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职局再次提醒公共部门注意防疫措施
因应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最新发展,行政公职局今(7日)再次提醒公共部门注意防疫措施,以严防疫情传播。
行政公职局今向各公共部门发出公函,要求公共部门严格遵守该局之前发出的《公共部门抗疫期间应采取措施的指引》,以及卫生局发出的《场所对持澳门健康码红码及黄码人士的管理建议》。特别是所有进入场所的人员,都必须出示卫生局的“澳门健康码”。健康码为“红码”时,不可进入场所;健康码为“黄码”时,如必要进入场所,应配合场所的防疫措施和要求,而场所应作出适当的安排,尽可能减少“黄码”人士接触到他人的机会,并做好清洁消毒工作。
此外,所有人员进入场所,都必须接受体温测量,配戴口罩。公共部门亦应减少巿民在同一时间内在服务点内聚集,并采取措施减少工作人员与巿民之间密切接触的机会。
对“黄码”的工作人员,亦要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并尽可能暂停接待工作并改为后勤工作。

市政署加强清洁消毒公共街道及设施 呼吁市民配合防疫
因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展,市政署持续协调外判公司在本澳各区以稀释漂白水清洗街道、出入境口岸等公共区域,并且加强巴士站候车亭、公厕、公共渠口、行人道扶手及栏杆等公共设施的清洁消毒工作,减低病毒散播风险。
同时,市民在进入市政署辖下公共设施,包括各市民服务中心、公园、活动中心及展览场馆等场所时,必须妥善佩戴口罩、接受体温检测及出示「澳门健康码」,若「澳门健康码」为「红码」显示「不可通行」时,则不予进入场所。市政署呼吁居民负起公民责任,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配合特区政府防疫工作。
市政署会密切关注疫情发展,持续监察辖下市政设施及公共街道的卫生状况,并按卫生当局的指引进行清洁及消毒工作,确保公共设施的清洁卫生。

市政署办系列活动响应世界食安日 以提升食安风险防范意识
联合国自二零一九年起将每年六月七日定为“世界食品安全日”,今年主题为“保障食品安全 构筑健康未来”。为响应主题,市政署将举办预防食源性疾病专题讲座,并推出食安网上有奖问答游戏,亦会派员到供餐场所进行食安宣导,以及于社区派发食安宣传单张等,藉此加强社会大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共同预防及管控食安风险。
办专题讲座 提升业界食安操作水平
市政署将于六月七日下午在沙梨头街市市政综合大楼九楼礼堂,举办面向食品业界的“预防食源性疾病专题讲座”,由市政署代表及本澳食品安全专家学者作讲解,根据全球食源性疾病的发展趋势,结合本澳集体胃肠炎不适的个案调查分析,归纳出本澳食源性疾病个案发生的成因,并针对常见的状况提出改善建议,教导食品从业员在处理食品时须注意的良好卫生操作规范,从而保障消费者食用安全。
设网上食安有奖游戏 欢迎市民踊跃参加
市政署亦将于六月七日起举办“保障食品安全 构筑健康未来”网上有奖问答游戏,以日常生活实例带出食安要点,让市民透过游戏,轻松学习及掌握“食品安全五要诀ABCDE”等食安操作原则及技巧。有兴趣参加游戏的市民可于六月二十一日前登入食安资讯网www.foodsafety.gov.mo上的游戏专页,答对所有问题并填妥个人资料便可参加抽奖。奖品为面值一百澳门元的超市现金券,名额共三百个,欢迎市民踊跃参与,得奖名单将于七月一日公布。
持续于社区宣导食安知识
另外,市政署将派员到餐厅、食肆等供餐场所进行上门式食安宣导,并派发宣传单张,辅导业界做好各项食安风险防范措施。市政署亦会于本澳社区派发以世界食安日为主题的宣传单张、活动海报及摆放食安资讯展示品,务求将食安知识带入社区,共同维护本澳食品安全。
保障食品安全须靠政府、业界、市民三方共同努力,市政署将持续透过不同渠道加强对业界及市民进行食安宣导教育。如欲了解更多关于世界食安日及系列活动详情,可浏览食品安全资讯网www.foodsafety.gov.mo中的“世界食品安全日”专题网页。

