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期烂鬼楼巷接连发生两宗居民吸入不明气体引起不适事件,卫生局、环境保护局、消防局、市政署及财政局昨(1日)采取跨部门联合行动,巡查该处一喷漆工场,抽取场内气体样本进行检测。涉事场所不符合通风要求,已责令停业整顿,直至改善才可运作,政府跨部门将持续跟进事件,对场所进行复查、复检。

涉事喷漆工场位于烂鬼楼巷内一地铺,经跨部门实地巡查,由于欠缺有效的鲜风系统、过滤和排气装置,工场进行喷漆时,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及气味会积聚于室内,并向室外溢散,对街区公共安全构成潜在隐患。

巡查期间亦邀请了第三方检测机构到场抽取喷涂前后的室内环境、室外的气体样本进行化验。

各部门亦即场对场所可能存有的问题开立笔录,责令关闭场所,要求负责人采取措施改善。各部门将持续跟进事件,并对场所进行复查、复检。

《外卖食品活动场所的登记制度》将于十一月十五日生效,为让外卖食品业界对新法规有更深入了解,市政署于早前举办了三场说明会,就登记制度设立目的、适用对象、场所要求、申办手续,以及法规生效后的执法及处罚细则等,向本澳外卖场所经营业者作详细说明,让业界更清晰法规要求及各项申请细节,确保法规生效后的顺利及有效执行。

三场业界专场说明会于十月二十八日在黑沙环政府综合服务大楼三楼礼堂举办,邀请本澳外卖食品场所经营者、行业代表等出席。会上,市政署代表就登记制度的设立目的、适用对象、监管项目、电子化申办流程等作全面介绍。同时,现场解答出席者的提问,出席者普遍关心登记制度的适用对象、对场所设施设备及卫生之要求,以及法规生效后的执法监管,以至处罚细则等内容。透过市政署食品安全厅人员的即时解答,让从事外卖食品生产经营的持份者更加清晰法规要求,以及各项执行细则,推动业界履行自身责任,守法经营,共同维护本澳食品安全。

为进一步完善本澳外卖店的食品安全监管,强化生产以及处理食品的管控,第30/2021号行政法规《外卖食品活动场所的登记制度》将于十一月十五日正式生效,对象为任何现时未领有准照,且涉及食品处理、加工、调配的外卖场所,包括如:小食店、外卖饭盒店、烧味/卤味店、外卖饮料店、寿司刺身店、面包西饼店、烹煮或调配外卖食品的便利店及手信店等。届时新开业的外卖店必须在获发登记证明后方可向公众开放;在法规生效前已在财政局申报开业的场所经营者,须自法规生效之日起六个月的过渡期内(即明年五月十五日或之前)向市政署申请登记并获发登记证明。

为进一步保障消费者,法规并明确所有已完成登记的外卖店均须在店铺显眼处张贴登记证明;若透过互联网或手机应用程式作经营或传播途径则须于上述媒介上显示相关的登记资料(例如场所登记编号),供消费者阅覧。而网路第三方食品交易平台亦有责任确保进驻平台经营的外卖店必须已经完成登记,并将已登记的资料显示于平台上。

市政署早前已对《外卖食品活动场所的登记制度》开展一系列宣导,派员逐一走访了现时在本澳开业经营的一千八百多家外卖店;同时亦于食安资讯网设立「外卖食品活动场所的登记制度」专页,公众如欲了解更多登记制度的详细内容,包括适用对象、场所要求、申请手续等,欢迎登入食安资讯网 www.foodsafety.gov.mo 或食安资讯流动应用程式(App)查阅。

市政署自2019年推出“市政在线”即时反映意见平台,让市民可透过手机定位、拍照、文字或语音等方式对市政工作提出意见,并随时登入查询个案进度及跟进结果,截至今年9月,经市政在线接收的个案共32,057宗,当中九成多个案于七日内完成跟进处理。为配合特区政府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促进市政服务电子化,市政署于10月中推出“市政在线”手机应用程式,方便市民透过一个综合平台使用市政署各范畴的服务,市民可透过手机扫瞄二维码或在App Store、Google Play搜寻“市政在线”下载,轻松使用市政署多项网上服务。

