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署日前分別向市政諮詢委員會及三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介紹《外賣食品活動場所的登記制度》草案內容並聽取意見,藉此進一步完善有關制度,更好地規範並引導外賣食品行業朝更衛生且良性的方向發展,保障公眾的食用安全。

市政署食品安全廳於六月份,分別向市政諮詢委員會以及離島區、中區、北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介紹《外賣食品活動場所的登記制度》草案內容,具體提出有關制度的規劃構想、執行操作以及相應配套等。會上,委員們認同草案充分考慮到現時本澳食品行業的經營實況,在兼顧民生經濟發展、照顧本地飲食特色之餘,致力提升業界的食安水平及守法意識。就登記制度內容,委員分別關注制度生效後是否完全適用於現時已經營的外賣店、登記所需要件、網上電子化申報,以及過渡期等具體執行細節。另外亦有意見表示應加強第三方外賣平台的社會責任,讓餐飲配送服務更符合食品安全與衛生要求。亦有委員表示支持草案中,規管網上宣傳廣告須公示登記場所證明的方式,讓公眾在消費前更能明辨場所是否受監管下合法經營。

市政署食品安全廳廳長張桂達逐一回應,本澳現時約有二千一百間外賣店,經評估只要登記場所設施設備符合要求,確保生產的食品安全衛生,將可順利登記,手續簡便且設有過渡期,更會配合電子政務提供電子申請服務,屆時業界可以透過網上或親臨的方式輕鬆完成登記。另外,市政署一直與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建有長效的合作監管機制,為平台管理者及前線配送員提供一系列食安操作指引及培訓。同時,定期接收由第三方外賣平台提供的餐飲運送時程數據,結合消費者意見反饋,亦會以「神秘顧客」身份在平台下單,抽查外賣食品和配送服務品質等,綜合風險評估分析,以輔助食安監管工作。而新登記制度建議進一步清晰相關業界責任,要求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須確保使用平台的外賣店已完成登記,方可在平台上架銷售,更好地保障公眾的食用安全與權益。

自《食品安全法》實施以來,市政署持續對本澳食品生產經營場所進行衛生巡查、抽樣檢測、培訓指導等一系列監督工作,以提升業界整體食安水平,當中對外賣場所的食安衛生要求亦無異其他領有牌照的餐飲場所。而未來登記制度是在《食品安全法》的框架下,填補外賣場所由開業至受巡查之間的時間空白,強化源頭監管。新法案在確保食品安全前提下,經充分考慮社會意見,兼顧本地小、微企業和特色老店的經營環境,在不影響既有准照制度的情況下,創設兼具適宜性及操作性的外賣食品活動場所的登記制度,並爭取在年內透過行政法規完成立法。

有關《外賣食品活動場所的登記制度》的建議草案內容,可登入食安資訊網www.foodsafety.gov.mo的「外賣食品活動場所的登記制度」專頁查閱詳情。

為方便市民“足不出戶”便可更新居民身份檔案內的聯絡地址,自2021年6月30日起,身份證明局推出網上更改聯絡資料服務,並增加提供電郵的項目,讓市民透過部門網站便可更新本人及其未成年子女的聯絡地址及電郵資料,同時亦可一次性向其他政府部門作相關資料更新。

市民經身份證明局網頁(www.dsi.gov.mo)使用上述服務時,須以“澳門公共服務一戶通”帳戶登入系統,並透過其居民身份檔案內登載的流動電話號碼接收驗證碼,獲確認後便可更新聯絡地址及電郵。如需更改未成年子女的聯絡地址及電郵,只須輸入他們的身份證號碼便可同時更新資料。成功提交申請後,身份證明局將於申請翌日起計三個工作天內作出處理,且完成處理後,身份證明局會發出短訊通知。

此外,市民在更新居民身份檔案的聯絡地址時,還可一次性向其他政府部門更新地址資料,包括社會保障基金、退休基金會、海事及水務局、文化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衛生局和郵電局。

另須留意,基於安全理由,網上服務不適用於更改居民身份檔案內的聯絡電話,如需更新,市民可透過分佈全澳49個地點的多功能自助服務機,或親臨身份證明局服務點(包括南灣身份證明局、黑沙環政府綜合服務大樓及離島政府綜合服務中心)辦理相關手續。有關自助服務機的功能及地點,可瀏覽身份證明局網頁(www.dsi.gov.mo/kiosk_c.jsp)。