市政署清除入侵物种牛蛙 呼吁切勿违法放生
市政署人员近期在多个湿地及山涧发现美洲牛蛙,已加紧捕捉及清理,避免对本地生态造成严重影响及损害,同时呼吁市民切勿随意放生,以免破坏本地生态平衡。
市政署近期巡查山林郊野之际,在本澳多个湿地及山涧发现被列为全球百大外来入侵物种的美洲牛蛙(Lithobates catesbeianus)踪迹,被捕获后经进一步检视,现阶段发现不少个体的健康情况十分不理想,例如嘴部损烂、失明等,尽管这些美洲牛蛙可能最终因未能适应环境而死亡,但死亡后的个体仍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危及澳门原生态系统。市政署人员已加紧捕捉及清理,避免对本地生态造成严重影响及破坏。
美洲牛蛙是一种体形大、食性广的蛙类,成熟个体几乎可吞食比它小的任何生物,包括无脊椎动物、鱼、小型哺乳动物(包含蝙蝠)、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包括蝌蚪)、虾类及鸟类。倘若美洲牛蛙适应澳门环境,除会与本土两栖类动物竞争生存空间之外,更会捕食其他生物。且其身上带有蛙壶菌,对大部分两栖类动物都有致死性。因此,或可能导致本土两栖种群规模变小或局部灭绝,对澳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
人类与大自然是密不可分且必须和谐共生,此有赖大众共同维系健康、有活力的生态系统。市政署呼吁市民切勿轻视胡乱放生对生态系统构成的潜在危害,根据第4/2016号法律《动物保护法》的规定,未依法获当局许可而进行放生活动,可被罚款两万至十万澳门元。

市政署向市谘会介绍水浸应对工作的检讨
就昨日(6月1日)凌晨起本澳持续暴雨,引致多地区出现水浸,市政署分析水浸情况并检讨渠务工作,于今(2日)与市政谘询委员会举行会议,介绍应变机制和改善工作,听取意见。初步分析,持续特大暴雨是引致低洼地区水浸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试运中的内港北雨水泵站对区内起到明显的排涝的功能。
气象局于当日凌晨近3时发出黄色暴雨警告,市政署紧急应变小组已戒备及驻守部分泵站;大暴雨持续至凌晨5时,气象局更发出黑色暴雨警告,多个低洼地区均出现水浸情况,小组人员持续在全澳各区开展巡查和疏通渠道工作,重点关注水浸地区的排水情况,清理路边雨水井及打开渠盖,保持排水畅通;并持续监察多个雨水泵房,确保各泵房运作正常。待雨势稍减,水浸亦于短时间内退却。
内港北较内港南地势更低,但比对内港南与内港北之水浸情况,当中凌晨6时内港南水位监测站一带录得430毫米,但同时段内港监测站水位只为250毫米,至7时内港南水位监测站录得360毫米,内港监测站水位只为50毫米,显示虽新建的内港北箱涵渠及泵站仍在试运,但内港北水浸得到了明显纾缓,新泵站起到缓解该区水浸的作用。
时段 |
04:00 |
05:00 |
06:00 |
07:00 |
08:00 |
降水量(mm/h) |
30.8 |
79.8 |
119.6 |
50 |
10 |
内港水位(mm) |
0.00 |
50 |
250 |
50 |
0.00 |
内港南水位(mm) |
0.00 |
10 |
430 |
360 |
0.00 |
市政署昨天亦有派员到内港北一带了解商户情况,大部分商户均表示是次雨势很大,但排水速度比以前快,认为新泵站有一定成效。
市政署强调,由于妈阁至沙梨头一带为内港沿岸低洼区域,而渠网具有互通性,要提升整个区域的排洪能力、改善水浸,不能单靠其中一个节点雨水泵房和箱涵渠系统,须要各部门多管齐下,构建完整的防洪体系,泵房的运作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会上,市政署亦初步分析了新桥、台山区等水浸情况,主要由于地处低洼、雨量强度特大、持续时间长,令暴雨期间积水较难退,当雨势稍弱,雨水亦可于短时间内排走,反映渠道畅通。但渠网老化及强降雨下渠网超负荷、重力流排水受阻等,亦是引致是水浸的其中原因。因应各区出现的水浸,市政署会继续查找原因,并进行各项的优化改造工程,完善管护下水道设施,改善水浸的情况。
市谘会委员表示,本澳遇到近70年最高雨量的暴雨,出现水浸较难避免,亦了解新泵房在今次特大暴雨下起到作用,但要加快调试,优化运作效能。亦有委员认为本澳整体防涝基建有需要改善,并要对渠网整体负荷能力作评估及优化,开展更换及扩容工程,分析不同地区水浸的原因;利用科技手段排查,更清晰了解下水道状况,提升渠务工作成效。市政署人员亦就各委员会提出的意见作了充分的讨论交流。

