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署辖下澳门大熊猫馆由五月一日起免费供市民及游客入场参观,为配合防疫并确保现场秩序安全,市民可于四月三十日起透过「绿化设施预约系统(个人)」https://app.iam.gov.mo/gfbooking 预约参观澳门大熊猫馆。

为推动大熊猫的保育工作及加深市民对大熊猫的认知,位于路环石排湾郊野公园的澳门大熊猫馆由五月一日起免费开放予市民及游客入场参观。为便捷市民安排出行及避免人群聚集等候,有兴趣参观澳门大熊猫馆的人士,可于四月三十日起透过「绿化设施预约系统(个人)」https://app.iam.gov.mo/gfbooking进行预约,以缩短在现场排队轮候时间。

配合防疫及维护现场秩序,工作人员将因应馆内参观人数而分段式放行参观者入内参观,请参观者遵循工作人员的指引排队等候。有关澳门大熊猫馆的参观须知、开放时间和休馆日安排,可浏览澳门大熊猫网www.macaupanda.org.mo/或致电市政署市民服务热线2833 7676查询。

临近台风季节,市政署拜访本澳多个低洼地区坊会,就防灾减灾工作进行交流,并向各区坊会提供救灾清洁物资,以便风后及时派发予区内有需要居民及商户,协助社区复原。

市政署人员于四月十四日及四月二十一日,分别到访十月初五街区坊众互助会、新马路区坊众互助会、海傍海边街区坊众互助会、炉石塘区坊众互助会、下环区坊众互助会及筷子基坊众互助会,就台风前后的环境卫生工作进行交流,并商讨于紧急情况时,坊会如何配合政府的各项应变措施,组织善后工作,尽快让社区恢复正常运作。同时,市政署亦向坊会提供救灾清洁物资,期望透过坊会的社区网络,于台风期间及时分发予区内有需要的商户及居民。

此外,市政署四月起持续派员在低洼地区进行防灾减灾宣导,包括张贴海报、派发宣传单张、口头宣导等,向商户及居民传递台风前后应注意的讯息,并加深他们对市政署防灾减灾工作的认识。

台风期间一旦出现严重水浸,市政署将会启动多项临时措施,包括在受影响地区设置临时垃圾收集点,方便居民优先弃置生活垃圾,加快清运工作。市政署将持续关注低洼地区的环境卫生,与各区坊会加强沟通协作,合力打造美洁城市,共创优质社区环境。

市政管理委员会委员与市政谘询委员会成员日前参观观音像海滨休憩区,了解项目的工程进度及日后管理安排。市政署表示,目前工程基本完成,正进行设施测试,预计于短期内开放予市民使用,而基于防疫需要,开放时会设有测温及人流管理措施,冀市民配合,共同防疫。

市政管理委员会主席戴祖义、副主席罗志坚,委员关施敏、麦俭明,陪同市政谘询委员会主席司徒民义及多名委员视察现场设施。观音像海滨休憩区总面积约一点五万平方米,当中儿童游乐区占约二千七百平方米,引入了新颖的游乐设施,并划分不同年龄区域,让小朋友在玩乐中学习不同技巧及锻鍊体能,有助身心平衡发展。休憩区内亦设有约四百米的海滨步行径、多功能球场、门球场、滚轴溜冰场等健身康乐设施,为市民大众及青少年提供多元的休闲运动选择。另外,亦设有储物柜、自助售卖服务区等,而茶座、亲子厕所及哺乳室等友善设施亦将会陆续进场,让不同年龄层的市民在海滨休憩区玩乐时,有更好的使用感受。

市政谘询委员会成员均对海滨休憩区表示赞赏,各项设施多元,互动及趣味性丰富,且沿海环境舒适,相信将成为不同年龄层市民休憩玩乐的新亮点;特别认为儿童游乐区内的多组大型游具设计新颖,让小朋友玩乐时有更大的乐趣及挑战,并建议须顾及小朋友在使用有关游具时的安全,清晰标示游具的年龄限制及使用守则;亦有委员关注休憩区的设施管理、开放初期的人流疏导安排及提出部分设施的改善建议等。市政署正积极跟进有关意见,并作出优化安排。

市政署表示,观音像海滨休憩区工程已基本完工,正进行各项测试及调整工作,期望于短期内可开放予市民使用,而部分区域,如儿童游乐区会设开放时间。预计于休憩区开放初期人流会较多,儿童游乐区按实际情况采取人流管制措施,以维持充裕的安全游玩空间。另外,由于部分儿童游乐设施具一定的挑战性,现场设有清晰的告示牌提醒使用者游具的适用年龄,并须在安全指引下使用;亦安排人员维持秩序,加强留意较具挑战性设施的使用情况;同时,呼吁家长须留意子女在使用设施时的安全及秩序,并从旁指导。市政署将积极监督观音像海滨休憩区的各项工作,尽快开放使用,为市民提供更多元优质的运动休闲空间。

