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民間習俗,部份善信會以放生動物作消災解禍的祈福儀式,然而,在未經評估及許可下胡亂放生動物,不但危害動物生命,甚至會對原生物種棲息地的生態系統構成影響。市政署呼籲市民要有公德心,切勿棄養或胡亂放生,以免觸法被罰,同時尊重自然,共同保育本澳生態環境。

市政署日前在內港碼頭一帶巡查時,發現有市民未經許可進行放生活動,將大量養殖的活淡水魚投入海中,基於保護動物和遏止胡亂放生行為,市政署依法對有關人士進行檢控和普法宣導,呼籲有關人士應正確理解放生的意義。將不明來源或外來入侵物種的魚、龜、蛙、雀鳥等動物投放到不適合牠們存活的地點,不單止危害到動物生命,甚至會對該區域的衛生防疫、生態環境構成負面影響及破壞,恐放生變成殺生。

根據第4/2016號法律《動物保護法》的規定,未依法獲當局許可而進行放生活動,被視作遺棄動物,可被罰款兩萬至十萬澳門元。國際期刊《全球變遷生物學》曾於去年發出警告,各地外來入侵物種大幅增加可能會造成生物多樣性急劇變化,讓生態系統受到永久性破壞。市政署會加強巡查遏止未經許可的放生行為,並持續監察生態狀況,適時作跟進處理。

為了平衡民間習俗、動物保護和生態保育,根據法例市民仍可因傳統、習俗、祭祀、喜慶活動儀式,或為保育的目的,而將動物放歸適合其生長、且不會破壞生態平衡的自然環境,但必須於進行活動前至少15日提出放生動物申請,經當局評估活動符合法定要件並獲得許可後,方能進行放生活動。如公眾對上述法律規定有任何疑問,可致電市政署市民服務熱線2833 7676查詢。

為向保安部隊高等學校學員推廣《憲法》與《基本法》,法務局與澳門保安部隊高等學校於本年3月29日合辦“高等院校《憲法》與《基本法》專題系列活動”,邀請了澳門大學法學院蔣朝陽教授擔任主講嘉賓,約有70名學員參與。

蔣朝陽教授在講座中向學員們介紹於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並透過講解《憲法》與《基本法》相互關係,剖析《決定》的必要性及重大意義。講座後舉行了“國是茶聊”小型討論會,蔣教授與學員們以輕鬆、互動的方式,就講座內容以及相關法律問題進行交流。

法務局一直致力向本澳高校學生推廣《憲法》與《基本法》,自2015年起,分別與多所高等院校合辦《憲法》與《基本法》專題系列活動,讓學生能正確認識《憲法》與《基本法》共同構成的澳門特區憲制基礎,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未來,法務局將透過各種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在課堂外學習法律知識的途徑,從而加深他們對《憲法》、《基本法》及其他法律法規的認識。

市政署在石排灣郊野公園和二龍喉公園的動物展區現正試行語音導賞,市民大眾利用移動裝置掃描展區前的二維碼進入相應介紹頁面,其內載有動物的保育資訊、相片、短片和動物叫聲等,豐富參觀體驗及增添樂趣。

動物園語音導賞可令參觀更富趣味,參觀者可透過掃描輕鬆獲取更多保育資訊,並藉由聲音、文字和圖片更深入認識動物世界。介紹頁面提供繁體中文、簡體中文、葡文或英文,方便市民使用。

動物園語音導賞仍在試行階段,未來將不斷完善及加入更多動物資訊,藉此鼓勵市民更關注動物與生態保育。查詢可致電市政署市民服務熱線2833 7676。

市政署於澳門綠化週期間舉行多項植樹活動,合共種植了一千三百七十七株樹苗,當中以華南地區原生種樹木補植並復育郊野山林,提升生物多樣性及健全生態系統;亦挑選抗風、遮陰、色彩豐富的鄉土樹種,提升城巿綠地景觀,營造舒適休閒空間;更於海岸種植紅樹,透過其淨化功能優化本澳沿岸環境。

首場植樹活動於三月二十一日綠化週開幕當日舉行,特意安排多名過往從事綠化工作的退休老員工及一班小學生,聯同嘉賓在黑沙海灘公園種植五十株木麻黃。當日種植之樹苗乃收集並培植自黑沙海灘旁種植的木麻黃種子而來,寓意綠化植樹工作不斷延續。同時,由駐澳解放軍聯同市民在黑沙水庫的山坡上種植了二百五十棵華南鄉土樹種樹苗,為山林提供豐富的蜜源和果實,發展生態效益。

