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应变协调中心放宽预约接种第3剂新冠病毒疫苗的条件,行政公职局今(15)日向各公共部门发出指引,公务人员可于接种第3剂疫苗的当天或翌日合理缺勤一天。

指引强调公务人员有责任配合特区政府的防疫措施,接种2剂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以保障自身、家人及公众的身体健康。考虑到前2剂新冠病毒疫苗具有基本预防作用,而接种第3剂新冠病毒疫苗起着补充和加强预防的效用,并符合公共利益,应予鼓励和推动,因此,公共行政工作人员今起接种第3剂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可于接种疫苗的当天或翌日合理缺勤一天。

有意接种第3剂疫苗的公务人员可于卫生局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预约系统预约,但必须注意接种疫苗的前提条件。

第30/2021号行政法规《外卖食品活动场所的登记制度》于2021年11月15日起正式生效,法规明确任何现时未纳入准照范围之外卖食品经营场所(简称外卖店)必须依法进行登记,藉此进一步完善对外卖店的监管,强化对食品生产及处理的管控。随著法规生效,市政署提醒外卖食品业界必须留意申请期限及申请要求等内容,而有关登记亦可透过网上办理,便利业界依法登记经营,共同维护本澳食品安全。

外卖店不得设于住宅

随著《外卖食品活动场所的登记制度》正式生效,任何现时未领有准照,且涉及食品处理、加工、调配的外卖场所,包括:小食店、外卖饭盒店、烧味/卤味店、外卖饮料店、寿司刺身店、面包西饼店、涉及烹煮或调配外卖食品的便利店及手信店等均须依法登记。而上述申请登记的外卖场所必须设有「实体店」,且不得设于与生产经营外卖食品活动有明显不符的不动产内,例如住宅,否则将不予登记。

新开外卖店必须开业前完成登记

外卖食品业者须留意登记期限,于法规生效前已经在财政局申报开业的外卖店,须自法规生效后的六个月过渡期内,即明年五月十五日或之前完成登记并获发登记证明;至于现时新开业的外卖店则须在获发登记证明后方可向公众开放,否则将可被科处澳门元两万元罚款。为此,食品业界有责任清楚了解,并按时完成登记,以免触法。

须向公众展示登记证明或编号

另外,为进一步保障消费者,法规同时明确规定,已完成登记的外卖店均须在店铺显眼处张贴登记证明;若透过互联网或手机应用程式作经营或推广途径则须于上述媒介上显示店铺的登记资料,如场所登记编号,以供消费者阅覧。而网路第三方食品交易平台亦有责任,确保进驻平台经营的外卖店必须已经完成登记,并将已登记的资料显示于平台上。

外卖食品业界须主动了解法规

为确保法规的顺利及有效执行,市政署早于法规生效前已开展一系列的宣导工作,并持续派员进行上门式推广,派发登记制度海报等。市政署提醒外卖食品业界,须清晰法规中各项申请要求及细则规定,依法进行登记,以履行自身经营责任。若违反《外卖食品活动场所的登记制度》的相关规定,均可能构成行政违法,可被科处澳门元五千元至三万五千元罚款。

申请者可亲临或于网上办理

符合登记资格的申请者可于即日起亲临市政署各市民服务中心进行申请,或可透过「一户通」手机应用程式(App)、市政署网页或「食品安全资讯」网页内之相关登记连结进行网上办理﹝网上办理者须持有「一户通」帐号﹞。有关详情欢迎登入市政署食安资讯网 www.foodsafety.gov.mo 或食安资讯流动应用程式(App)的「外卖食品活动场所的登记制度」专页查阅。

《外卖食品活动场所的登记制度》简介(1分钟)

因应第2/2021号法律《修改第14/2009号法律〈公务人员职程制度〉》的实施,以及为了让各公共部门及公务人员团体对行政技术助理员、普查暨调查员、摄影师及视听器材操作员、照相排版员及邮务文员职程(俗称195)的人员转入技术辅导员职程(俗称260)所须参加的“转入开考”以及转入新职程的程序有更清晰了解,行政公职局于本月10日(星期三)下午在公共行政大楼演讲厅举行讲解会,超过100名来自四十多个部门的行政、人事附属单位的主管及人员,以及公务人员团体代表出席。

会议由行政公职局副局长冯若仪主持,会上公职局代表向与会者介绍 “转入开考” 的规定、考试范围及方式、预计开考的时间、为 “转入开考” 而设的培训安排、人员转入新职程的程序等,并解答与会者的提问。

