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法动力招募新一届团员 7月30日截止报名
为提供更多机会让青年学生学习《宪法》、《基本法》以及本澳各种法律知识,同时让他们一同参与法律推广活动,法务局青少年义工团队“普法动力”现正招募团员。凡对法律及义务工作有兴趣且在本澳就读中三至大专院校的学生,均可报名参加,截止日期为7月30日。
“普法动力”于2006年成立, 是一支由法务局组织和监督,以“识法普法,端己助人”为目标的青少年义工团队,团员日常除可参与由法务局提供的法律专题培训外,还能学习普法工作所需的各种技巧,例如活动策划、公开演说、司仪技巧等,自成立以来培训超过300名团员。团员完成培训后更可亲身参与法务局的法律推广工作,学以致用,将学到的法律知识传播开去,促进社会大众知法守法,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氛围。
本年度的参加者将于8月4日至29日接受一系列的法律及义务工作培训,课程内容包括《宪法》、《基本法》、认识国家象徵,以及预防青少年犯罪等。期间表现优秀的参加者更可获奬励参与之后举办的“普法义工粤港澳大湾区参观交流团”,前往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城市参观交流,认识祖国国情与历史文化,并深入了解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和建设。
至于报名方面,除可填写纸本报名表外,大家亦可在线上报名,有兴趣参与“普法动力”的学生只要在网页提交填妥的资料便可完成报名手续,合资格参加者将获短讯通知。活动详请及报名表格可于法务局网页(www.dsaj.gov.mo)、Facebook专页“普法园地”及法务局微信订阅号“DSAJ_RAEM”查阅或下载,如有疑问,可致电87957611向法务局法律推广及公共关系厅查询。

市政署办多场业界说明会 介绍外卖食品场所登记制度
为让外卖食品业界对《外卖食品活动场所的登记制度》草案内容有更清晰的认知,市政署日前举办多场业界专场说明会,介绍登记制度的立法目的、重点监管项目及电子申请服务等,并解答业界疑问及聆听意见,以进一步完善草案内容,确保登记制度生效后能有效落实。
四场业界专场说明会分别于六月二十八至三十日在沙梨头街市市政综合大楼礼堂举办,共二百五十多名外卖食品业界以及第三方外卖平台代表出席。会上,市政署食品安全厅厅长张桂达向与会者介绍本澳外卖场所经营的现状及食安监管工作,并详细说明建议中的《外卖食品活动场所的登记制度》其立法考量、目的、适用范围,以及电子化申请服务等。
与会者对立法规管持正面态度,并就登记制度的适用对象、设施设备及场所卫生要求、申请手续及流程、展示登记证明方式、第三方平台之角色,以及日后执法等范畴与主讲者积极交流,让从事外卖食品生产经营的持份者,能共同参与并维护本澳食品安全工作。
为进一步完善本澳食品安全监管,市政署在充分聆听社会意见后,创设兼具适宜性及操作性的外卖食品活动场所登记制度,并争取于今年内透过行政法规完成立法。新制度的适用对象为现时未领有准照,且经营涉及食品处理、加工的场所,例如小食店、外卖饭盒店、寿司刺身店、西饼面包店等,期望强化监管食品生产源头和处理环节,保障公众食用安全。
有关《外卖食品活动场所的登记制度》的建议草案内容,可登入食安资讯网www.foodsafety.gov.mo或食安资讯流动应用程式(App)的「外卖食品活动场所的登记制度」专页查阅详情。