如有查詢,請致電身份證明局熱線(2837-0777或2837-0888)或電郵至info@dsi.gov.mo

本澳正處於風雨季節,為提升食品業界在風雨季期間的食品安全防禦能力,市政署展開系列防災善後食安宣導工作,包括向業界發出食安管理提示,並走訪低窪地區的食肆及商戶,講解颱風及突發情況下的食安應對措施,務求降低食品安全與公共衛生風險。

受颱風吹襲期間,本澳部分區域可能出現水浸、停水、停電的情況,若食品受污水淹浸,或因雪櫃停電而長時間處於危險溫度帶之中,將令食品安全面臨巨大風險。為協助業界做好風季食安防護工作,市政署於五月中旬起向本澳超市、零售商戶及餐飲場所發出食安管理提示,提醒業界於風雨季期間須注意的食安防護事項;並於六月起持續派員走訪低窪地區食肆及商戶,派發“防災善後食水及食品安全”指南等宣傳單張,並進行口頭宣導及解說。

市政署提醒業界,若食品、餐具或店舖設備受水浸及停電影響而被污染或損壞,須按規定妥善安排清運,切勿棄置於公共地方,防止他人撿拾及加重垃圾清運工作的負擔。而颱風過後,市政署及相關部門將派員加強巡查店舖,打擊擾亂食品安全及秩序之不法行為。任何人士如繼續加工、供應及出售廢棄、腐敗或變質的食品予他人食用,可因觸犯《食品安全法》而被檢控:若構成行政違法,可被罰款五萬至六十萬澳門元;若觸犯“生產經營有害食品罪”,可被判處最高五年監禁或最高六百日罰金。市政署亦呼籲市民切勿接收或購買受污染的食品,如發現可疑情況可致電市政署食安專線2833 8181舉報。

此外,市政署已於食品安全資訊網 www.foodsafety.gov.mo 及食品安全資訊手機應用程式開設“停電或水浸後食安須知”專頁,並上載防災善後食水及食品安全手冊及指南,以及一系列教育視頻短片,透過多元途徑教導食品業界及市民盡力完善自主食安衛生管理,歡迎業界及市民查閱。

市政署日前舉辦“飲食及飲料場所發牌制度、消防及燃料要求、隔油井規格與保養須知”講解會,向牌照申請人及代理人介紹相關場所的發牌程序、要求營運須知等,並解答業界疑問及聆聽意見。讓申請人及代理人認識發牌程序及注意事項,有助加快發牌進度,減低場所開業成本。

講解會於6月23日在下環活動中心舉行,約70名申請人、代理人、相關業界及團體的人士出席。市政署及消防局代表於會上介紹一站式發牌程序、申請“前置式”臨時牌照注意事項、電子化服務,以及對消防系統、燃料安全、隔油井安裝的要求等,並就巡查中常見的問題進行說明。本澳已踏入風雨季,市政署特別加強巡查及檢控場所的隔油井問題,呼籲業界必須保持隔油井有效運作,定期檢查、清理及保養,以免因隔油井使用不善而導致油脂污水直接排入公共渠網,阻塞渠道及構成水浸隱患。

另外,市政署亦提到會持續優化各項牌照的申請手續,加強一站式發牌程序的便捷性,扶持飲食業發展。其中,“前置式”臨時牌照令符合條件的場所可盡早經營,在不影響公共安全、公共衛生及環境保護等公共利益前提下,有助減低中小企的開業成本。有意申請者須按核准方案要求完成場所裝修,並遞交所需的聲明文件,在通過審批及繳付保證金後,便有條件獲發有效期為四個月的臨時牌照。

會上,與會者踴躍提問,查詢“前置式”臨時牌照審批時間、電磁爐煮食、不同場所的隔油井設置要求、站立式飲食場所發牌條件、廚房裝設防火金屬門細節等問題,有關部門代表一一作出回應。

發牌效率的提升,有賴申請人、代辦人與政府的充分協調及合作。申請人可瀏覽“飲食及飲料場所一站式發牌服務”專題網頁https://www.iam.gov.mo/onestop-fnb ,在提出申請前預早瞭解相關申請流程與要求。如存在較複雜的技術問題時,申請人可向一站式服務機構提出問題並要求召開“技術會議”,向專責部門尋求針對性的技術意見及指引。

市政署一直關注鮮豬肉市場情況,昨(25)日活豬批發價下調至每司馬擔二千四百五十元,根據今(26)日巡查及記錄顯示,主要超級市場及各街市等零售商亦有跟隨調整零售價格。綜合比較街市豬肉零售價格有8.4%至8.7%之間的降幅。

