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政署持续疏导管护下水道 引入科技提升监察清淤效率
踏入风雨季节,市政署持续于各区疏通、维护下水道,重点加强水浸黑点的排查,已完成多个地势低洼、人口稠密区份的排疏渠网清淤工作,并透过引入视像监控及遥控机具等科技手段,提升监察及疏导渠道的能力。市政署亦持续加强巡查地盘及食肆,对违规情况作出检控,并呼吁社会合力保护渠网,保障渠道的正常运作。
今年一至四月,市政署已清理下水道61,941米、明渠4,881米、雨水井6,868次、市政泵房2,023次,跟进和处理831宗渠务投诉个案,巡查饮食场所隔油井共460间/次,期间发现有81宗因隔油井不能发挥应有运作效能而发出实况笔录,并有场所因违规未按要求作出改善而被勒令关闭场所。同时,已巡查各区地盘214次,揭发10宗违规排放,如将含沙及泥浆之污水在没经过有效过滤的情况下,排放至公共街渠等,已发出实况笔录或控诉书。
每年风雨季来临前,市政署均预先在水浸黑点、低洼地区派员排查和保养各区下水道,重点清理及疏通水浸黑点区域渠网,对内港、下环、新桥、台青及筷子基、氹仔北安等区域之市政泵站设施、雨水集水井、明渠等进行日常的保护和清理工作。当气象局发出黄色暴雨或以上信号时,市政署会即启动暴雨紧急应变小组机制,按实时海潮高低,利用远程端开动泵抽排雨水,派员巡查雨水泵房运作,按情况调控水泵加快排洪。而遇暴雨或台风等情况,紧急清渠应变小组人员、外判清渠工作人员会到各水浸黑点清理路边雨水井,打开渠盖,加快下水道排洪能力。
为了进一步加强管护下水道的能力,市政署持续引入不同的科技手段,优化现有清渠设备或仪器,如透过下水道内窥镜,进入渠道深处作全面检查,对管内污物作出测量和定位,提升清淤效率。2021年至今,已对全澳约3千米渠道进行下水道CCTV影像记录工作。同时,利用手机应用程式(内部用)协助监督下水道外判服务,稽查人员在外出检查期间,即时把雨水井、明渠、市政泵房运作情况等资料输入至网上平台,更快及更方便收集数据,协助制定更精准的渠道保养及优化方案。近期亦引进遥控机具及无人清淤设备,进入箱涵渠内部进行清淤及记录,提升渠务工作质量。
在持续巡查本澳饮食场所隔油井运作的工作方面,市政署早前已优化内部隔油井巡查机制,加强和相关发牌部门的合作,开展恒常性联合工作。针对地盘出现违规排污情况,市政署已按地盘在建阶段及过往违规情况,制定分级巡查方案,系统性地加强地盘排污巡查工作,并将违规情况转介至发出工程准照之部门,要求地盘提供CCTV清渠证明,确保下水道恢复原运作。
市政署亦呼吁市民或商号切勿将垃圾、油脂等物料倾倒至公共街渠。食肆、建筑地盘、修车场的负责人须定期清理隔油井或沉淀池,切勿把水泥浆或油污排入公共下水道,合力保护渠网,避免影响雨水井和渠道的正常排放。

