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政署跟進一宗懷疑集體胃腸炎不適事件
市政署於六月二十二日接獲衛生局通報一宗懷疑集體胃腸炎不適事件,涉及十四個群組共二十四人。市政署已即時派員到涉事場所跟進調查,期間抽取食品及環境樣本進行化驗,並勒令涉事場所停售懷疑涉事食品及進行衛生整頓。市政署將持續跟進事件。
根據衛生局通報,到目前為止,是次集體胃腸炎事件涉及二十四名患者,分別來自十四個用膳群組,於六月二十日晚上起先後在位於澳門馬濟時總督大馬路的漁兵衛用餐,期間進食了蟹肉丼飯、魚生飯等食品。相關患者於六月二十一日上午起陸續出現腹痛、腹瀉、嘔吐及發熱等症狀。經衛生局流行病學調查,根據進食紀錄、潛伏期和症狀,事件較大可能由細菌性病原體引起。
市政署接報後已即時派員前往懷疑涉事場所進行環境衛生調查,抽取食品及環境樣本作檢驗。現場所見,該場所食品貯存條件不理想,部分雪櫃溫度不足;食品處理人員的個人衛生意識薄弱,容易造成交叉污染。市政署已勒令場所由即日起暫停供應懷疑涉事食品,並督促場所進行衛生整頓。同時,要求場所負責人安排員工修讀「食品衛生督導員課程」及「食品安全與環境衛生基礎班」,以加強人員對食品及個人的衛生意識。
市政署將持續調查及跟進事件,如發現違反《食品安全法》將作出檢控;若屬行政違法行為,可被科處五萬至六十萬澳門元的罰款,情節若觸犯「生產經營有害食品罪」,可被判處最高監禁五年或最高六百日罰金。
市政署提醒食品業界,生鮮即食食品屬於高風險食品,製作、貯存稍為不慎,很容易引發食品安全及衛生問題,故必須嚴格遵從市政署發出的「壽司和刺身專賣店或同類場所的一般衛生指引」進行操作,向衛生可靠的供應商購買食物;入貨前應瞭解清楚食材的產地來源等資料,確保可供食用;食物應保存於適當的温度和環境下,生熟食品應妥善處理,避免交叉污染。市政署亦提醒市民,應選擇有良好衛生環境及具信譽的食肆;如對食品衛生狀況及質量有疑慮,應停止食用;而高風險人士如長者、幼童、孕婦和免疫力較弱的人士,應盡量避免進食未經煮熟的食品,如刺身、生蠔等。

市政署將對衰弱病樹進行護理修剪及移除工作
市政署持續對城市樹木進行恆常管護及巡查,早前發現五株路樹狀況衰弱,且有潛在危險須進行修剪管護,經監測其中兩株因樹根及樹幹組織腐爛,且施救無效,為保障公眾安全,須移除處理。
市政署對五株狀況衰弱的路樹進行持續監測救治。分別位於南灣大馬路及西灣街的兩株細葉榕,其主幹木材腐爛,樹冠葉量漸轉稀疏,枝葉僅靠氣根維持供應。而位於美副將大馬路的大葉合歡,樹木的枝葉萎縮,主枝幹舊切口位置的樹皮表面孳生腐木菌及有剝離現象。三株路樹須降低樹高及縮減樹冠措施,管護人員已進行施救,將持續監測樹木的狀況並再作修剪。
另外,兩株情況嚴重的路樹,分別位於慕拉士大馬路的木棉及區華利前地的細葉榕,木棉樹木根頸中央處樹皮出現異常捲摺,檢查樹基周邊泥土後,發現樹皮組織腐爛,並有大量白蟻蛀食根部;另一棵位於區華利前地的細葉榕,其樹冠葉色轉黃,樹皮皺裂且主幹滿佈天牛蛀孔,主枝的癒傷組織薄弱,顯示樹木結構和生長勢銳減,經管護人員施救,樹木狀況仍未有改善,且對公眾構成危險,須移除以保障安全。
上述工作將於六月二十三日起陸續進行,市政署提醒市民,當護樹人員修樹或移除樹木期間,切勿進入工作範圍,以免發生意外。同時,呼籲市民共同守護珍貴的樹木資源,如發現樹木有異常情況,可透過「市政在線」或致電市民服務熱線2833 7676反映。