即时反映意见

市民只须登入“市政在线”,透过“即时反映意见”功能,便可利用相片、文字、语音、手机定位等多媒体方式,就“环境卫生”、“公园/绿地及休憩区”、“设备设施”及“食品安全”等四大市政范畴共十九项服务反映意见。涵盖公共街道、公厕或垃圾收集设施之卫生及损坏情况;公共道路路面、渠网或渠盖、公共电梯、绿化设施或公园健身器材之维修;以及有关树木倒塌和食品安全等问题。当市民上载相关资料后即完成个案提交,专责部门会即时接收及分派个案,公众亦可随时登入“市政在线”查询个案进度或跟进结果。

自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经市政在线接收的个案共32,057宗,主要涉及公共街道垃圾堆积个案14,463宗,其次是公共道路维修个案3,725宗,当中二十四小时初覆达标率占97.9%,七天内完成处理的为91.7%。

集多项市政服务于一身

市民现时透过“市政在线”手机应用程式除可反映意见外,还可查询行政手续、网上预约取筹、使用十进制换算,亦可连结到公厕导航、导赏、市政设施Easy Go、漫步澳门街、澳门郊游乐及食安资讯等,同时更快更直接地接收市政署各项最新资讯及推广的讯息。

灵活设置 配合用户需要

“市政在线”手机应用程式操作简便,具备繁体中文、简体中文、葡文及英文界面,并有“推送通知”功能,市民可选择即时接收市政署各项最新资讯,例如:新闻、通告及活动等。市民亦可因应个人喜好及使用习惯,编辑“常用”版面的按钮,方便于一个平台更快地取得多元化服务。

市政署将继续关注及紧贴科技发展,持续推行服务电子化,向市民提供更多元、更优质的服务体验。市民如有查询,可致电市政署市民服务热线2833 7676。

市政署持续推进垃圾收集设施的优化工作,将社区内具条件的垃圾站优化为压缩式垃圾桶,改进社区的垃圾清运模式,同时开展各项研究计划以完善设施的使用条件,保持社区环境清洁。

今年截至十月底,市政署于各区增设了7个压缩式垃圾桶,分别位于约翰四世大马路24号、氹仔海湾街、新市巷10号、玉盏巷1号、俾利喇街128号A、马交石街南华新村第四座前、马交石街167号广华新村第二座前,提升了社区的垃圾处理能力,减少垃圾臭味、污水溢流情况以及垃圾清运频次,此外,本署亦有计划逐步协调压缩式垃圾桶周边的高层大厦,将垃圾直接弃置到压缩式垃圾桶内,以减少大厦垃圾桶推放到公共街道待收的情况,减少所衍生的卫生及噪音问题,降低垃圾收集工作对社区交通的影响。随著上述各压缩式垃圾桶的启用,现时全澳压缩式垃圾桶已上升至105个,街道垃圾站减少至58个,而街道1100公升垃圾桶数量则由高峰时期超过1600个减至现时约109个,使本澳的整体卫生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市政署一直重视市民对公共垃圾收集设施的意见,开展各项研究计划以完善设施的使用条件。例如,近年为封闭式垃圾房引入结合垃圾量数据智能开啓的自动投入口,提升市民使用的便利性和卫生条件。本年进一步针对垃圾收集设施的密封性能进行改善,研究为压缩式垃圾桶引入自动投入口及为1100公升街道垃圾桶增设外箱。市民在使用设有自动投入口的压缩式垃圾桶时,只要靠近投入口就会自动打开供弃置垃圾,当市民弃置完垃圾并离开后,投入口会自动关闭,卫生方便。此外,市政署研究为街道1100公升垃圾桶加设外箱,使用时只要轻踩脚踏就可打开投入口,投入口亦设有液压缓冲装置,当市民放开脚踏后会缓缓关上。上述两款设施的改良,能进一步缩短垃圾外露的时间,有效减低异味溢散,提升设施的使用及卫生条件,改善市民对相关设施的观感。

