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最新情况并配合防控工作,市政署今日(八月三日)即时协调清洁专营公司及外判清洁加派人手,于确诊病例居所周边街道、大厦公用部份,同时亦对确诊病例工作场所及其周边公共区域进行大型清洁及消毒工作,尽力减低传染病传播的条件。

此外,市政署将进一步对义字五街小贩区,红街市及其外围小贩区作全面清洁消毒,而今日(八月三日)凌晨时分,市政署亦已对上述小贩区完成了恒常的清洗工作。

特区政府因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最新情况,对澳门连胜街美连大厦实施精准防控核酸排查围封措施。市政署联同治安警察局及社会工作局对围封大厦开展住户调查工作,了解实际居民数量及基本需要,以便开展病毒核酸筛查及供应生活物资。

穿著防护装备的工作人员会以小队形式,上门为住户逐一扫描健康码,并记录每户人数、联络电话、长者及特殊需要人士数目等资料,同时向住户派发围封期间各措施工作安排之资料及紧急联击方式。为使登记工作更流畅,呼吁住户及早备妥健康码及登记所需资料,而是次收集所得资料仅用作安排居民接受病毒核酸筛查及供餐。

完成登记后,将有序地分批安排每名居民接受病毒核酸筛查采样,而市政署会为每名居民提供两日份量的应急食物包,同时亦将安排主餐供应热食饭盒,满足居民基本需要。

早前,市政署已完成上址大厦公用空间之大型清洁及消毒工作,并于防控区内搭建临时核酸采样站及前线协调站,以便卫生当局开展核酸筛查及后续工作。如对防疫措施有任何查询,可致电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应变协调中心查询热线28700800。

为了解本澳预包装素食制品的食用安全情况,市政署于市面抽检共六十个预包装素食制品样本,进行重金属、真菌毒素、食品添加剂和非食用色素检测,所有样本的检测结果均未见异常。

近年全球素食风潮逐渐兴起,食品加工制造商亦积极推出更多样化的素肉产品,开拓市场。在本澳市售素食制品当中,多以大豆、谷物等农作物为主要原料,而这些植物原材料可能在种植过程中因环境或贮存不当而受到重金属或真菌毒素污染;若在生产过程中不当使用食品添加剂或非食用级别的色素,亦可能影响食用者健康。市政署食品安全厅在是次专项食品调查中,抽检本澳百货公司、超级市场、素食制品专卖店等出售的共六十款预包装素食制品,包括素餐肉、素丸、素包、素食酱料等,并进行重金属、真菌毒素、食品添加剂和非食用色素检测。检测项目包括总砷、铅、黄曲霉毒素B1、山梨酸、苯甲酸、二氧化硫、二甲基黄及二乙基黄,所有样本的检测结果均未见异常。

市政署提醒市民在选购预包装食品时,留意食品的品质,以及是否包装完整和贮存于适当的温度下;购买冷藏或冷冻食品时,应尽量于付款前才拿取,购买后尽快适当贮存于雪柜;食品开封后,应使用清洁的保鲜袋或容器密封好,并尽快食用。另外,建议市民保持均衡和多元化的饮食,尽量多吃蔬菜、水果等新鲜食材。

业界亦应谨慎选择可靠的货源及供应商,不应供应来历不明的食品;常温贮存的食材应存放于阴凉通风处,易腐坏的食材应妥善贮存于雪柜内,并定期检查雪柜温度;如对食品的来源、卫生状况及质量存疑,则不应购买、出售或供应。此外,业界有义务保存食品进出货纪录或相关单据,以便有需要时追踪食品来源和流向,保障自身利益。

市政署将持续关注市面流通食品的食用风险和卫生状况,致力维护本澳食品安全。是次专项食品调查结果已上载至食品安全资讯网www.foodsafety.gov.mo及食安资讯手机应用程式(App),欢迎市民登入浏览详情。

退休基金会自7月16日起试行网上“转换易”服务,公务人员公积金制度供款人可透过退休基金会网页或“一户通”手机应用程式,足不出户便能递交转换投放供款项目声明。

供款人可于指定转换期间,透过退休基金会网页(www.fp.gov.mo)或“一户通”手机应用程式进入“转换易”服务,经“一户通”帐户登入并通过“面容识别及一次性密码(短讯)”验证后,便能递交转换声明,完成递交后,将收到确认短讯,同时亦可下载详列转换记录的收据,操作简单,快捷方便。