出席是次参观活动的亦包括市政谘询委员会委员柯清煌、何敬麟、陈家良、辜文达、何凯玲、赵兰瑛、余健楚、何观伦、邢荣发、卢伟乐、林宇滔、李良汪、黄淑筠,市政署技术辅助厅厅长黄宝仪、道路渠务厅厅长何万谦、园林绿化厅厅长赵慧明以及相关部门主管人员等。

为让市民大众能更便捷地取得法律资讯,法务局推出了“法律瞬识"二维码海报,并派出青少年普法义工团队走进社区,向商户及住宅大厦派发及张贴有关海报。

“法律瞬识"海报上印有“宪法与基本法专题网站"、“粤港澳大湾区法律资讯网"、《维护国家安全法》以及有关婚姻、租赁、出生登记等法律资讯的二维码,市民只须以手机“扫一扫"相应的二维码,便可浏览有关内容。

法务局会继续安排义工团到各社区派发及张贴海报,务求让更多市民能随时随地取得所需的法律资讯。

法务局欢迎社会各界一同参与普法工作,如果有兴趣取得“法律瞬识"海报,请致电法务局公共关系处杨小姐,电话:87957162。

自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以来,市政署一直对进口食品中放射性核素水平采取严格的风险管理措施,并且在入口检疫和市场销售层面持续监察食品中的辐射水平。在2020年全年和2021年首季,分别抽取802个和162个不同种类及产地的食品样本进行辐射水平检测,所有食品样本均符合食安标准,暂未见异常。

现时本澳对进口食品的管理措施当中,仍暂缓处理来自日本福岛县所有鲜活食品或动物源性食品的进口申请,故此目前澳门市场并没有来自福岛的水产等食品出售。另外,来自千叶县、枥木县、茨城县、群马县、宫城县、新舄县、长野县、琦玉县及东京都9个县区的鲜活食品或动物源性食品,在申请进口本澳时,除须符合现行进口卫生文件要求外,亦须同时附有由日本当局发出的辐射监控声明书及来源地证明,才可接纳相关申请,并在进口时通过相关检验检疫措施后才可进口。

食品受放射性核素污染,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为了保障市民健康,特区政府制订了第16/2014号行政法规《食品中放射性核素最高限量》标准,订定食品中放射性核素的最高限量。除此以外,市政署会根据第5/2013号法律《食品安全法》,可视风险程度及范围,采取一系列预防及控制措施,包括下架、回收、封存、甚至勒令禁售问题食品。若问题食品涉及超出《食品中放射性核素最高限量》标准且情节构成犯罪,涉案人可判最高监禁五年。

市政署持续关注事件,并在早年已对本澳流通及供应之日本产食品作辐射水平检测,且列作常规性检测项目之中,以确保本澳食品安全。

市政署于四月十九日接获卫生局通报一宗怀疑集体胃肠炎不适事件,涉及六个群组共十三人不适。市政署已即时派员到涉事场所调查,期间抽取食品样本进行化验,同时勒令涉事场所停售怀疑涉事食品,市政署将持续跟进事件。

据卫生局通报,是次集体胃肠炎事件涉及十三名患者,分别来自六个用膳群组,先后于四月十七日中午及晚上在氹仔木铎街万友美食用餐,期间进食了面包伴自制沙律酱(含鸡蛋)及烩饭等食品;相关患者于当天晚上起,陆续出现腹痛、腹泻、发热、呕吐等症状。经卫生局流行病学调查,根据进食记录、潜伏期和症状,事件较大可能由细菌性病原体引起。

市政署接报后已即时派员前往怀疑涉事场所进行卫生调查,抽取食品样本作检验,勒令场所停售怀疑引起是次事件之食品,并指导涉事商户对食品制作及储存区、设施设备及用具等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同时,要求场所负责人安排员工修读「食品卫生督导员课程」及「食品安全与环境卫生基础班」,以加强人员对食品及个人的卫生意识。

市政署将继续跟进事件,如发现违反《食品安全法》将作出检控;若属行政违法行为,将可被科处五万至六十万澳门元的罚款,情节若触犯「生产经营有害食品罪」,可被判处最高监禁五年或最高六百日罚金。市政署呼吁业界必须遵守食品卫生及安全之要求,在制作过程中必须将食品彻底煮熟;若制作含有生鸡蛋成份的即食食品,应选用经巴斯德消毒的鸡蛋或其制品;注意环境及个人卫生,确保食材和食品的储存及制作过程安全,生熟食品应妥善处理,避免交叉污染。

据调查资料显示,个案当中可能涉及进食含生鸡蛋成份的沙律酱制品。沙门氏菌广泛存在于养殖和野生动物中,多见于食用动物、及其内脏或制品中。受感染患者通常为进食了受污染的生或未煮熟蛋或蛋制品、奶或奶制品、肉类或肉类制品等,然而沙门氏菌不能在高温下生存,彻底煮熟食品可有助消灭沙门氏菌。而特别是幼儿和老年人,更应避免进食包括蛋和蛋类制品等生或未经彻底煮熟的食物。