市政署于风季前进行树木巡查及修剪工作
为减低风雨季对树木的影响及保障公众安全,市政署设有定期巡查全澳行道树及公园树木的机制,适时检查及安排护理,令树木获得合适的养护。自入春以来,已展开对树木的常规修剪和护理工作,检查及加固小树的支撑,复检及移除被评定具有危险特徵及患褐根病的树木。
为更好地安排风季前的树木修剪工作,市政署与交通事务局及治安警察局密切沟通,协调路况以方便人员修剪树木,有序安排风季前优先疏剪主干道路树的树冠及护理结构差、长势弱的树木。至五月,市政署人员已检查行道树及绿化带约14,000株、公园及公园内路旁斜坡约11,000株树木,修剪超过5,000多株行道树,移除100多株于城巿及路边有安全隐患的树木;于公园有39株树木因枯萎或感染褐根病而须移除,176株因结构存在危险缺陷及对公众构成风险而须要修剪,亦完成超过300株树木风季前预防折枝或倒塌的修剪工作。另外,为倾斜角度大而有倒塌风险的树木建造、调整及更换大型金属支撑架,涉及10株于公园的大树及10株古树。
市政署护树人员采用国际认可的树木风险评估目测法进行常规的树木检查,并因应树木结构的实际状况,利用树木检测仪器辅助,检查病危株的空心及腐朽坏死程度,结合人流、立地环境、树木健康等情况作综合评估,安排加固或移除有危险的树木。
当8号台风讯号悬挂期间,市政署会安排人员留守戒备,当8号风球除下,即可迅速派员清理善后,优先处理影响行车路面及紧急个案。首要开通各主干道的交通,确保救援及善后工作顺利进行,移除被吹倒的树木以及断枝树叶,以保障市民安全,并全面巡查各区街道绿化受灾情况,掌握树木受损程度,判断树木状况及采取合适的处理方法,以减低对公众的影响。
此外,为减低恶劣天气对新种植树木可能带来的破坏,工作人员根据各区的种植环境及情况,采用合适的支撑方式加固树木。同时,为加强应对危险工作,每年定期与保安部队人员分享安全使用链锯的技术,透过理论与实务操作的介绍与练习,提升抢险安全性。

台风吹袭前后垃圾清运安排及招牌巡查处理
为应对台风及风暴潮可能出现垃圾堆积,影响环境卫生的情况,市政署已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协调清洁专营公司加快清运、按实际需要设临时垃圾收集点及安排支援梯队协助善后,并与低洼地区的坊会建立沟通机制及持续宣导推广,加强社区紧密合作,提升清理效率。
考虑到社区团体较了解各区的实际情况,市政署已与多个位处低洼地区的坊会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每年风季来临前,市政署均会拜访各个坊会,就防灾减灾工作进行磋商,并预先协调风前的宣导及风后的救灾工作。市政署亦会向坊会提供救灾清洁物资,以便坊会在紧急情况下,采取即时的应变措施,透过坊会的社区网络,协调区内居民及商户自发进行善后,提升清理效率,协助社区尽快复原。
在即将悬挂八号风球前,市政署会协调清洁专营有限公司加快清理市面垃圾,并视乎情况事先加固部分垃圾收集设施,尽可能为处于低洼地区的压缩桶断电,减低垃圾收集设施因水浸而损毁的机会。同时,市政署亦会派员巡查及清理低洼地区渠口的垃圾,以免渠口堵塞,阻碍排水。在风球除下后,市政署人员会随即巡查全澳各区,协助清理车道上的障碍物及确认各区垃圾收集设施的正常运作等。若台风期间出现严重水浸,市政署将会启动应急措施,包括协调人员及设备,加快收集及清运巿面上的垃圾,以及在受影响地区设置五十五个临时垃圾收集点,方便居民弃置生活垃圾。而根据《市政署防灾减灾应变机制》,当风灾达到一定程度时,市政署将组成约三百人的救灾支援梯队,在八号风球除下后到低洼地区支援救灾善后工作。
同时,每年风季前,市政署亦会加大宣传力度,向市民传递台风前后应注意的事项。今年的宣导工作已于四月起持续进行,包括于电视、电台、巴士、的士、超市、楼宇大堂、市政署各服务点播放相关宣传短片,并派员到低洼地区张贴宣传海报、派发宣传单张及进行口头宣导等。另外,市政署稽查人员亦会于台风前巡查全澳各区的招牌或广告,如发现有破损脱落情况,会尽快处理。
市政署呼吁市民,应积极配合政府各项防灾减灾工作,包括在八号风球悬挂前,暂时将垃圾贮存在家中,待风球除下后才弃置,并应优先弃置容易腐烂的生活垃圾,待垃圾收集高峰过后才弃置非生活垃圾,以提升清运垃圾工作的效率,减少台风引致的环境卫生问题;亦提醒广告准照持有人须确保广告物或广告载体稳固安全,确保其稳固安全,特别在风季采取适当措施,于有需要时应移除广告物,以维护公众安全。