除上述两种网上方式外,供款人仍可选择透过自助服务机或向所属部门递交转换声明。详情可浏览“转换易”服务专题网页(www.fp.gov.mo/eswitching),或于办公时间致电退休基金会热线28356556查询。

为提供更多机会让青年学生学习《宪法》、《基本法》以及本澳各种法律知识,同时让他们一同参与法律推广活动,法务局青少年义工团队“普法动力”现正招募团员。凡对法律及义务工作有兴趣且在本澳就读中三至大专院校的学生,均可报名参加,截止日期为7月30日。

“普法动力”于2006年成立, 是一支由法务局组织和监督,以“识法普法,端己助人”为目标的青少年义工团队,团员日常除可参与由法务局提供的法律专题培训外,还能学习普法工作所需的各种技巧,例如活动策划、公开演说、司仪技巧等,自成立以来培训超过300名团员。团员完成培训后更可亲身参与法务局的法律推广工作,学以致用,将学到的法律知识传播开去,促进社会大众知法守法,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氛围。

本年度的参加者将于8月4日至29日接受一系列的法律及义务工作培训,课程内容包括《宪法》、《基本法》、认识国家象徵,以及预防青少年犯罪等。期间表现优秀的参加者更可获奬励参与之后举办的“普法义工粤港澳大湾区参观交流团”,前往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城市参观交流,认识祖国国情与历史文化,并深入了解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和建设。

至于报名方面,除可填写纸本报名表外,大家亦可在线上报名,有兴趣参与“普法动力”的学生只要在网页提交填妥的资料便可完成报名手续,合资格参加者将获短讯通知。活动详请及报名表格可于法务局网页(www.dsaj.gov.mo)、Facebook专页“普法园地”及法务局微信订阅号“DSAJ_RAEM”查阅或下载,如有疑问,可致电87957611向法务局法律推广及公共关系厅查询。

为让外卖食品业界对《外卖食品活动场所的登记制度》草案内容有更清晰的认知,市政署日前举办多场业界专场说明会,介绍登记制度的立法目的、重点监管项目及电子申请服务等,并解答业界疑问及聆听意见,以进一步完善草案内容,确保登记制度生效后能有效落实。

四场业界专场说明会分别于六月二十八至三十日在沙梨头街市市政综合大楼礼堂举办,共二百五十多名外卖食品业界以及第三方外卖平台代表出席。会上,市政署食品安全厅厅长张桂达向与会者介绍本澳外卖场所经营的现状及食安监管工作,并详细说明建议中的《外卖食品活动场所的登记制度》其立法考量、目的、适用范围,以及电子化申请服务等。

与会者对立法规管持正面态度,并就登记制度的适用对象、设施设备及场所卫生要求、申请手续及流程、展示登记证明方式、第三方平台之角色,以及日后执法等范畴与主讲者积极交流,让从事外卖食品生产经营的持份者,能共同参与并维护本澳食品安全工作。

为进一步完善本澳食品安全监管,市政署在充分聆听社会意见后,创设兼具适宜性及操作性的外卖食品活动场所登记制度,并争取于今年内透过行政法规完成立法。新制度的适用对象为现时未领有准照,且经营涉及食品处理、加工的场所,例如小食店、外卖饭盒店、寿司刺身店、西饼面包店等,期望强化监管食品生产源头和处理环节,保障公众食用安全。

有关《外卖食品活动场所的登记制度》的建议草案内容,可登入食安资讯网www.foodsafety.gov.mo或食安资讯流动应用程式(App)的「外卖食品活动场所的登记制度」专页查阅详情。

印务局局长梁葆莹、副局长陈日鸿日前就职,行政法务司司长张永春、司长办公室主任林智龙及辖下各部门领导出席就职礼。

张永春在就职礼上表示,印务局日常工作主要是出版及发布《澳门特别行政区公报》、施政方针及部门专用信笺等印刷品,虽不为市民所熟识,但一直默默地坚守岗位。在抗疫期间,各项有关抗疫措施的行政长官批示能够及时发布,有赖印务局全体同事的努力。他勉励该局工作人员在局长梁葆莹、副局长陈日鸿的领导下,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电子化服务。