行政会完成讨论《撤销大熊猫基金》行政法规草案。

特区政府为推进公共行政改革,优化部门架构和职能,制定本行政法规草案,撤销大熊猫基金并对相关职能作重新安排,把基金原职能分别转至澳门基金会及市政署,由澳门基金会负责对大熊猫研究活动的资助,由市政署负责对大熊猫保育及教育活动的资助。

为加深公众对大熊猫的认知,推动大熊猫保育工作,市政署将免除澳门大熊猫馆的门票收费,以吸引更多市民及游客参观大熊猫馆。

行政法规自二零二一年五月一日起生效。

石排湾郊野公园内一只雌性环尾狐猴于三月中诞下一对双胞胎宝宝。目前母子健康状况良好,幼崽刚满月并在母猴呵护下适应外界环境,饲养团队将会为它们进行身体检查及性别鍳定。

环尾狐猴每胎一般只产一崽,偶有双胞胎的诞生。现时,两只初生幼崽已能睁开眼睛,体表覆盖皮毛且尾巴已具有典型的环状斑纹,外观上与成年表徵无异,相当可爱趣致。饲养员持续观察初为母亲的环尾狐猴在照顾一对幼儿时的情况,经一段日子后,发现双胞胎宝宝相当活跃,它们在本能的驱使下时刻紧抱着妈妈的腹部,并大口吸食母乳,而狐猴妈妈活动时亦小心翼翼,保护怀中的一对幼崽。目前母子健康状况良好,饲养团队待幼崽适应环境后,便会为它们进行身体检查及性别鍳定。

由于环尾狐猴双胞胎宝宝刚满月,还在适应外界环境阶段,待条件成熟再安排与公众见面。此外,石排湾郊野公园的猴子区因进行场馆维护,目前暂停对外开放,如有查询可致电市政署市民服务热线2833 7676。

【满月啦】市政署石排湾郊野公园环尾狐猴诞双胞胎

为增加巿民学习法律的兴趣,法务局推出“网上法律知识闯关游戏”,游戏设置了“学法闯关”、“赏金擂台”、“学法对战”及“强化训练”四种模式,让市民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学习《宪法》、《澳门基本法》、《刑法》以及有关婚姻家庭、租赁、继承等各种法律规定,欢迎市民踊跃参与。

今年的“网上法律知识闯关游戏”将分三期进行,第一期由4月15日至6月30日,第二期由7月1日至9月14日,第三期由9月15日至11月30日,每期均设有丰富的奬品及礼券。参加者只须关注法务局的微信订阅号(“澳门法务局”或“DSAJRAEM”),并选取“网上法律知识闯关游戏”进入游戏。每期获得的游戏积分可于该期间内,在“商城-积分兑换”中按照兑换奖赏规则兑换奬品或礼券。如有任何疑问,可致电法务局8795 7166黄小姐查询。

基于民间习俗,部份善信会以放生动物作消灾解祸的祈福仪式,然而,在未经评估及许可下胡乱放生动物,不但危害动物生命,甚至会对原生物种栖息地的生态系统构成影响。市政署呼吁市民要有公德心,切勿弃养或胡乱放生,以免触法被罚,同时尊重自然,共同保育本澳生态环境。

市政署日前在内港码头一带巡查时,发现有市民未经许可进行放生活动,将大量养殖的活淡水鱼投入海中,基于保护动物和遏止胡乱放生行为,市政署依法对有关人士进行检控和普法宣导,呼吁有关人士应正确理解放生的意义。将不明来源或外来入侵物种的鱼、龟、蛙、雀鸟等动物投放到不适合它们存活的地点,不单止危害到动物生命,甚至会对该区域的卫生防疫、生态环境构成负面影响及破坏,恐放生变成杀生。

根据第4/2016号法律《动物保护法》的规定,未依法获当局许可而进行放生活动,被视作遗弃动物,可被罚款两万至十万澳门元。国际期刊《全球变迁生物学》曾于去年发出警告,各地外来入侵物种大幅增加可能会造成生物多样性急剧变化,让生态系统受到永久性破坏。市政署会加强巡查遏止未经许可的放生行为,并持续监察生态状况,适时作跟进处理。

为了平衡民间习俗、动物保护和生态保育,根据法例市民仍可因传统、习俗、祭祀、喜庆活动仪式,或为保育的目的,而将动物放归适合其生长、且不会破坏生态平衡的自然环境,但必须于进行活动前至少15日提出放生动物申请,经当局评估活动符合法定要件并获得许可后,方能进行放生活动。如公众对上述法律规定有任何疑问,可致电市政署市民服务热线2833 7676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