市政署持续疏导管护下水道 引入科技提升监察清淤效率
踏入风雨季节,市政署持续于各区疏通、维护下水道,重点加强水浸黑点的排查,已完成多个地势低洼、人口稠密区份的排疏渠网清淤工作,并透过引入视像监控及遥控机具等科技手段,提升监察及疏导渠道的能力。市政署亦持续加强巡查地盘及食肆,对违规情况作出检控,并呼吁社会合力保护渠网,保障渠道的正常运作。
今年一至四月,市政署已清理下水道61,941米、明渠4,881米、雨水井6,868次、市政泵房2,023次,跟进和处理831宗渠务投诉个案,巡查饮食场所隔油井共460间/次,期间发现有81宗因隔油井不能发挥应有运作效能而发出实况笔录,并有场所因违规未按要求作出改善而被勒令关闭场所。同时,已巡查各区地盘214次,揭发10宗违规排放,如将含沙及泥浆之污水在没经过有效过滤的情况下,排放至公共街渠等,已发出实况笔录或控诉书。
每年风雨季来临前,市政署均预先在水浸黑点、低洼地区派员排查和保养各区下水道,重点清理及疏通水浸黑点区域渠网,对内港、下环、新桥、台青及筷子基、氹仔北安等区域之市政泵站设施、雨水集水井、明渠等进行日常的保护和清理工作。当气象局发出黄色暴雨或以上信号时,市政署会即启动暴雨紧急应变小组机制,按实时海潮高低,利用远程端开动泵抽排雨水,派员巡查雨水泵房运作,按情况调控水泵加快排洪。而遇暴雨或台风等情况,紧急清渠应变小组人员、外判清渠工作人员会到各水浸黑点清理路边雨水井,打开渠盖,加快下水道排洪能力。
为了进一步加强管护下水道的能力,市政署持续引入不同的科技手段,优化现有清渠设备或仪器,如透过下水道内窥镜,进入渠道深处作全面检查,对管内污物作出测量和定位,提升清淤效率。2021年至今,已对全澳约3千米渠道进行下水道CCTV影像记录工作。同时,利用手机应用程式(内部用)协助监督下水道外判服务,稽查人员在外出检查期间,即时把雨水井、明渠、市政泵房运作情况等资料输入至网上平台,更快及更方便收集数据,协助制定更精准的渠道保养及优化方案。近期亦引进遥控机具及无人清淤设备,进入箱涵渠内部进行清淤及记录,提升渠务工作质量。
在持续巡查本澳饮食场所隔油井运作的工作方面,市政署早前已优化内部隔油井巡查机制,加强和相关发牌部门的合作,开展恒常性联合工作。针对地盘出现违规排污情况,市政署已按地盘在建阶段及过往违规情况,制定分级巡查方案,系统性地加强地盘排污巡查工作,并将违规情况转介至发出工程准照之部门,要求地盘提供CCTV清渠证明,确保下水道恢复原运作。
市政署亦呼吁市民或商号切勿将垃圾、油脂等物料倾倒至公共街渠。食肆、建筑地盘、修车场的负责人须定期清理隔油井或沉淀池,切勿把水泥浆或油污排入公共下水道,合力保护渠网,避免影响雨水井和渠道的正常排放。

市政署于风季前进行树木巡查及修剪工作
为减低风雨季对树木的影响及保障公众安全,市政署设有定期巡查全澳行道树及公园树木的机制,适时检查及安排护理,令树木获得合适的养护。自入春以来,已展开对树木的常规修剪和护理工作,检查及加固小树的支撑,复检及移除被评定具有危险特徵及患褐根病的树木。
为更好地安排风季前的树木修剪工作,市政署与交通事务局及治安警察局密切沟通,协调路况以方便人员修剪树木,有序安排风季前优先疏剪主干道路树的树冠及护理结构差、长势弱的树木。至五月,市政署人员已检查行道树及绿化带约14,000株、公园及公园内路旁斜坡约11,000株树木,修剪超过5,000多株行道树,移除100多株于城巿及路边有安全隐患的树木;于公园有39株树木因枯萎或感染褐根病而须移除,176株因结构存在危险缺陷及对公众构成风险而须要修剪,亦完成超过300株树木风季前预防折枝或倒塌的修剪工作。另外,为倾斜角度大而有倒塌风险的树木建造、调整及更换大型金属支撑架,涉及10株于公园的大树及10株古树。
市政署护树人员采用国际认可的树木风险评估目测法进行常规的树木检查,并因应树木结构的实际状况,利用树木检测仪器辅助,检查病危株的空心及腐朽坏死程度,结合人流、立地环境、树木健康等情况作综合评估,安排加固或移除有危险的树木。
当8号台风讯号悬挂期间,市政署会安排人员留守戒备,当8号风球除下,即可迅速派员清理善后,优先处理影响行车路面及紧急个案。首要开通各主干道的交通,确保救援及善后工作顺利进行,移除被吹倒的树木以及断枝树叶,以保障市民安全,并全面巡查各区街道绿化受灾情况,掌握树木受损程度,判断树木状况及采取合适的处理方法,以减低对公众的影响。
此外,为减低恶劣天气对新种植树木可能带来的破坏,工作人员根据各区的种植环境及情况,采用合适的支撑方式加固树木。同时,为加强应对危险工作,每年定期与保安部队人员分享安全使用链锯的技术,透过理论与实务操作的介绍与练习,提升抢险安全性。