張永春:爭取內港南和林茂北灣泵站明年招標
行政法務司司長張永春今(22)日表示,本澳整體渠網已非常老舊且承載力不足夠,渠網在不能承受強降雨量的情況下,低窪地區便會出現水浸。政府將在內港南、林茂等傳統低窪地區增建箱涵渠和雨水泵站,以解決水浸問題。
張永春下午出席公共行政事務跟進委員會會議後接受記者訪問表示,已對內港北泵站在6月1日的運行情況作出事後評估,泵站對該區水浸起到相當大的緩解作用。同時,泵站和箱涵渠可以令到低窪地區的水浸高度減低、縮短水浸時間,以及當降雨量減少時加快排放雨水的速度。政府認為這些設施是治水的可行方案,因此工務部門已落實興建內港南箱涵渠和雨水泵站,以及在林茂北灣加建造新泵站,並將在今年做好相關規劃,希望明年可以招標開展相關工程。
張永春又表示,市區內的渠網老化,容量不足,加上非法排污、地盤泥砂的非法排放,導致渠網的排水能力下降。市政署將加強執法,針對非法排污情況,檢討現行法律法規,考慮制定相關行政法規來規範非法排污,以及對違規情況加大處罰力度、加快處罰程序。此外,市政署會向商舖、地盤承建商加強宣傳和溝通。
張永春指出,市政署與外判公司會在雨季和水浸黑點加密清渠工作的頻率。他認為,疏導街渠治標不治本,應該從城市基建方面想辦法,下決心開展渠網改建改造工程。由於工程涉及開挖路面,期間將影響交通,交通和工務部門會做好協調工作,減少工程為市民帶來的不便。
【新聞局】爭取內港南和林茂北灣泵站明年招標

為未成年人辦理“一戶通”網上開戶的注意事項
自2021年6月21日起,行政公職局推出由父母或監護人為未成年人網上開立“一戶通”帳戶服務。
為未成年人辦理“一戶通”網上開戶時,需要輸入父親/母親/監護人的資料並由其進行面容識別。進行上述步驟時,如系統提示“未能確認申請人與父母或監護人的關係,請檢查父母或監護人資料是否正確”,則需另行確認未成年人的澳門居民身份檔案內是否已存有未成年人與父親/母親/監護人的關係資料。身份證明局早前已推出網上核實親屬關係服務,有需要的父母可透過“一戶通”手機應用程式登入帳戶辦理申請。申請時只須輸入未成年子女的澳門特區居民身份證編號。成功提交申請後,申請人將於五個工作天內收到核實結果,如有需要,身份證明局會通知申請人提供補充文件,被核實的關係資料將會存入申請人及相關人士的澳門居民身份檔案內。
此外,身份證明局提示,如未成年人的親權發生變動,行使親權的一方須盡快通知身份證明局,聲明行使親權及提交相關證明文件,以便將資料存入當事人的居民身份檔案內。
有關“澳門公共服務一戶通”詳情,請參閱www.gov.mo/zh-hant/services/ps-1047/。
有關核實親屬關係服務詳情,請參閱身份證明局網頁www.dsi.gov.mo/QAndA_c.jsp。
如有查詢,請致電身份證明局熱線(2837-0777或2837-0888)或電郵至info@dsi.gov.mo。

一戶通提供未成年人網上開戶
為使“一戶通”惠及更多群體,由即日(6月21日)起,行政公職局進一步簡化現有網上開戶的步驟,並推出由父母或監護人為未成年子女網上開戶服務。居民可經“一戶通”辦理與未成年人相關的服務,例如透過“一戶通”內的“我的健康”,隨時隨地查閱個人醫療記錄、疫苗接種記錄,以及預約接種流感疫苗等,並進行健康管理。
在積極聆聽用戶和各界意見後,行政公職局對“一戶通”網上開戶流程作出簡化和優化。即日起,18歲或以上澳門居民的開戶,在下載“一戶通”手機應用程式後,無需再填寫姓名,只需驗證手機號碼和輸入申請人資料(身份證編號、性別、出生日期),再進行面容識別即完成開戶。而18歲以下居民則須由父母或監護人協助開戶,驗證手機號碼後,分別輸入申請人和父/母/監護人的資料,並由該名父/母/監護人進行面容識別,便可成功開戶。
網上開通“一戶通”所應用的面容識別技術,只會將使用者的面容特徵數據通過單向加密形式送至身份證明局作比對,不會復原成照片,充分保障用戶的個資安全。
與此同時,“一戶通”亦增設了“添加(+)”和“切換”帳戶功能,方便父母或監護人管理未成年子女的帳戶。相關用戶可於帳戶介面內,添加未成年子女的帳戶及按需要進行不同帳戶切換。當子女年滿18歲或更改密碼時,有關管理未成年子女帳戶功能將自動解除。
現時,“一戶通”已提供包括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創業及營商、公證及登記等逾70項公共服務,用戶量亦穩步增長,現已達到19.3萬人。隨着“一戶通”支援未成年人士在線開戶,將進一步便利有關群體使用電子服務,尤其是更便利公眾獲取醫療服務,減省現場輪候時間。未來,行政公職局將持續優化“一戶通”用戶體驗,並有序推出各項使用率高且方便通過手機辦理的電子化公共服務。

