跟進事件,如發現違反《食品安全法》將作出檢控;若屬行政違法行為,將可被科處五萬至六十萬澳門元的罰款,情節若觸犯「生產經營有害食品罪」,可被判處最高監禁五年或最高六百日罰金。市政署呼籲業界必須遵守食品衛生及安全之要求,在製作過程中必須將食品徹底煮熟;若製作含有生雞蛋成份的即食食品,應選用經巴斯德消毒的雞蛋或其製品;注意環境及個人衛生,確保食材和食品的儲存及製作過程安全,生熟食品應妥善處理,避免交叉污染。

據調查資料顯示,個案當中可能涉及進食含生雞蛋成份的沙律醬製品。沙門氏菌廣泛存在於養殖和野生動物中,多見於食用動物、及其內臟或製品中。受感染患者通常為進食了受污染的生或未煮熟蛋或蛋製品、奶或奶製品、肉類或肉類製品等,然而沙門氏菌不能在高溫下生存,徹底煮熟食品可有助消滅沙門氏菌。而特別是幼兒和老年人,更應避免進食包括蛋和蛋類製品等生或未經徹底煮熟的食物。

行政會完成討論《撤銷大熊貓基金》行政法規草案。

特區政府為推進公共行政改革,優化部門架構和職能,制定本行政法規草案,撤銷大熊貓基金並對相關職能作重新安排,把基金原職能分別轉至澳門基金會及市政署,由澳門基金會負責對大熊貓研究活動的資助,由市政署負責對大熊貓保育及教育活動的資助。

為加深公眾對大熊貓的認知,推動大熊貓保育工作,市政署將免除澳門大熊貓館的門票收費,以吸引更多市民及遊客參觀大熊貓館。

行政法規自二零二一年五月一日起生效。

石排灣郊野公園內一隻雌性環尾狐猴於三月中誕下一對雙胞胎寶寶。目前母子健康狀況良好,幼崽剛滿月並在母猴呵護下適應外界環境,飼養團隊將會為牠們進行身體檢查及性別鍳定。

環尾狐猴每胎一般只產一崽,偶有雙胞胎的誕生。現時,兩隻初生幼崽已能睜開眼睛,體表覆蓋皮毛且尾巴已具有典型的環狀斑紋,外觀上與成年表徵無異,相當可愛趣致。飼養員持續觀察初為母親的環尾狐猴在照顧一對幼兒時的情況,經一段日子後,發現雙胞胎寶寶相當活躍,牠們在本能的驅使下時刻緊抱着媽媽的腹部,並大口吸食母乳,而狐猴媽媽活動時亦小心翼翼,保護懷中的一對幼崽。目前母子健康狀況良好,飼養團隊待幼崽適應環境後,便會為牠們進行身體檢查及性別鍳定。

由於環尾狐猴雙胞胎寶寶剛滿月,還在適應外界環境階段,待條件成熟再安排與公眾見面。此外,石排灣郊野公園的猴子區因進行場館維護,目前暫停對外開放,如有查詢可致電市政署市民服務熱線2833 7676。

【滿月啦】市政署石排灣郊野公園環尾狐猴誕雙胞胎

為增加巿民學習法律的興趣,法務局推出“網上法律知識闖關遊戲”,遊戲設置了“學法闖關”、“賞金擂台”、“學法對戰”及“強化訓練”四種模式,讓市民以輕鬆有趣的方式學習《憲法》、《澳門基本法》、《刑法》以及有關婚姻家庭、租賃、繼承等各種法律規定,歡迎市民踴躍參與。

今年的“網上法律知識闖關遊戲”將分三期進行,第一期由4月15日至6月30日,第二期由7月1日至9月14日,第三期由9月15日至11月30日,每期均設有豐富的奬品及禮券。參加者只須關注法務局的微信訂閱號(“澳門法務局”或“DSAJRAEM”),並選取“網上法律知識闖關遊戲”進入遊戲。每期獲得的遊戲積分可於該期間內,在“商城-積分兌換”中按照兌換獎賞規則兌換奬品或禮券。如有任何疑問,可致電法務局8795 7166黃小姐查詢。