台风吹袭前后垃圾清运安排及招牌巡查处理
为应对台风及风暴潮可能出现垃圾堆积,影响环境卫生的情况,市政署已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协调清洁专营公司加快清运、按实际需要设临时垃圾收集点及安排支援梯队协助善后,并与低洼地区的坊会建立沟通机制及持续宣导推广,加强社区紧密合作,提升清理效率。
考虑到社区团体较了解各区的实际情况,市政署已与多个位处低洼地区的坊会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每年风季来临前,市政署均会拜访各个坊会,就防灾减灾工作进行磋商,并预先协调风前的宣导及风后的救灾工作。市政署亦会向坊会提供救灾清洁物资,以便坊会在紧急情况下,采取即时的应变措施,透过坊会的社区网络,协调区内居民及商户自发进行善后,提升清理效率,协助社区尽快复原。
在即将悬挂八号风球前,市政署会协调清洁专营有限公司加快清理市面垃圾,并视乎情况事先加固部分垃圾收集设施,尽可能为处于低洼地区的压缩桶断电,减低垃圾收集设施因水浸而损毁的机会。同时,市政署亦会派员巡查及清理低洼地区渠口的垃圾,以免渠口堵塞,阻碍排水。在风球除下后,市政署人员会随即巡查全澳各区,协助清理车道上的障碍物及确认各区垃圾收集设施的正常运作等。若台风期间出现严重水浸,市政署将会启动应急措施,包括协调人员及设备,加快收集及清运巿面上的垃圾,以及在受影响地区设置五十五个临时垃圾收集点,方便居民弃置生活垃圾。而根据《市政署防灾减灾应变机制》,当风灾达到一定程度时,市政署将组成约三百人的救灾支援梯队,在八号风球除下后到低洼地区支援救灾善后工作。
同时,每年风季前,市政署亦会加大宣传力度,向市民传递台风前后应注意的事项。今年的宣导工作已于四月起持续进行,包括于电视、电台、巴士、的士、超市、楼宇大堂、市政署各服务点播放相关宣传短片,并派员到低洼地区张贴宣传海报、派发宣传单张及进行口头宣导等。另外,市政署稽查人员亦会于台风前巡查全澳各区的招牌或广告,如发现有破损脱落情况,会尽快处理。
市政署呼吁市民,应积极配合政府各项防灾减灾工作,包括在八号风球悬挂前,暂时将垃圾贮存在家中,待风球除下后才弃置,并应优先弃置容易腐烂的生活垃圾,待垃圾收集高峰过后才弃置非生活垃圾,以提升清运垃圾工作的效率,减少台风引致的环境卫生问题;亦提醒广告准照持有人须确保广告物或广告载体稳固安全,确保其稳固安全,特别在风季采取适当措施,于有需要时应移除广告物,以维护公众安全。