印务局局长梁葆莹及副局长陈日鸿就职
印务局局长梁葆莹、副局长陈日鸿日前就职,行政法务司司长张永春、司长办公室主任林智龙及辖下各部门领导出席就职礼。
张永春在就职礼上表示,印务局日常工作主要是出版及发布《澳门特别行政区公报》、施政方针及部门专用信笺等印刷品,虽不为市民所熟识,但一直默默地坚守岗位。在抗疫期间,各项有关抗疫措施的行政长官批示能够及时发布,有赖印务局全体同事的努力。他勉励该局工作人员在局长梁葆莹、副局长陈日鸿的领导下,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电子化服务。
梁葆莹表示,在三十年的公职生涯中,一直以“尽心、尽力、尽责”及 “ 合情、合理、合法”作为座右铭,亦以此和印务局全体同事共勉,共同努力,推动部门工作的电子化,为特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根据行政法务司司长批示,以定期委任方式委任梁葆莹担任印务局局长及陈日鸿担任印务局副局长,任期自今年6月30日起,为期一年。
梁葆莹为台湾大学法学士,自一九九三年起担任法律翻译办公室技术监督 (等同厅长) ,二零零零年担任法务局代副局长,二零零九年起担任副局长。
陈日鸿为澳门大学及中山大学公共行政硕士,自二零一五年起担任印务局副局长,二零一九年担任局长。

法务局推出第二期“网上法律知识闯关游戏”
为持续增加市民学习法律的兴趣,法务局于7月1日至9月14日期间推出第二期的“网上法律知识闯关游戏”,本期设有丰富的奬品及礼券,欢迎市民踊跃参与。
游戏设置了“学法闯关”、“赏金擂台”、“学法对战”及“强化训练”四种模式,让市民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学习《宪法》、《澳门基本法》、婚姻家庭、租赁、继承、刑法等与市民息息相关的法律。参加者只须关注法务局的微信订阅号(“澳门法务局”或“DSAJRAEM”),并选取“网上法律知识闯关游戏”进入游戏。本期获得的游戏积分可于本期期间内,在“商城-积分兑换”中按照兑换奖赏规则兑换奬品或礼券。如有任何疑问,可致电法务局8795 7166黄小姐查询。

市政署向谘询组织介绍外卖食品场所登记制度
市政署日前分别向市政谘询委员会及三区社区服务谘询委员会介绍《外卖食品活动场所的登记制度》草案内容并听取意见,藉此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更好地规范并引导外卖食品行业朝更卫生且良性的方向发展,保障公众的食用安全。
市政署食品安全厅于六月份,分别向市政谘询委员会以及离岛区、中区、北区社区服务谘询委员会介绍《外卖食品活动场所的登记制度》草案内容,具体提出有关制度的规划构想、执行操作以及相应配套等。会上,委员们认同草案充分考虑到现时本澳食品行业的经营实况,在兼顾民生经济发展、照顾本地饮食特色之馀,致力提升业界的食安水平及守法意识。就登记制度内容,委员分别关注制度生效后是否完全适用于现时已经营的外卖店、登记所需要件、网上电子化申报,以及过渡期等具体执行细节。另外亦有意见表示应加强第三方外卖平台的社会责任,让餐饮配送服务更符合食品安全与卫生要求。亦有委员表示支持草案中,规管网上宣传广告须公示登记场所证明的方式,让公众在消费前更能明辨场所是否受监管下合法经营。
市政署食品安全厅厅长张桂达逐一回应,本澳现时约有二千一百间外卖店,经评估只要登记场所设施设备符合要求,确保生产的食品安全卫生,将可顺利登记,手续简便且设有过渡期,更会配合电子政务提供电子申请服务,届时业界可以透过网上或亲临的方式轻松完成登记。另外,市政署一直与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建有长效的合作监管机制,为平台管理者及前线配送员提供一系列食安操作指引及培训。同时,定期接收由第三方外卖平台提供的餐饮运送时程数据,结合消费者意见反馈,亦会以「神秘顾客」身份在平台下单,抽查外卖食品和配送服务品质等,综合风险评估分析,以辅助食安监管工作。而新登记制度建议进一步清晰相关业界责任,要求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须确保使用平台的外卖店已完成登记,方可在平台上架销售,更好地保障公众的食用安全与权益。
自《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市政署持续对本澳食品生产经营场所进行卫生巡查、抽样检测、培训指导等一系列监督工作,以提升业界整体食安水平,当中对外卖场所的食安卫生要求亦无异其他领有牌照的餐饮场所。而未来登记制度是在《食品安全法》的框架下,填补外卖场所由开业至受巡查之间的时间空白,强化源头监管。新法案在确保食品安全前提下,经充分考虑社会意见,兼顾本地小、微企业和特色老店的经营环境,在不影响既有准照制度的情况下,创设兼具适宜性及操作性的外卖食品活动场所的登记制度,并争取在年内透过行政法规完成立法。
有关《外卖食品活动场所的登记制度》的建议草案内容,可登入食安资讯网www.foodsafety.gov.mo的「外卖食品活动场所的登记制度」专页查阅详情。