为了协助人员应试,公职局将于本年12月至明年1月期间举行“法律知识课程”,另外,亦会提供线上电脑课程,方便拟报考人士随时进行自学及练习。“转入开考” 将于明年第一季尾或最迟第二季初开展,相关人员将有充足时间备试。

为了让195职程人员能掌握转入技术辅导员职程的相关资讯,行政公职局将于本月内为上述人员开设网上的“转入开考及程序”专区,以提供一切有关“转入开考”的资讯及备试材料,以便人员能作出更好的准备。

市政署积极推动古树名木的保育工作,持续更新《古树名木保护名录》,本次名录新增的古树有三十二株,主要位于青洲山及益隆炮竹厂,与上一批已公布名录合计古树名木共六百一十六株。

是次新增的三十二株古树共有七个品种,包括海南蒲桃、假柿木姜子、假菩提树、榕树、樟树、龙眼及翻白叶树等;树龄介乎于一百一十至二百六十年之间,根据全国绿化委员会规定均属三级古树,其中树龄最大为位于益隆炮竹厂国有土地部分的古樟树,树龄逹二百六十年。上述古树的生长情况大致正常,只有一株待观察。市政署将根据各古树健康情况制定巡查机制,监测古树的整体生长势、病菌虫害和立地条件等情况。

市政署一直关注和致力古树名木的保育工作,自去年十一月公布更新《古树名木保护名录》后,积极关注其他私人地方的古树状况,并联同文化局跨部门合作,与青洲山的古树拥有人或权利人不断沟通,宣导推广古树保育的重要性。相关工作现已取得进展,将青洲山上三十株古树及益隆炮竹厂国有土地部分的两株古树,合共三十二株古树纳入《古树名木保护名录》,使更多古树获得法律保障。

按第11/2013号法律《文化遗产保护法》相关规定,私人地方的古树属持有人管护,持有人或业权人代表应定期检查及跟进古树的情况。市政署亦已制定《澳门古树名木养护指引》,供私人地方古树持有人或业权人代表参考。如欲了解更多的古树名木资讯,可浏览澳门古树名木专题网页https://nature.iam.gov.mo/OldTreesOnline;倘市民发现古树有异常情况,欢迎致电市政署市民服务热线2833 7676,冀全民齐心护树,共同维护澳门绿色资源。

行政公职局将于11月6日(星期六)凌晨零时至早上九时为云计算中心及政府数据中心的网络系统进行恒常维护,期间政府入口网站、一户通手机应用程式、巴士报站应用程式、山顶医院大堂的医疗大屏、旅游局的“智能行程规划”及“旅游景点客流预测”服务、以及部份政府部门网站和电子服务将出现间歇无法登入的情况。

本次维护工作完成后,有关电子服务随即会恢复正常运作。敬请市民留意。

就近期烂鬼楼巷接连发生两宗居民吸入不明气体引起不适事件,卫生局、环境保护局、消防局、市政署及财政局昨(1日)采取跨部门联合行动,巡查该处一喷漆工场,抽取场内气体样本进行检测。涉事场所不符合通风要求,已责令停业整顿,直至改善才可运作,政府跨部门将持续跟进事件,对场所进行复查、复检。

涉事喷漆工场位于烂鬼楼巷内一地铺,经跨部门实地巡查,由于欠缺有效的鲜风系统、过滤和排气装置,工场进行喷漆时,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及气味会积聚于室内,并向室外溢散,对街区公共安全构成潜在隐患。

巡查期间亦邀请了第三方检测机构到场抽取喷涂前后的室内环境、室外的气体样本进行化验。

各部门亦即场对场所可能存有的问题开立笔录,责令关闭场所,要求负责人采取措施改善。各部门将持续跟进事件,并对场所进行复查、复检。

《外卖食品活动场所的登记制度》将于十一月十五日生效,为让外卖食品业界对新法规有更深入了解,市政署于早前举办了三场说明会,就登记制度设立目的、适用对象、场所要求、申办手续,以及法规生效后的执法及处罚细则等,向本澳外卖场所经营业者作详细说明,让业界更清晰法规要求及各项申请细节,确保法规生效后的顺利及有效执行。