内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整体试运良好
内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整体工程已基本完成,整体试运作良好。泵站正式投入运作后,相信能缓解内港北区域于暴雨期间因内涝和天文潮引致的海水倒灌,而待工务部门完成内港南的治水工程后,可望提升内港整体的防涝效果。
内港一带位处低洼,部份区域较易受天文大潮影响导致水浸,若同时出现暴雨或风暴潮,在叠加效应下,水浸会对区域一带产生较大的影响。市政署于2019年起开展内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利用排涝手段,将新马路至沙梨头街市的内港沿岸一带雨水截流,封闭沿岸的出水口。截流后,雨水经集水渠道接入新建容量近2,200立方米的大型雨水箱涵渠及预制混凝土渠,并排入内港25号与26号码头之间水域新建的EP8雨水泵房。
目前,EP8雨水泵站已完成基本结构、内部机电设备安装、变电房建设等工作,正进行内部装修、机电线路接驳、设备调整等,亦正进行调试运行。而有关公共道路部份,包括专营管线回复、马路雨水集水井重建、路面重铺回复等,正有序持续进行。
市政署强调,由于妈阁至沙梨头一带为内港沿岸低洼区域,而渠网具有互相联通的特性,要提升整个区域的排洪能力、改善水浸问题,不能单靠在低洼区域的其中一个节点建造雨水泵房和箱涵渠系统,须要各部门多管齐下,以不同手段共同解决当前问题,在内港南及其他区域建成相应系统和箱涵渠,负责不同集水片区的雨水排洪工作,构建一套完整的防洪体系,泵房的运作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新建的EP8雨水泵房面积约为350平方米,设有四台潜水螺旋泵,每台水泵设计抽水量为每秒4.76立方米。泵房的集水面积46.5公顷(465,000平方米),覆盖范围由新马路至沙梨头街市一带区域。排洪能力最高可达每秒14.28立方米,相当于2分多钟便可以排清一个标准泳池的水量。当海水的高度未越过泵房对出的矮墙时,泵房便会发挥最佳的排涝防浸作用,将雨水加快排走,舒缓内港北一带的水浸压力;若堤围失守(即潮水高于4.1米或以上),海水持续涌入路面,大型集水箱涵渠将持续处于满载情况,泵房虽仍能保持运作,但发挥的排涝防浸作用将大大降低。

第2届公务人员领导力培训班在澳大举行结业典礼
第二届公务人员领导力培训班今(21)日在澳门大学公共行政培训中心举行结业典礼。行政法务司司长张永春、行政法务司司长办公室主任林智龙、行政公职局局长高炳坤,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副校长许敬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胡伟星、公共行政培训中心主任税兵等出席结业典礼。
典礼上,宋永华和高炳坤分别向27位学员颁发结业证书。特区政府以“持续开展公务人员系统性培训工作,提高公务人员特别是年轻公务员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做好领导主管的人才储备”作为2021年施政重点之一。税兵于典礼上表示,在特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尤其在行政公职局的大力支持下,公共行政培训中心举办了第二期公务人员领导力培训课程,并用培训对象,即高级技术员的起薪点“四、三、零”三个数字总结为期3个月的全脱产培训工作。“四”意味著4个教学模块,与首届领导力培训课程一样,涵盖宪法与基本法、公共行政、国情教育及新知识培训,但第二届在课程设计上做了不少调整,包括检视课程的整体组织,围绕特区政府施政重点,增加了《现代金融专题研讨》、《优化民生建设》、《特区宪政秩序》等新专题,并将《大湾区建设》等课程区分为内地视角、澳门视角等子专题。数字“三”代表办学思路的3大优化措施,包括强化问题导向,增强学员交流及突出行动导向。数字“零”可以看成一个圆满的句号,标志著本期课程的善始善终;同时,培训中心亦持著归零心态,重“新”出发,将认真检讨办学思路、教学安排、行政支持、学员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思考未来的优化方向。
来自房屋局的萧裕林代表培训班全体学员发言,他表示各位学员带著各自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而来,经过3个月的培训,不仅掌握了4个模块的专题性课程内容,而且就部门职责、面对的挑战及工作优化方向进行了讨论和思索。学员们一方面深入了解了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国家发展战略,更加全面准确地认知特别行政区的宪制秩序,加深了对国家总体安全观的认识,进一步知悉特区如何发挥“一国两制”优势和立足于“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定位,主动对接国家“十四五”规划、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学员们亦分析和了解公共部门所面对的问题和挑战,增进了对电子政务发展态势及跨部门合作意义的认知,以及积极探讨如何优化特区治理体系、提升特区政府部门服务水平、强化公务员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的问题。培训班学员重返工作岗位后,将秉持爱国爱澳的核心理念,将今次受训学习的所见、所闻、所学、所得等融入工作中,为落实澳门特区电子政务发展、加强跨部门沟通协作、参与特区行政改革、推动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为“一国两制”事业行稳致远,作出应有的努力与贡献。此外,还会继续珍惜27名学员之间的跨部门同窗友谊,争取为特区政府的跨部门政务合作添砖加瓦。
3个月的领导力培训课程紧密围绕电子政务和跨部门合作两个主题,总共有32名导师开设31个专题性课程;举办8次《倾倾讲讲领导力》报告,组织到杭州及东莞深圳两次外地考察,并到澳门公共部门现场交流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