内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整体试运良好
内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整体工程已基本完成,整体试运作良好。泵站正式投入运作后,相信能缓解内港北区域于暴雨期间因内涝和天文潮引致的海水倒灌,而待工务部门完成内港南的治水工程后,可望提升内港整体的防涝效果。
内港一带位处低洼,部份区域较易受天文大潮影响导致水浸,若同时出现暴雨或风暴潮,在叠加效应下,水浸会对区域一带产生较大的影响。市政署于2019年起开展内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利用排涝手段,将新马路至沙梨头街市的内港沿岸一带雨水截流,封闭沿岸的出水口。截流后,雨水经集水渠道接入新建容量近2,200立方米的大型雨水箱涵渠及预制混凝土渠,并排入内港25号与26号码头之间水域新建的EP8雨水泵房。
目前,EP8雨水泵站已完成基本结构、内部机电设备安装、变电房建设等工作,正进行内部装修、机电线路接驳、设备调整等,亦正进行调试运行。而有关公共道路部份,包括专营管线回复、马路雨水集水井重建、路面重铺回复等,正有序持续进行。
市政署强调,由于妈阁至沙梨头一带为内港沿岸低洼区域,而渠网具有互相联通的特性,要提升整个区域的排洪能力、改善水浸问题,不能单靠在低洼区域的其中一个节点建造雨水泵房和箱涵渠系统,须要各部门多管齐下,以不同手段共同解决当前问题,在内港南及其他区域建成相应系统和箱涵渠,负责不同集水片区的雨水排洪工作,构建一套完整的防洪体系,泵房的运作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新建的EP8雨水泵房面积约为350平方米,设有四台潜水螺旋泵,每台水泵设计抽水量为每秒4.76立方米。泵房的集水面积46.5公顷(465,000平方米),覆盖范围由新马路至沙梨头街市一带区域。排洪能力最高可达每秒14.28立方米,相当于2分多钟便可以排清一个标准泳池的水量。当海水的高度未越过泵房对出的矮墙时,泵房便会发挥最佳的排涝防浸作用,将雨水加快排走,舒缓内港北一带的水浸压力;若堤围失守(即潮水高于4.1米或以上),海水持续涌入路面,大型集水箱涵渠将持续处于满载情况,泵房虽仍能保持运作,但发挥的排涝防浸作用将大大降低。

第2届公务人员领导力培训班在澳大举行结业典礼
第二届公务人员领导力培训班今(21)日在澳门大学公共行政培训中心举行结业典礼。行政法务司司长张永春、行政法务司司长办公室主任林智龙、行政公职局局长高炳坤,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副校长许敬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胡伟星、公共行政培训中心主任税兵等出席结业典礼。
典礼上,宋永华和高炳坤分别向27位学员颁发结业证书。特区政府以“持续开展公务人员系统性培训工作,提高公务人员特别是年轻公务员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做好领导主管的人才储备”作为2021年施政重点之一。税兵于典礼上表示,在特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尤其在行政公职局的大力支持下,公共行政培训中心举办了第二期公务人员领导力培训课程,并用培训对象,即高级技术员的起薪点“四、三、零”三个数字总结为期3个月的全脱产培训工作。“四”意味著4个教学模块,与首届领导力培训课程一样,涵盖宪法与基本法、公共行政、国情教育及新知识培训,但第二届在课程设计上做了不少调整,包括检视课程的整体组织,围绕特区政府施政重点,增加了《现代金融专题研讨》、《优化民生建设》、《特区宪政秩序》等新专题,并将《大湾区建设》等课程区分为内地视角、澳门视角等子专题。数字“三”代表办学思路的3大优化措施,包括强化问题导向,增强学员交流及突出行动导向。数字“零”可以看成一个圆满的句号,标志著本期课程的善始善终;同时,培训中心亦持著归零心态,重“新”出发,将认真检讨办学思路、教学安排、行政支持、学员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思考未来的优化方向。
来自房屋局的萧裕林代表培训班全体学员发言,他表示各位学员带著各自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而来,经过3个月的培训,不仅掌握了4个模块的专题性课程内容,而且就部门职责、面对的挑战及工作优化方向进行了讨论和思索。学员们一方面深入了解了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国家发展战略,更加全面准确地认知特别行政区的宪制秩序,加深了对国家总体安全观的认识,进一步知悉特区如何发挥“一国两制”优势和立足于“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定位,主动对接国家“十四五”规划、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学员们亦分析和了解公共部门所面对的问题和挑战,增进了对电子政务发展态势及跨部门合作意义的认知,以及积极探讨如何优化特区治理体系、提升特区政府部门服务水平、强化公务员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的问题。培训班学员重返工作岗位后,将秉持爱国爱澳的核心理念,将今次受训学习的所见、所闻、所学、所得等融入工作中,为落实澳门特区电子政务发展、加强跨部门沟通协作、参与特区行政改革、推动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为“一国两制”事业行稳致远,作出应有的努力与贡献。此外,还会继续珍惜27名学员之间的跨部门同窗友谊,争取为特区政府的跨部门政务合作添砖加瓦。
3个月的领导力培训课程紧密围绕电子政务和跨部门合作两个主题,总共有32名导师开设31个专题性课程;举办8次《倾倾讲讲领导力》报告,组织到杭州及东莞深圳两次外地考察,并到澳门公共部门现场交流5次。