身份证明局推出网上更改联络地址及电邮服务
为方便市民“足不出户”便可更新居民身份档案内的联络地址,自2021年6月30日起,身份证明局推出网上更改联络资料服务,并增加提供电邮的项目,让市民透过部门网站便可更新本人及其未成年子女的联络地址及电邮资料,同时亦可一次性向其他政府部门作相关资料更新。
市民经身份证明局网页(www.dsi.gov.mo)使用上述服务时,须以“澳门公共服务一户通”帐户登入系统,并透过其居民身份档案内登载的流动电话号码接收验证码,获确认后便可更新联络地址及电邮。如需更改未成年子女的联络地址及电邮,只须输入他们的身份证号码便可同时更新资料。成功提交申请后,身份证明局将于申请翌日起计三个工作天内作出处理,且完成处理后,身份证明局会发出短讯通知。
此外,市民在更新居民身份档案的联络地址时,还可一次性向其他政府部门更新地址资料,包括社会保障基金、退休基金会、海事及水务局、文化局、教育及青年发展局、卫生局和邮电局。
另须留意,基于安全理由,网上服务不适用于更改居民身份档案内的联络电话,如需更新,市民可透过分布全澳49个地点的多功能自助服务机,或亲临身份证明局服务点(包括南湾身份证明局、黑沙环政府综合服务大楼及离岛政府综合服务中心)办理相关手续。有关自助服务机的功能及地点,可浏览身份证明局网页(www.dsi.gov.mo/kiosk_c.jsp)。
如有查询,请致电身份证明局热线(2837-0777或2837-0888)或电邮至info@dsi.gov.mo。

市政署助食品业界做好风雨季食安防护工作
本澳正处于风雨季节,为提升食品业界在风雨季期间的食品安全防御能力,市政署展开系列防灾善后食安宣导工作,包括向业界发出食安管理提示,并走访低洼地区的食肆及商户,讲解台风及突发情况下的食安应对措施,务求降低食品安全与公共卫生风险。
受台风吹袭期间,本澳部分区域可能出现水浸、停水、停电的情况,若食品受污水淹浸,或因雪柜停电而长时间处于危险温度带之中,将令食品安全面临巨大风险。为协助业界做好风季食安防护工作,市政署于五月中旬起向本澳超市、零售商户及餐饮场所发出食安管理提示,提醒业界于风雨季期间须注意的食安防护事项;并于六月起持续派员走访低洼地区食肆及商户,派发“防灾善后食水及食品安全”指南等宣传单张,并进行口头宣导及解说。
市政署提醒业界,若食品、餐具或店铺设备受水浸及停电影响而被污染或损坏,须按规定妥善安排清运,切勿弃置于公共地方,防止他人捡拾及加重垃圾清运工作的负担。而台风过后,市政署及相关部门将派员加强巡查店铺,打击扰乱食品安全及秩序之不法行为。任何人士如继续加工、供应及出售废弃、腐败或变质的食品予他人食用,可因触犯《食品安全法》而被检控:若构成行政违法,可被罚款五万至六十万澳门元;若触犯“生产经营有害食品罪”,可被判处最高五年监禁或最高六百日罚金。市政署亦呼吁市民切勿接收或购买受污染的食品,如发现可疑情况可致电市政署食安专线2833 8181举报。
此外,市政署已于食品安全资讯网 www.foodsafety.gov.mo 及食品安全资讯手机应用程式开设“停电或水浸后食安须知”专页,并上载防灾善后食水及食品安全手册及指南,以及一系列教育视频短片,透过多元途径教导食品业界及市民尽力完善自主食安卫生管理,欢迎业界及市民查阅。