三场业界专场说明会于十月二十八日在黑沙环政府综合服务大楼三楼礼堂举办,邀请本澳外卖食品场所经营者、行业代表等出席。会上,市政署代表就登记制度的设立目的、适用对象、监管项目、电子化申办流程等作全面介绍。同时,现场解答出席者的提问,出席者普遍关心登记制度的适用对象、对场所设施设备及卫生之要求,以及法规生效后的执法监管,以至处罚细则等内容。透过市政署食品安全厅人员的即时解答,让从事外卖食品生产经营的持份者更加清晰法规要求,以及各项执行细则,推动业界履行自身责任,守法经营,共同维护本澳食品安全。

为进一步完善本澳外卖店的食品安全监管,强化生产以及处理食品的管控,第30/2021号行政法规《外卖食品活动场所的登记制度》将于十一月十五日正式生效,对象为任何现时未领有准照,且涉及食品处理、加工、调配的外卖场所,包括如:小食店、外卖饭盒店、烧味/卤味店、外卖饮料店、寿司刺身店、面包西饼店、烹煮或调配外卖食品的便利店及手信店等。届时新开业的外卖店必须在获发登记证明后方可向公众开放;在法规生效前已在财政局申报开业的场所经营者,须自法规生效之日起六个月的过渡期内(即明年五月十五日或之前)向市政署申请登记并获发登记证明。

为进一步保障消费者,法规并明确所有已完成登记的外卖店均须在店铺显眼处张贴登记证明;若透过互联网或手机应用程式作经营或传播途径则须于上述媒介上显示相关的登记资料(例如场所登记编号),供消费者阅覧。而网路第三方食品交易平台亦有责任确保进驻平台经营的外卖店必须已经完成登记,并将已登记的资料显示于平台上。

市政署早前已对《外卖食品活动场所的登记制度》开展一系列宣导,派员逐一走访了现时在本澳开业经营的一千八百多家外卖店;同时亦于食安资讯网设立「外卖食品活动场所的登记制度」专页,公众如欲了解更多登记制度的详细内容,包括适用对象、场所要求、申请手续等,欢迎登入食安资讯网 www.foodsafety.gov.mo 或食安资讯流动应用程式(App)查阅。

市政署自2019年推出“市政在线”即时反映意见平台,让市民可透过手机定位、拍照、文字或语音等方式对市政工作提出意见,并随时登入查询个案进度及跟进结果,截至今年9月,经市政在线接收的个案共32,057宗,当中九成多个案于七日内完成跟进处理。为配合特区政府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促进市政服务电子化,市政署于10月中推出“市政在线”手机应用程式,方便市民透过一个综合平台使用市政署各范畴的服务,市民可透过手机扫瞄二维码或在App Store、Google Play搜寻“市政在线”下载,轻松使用市政署多项网上服务。

即时反映意见

市民只须登入“市政在线”,透过“即时反映意见”功能,便可利用相片、文字、语音、手机定位等多媒体方式,就“环境卫生”、“公园/绿地及休憩区”、“设备设施”及“食品安全”等四大市政范畴共十九项服务反映意见。涵盖公共街道、公厕或垃圾收集设施之卫生及损坏情况;公共道路路面、渠网或渠盖、公共电梯、绿化设施或公园健身器材之维修;以及有关树木倒塌和食品安全等问题。当市民上载相关资料后即完成个案提交,专责部门会即时接收及分派个案,公众亦可随时登入“市政在线”查询个案进度或跟进结果。

自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经市政在线接收的个案共32,057宗,主要涉及公共街道垃圾堆积个案14,463宗,其次是公共道路维修个案3,725宗,当中二十四小时初覆达标率占97.9%,七天内完成处理的为91.7%。

集多项市政服务于一身

市民现时透过“市政在线”手机应用程式除可反映意见外,还可查询行政手续、网上预约取筹、使用十进制换算,亦可连结到公厕导航、导赏、市政设施Easy Go、漫步澳门街、澳门郊游乐及食安资讯等,同时更快更直接地接收市政署各项最新资讯及推广的讯息。

灵活设置 配合用户需要

“市政在线”手机应用程式操作简便,具备繁体中文、简体中文、葡文及英文界面,并有“推送通知”功能,市民可选择即时接收市政署各项最新资讯,例如:新闻、通告及活动等。市民亦可因应个人喜好及使用习惯,编辑“常用”版面的按钮,方便于一个平台更快地取得多元化服务。

市政署将继续关注及紧贴科技发展,持续推行服务电子化,向市民提供更多元、更优质的服务体验。市民如有查询,可致电市政署市民服务热线2833 7676。

市政署持续推进垃圾收集设施的优化工作,将社区内具条件的垃圾站优化为压缩式垃圾桶,改进社区的垃圾清运模式,同时开展各项研究计划以完善设施的使用条件,保持社区环境清洁。