1100公升垃圾桶外箱的测试样本已于九月中放置到鲍公马路供市民试用,而设有自动投入口的压缩式垃圾桶也陆续放置到不同地点供相关社区的市民试用。市政署会密切观察设施的运作及使用情况,以评估于本澳的适用性及市民的适应程度,探讨进一步扩展之可行性。

(以下新闻稿代外交部驻澳门特派员公署发布)

为纪念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彰显中国对联合国事业的贡献,支援澳门特区参与联合国事务,10月28日,外交部驻澳门特派员公署与澳门特区政府联合举办“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澳门新机遇新作为”研讨会。外交公署刘显法特派员、特区政府行政法务司张永春司长致辞。澳门中联办副主任严植婵、外交公署王冬副特派员、特区政府官员、高校、社团、媒体负责人等约70人出席。特区法务局局长刘德学、澳门妇联总会会长贺定一、澳门青联理事长蔡文政、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澳门)副队长柯量、世界旅游经济论坛首席运营官王硕、联合国大学国际软件技术研究所所长黄京波、台风委员会秘书长喻纪新、澳门大学客座教授王禹发言。

刘显法特派员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50年来,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对联合国事业及人类和平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的重要篇章,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外交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所在。澳门在中国与联合国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总体外交做出了积极贡献。外交公署将继续支持澳门把背靠祖国与面向世界结合起来,把国家所需与澳门所长结合起来,把国家支持和特区努力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特区在人文、社会、区位和对外联系等方面的优势,更加积极有为开展对外交往与合作。

张永春司长在致辞中表示,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对澳门回归祖国及扩大对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回归后,澳门特区深度融入多边条约体系,广泛参与国际会议,对外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未来澳门将在国家与世界的互动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积极研究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善用外部资源,促进特区的经济复苏和长远发展。

刘德学、贺定一、蔡文政、柯量、王硕、黄京波、喻纪新、王禹等发言嘉宾对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重大意义,以及中国为联合国事业所做历史性贡献给予高度赞誉,并从各自视角分享澳门在中国与联合国合作中的作用和成功实践,为澳门更好参与中国与联合国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献计献策。外交公署王晨参赞介绍了中国对联合国的贡献以及中央政府和外交公署支持特区参与联合国事务的情况。

来宾们表示,此次研讨会有助于特区各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面向世界、总结经验、开创未来。特区各界有信心有责任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积极拓展国际视野,加强对外交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澳门特色“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澳门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的大力支持下,身份证明局于2021年10月27日正式推出网上海外求助服务,以迅速回应海外遗失澳门特别行政区旅行证件(后称“特区旅行证件”)的澳门居民,协助当事人顺利返回澳门。

年满18岁的澳门居民倘在国外遗失特区旅行证件,可透过“澳门公共服务一户通”手机应用程式使用“海外求助—旅游途中遗失证件”服务,如有需要,亦可同时为同行家人(包括配偶、于身份证的本次发出日期已满5岁的子女、父母或配偶父母)提出求助申请,所有求助人须进行面容识别确认身份。申请人按系统指示输入所需资料后,会即时获发24小时有效的申请编号及透过手机收取验证码短讯,相关人士凭有效的申请编号及验证码到所登记的中国驻外使领馆申办旅行证件,可获使领馆确认澳门居民身份,无需身份证明局再提供资料,从而加快发出一次性旅行证件予求助人返回澳门。

身份证明局首阶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使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韩民国大使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巴塞罗那总领事馆推行上述服务,并会持续扩展服务至其他中国驻外使领馆。

此外,倘澳门居民出外旅游时需紧急协助,还可致电24小时海外紧急求助热线求助,详情可参阅身份证明局网页(www.dsi.gov.mo/hotline_c.html)。