市政署澄清:未有计划变更二龙喉公园茶座功能
市政署持续完善及优化辖下公园及休憩区等场所的配套设施,在合适的场所设置售卖亭或茶座,为市民提供方便的设备及舒适的休闲活动空间。对近日有市民于社交媒体指市政署将收回二龙喉公园茶座并改变其功能,市政署作出澄清,未有计划变更二龙喉公园茶座功能。
现时二龙喉公园茶座承租合约将于本年10月21日届满,期间,市政署并无向承租人作出任何收回茶座或不予续租的通知。而事实上,市政署于上周接获承租人书面通知不再续租意向,并表示将提早于7月22日停业。
就此,市政署已再与承租人联系了解其经营意向及具体情况,并将视乎其续约意向作出跟进。若承租人最后仍决定停业,公园茶座位置仍会维持茶座功能,待承租人合约租赁期满后,将再出租茶座予其他经营者,继续供市民使用。

市政署吁爱护山林设施 勿损坏定位标距柱
澳门山林是市民休闲郊游、亲近大自然的好场所,也是学生体验自然生态的保育基地。近年市政署在山林步行径设置有标距柱并载有地理资讯的面板,是保障行山者安全而设的辅助定位设施,呼吁行山人士切勿随意破坏,以免失去救援功能。
市政署持续优化山林设施,已于各步行径入口处安装名牌、地图架及各类提示图标,让行山人士更清晰了解行山路线、长度,以及应遵守的规则和事项。并在指示牌上新增了到达下一个位置的距离等数据,为行山者提供资讯且具辅助搜救定位作用。
当市民要在本澳十四条总长约三万七千米的山林步行径中辨别位置,除了使用配备卫星定位系统的电子器材外,设置在沿途的标距柱便是协助定位的必要设施。市政署基于公共安全考虑,在步行径内每隔约二百米便设置一条不锈钢标距柱,其面板上显示的数字分别代表三个含意的应急资讯,依序是地区、步行径、距离,以便更清晰地标识所在之处。一旦行山人士遇到山火或发生意外须求助时,只要告知所在位置最近标距柱的资讯,例如:在1-1-01至1-1-02之间,救援人员便可收窄或锁定搜救范围,能更及时调动资源开展救援工作。
然而,市政署近期巡逻时发现有多个标距柱面板遭到破坏,定位资讯无法查阅,间接影响行山人士安全,因此呼吁市民,切勿损坏山林标距柱面板,爱惜公物。同时,亦提醒市民在郊游时,不要在山林中抛弃或遗留垃圾,慎防山火,爱护自然环境,共同维护美好的郊游环境。