市政署加派人員巡查市面,瞭解鮮豬肉供應及銷售情況,今(26)日街市豬肉零售價格,排骨每司馬斤平均零售價為77.8元、瘦肉每司馬斤平均零售價為67.3元、豬扒每司馬斤平均零售價為65.8元(每1司馬斤等於605克),綜合比較有8.4%至8.7%之間的降幅。市政署會持續監督街市的營運狀況,要求攤販須明碼實價清晰標示貨品,便利消費者選購,一旦發現違規狀況市政署將依法作出檢控。

同時,為提高市場透明度,讓市民掌握每日的鮮活食品價格範圍,市政署持續透過網頁、資訊服務亭、街市內設置之液晶顯示屏等多元渠道,公佈本澳各個街市主要鮮活食品平均價格信息,助市民大眾參考,作出精明選購。

近年本澳外賣餐飲市場日益蓬勃,為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回應社會加強監管的訴求,市政署計劃透過設立外賣食品活動場所的登記制度,對現時未納入准照規範的經營外賣食品活動的場所實行強制登記,重點監控食品生產源頭和處理環節,加強食品安全監管。新登記制度建議要求外賣店須於開業前登記,須於實體店經營,且須展示登記證明供公眾知悉,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亦須確保使用平台的外賣店已完成登記,方可在平台上架銷售,以進一步清晰業界責任,保障公眾的食用安全。

本澳現時約有二千一百間外賣店,當中涉及食品加工處理及銷售,部分更經營生冷海鮮、壽司等較高風險食品。市政署在確保食品安全前提下,經充分考慮社會意見,兼顧本地小、微企業和特色老店的經營環境,在不影響既有准照制度的情況下,創設兼具適宜性及操作性的外賣食品活動場所的登記制度,並計劃未來向業界提供電子申請服務,以及親臨市政署各服務站交申請兩種登記途徑。

新登記制度將有助管理部門協同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更全面和系統地管理外賣食品活動場所,從而提升外賣餐飲的安全衛生水平,而消費者亦可更清晰掌握商戶資訊,在消費前作出合適選擇。

登記制度的適用對象建議為現時未領有准照,且經營涉及食品製造、加工、烹煮或調配的場所,例如小食店、外賣飯盒店、燒味/鹵味店、外賣飲料店、壽司刺身店、麵包西餅店、便利店及手信店等。然而,臨時性展銷食品的場所或攤位、公共街市攤位,以及按照其他法規須領有准照或許可的食品業場所,則按既有法規受監管,而不適用於登記制度。

建議登記要件包括:有關場所須於開業前向市政署提交申請登記,並獲發登記證明後,方可向公眾營業。而且必須設有實體店,生產經營場所不可設於實際營運條件與經營外賣食品活動明顯不符的不動產中。同時,經營者須確保符合衛生安全條件,包括具防蟲鼠設備、食物冷藏及熱存設備等,並保持有關設備及設施的良好運作。

為進一步保障消費者權益,建議當登記制度正式實施後,外賣店經營者須於店內當眼處張貼已登記的證明文件,若以互聯網或手機應用程式作為經營或傳播媒介,亦須上載相關證明,供消費者閱覽。另外,亦建議規管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須確保使用平台的食品經營者已依法登記,並將登記資料展示於平台上。

為讓食品業界對登記制度有更多認識,市政署向市政諮詢委員會以及離島區、中區、北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介紹草案內容,亦舉辦多場專為外賣業界而設的介紹會,說明登記制度細節、回應查詢及聆聽意見。有意者亦可登入食安資訊網www.foodsafety.gov.mo的「外賣食品活動場所的登記制度」專頁查閱登記制度詳情。

由中國法學會與法務局合辦、澳門法律交流協進會支持的2021年“澳門與內地青年法律交流周”活動,於6月24日上午透過網絡直播舉行開班儀式及首場授課。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鳴起、澳門特區政府法務局局長劉德學、中央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公室法律工作部副部長級助理黃文軍、中國法學學術交流中心副主任王偉、澳門法律交流協進會會長黃景禧,以及該會的青年法律工作者,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和澳門城市大學的法學院師生共約50人同時在北京、澳門兩地參加是次開班儀式。