市政署於南灣湖及水塘捕獲擬鱷龜 呼籲勿非法放生及棄養免破壞生態
就近日傳媒報導指在本澳人工水體中發現疑似鱷龜,經市政署人員巡查及搜索後,於南灣人工湖及新口岸大水塘成功捕撈三隻擬鱷龜(Chelydra spp.)。擬鱷龜源自於美洲,屬於偏向肉食性的外來入侵物種,體型大且攻擊性極強,更會主動追咬獵物,在本地生態系統中沒有天敵,會對原生態平衡構成威脅。市政署呼籲市民切勿非法放生及棄養,避免破壞生態環境及損害動物福利,根據《動物保護法》的規定,未依法獲當局許可而進行放生活動,可被罰款兩萬至十萬澳門元。
經市政署獸醫初步檢查,鑑定捕獲的擬鱷龜分別為一對成熟個體及一隻幼體。有關龜隻健康狀況皆欠佳,存在營養不良、體表感染、龜甲腐爛變形等不同程度的健康問題,現正接受留置隔離檢疫及進一步醫療處理。
現階段發現擬鱷龜的位置均為人工水體,並且相關物種從未被批准進口本澳。市政署呼籲,將不明來源或外來入侵物種的魚、龜、蛙、雀鳥等動物投放到不適合牠們存活的地點,動物可能最終因未能適應環境而死亡,不單止危害到動物生命,甚至會對該區域的衛生防疫、生態環境構成負面影響及破壞,恐放生變成殺生。同時,根據第4/2016號法律《動物保護法》的規定,未依法獲當局許可而進行放生活動,可被罰款兩萬至十萬澳門元。
市政署一直加強巡查,以遏止未經許可的放生行為,並持續監察生態狀況。如市民在郊野發現不明來歷的生物時,請勿擅自捕捉或打擾,可致電市民服務熱線2833 7676通知市政署人員到場處理。

市政署走訪商戶宣導進入公共場所出示健康綠碼
配合衛生局發出的防疫指引,進入由市政署發牌監管之飲食及飲料場所、髮型屋及理髮店、美容院、遊戲機中心、保齡球場、桌球室、網吧、電影院及劇院等場所時,除須遵守既有的防疫措施外,亦須出示有效的綠色「澳門健康碼」。措施實施初期,市政署加派人員走訪各區商戶宣導,截至六月十四日走訪了約二千六百間,冀市民及商戶配合有關衛生指引及防疫安排,共同保障公眾健康。
進入特定公共場所須出示綠色健康碼的防疫指引更新以來,市政署持續派員前往各區商戶進行宣導,於六月九日至十四日,走訪了約二千六百間商戶,向業界講解相關防疫指引並派發宣傳海報,以便商戶提示顧客進入營業場所時主動出示「澳門健康碼」。走訪期間,當發現有商戶未有檢查健康碼便讓顧客進入場所內,稽查人員會即時作出勸喻及教育。經現場瞭解,市民及商戶在執行措施上,整體大致暢順,大部份居民已熟悉進出公共場所申報並出示「澳門健康碼」,並且明白相關防疫措施,是為了進一步保障公眾健康,以盡量降低疫病在本地社區傳播的風險。另外,根據衛生局發出的防疫指引,對於未能用手機填寫並生成健康碼憑證,或可出示已預先列印的當天有效的紙本健康碼憑證。
市政署呼籲居民負起公民責任,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以上安排是為因應防疫的需要,希望市民理解並作出配合。市政署會持續監察發牌場所執行各項防控措施的情況,並且密切留意疫情發展,與衛生局保持密切溝通,適時調整有關措施,減少疾病在本澳社區傳播的風險。相關宣傳品及海報亦已上載至市政署網站,供業界下載使用。