另於綠化週期間,在氹仔東亞運大馬路及海洋大馬路旁草地舉辦社區植樹活動,由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成員一同種植共七十七株苗木,包括二十五株廣州櫻及五十二株大葉紫薇。廣州櫻屬於廣東省廣州地區的櫻花品種,花朵細密呈粉紅色,較為耐熱,適合本地區種植;而大葉紫薇為良好行道樹種,耐風、抗旱及抗污染,樹冠呈傘狀,春季盛開紫色花朵,冬季落葉前葉片轉變成紅色,富四時變化之美。兩種樹木將為城市帶來更豐富的色彩,成為日後市民休閒觀賞的新景點。

為持續優化沿岸生態環境及增加本澳綠化面積,市政署於今年二月中已在氹仔海濱休憩區(單車徑)西邊沿岸灘塗持續改善紅樹林的生長環境,並啓動改善泥土基質的前期準備工作,於護坡石堤上回填海泥。綠化週期間舉辦「海岸紅樹齊種植」活動,四十名青年學生和義工在市政署植樹人員指導下種植了二百五十株紅樹幼苗,為保育本澳的自然生態出一分力。相關活動讓市民瞭解紅樹林在濕地生態系統中的功能,同時欣賞沿岸灘塗濕地的特殊生態環境,對保護紅樹林及關愛大自然有更深刻的體會。連同將於下月種植的紅樹苗,預計本年共種植約三千株紅樹,品種以原生紅樹如秋茄、桐花樹及海欖雌為主,期望能形成紅樹林帶,透過其景觀及環境淨化功能優化本澳沿岸環境。

活動期間,市政署亦在黑沙水庫郊野公園種植了近七百五十株樹苗,品種有山杜英、蒲桃、水翁、春花、絨毛潤楠、華潤楠、鴨腳木及黃皮等,豐富多樣,不單為生物提供居所及豐富的食物來源,更為生物多樣性及健全生態系統有正面作用;而其中多種樹木的種子,均採集自澳門山林,並由市政署人員將種子培育成樹苗。

市政署一直致力創建具生態價值、功能及層次的綠化環境,期望社會大眾持續支持綠色生活,共同愛護澳門環境,讓生態保育得以永續發展,締造更優質的休閒旅遊城市。

市政署與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日前就開展第二階段(2021-2024年)山林修復合作項目舉行簽署儀式。市政署冀透過五至十年逐步完善和提升山林及樹木生態修復的品質和效益,保障和提升生物多樣性,打造豐富的澳門山林生境。

澳門於近年先後受到強颱風侵襲,山林受災嚴重,特別是二零一七年颱風天鴿對澳門山林五十多萬株樹木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山林受災面積約五百公頃。市政署得到廣東省林業局的支持,於二零一八年開展山林修復工作,對澳門山林進行應急生態修復,搶修受損十分嚴重或對使用步行徑遊人構成安全隱患的林區。第一階段的山林修復分別於二零一九年和二零二零年先後完成了第一期和第二期工作,合共修復了四十公頃山林,透過補種和換植的方式種植了四萬株苗木。

市政署於今年年初檢視第一期山林修復的成效,統計得出整體存活率達九成,多株樹木由種植時的八十厘米已長高至三米多,部份樹種更達四米高度,且苗木於去年均出現開花結果,並度過颱風季,顯示苗木順利適應本地環境,修復效果達到規劃的要求。市政署現正密切觀察第二期山林修復的情況,效果亦符合預期。

隨著第一階段工作的完成,市政署將針對本澳山林樹種結構較單一、有退化跡象、生物多樣性簡單的狀況,繼續加大造林綠化的投入,開展第二階段山林修復工作。在廣東省林業局持續支持下,指派轄下技術單位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為本澳提供山林修復的技術支援及輔助,以提升復育工作的成效。

合作同意書由市政署市政管理委員會主席戴祖義、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院長李小川共同簽署。出席嘉賓包括廣東省林業局局長陳俊光、市政管理委員會副主席羅志堅、委員關施敏、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副局長陳迅等。

天氣開始漸趨轉熱,有部分市民已開始使用冷氣機,市政署呼籲市民在使用冷氣機前,應先檢查冷氣機排水喉,倘發現有滴水情況,要盡快邀請專業冷氣技師作出檢查及維修,以免影響公共環境衛生。

不少市民使用冷氣機時,可能會忽略檢查冷氣機的排水喉管是否已經妥善接駁,從而衍生滴水問題,冷氣機水滴落簷篷的聲音不但滋擾他人,所造成的積水亦有機會孳生蚊蟲,影響公共衛生。市政署呼籲市民在使用氣機前,應先檢查排水喉管有否妥善接駁或出現斷裂、底盤有否滿溢或滲漏等情況,如有滴水問題應盡快改善或邀請專業冷氣技師進行維修。