基於民間習俗,部份善信會以放生動物作消災解禍的祈福儀式,然而,在未經評估及許可下胡亂放生動物,不但危害動物生命,甚至會對原生物種棲息地的生態系統構成影響。市政署呼籲市民要有公德心,切勿棄養或胡亂放生,以免觸法被罰,同時尊重自然,共同保育本澳生態環境。

市政署日前在內港碼頭一帶巡查時,發現有市民未經許可進行放生活動,將大量養殖的活淡水魚投入海中,基於保護動物和遏止胡亂放生行為,市政署依法對有關人士進行檢控和普法宣導,呼籲有關人士應正確理解放生的意義。將不明來源或外來入侵物種的魚、龜、蛙、雀鳥等動物投放到不適合牠們存活的地點,不單止危害到動物生命,甚至會對該區域的衛生防疫、生態環境構成負面影響及破壞,恐放生變成殺生。

根據第4/2016號法律《動物保護法》的規定,未依法獲當局許可而進行放生活動,被視作遺棄動物,可被罰款兩萬至十萬澳門元。國際期刊《全球變遷生物學》曾於去年發出警告,各地外來入侵物種大幅增加可能會造成生物多樣性急劇變化,讓生態系統受到永久性破壞。市政署會加強巡查遏止未經許可的放生行為,並持續監察生態狀況,適時作跟進處理。

為了平衡民間習俗、動物保護和生態保育,根據法例市民仍可因傳統、習俗、祭祀、喜慶活動儀式,或為保育的目的,而將動物放歸適合其生長、且不會破壞生態平衡的自然環境,但必須於進行活動前至少15日提出放生動物申請,經當局評估活動符合法定要件並獲得許可後,方能進行放生活動。如公眾對上述法律規定有任何疑問,可致電市政署市民服務熱線2833 7676查詢。

為向保安部隊高等學校學員推廣《憲法》與《基本法》,法務局與澳門保安部隊高等學校於本年3月29日合辦“高等院校《憲法》與《基本法》專題系列活動”,邀請了澳門大學法學院蔣朝陽教授擔任主講嘉賓,約有70名學員參與。

蔣朝陽教授在講座中向學員們介紹於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並透過講解《憲法》與《基本法》相互關係,剖析《決定》的必要性及重大意義。講座後舉行了“國是茶聊”小型討論會,蔣教授與學員們以輕鬆、互動的方式,就講座內容以及相關法律問題進行交流。

法務局一直致力向本澳高校學生推廣《憲法》與《基本法》,自2015年起,分別與多所高等院校合辦《憲法》與《基本法》專題系列活動,讓學生能正確認識《憲法》與《基本法》共同構成的澳門特區憲制基礎,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未來,法務局將透過各種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在課堂外學習法律知識的途徑,從而加深他們對《憲法》、《基本法》及其他法律法規的認識。

市政署在石排灣郊野公園和二龍喉公園的動物展區現正試行語音導賞,市民大眾利用移動裝置掃描展區前的二維碼進入相應介紹頁面,其內載有動物的保育資訊、相片、短片和動物叫聲等,豐富參觀體驗及增添樂趣。

動物園語音導賞可令參觀更富趣味,參觀者可透過掃描輕鬆獲取更多保育資訊,並藉由聲音、文字和圖片更深入認識動物世界。介紹頁面提供繁體中文、簡體中文、葡文或英文,方便市民使用。

動物園語音導賞仍在試行階段,未來將不斷完善及加入更多動物資訊,藉此鼓勵市民更關注動物與生態保育。查詢可致電市政署市民服務熱線2833 7676。

市政署於澳門綠化週期間舉行多項植樹活動,合共種植了一千三百七十七株樹苗,當中以華南地區原生種樹木補植並復育郊野山林,提升生物多樣性及健全生態系統;亦挑選抗風、遮陰、色彩豐富的鄉土樹種,提升城巿綠地景觀,營造舒適休閒空間;更於海岸種植紅樹,透過其淨化功能優化本澳沿岸環境。

首場植樹活動於三月二十一日綠化週開幕當日舉行,特意安排多名過往從事綠化工作的退休老員工及一班小學生,聯同嘉賓在黑沙海灘公園種植五十株木麻黃。當日種植之樹苗乃收集並培植自黑沙海灘旁種植的木麻黃種子而來,寓意綠化植樹工作不斷延續。同時,由駐澳解放軍聯同市民在黑沙水庫的山坡上種植了二百五十棵華南鄉土樹種樹苗,為山林提供豐富的蜜源和果實,發展生態效益。