梁葆莹表示,在三十年的公职生涯中,一直以“尽心、尽力、尽责”及 “ 合情、合理、合法”作为座右铭,亦以此和印务局全体同事共勉,共同努力,推动部门工作的电子化,为特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根据行政法务司司长批示,以定期委任方式委任梁葆莹担任印务局局长及陈日鸿担任印务局副局长,任期自今年6月30日起,为期一年。

梁葆莹为台湾大学法学士,自一九九三年起担任法律翻译办公室技术监督 (等同厅长) ,二零零零年担任法务局代副局长,二零零九年起担任副局长。

陈日鸿为澳门大学及中山大学公共行政硕士,自二零一五年起担任印务局副局长,二零一九年担任局长。

为持续增加市民学习法律的兴趣,法务局于7月1日至9月14日期间推出第二期的“网上法律知识闯关游戏”,本期设有丰富的奬品及礼券,欢迎市民踊跃参与。

游戏设置了“学法闯关”、“赏金擂台”、“学法对战”及“强化训练”四种模式,让市民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学习《宪法》、《澳门基本法》、婚姻家庭、租赁、继承、刑法等与市民息息相关的法律。参加者只须关注法务局的微信订阅号(“澳门法务局”或“DSAJRAEM”),并选取“网上法律知识闯关游戏”进入游戏。本期获得的游戏积分可于本期期间内,在“商城-积分兑换”中按照兑换奖赏规则兑换奬品或礼券。如有任何疑问,可致电法务局8795 7166黄小姐查询。

市政署日前分别向市政谘询委员会及三区社区服务谘询委员会介绍《外卖食品活动场所的登记制度》草案内容并听取意见,藉此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更好地规范并引导外卖食品行业朝更卫生且良性的方向发展,保障公众的食用安全。

市政署食品安全厅于六月份,分别向市政谘询委员会以及离岛区、中区、北区社区服务谘询委员会介绍《外卖食品活动场所的登记制度》草案内容,具体提出有关制度的规划构想、执行操作以及相应配套等。会上,委员们认同草案充分考虑到现时本澳食品行业的经营实况,在兼顾民生经济发展、照顾本地饮食特色之馀,致力提升业界的食安水平及守法意识。就登记制度内容,委员分别关注制度生效后是否完全适用于现时已经营的外卖店、登记所需要件、网上电子化申报,以及过渡期等具体执行细节。另外亦有意见表示应加强第三方外卖平台的社会责任,让餐饮配送服务更符合食品安全与卫生要求。亦有委员表示支持草案中,规管网上宣传广告须公示登记场所证明的方式,让公众在消费前更能明辨场所是否受监管下合法经营。

市政署食品安全厅厅长张桂达逐一回应,本澳现时约有二千一百间外卖店,经评估只要登记场所设施设备符合要求,确保生产的食品安全卫生,将可顺利登记,手续简便且设有过渡期,更会配合电子政务提供电子申请服务,届时业界可以透过网上或亲临的方式轻松完成登记。另外,市政署一直与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建有长效的合作监管机制,为平台管理者及前线配送员提供一系列食安操作指引及培训。同时,定期接收由第三方外卖平台提供的餐饮运送时程数据,结合消费者意见反馈,亦会以「神秘顾客」身份在平台下单,抽查外卖食品和配送服务品质等,综合风险评估分析,以辅助食安监管工作。而新登记制度建议进一步清晰相关业界责任,要求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须确保使用平台的外卖店已完成登记,方可在平台上架销售,更好地保障公众的食用安全与权益。

自《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市政署持续对本澳食品生产经营场所进行卫生巡查、抽样检测、培训指导等一系列监督工作,以提升业界整体食安水平,当中对外卖场所的食安卫生要求亦无异其他领有牌照的餐饮场所。而未来登记制度是在《食品安全法》的框架下,填补外卖场所由开业至受巡查之间的时间空白,强化源头监管。新法案在确保食品安全前提下,经充分考虑社会意见,兼顾本地小、微企业和特色老店的经营环境,在不影响既有准照制度的情况下,创设兼具适宜性及操作性的外卖食品活动场所的登记制度,并争取在年内透过行政法规完成立法。

有关《外卖食品活动场所的登记制度》的建议草案内容,可登入食安资讯网www.foodsafety.gov.mo的「外卖食品活动场所的登记制度」专页查阅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