市政署组织澳门鲜活食品业界开拓大湾区鲜活食品货源
市政署应广东省农业农村厅邀请,组织澳门主要鲜活食品入口商及供应商代表出席在澳门举办的“粤澳农渔业交流活动”,加强两地业界的产品供需对接交流,鼓励本澳业界积极开拓货源,持续为消费者提供稳定且安全的鲜活食品及食用农产品。
为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促进广东省特色优势农产品走进澳门,由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社会工作部指导,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主办的“粤澳农渔业交流活动”于五月十四日在澳门渔人码头举行。市政署组织本澳主要鲜活食品入口商及供应商,包括澳门供应商联合会、澳门蔬菜批发商商会、澳门冻肉食品业商会、澳门鲜鱼行总会、南粤食品水产有限公司及主要超级市场等业界代表出席活动。
活动提供平台予粤澳两地渔农产品及食品业界进行交流及对接,并设农渔产品展示展销环节,由广东省不同城市业界代表于活动上推介地方特色农产品。希望藉此平台让更多本澳业界认识大湾区优质的鲜活食品及渔农产品,并在符合内地供澳食品规定的前提下,为澳门引入多元且安全卫生的鲜活食品及渔农产品,满足民生需求。
本澳大部份鲜活食品及农产品由内地供应,在国家的支持下,供澳食品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持续得到有效保障。近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及《粤澳食品安全工作交流与合作框架协议》下,区域间食品安全的交流及合作关系得到进一步强化。市政署继续与内地食品监管及检疫部门不断深化合作,保障食品安全及稳定供应,鼓励业界拓展供澳鲜活食品货源,积极参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

首届电子政务主题工作坊于澳大举行结业礼
为期六个月的首届《电子政务主题工作坊——资讯系统开发及网络系统管理》于澳门大学图书馆举行结业典礼,由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和行政公职局局长高炳坤分别向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澳大科技学院副教授、电子政务主题工作坊课程主任黄辉于结业典礼上作课程总结时指出,「推动数字政府建设,提高行政效能」是澳门特区政府近年深入推进公共行政改革要点之一,「电子政务」作为其中一个切入点,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政府处理行政、提供服务和管理的效率,并通过统一资讯平台以互联网方式为巿民提供优质多元化服务。是次课程就是为澳门特区政府培养更多善用云计算中心技术的人才,从而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来深化电子政务的发展。黄教授勉励学员以工作坊为契机,在未来电子政务的推行实践过程中,善用所学到的内容,与特区政府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澳门的电子政务体系。
工作坊由澳大公共行政培训中心承办,培训对象是在职的政府资讯范畴人员。工作坊课程内容涵盖电子政务相关的法律知识、信息安全、前沿开发和云平台管理技术、以及实践交流4个主要模块。具体培训的内容根据《资讯系统开发》课程和《网络系统管理》课程目标和对象的特点而进行安排和展开教学。
出席结业典礼的嘉宾还有行政公职局副局长罗健仪、公务人员培训中心主任郭庆基、公务人员培训中心培训活动组织处处长布巧蓝,澳大公共行政培训中心主任税兵等。

九澳山林修复运输通道铺设防尘盖土网 以防水土流失
市政署积极进行澳门山林生态修复工作,正以循序渐进及因地制宜的方式展开。因应风雨季来临,为降低强降雨可能对林道表层泥石构成冲刷损害,市政署近期为九澳山林修复作业运输通道完成铺设防尘盖土网工作,以防止水土流失,更好地保护山林。
去年11月,市政署在九澳山开辟一条长约九百公尺的造林作业运输通道,以便运走清疏林区所产生的绿化废弃物,以及运送种植苗木和肥料等大量物资,并于上月完成对该运输通道土表铺设保护网,以减缓降雨对山林泥土的冲刷,预防水土流失的发生。并争取在踏入秋季前,于路缘完成水管等灌溉设施的铺设,同时装设消防龙头,以利于山林修复的苗木灌溉及紧急消防救灾之用。
进入风雨季,市政署会密切留意天气变化对山林修复及养护树木的影响,因时因地完善山林修复的各项前期预备设施,为后续的山林修复工作提供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