為讓本澳青年學生深入了解和認識祖國的法制建設,以及最新的發展機遇,推動青年融入國家發展,中國法學會與法務局自2008年開辦“澳門與內地青年法律交流周”,成功組織了超過300名本澳法律專業學生和青年律師學習和交流。為配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要求,今年我們繼續聚首雲端,開展交流周活動。在開班儀式上,張鳴起副會長致辭時表示,中國法學會一直高度重視內地與澳門的青年法律交流,今年交流周繼續組織知名法學專家就《基本法》、“一國兩制”和粵港澳大灣區相關內容,通過線上的方式給澳門法律青年進行授課解讀,讓大家全面準確理解基本法和“一國兩制”,充分認識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重大創舉,是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有力舉措,青年朋友應更好知法學法用法,更好參與國家法治建設,更好融入祖國發展。他亦特別在致辭中對澳門青年提出三點期望:一、青年法律人要做《憲法》和《基本法》的堅定維護者;二、青年法律人要做中華文化和法治文化的有力傳播者;三、青年法律人要做澳門與內地融合發展的積極參與者。

劉德學局長在致辭中表示,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持續開展《憲法》、《基本法》等憲制法律的教育,培養青少年愛國愛澳的情懷,深刻認識“一國”是實行“兩制”的前提和基礎,讓國家觀念深深植根於青少年心中,讓愛國愛澳的優良傳統薪火相傳,是落實愛國者治港、愛國者治澳的重要舉措,是始終秉持“一國兩制”事業的初心使命、推動“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的重要保障。他還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的大變局,國家也進入了新發展階段,十四五規劃也為我們制定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希望青年人勇當時代先鋒、積極探索創新,積極為特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及大灣區的發展建設建言獻策,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黃景禧會長發言時表示澳門的法律青年人才必須充分利用自身法律專業優勢,堅定愛國愛澳成為全社會的核心價值、努力牢固樹立《憲法》和《基本法》權威、努力保護國家安全、努力貫徹愛國者治澳精神、努力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及增強社會凝聚力,從而充分證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及捍衛下,“一國兩制”是完全行得通、辦得到、得人心的。

最後由學生代表澳門大學學生唐御雯發言,她表示 “澳門與內地青年法律交流周”對澳門法律學生意義深遠,希望透過是次交流能加深澳門法律學生對中國法律制度的認識,讓他們未來能夠在法律發展的進程中,添磚加瓦。

開班儀式結束後,由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李林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題,向澳門法律青年開講第一課,並在課後與出席的青年進行線上互動交流,現場氣氛熱烈。

是次交流周活動從6月24日開始至28日結束,邀請了多位憲法、港澳基本法等多個領域的權威專家學者,以網上專題講座形式授課,內容包括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與港澳發展、“一國兩制”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特別行政區國安立法的架構與成效等。法務局由6月24日起(共五天),每天會將網上授課的鏈接上載至法務局社交媒體平台(Facebook、Instagram及Wechat),有關鏈接為期一個月有效,歡迎有興趣市民閱覽。

近期內地活豬供應量漸趨穩定,且批發價及零售價有調整的空間,市政署先後約見兩南公司、本澳主要超市、各街市肉販和融合堂代表,促請對鮮豬肉價格作相應下調,得到業界積極回應。兩南公司自本周五(25日)起將活豬批發價降至每司馬擔二千四百五十元,而超市及街市的零售價亦會跟隨下調。

市政署市政管理委員會分別會見本澳活豬批發商及零售商時表示,早前受非洲豬瘟及新冠疫情等因素影響,活豬供應量及價格持續波動。特區政府採取了一系列保供應穩價格的措施,並得到了活豬批發商和零售商的配合,確保了澳門豬肉供應和價格的相對穩定。隨著近月內地活豬供應量增加,活豬批發價存有下調空間,為此,市政署要求兩南公司在穩定供應的前提下,相應下調活豬批發價格。

兩南公司積極配合,將於本周五起將活豬批發價由每司馬擔二千七百八十元降至每司馬擔二千四百五十元,降幅近百分之十二。此外,本澳主要超級市場、各街市肉販和融合堂代表在同市政署的會晤中表示,將會配合活豬批發價的降幅,對零售價格作出相應調整,惠及廣大消費者。

二零一九年底受豬瘟等因素影響,活豬供應緊張,價格大幅飆升。而近月因活豬的出欄數量不斷增加,導致豬肉價格一路走低。為應對活豬養殖及供應的週期性波動,市政署將會同業界探討因應市場的變化,建立一套合理的活豬批發價格的定價及調整機制,以保障豬肉供應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