市政署將安排稽查人員加強巡查,當發現有冷氣機出現滴水情況,會向有關住戶發出「改善冷氣機排水喉管通知」。住戶須盡快完成維修工作,若限期內仍未作出改善,會作出檢控。去年,共接到1752宗冷氣滴水投訴個案,發出改善冷氣機排水喉管通知書1429宗,跟進後未有改善而被檢控的有427宗。

市政署亦持續向社區加強宣傳,透過不同途徑,如張貼海報、派發單張、安裝燈箱廣告及宣傳橫額、邀請本澳團體協助宣傳、在電台播放宣傳聲帶等,向市民宣傳「預防冷氣機滴水,妥善安裝排水設備」的訊息,又計劃於電視台、巴士、的士、樓宇大堂、超市、便利店、市政署轄下設施播放宣傳短片,並上載至市政署網頁宣傳,提醒市民注意冷氣機滴水問題,主動作出改善,避免影響他人。

清明節將至,不少市民均會按傳統習俗到墳場掃墓,為方便市民祭祀及配合防疫工作,由3月27日至4月11日之周六、日,以及清明節和復活節長假期間,市政署將延長市政墳場開放時間,呼籲市民錯峰掃墓,減低因人流聚集而引起的疾病傳播風險。同時,市民亦可於市政署網頁瞭解當日市政墳場人流情況。

為達到更好的分流作用,市政署轄下市政墳場於3月27至28日,4月2至6日,4月10至11日延長開放時間,由早上7時30分至晚上7時正;市政署呼籲市民在清明節前後錯峰掃墓,盡量選擇於祭祀人潮較少的時候掃墓。同時,亦於上述日期在市政署網站www.iam.gov.mo,發佈各市政墳場正門等待的人數資訊,方便市民靈活安排掃墓時間。

市政署將依循衛生當局的防疫指引,市民進入市政墳場前須測量體溫及出示「澳門健康碼」。市政署將安排保安員駐守於各市政墳場出入口,為市民測溫及控制人流,部份出入口將關閉並因應情況實施人流管制。市民在墳場拜祭期間亦必須佩戴口罩,墳場內亦設有水喉供沖水洗手。祭祀時市民應與他人保持適當社交距離,保持個人及環境衛生;家族中不同的家團避免在同一時間前往拜祭,減少人群聚集,盡可能縮短拜祭時間於半小時內完成,希望市民予以配合,共同防疫。

清明節前,市政署已於各市政墳場進行滅蚊及除草工作,並在部份墳場增設流動廁所,滿足市民需要。清明節期間,將加派工作人員處理場內之祭品及垃圾。各市政墳場亦會播放宣傳聲帶,提醒市民拜祭時小心香火,香燭冥鏹須以器皿盛載或放在化寶塔內燃燒,切勿將尚未完全熄滅的冥鏹倒入垃圾桶內,離開前緊記清理所有祭品及花樽積水。此外,市政署亦會密切監察市政墳場及公用設施的衛生狀況,持續加強公共設施的清潔,包括用稀釋的漂白水清潔公廁內的門柄、水龍頭及沖水設備,確保環境衛生整潔。

澳門綠化週系列活動之一的「護理林木」活動於三月廿三至廿七日在大潭山郊野公園舉行,市政署希望參與者親身體驗工作人員日常的樹苗護理工作,建立愛護山林的良好意識。

護理林木主要針對生長未穩定的新植樹苗,及因缺乏競爭力而容易被周邊雜草伴生並導致長勢不佳的樹苗,定期進行修枝、鬆土、施肥及除草等護理措施。一般為首月加強淋水灌溉及除草,待新的根長出後,樹苗生長會較穩定,而樹苗一般經過三年定期的護理後,便可依靠本身的競爭力自然生長。

除了護理樹苗,市政署的山林管護工作另一重點,就是定期且適量地清除山林中藤本植物(如夜花藤、薇甘菊等),原因是藤本植物的過度生長會影響區內樹木、灌木及草本植物的健康生長,嚴重時導致區內大面積被藤本植物侵占,扼殺其他植物生存空間,降低甚至喪失原有生態群落的生物多樣性及生態效益。因此,當清理受到藤本植物嚴重為害的林區後,可騰出更多空間讓陽光及雨水下滲,雖然短時間內在觀感上形成山體泥土裸露現象,但長遠有助於較底層的植物生長。

在市政署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共有四個團體及機構合共一百名義工參與是次護理林木工作。參與者親手清理樹木周邊的雜草並鬆土,對樹苗進行修枝及施肥等,體驗工作人員的日常護理工作,更與他們就如何愛護山林進行互動交流,氣氛熱烈。