另於綠化週期間,在氹仔東亞運大馬路及海洋大馬路旁草地舉辦社區植樹活動,由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成員一同種植共七十七株苗木,包括二十五株廣州櫻及五十二株大葉紫薇。廣州櫻屬於廣東省廣州地區的櫻花品種,花朵細密呈粉紅色,較為耐熱,適合本地區種植;而大葉紫薇為良好行道樹種,耐風、抗旱及抗污染,樹冠呈傘狀,春季盛開紫色花朵,冬季落葉前葉片轉變成紅色,富四時變化之美。兩種樹木將為城市帶來更豐富的色彩,成為日後市民休閒觀賞的新景點。

為持續優化沿岸生態環境及增加本澳綠化面積,市政署於今年二月中已在氹仔海濱休憩區(單車徑)西邊沿岸灘塗持續改善紅樹林的生長環境,並啓動改善泥土基質的前期準備工作,於護坡石堤上回填海泥。綠化週期間舉辦「海岸紅樹齊種植」活動,四十名青年學生和義工在市政署植樹人員指導下種植了二百五十株紅樹幼苗,為保育本澳的自然生態出一分力。相關活動讓市民瞭解紅樹林在濕地生態系統中的功能,同時欣賞沿岸灘塗濕地的特殊生態環境,對保護紅樹林及關愛大自然有更深刻的體會。連同將於下月種植的紅樹苗,預計本年共種植約三千株紅樹,品種以原生紅樹如秋茄、桐花樹及海欖雌為主,期望能形成紅樹林帶,透過其景觀及環境淨化功能優化本澳沿岸環境。

活動期間,市政署亦在黑沙水庫郊野公園種植了近七百五十株樹苗,品種有山杜英、蒲桃、水翁、春花、絨毛潤楠、華潤楠、鴨腳木及黃皮等,豐富多樣,不單為生物提供居所及豐富的食物來源,更為生物多樣性及健全生態系統有正面作用;而其中多種樹木的種子,均採集自澳門山林,並由市政署人員將種子培育成樹苗。

市政署一直致力創建具生態價值、功能及層次的綠化環境,期望社會大眾持續支持綠色生活,共同愛護澳門環境,讓生態保育得以永續發展,締造更優質的休閒旅遊城市。

市政署與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日前就開展第二階段(2021-2024年)山林修復合作項目舉行簽署儀式。市政署冀透過五至十年逐步完善和提升山林及樹木生態修復的品質和效益,保障和提升生物多樣性,打造豐富的澳門山林生境。

澳門於近年先後受到強颱風侵襲,山林受災嚴重,特別是二零一七年颱風天鴿對澳門山林五十多萬株樹木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山林受災面積約五百公頃。市政署得到廣東省林業局的支持,於二零一八年開展山林修復工作,對澳門山林進行應急生態修復,搶修受損十分嚴重或對使用步行徑遊人構成安全隱患的林區。第一階段的山林修復分別於二零一九年和二零二零年先後完成了第一期和第二期工作,合共修復了四十公頃山林,透過補種和換植的方式種植了四萬株苗木。

市政署於今年年初檢視第一期山林修復的成效,統計得出整體存活率達九成,多株樹木由種植時的八十厘米已長高至三米多,部份樹種更達四米高度,且苗木於去年均出現開花結果,並度過颱風季,顯示苗木順利適應本地環境,修復效果達到規劃的要求。市政署現正密切觀察第二期山林修復的情況,效果亦符合預期。

隨著第一階段工作的完成,市政署將針對本澳山林樹種結構較單一、有退化跡象、生物多樣性簡單的狀況,繼續加大造林綠化的投入,開展第二階段山林修復工作。在廣東省林業局持續支持下,指派轄下技術單位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為本澳提供山林修復的技術支援及輔助,以提升復育工作的成效。

合作同意書由市政署市政管理委員會主席戴祖義、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院長李小川共同簽署。出席嘉賓包括廣東省林業局局長陳俊光、市政管理委員會副主席羅志堅、委員關施敏、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副局長陳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