今年截至十月底,市政署于各区增设了7个压缩式垃圾桶,分别位于约翰四世大马路24号、氹仔海湾街、新市巷10号、玉盏巷1号、俾利喇街128号A、马交石街南华新村第四座前、马交石街167号广华新村第二座前,提升了社区的垃圾处理能力,减少垃圾臭味、污水溢流情况以及垃圾清运频次,此外,本署亦有计划逐步协调压缩式垃圾桶周边的高层大厦,将垃圾直接弃置到压缩式垃圾桶内,以减少大厦垃圾桶推放到公共街道待收的情况,减少所衍生的卫生及噪音问题,降低垃圾收集工作对社区交通的影响。随著上述各压缩式垃圾桶的启用,现时全澳压缩式垃圾桶已上升至105个,街道垃圾站减少至58个,而街道1100公升垃圾桶数量则由高峰时期超过1600个减至现时约109个,使本澳的整体卫生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市政署一直重视市民对公共垃圾收集设施的意见,开展各项研究计划以完善设施的使用条件。例如,近年为封闭式垃圾房引入结合垃圾量数据智能开啓的自动投入口,提升市民使用的便利性和卫生条件。本年进一步针对垃圾收集设施的密封性能进行改善,研究为压缩式垃圾桶引入自动投入口及为1100公升街道垃圾桶增设外箱。市民在使用设有自动投入口的压缩式垃圾桶时,只要靠近投入口就会自动打开供弃置垃圾,当市民弃置完垃圾并离开后,投入口会自动关闭,卫生方便。此外,市政署研究为街道1100公升垃圾桶加设外箱,使用时只要轻踩脚踏就可打开投入口,投入口亦设有液压缓冲装置,当市民放开脚踏后会缓缓关上。上述两款设施的改良,能进一步缩短垃圾外露的时间,有效减低异味溢散,提升设施的使用及卫生条件,改善市民对相关设施的观感。

1100公升垃圾桶外箱的测试样本已于九月中放置到鲍公马路供市民试用,而设有自动投入口的压缩式垃圾桶也陆续放置到不同地点供相关社区的市民试用。市政署会密切观察设施的运作及使用情况,以评估于本澳的适用性及市民的适应程度,探讨进一步扩展之可行性。

(以下新闻稿代外交部驻澳门特派员公署发布)

为纪念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彰显中国对联合国事业的贡献,支援澳门特区参与联合国事务,10月28日,外交部驻澳门特派员公署与澳门特区政府联合举办“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澳门新机遇新作为”研讨会。外交公署刘显法特派员、特区政府行政法务司张永春司长致辞。澳门中联办副主任严植婵、外交公署王冬副特派员、特区政府官员、高校、社团、媒体负责人等约70人出席。特区法务局局长刘德学、澳门妇联总会会长贺定一、澳门青联理事长蔡文政、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澳门)副队长柯量、世界旅游经济论坛首席运营官王硕、联合国大学国际软件技术研究所所长黄京波、台风委员会秘书长喻纪新、澳门大学客座教授王禹发言。

刘显法特派员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50年来,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对联合国事业及人类和平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的重要篇章,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外交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所在。澳门在中国与联合国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总体外交做出了积极贡献。外交公署将继续支持澳门把背靠祖国与面向世界结合起来,把国家所需与澳门所长结合起来,把国家支持和特区努力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特区在人文、社会、区位和对外联系等方面的优势,更加积极有为开展对外交往与合作。

张永春司长在致辞中表示,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对澳门回归祖国及扩大对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回归后,澳门特区深度融入多边条约体系,广泛参与国际会议,对外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未来澳门将在国家与世界的互动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积极研究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善用外部资源,促进特区的经济复苏和长远发展。

刘德学、贺定一、蔡文政、柯量、王硕、黄京波、喻纪新、王禹等发言嘉宾对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重大意义,以及中国为联合国事业所做历史性贡献给予高度赞誉,并从各自视角分享澳门在中国与联合国合作中的作用和成功实践,为澳门更好参与中国与联合国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献计献策。外交公署王晨参赞介绍了中国对联合国的贡献以及中央政府和外交公署支持特区参与联合国事务的情况。

来宾们表示,此次研讨会有助于特区各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面向世界、总结经验、开创未来。特区各界有信心有责任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积极拓展国际视野,加强对外交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澳门特色“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