行政法务司司长张永春出席外交部驻澳门特派员公署举办的习近平外交思想研讨会

市政署办讲解会 加深业界认识饮食及饮料场所发牌制度
市政署日前举办“饮食及饮料场所发牌制度、消防及燃料要求、隔油井规格与保养须知”讲解会,向牌照申请人及代理人介绍相关场所的发牌程序、要求营运须知等,并解答业界疑问及聆听意见。让申请人及代理人认识发牌程序及注意事项,有助加快发牌进度,减低场所开业成本。
讲解会于6月23日在下环活动中心举行,约70名申请人、代理人、相关业界及团体的人士出席。市政署及消防局代表于会上介绍一站式发牌程序、申请“前置式”临时牌照注意事项、电子化服务,以及对消防系统、燃料安全、隔油井安装的要求等,并就巡查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说明。本澳已踏入风雨季,市政署特别加强巡查及检控场所的隔油井问题,呼吁业界必须保持隔油井有效运作,定期检查、清理及保养,以免因隔油井使用不善而导致油脂污水直接排入公共渠网,阻塞渠道及构成水浸隐患。
另外,市政署亦提到会持续优化各项牌照的申请手续,加强一站式发牌程序的便捷性,扶持饮食业发展。其中,“前置式”临时牌照令符合条件的场所可尽早经营,在不影响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及环境保护等公共利益前提下,有助减低中小企的开业成本。有意申请者须按核准方案要求完成场所装修,并递交所需的声明文件,在通过审批及缴付保证金后,便有条件获发有效期为四个月的临时牌照。
会上,与会者踊跃提问,查询“前置式”临时牌照审批时间、电磁炉煮食、不同场所的隔油井设置要求、站立式饮食场所发牌条件、厨房装设防火金属门细节等问题,有关部门代表一一作出回应。
发牌效率的提升,有赖申请人、代办人与政府的充分协调及合作。申请人可浏览“饮食及饮料场所一站式发牌服务”专题网页https://www.iam.gov.mo/onestop-fnb ,在提出申请前预早了解相关申请流程与要求。如存在较复杂的技术问题时,申请人可向一站式服务机构提出问题并要求召开“技术会议”,向专责部门寻求针对性的技术意见及指引。

市政署为大熊猫健健康康庆祝五岁生日
市政署于六月二十六日为大熊猫“健健”及 “康康”庆祝五岁生日,炎炎夏日,饲养员因应一对大熊猫的喜好特意制作了消暑的冰蛋糕,为它们送上祝福。
冰蛋糕伴以水果和鲜嫩的竹笋,不但美味,更令怕热的大熊猫暑气全消,一对大熊猫时而紧抱着冰蛋糕大快朵颐,时而将冰蛋糕往脸和身上擦,可爱之馀又表露出它们淘气捣蛋的一面。
“健健”及“康康”现时五岁,体重分别约一百二十六公斤和一百零七公斤,生长发育情况理想,正处于亚成年步入成年的阶段。随著竹笋产季的到来,大熊猫饲养团队由三月中旬起在大熊猫的膳食中加入营养丰富、鲜嫩多汁的竹笋,为它们的生长发育补充充足营养,饲养员以少量多次的方式将竹笋投放在活动场内,藉此增加大熊猫的活动量,有利大熊猫的肢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市民想多认识大熊猫“开心家族”的各位成员,可亲临大熊猫馆探访,亦可浏览澳门大熊猫网页 https://macaupanda.iam.gov.mo/ 了解它们的最新动态,并学习大熊猫保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