市政署持續進行山林修復計劃,至去年已完成第一階段的應急生態修復,合共修復面積達四十公頃,所種植的四萬多株苗木存活率高且生長良好。今年第四季度將開展第二階段的森林生態修復及整體完善提升工作,力爭於二零二四年完成修復面積一百二十公頃。

澳門近年經歷天鴿、山竹、海高斯等超強颱風吹襲,山林受損嚴重,超過五十多萬株樹木受到不同程度損害。雖然有部分林區自然恢復力旺盛,但仍有廣泛山林因嚴重受損,須加以重植造林,持續修補復育。為盡快恢復本澳山林生態環境,市政署由二零一八年起曾委托中山大學專家團隊進行調查,並獲廣東省林業局支持,由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專家組負責,逐步開展林木生態修復及優化設計項目。整個澳門山林生態修復方案分兩階段進行,除了對已損失的山林植被進行修復外,亦因應部份作為先峰樹的樹木已達樹齡上限,進入衰退期須逐步更替,同時適時適地保留及引入鄉土樹種,以促進林分的順向演替,建立鄉土性的林分結構,恢復地帶性的森林群落。

市政署已於二零一八年第四季至二零二零年順利完成第一階段的應急生態修復,當中包括在步行徑兩旁五至十米範圍內清理受損林木、封山育林、補植及造林撫育。期間合共修復面積達四十公頃,種植了四萬多株苗木。現時各年份種植的苗木存活率高且生長良好,苗木萌芽、長新梢、生紅葉、開花結果等生理現象十分明顯。首年種植的苗木,經過兩年多養護已初步形成色葉林、觀花林的微生態景觀。今年初春,部份高約二至三公尺的樹種如山杜英、紅錐、紅桂木、海南紅豆等,已再開枝散葉,進而逐漸形成以鄉土闊葉樹為主的森林群落。

第二階段為森林生態修復的整體完善與提升,預計需時約五至十年,將於二零二一年第四季度開展,並力爭於二零二四年完成修復面積一百二十公頃。第二階段計劃在應急生態修復後,繼續加大造林綠化的投入,針對郊野森林樹種結構比較單一、有退化跡象、生物多樣性簡單的狀況,有序地逐步更替退化的林木。對衰退林區進行清理藤本,移除死樹,疏枝再種植優良鄉土樹種,以提供豐富蜜源和果源,為野生動物提供更好的生存及繁育條件,同時完善及提升森林及樹木生態修復的品質和效益。

為讓公眾深入瞭解並親身參與山林保育工作,市政署於每年三月綠化週舉辦大步行及山林植樹活動。今年於黑沙水庫郊野公園進行重植林,面積約一公頃,種植約一千株長壽的華南鄉土樹樹苗。另舉辦多項活動,帶領一百五十多名市民一同參與樹木養護工作,協助檢查山林樹木生長情況,適時扶正、施肥及除草,令市民對山林樹木、保護大自然及傳承“愛綠共建美好城市”的理念有更深刻的體會。

應珠海市公證協會邀請,法務局副局長盧瑞祥、登記及公證事務廳廳長劉芷瑩、登記官/公證員戚雪平,以及第一公證署公證員李宗興於3月19日赴珠海出席了該協會舉辦的「公證工作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交流會」,為與會人士介紹澳門特區公證法律制度及就各會議主題交流意見。

為探索公證工作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動公證工作交流合作及民商事公證便利化,充分發揮公證在推進大灣區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工作中的作用,是次交流會以線上及線下的方式進行,粵港澳三地獲邀單位包括珠海市司法局及該市公證協會代表,香港特區的中國法律服務(香港)有限公司及中國委託公證人協會代表,澳門特區的法務局、中國法律服務(澳門)有限公司及中國委託公證人代表,杭州市司法局及該市公證協會代表,以及珠海市各高等院校代表。

交流會上,澳門特區法務局副局長盧瑞祥介紹澳門公證制度的框架和公證行為的分類,重點介紹了登記及公證電子服務的發展,包括登記電子證明及電子書面報告、商業登記訊息平台,以及計劃提供的公證文書及登記證明的線上查證服務,以上電子化服務,有助滿足跨境查詢或查證訊息需要。與此同時,各方就公證業務上所面對的困難和挑戰進行探討,尤其在公證服務合作方面和公證互認方面等議題積極交流意見,氣氛熱烈,達到了預期效果。

為配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的需要,法務局將持續與粵港有關單位在公證領域進行交流,推進三地公證業務的對接和合作,以便利居民生活和提供更優質的法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