市政署成功捕捉一美洲鬣蜥 呼籲勿非法放生及棄養 免破壞生態
市政署據市民通報,今(13日)中午在路環曡石塘山成功誘捕一美洲鬣蜥。由於美洲鬣蜥的繁殖速度相當驚人,且在本澳野外幾乎沒有天敵,一旦在野外擴散會對生態系統構成嚴重威脅,市政署呼籲市民切勿非法放生及棄養,避免破壞生態環境,且根據第4/2016號法律《動物保護法》的規定,未依法獲當局許可而進行放生活動,可被罰款兩萬至十萬澳門元。
經市政署獸醫初步檢查和測量,鑑定捕獲的美洲鬣蜥屬雄性,體長1.3米,重量約2.9公斤,健康狀況不良,體格偏瘦,有皮膚病、口腔潰瘍等健康問題,現正留置接受隔離檢疫。
市政署一直加強巡查,以遏止未經許可的放生行為,並持續監察生態狀況。如市民在郊野發現不明來歷的生物時,請勿擅自捕捉或打擾,可致電市民服務熱線2833 7676通知市政署人員到場處理。
根據文獻記載,美洲鬣鬣,學名:Iguana iguana,原產於中南美洲,是一種生活在樹上的日行性大型蜥蜴,無毒,成年個體頭尾全長可達2米,壽命可長達十年以上,棲息環境為溪流附近的樹林中,以蔬果植物為主食。成熟的美洲鬣蜥在野外幾乎沒有天敵,繁殖速度亦相當快,約2至3年就能達到性成熟,雌蜥平均每次可以產40到50顆卵。一旦在野外擴散會壓縮本地物種的棲息空間,在部份地區已對當地原生態系統構成嚴重威脅,甚至對居民生活造成滋擾,須以人工移除方式控制氾濫問題。
國際期刊《全球變遷生物學》曾於去年發出警告,各地外來入侵物種大幅增加可能會造成生物多樣性急劇變化,讓生態系統受到永久性破壞。市政署呼籲,將不明來源或外來入侵物種的魚、龜、蛙、雀鳥等動物投放到不適合牠們存活的地點,不單止危害到動物生命,甚至會對該區域的衛生防疫、生態環境構成負面影響及破壞,恐放生變成殺生。同時,根據第4/2016號法律《動物保護法》的規定,未依法獲當局許可而進行放生活動,可被罰款兩萬至十萬澳門元。

南灣渠道淤塞疑食肆違法排污 市政署再呼籲商號同護渠網暢通
因應近日本澳天氣不穩,市政署加緊排查全澳渠網,持續加強各區清渠工作,確保下水道疏通。其中於今(6月12日)清渠人員發現於南灣大馬路中華廣場垃圾房附近渠道溢出大量污水且嚴重淤塞,已隨即派員清理疏導,挖出大量油脂污垢,懷疑涉及附近部食肆沒有安裝合適的隔油井或沒有定期清理,將油污排入下水道,引致渠道淤塞,已即時派員巡查附近食肆隔油井運作,共巡查了周邊4間食肆,對其中3間違規場所發出實況筆錄並要求作出改善。
市政署再度呼籲社會各界合力維護公共渠網暢通,切勿胡亂將固體垃圾及油污傾倒入下水道而造成堵塞,阻礙雨水井和渠道的正常排放,引致水浸。
市政署一直加強巡查本澳食肆的隔油井運作情況,對沒有安裝合適或沒有定期清理隔油井的食肆提起檢控。有關違規行為將按照適用的第16/96/M號法令作出檢控,違例者可被罰款兩千五百至三萬五千澳門元。此外,市政署除恆常清理管護下水道設施,在風雨季節,亦加強重點區份的渠網監察、渠道清理及巡查等,盡量減低暴雨時出現水浸的情況。

市政署加強疏通渠道應對不穩天氣
據地球物理暨氣象局信息,預料近日將天氣不穩,市政署已加強下水道疏通工作,加派人員檢查渠網、泵房,疏通水浸黑點的渠道,確保渠道暢通,減低水浸的機會。
為保障公共渠網的排洪能力,市政署持續派員檢查各區下水道和雨水井,並調派泵車加強渠道疏道工作,本月至今已疏通位於美副將大馬路、提督馬路、沙梨頭海邊馬路、慕拉士大馬路、南灣大馬路、馬交石斜坡的渠道。踏入風季以來,市政署已加緊排查全澳渠網,其中重點檢查內港及新馬路一帶、光復街、和樂大馬路等渠道,以盡早發現淤塞的渠段,並及時進行清渠工作,減少渠道淤塞受浸。同時,市政署亦持續監察各市政雨水泵房運作,包括檢查泵房內水泵、電動水閘、後備電源、遠程監察系統及遠程控制系統的運作情況。
當氣象局發出黃色暴雨或以上信號時,市政署會即啟動暴雨緊急應變小組機制,按實時海潮高低,利用遠程端開動水泵抽排雨水,派員巡查雨水泵房運作,按情況調控水泵加快排洪。而遇暴雨或颱風等情況,緊急清渠應變小組人員、外判清渠工作人員會到各水浸黑點清理路邊雨水井,打開渠蓋,加快下水道排洪能力。
市政署亦呼籲市民或商號切勿將垃圾、油脂等物料傾倒至公共街渠;建築地盤負責人須監管處理好其地盤的排污情況,切勿把水泥漿或油污排入公共下水道,合力保護渠網,避免造成渠道堵塞及產生水浸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