有关“网上海外求助服务—旅游途中遗失证件”详情,请参阅www.dsi.gov.mo/ooas_c.jsp

有关“澳门公共服务一户通”详情,请参阅www.gov.mo/zh-hant/services/ps-1047/

如有查询,请致电身份证明局热线(28370777或28370888)或电邮至info@dsi.gov.mo

 

为构建公正、高效、便捷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内地在民商事仲裁领域的合作、发挥仲裁在化解纠纷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营造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澳门特区政府代表与最高人民法院代表于本月二十五日上午举行线上会议,就《仲裁程序相互协助保全的安排》(《安排》)展开磋商,使当事人可便利地获得跨境仲裁保全协助,保障仲裁裁决的顺利执行。

《安排》允许当事人分别按照澳门特别行政区或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规,在仲裁裁决作出前,在符合相关法规的情况下,向内地或澳门特别行政区法院分别申请保全。此外,《安排》对保全的范围、申请保全的程序、保全申请的性质、费用等作了详细的规定。

经过磋商,双方对《安排》文本达成了初步共识,期望能在本年年底签署《安排》。签署《安排》后,可更有效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更优质的法律服务和保障。

出席磋商会议的双方代表包括: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司艳丽、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主审法官任雪峰、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港澳办主任张鑫萌、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法律司副处长李爽等;法务局局长刘德学、终审法院院长办公室顾问陈里程、检察长办公室顾问胡家伟、许秋云、行政法务司司长办公室顾问项新等。

市政署继本周一(18日)对新美安大厦一期清理垃圾及进行消毒后,于本周三(20日)在新美安一期居民顺利完成隔离返回居所后,再度派员协助住户处理大厦内环境卫生问题,经三天工作再清出约八吨废弃杂物和家居垃圾。

行政会完成讨论《修改第3/1999号法律〈法规的公布与格式〉》法律草案,有关法案将送立法会审议。

随著互联网应用日趋普及,读者多透过互联网浏览《澳门特别行政区公报》(下称《公报》)内容,2020年电子版《公报》浏览量达五百万人次,而传统纸本《公报》的订购量则大幅减少,由回归初期每期超过600份,下降至二零二零年只有约80份。

目前不少国家和地区,包括欧盟和葡萄牙等已停止出版纸本的政府公报,改以电子版取而代之。为节省资源及推动环保,特区政府制定《修改第3/1999号法律〈法规的公布与格式〉》法案,规定《公报》由印刷方式改为以电子方式出版,此外,对于因印务局资讯系统出现故障而无法于当日出版《公报》的情况,规定可以印刷的方式出版。同时,法案废止公共实体及特许企业必须订购及传阅纸本《公报》的规定。

法案建议自二零二二年一月一日起生效。

为配合澳门特区政府推行智慧政务、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建设,法务局联同民事登记局、商业及动产登记局、物业登记局及公共公证署推出〈民事、商业、动产及物业登记证明查证平台〉和〈公证查证平台〉服务,以便利由澳门发出的民事、商业、动产及物业登记的证明与公证文件于大湾区及外地使用。

目前,澳门居民或公司于大湾区及外地进行民商事活动时,需要向当地提供由澳门特区政府的登记局或公共公证署发出的登记证明或公证文件(例如公证书、经认证或经公证认定的文件)。为方便接收文件的单位查证文件的真实性,法务局推出〈民事、商业、动产及物业登记证明查证平台〉和〈公证查证平台〉服务。

透过上述两个查证平台,可免费及即时核实所查证文件的真伪,提高其可信性,且不受地域限制。平台操作简单,只需在平台输入登记证明或公证文件上独有的编号,以及验证码,即可查证。如存在所输入编号的登记证明或公证文件,平台会显示其发出机关、签署人姓名及签发日期等资料。公证查证方面,平台增加了显示有关公证行为的类型,方便使用者从界面的说明了解有关公证行为的特点,对法律的推广普及起着积极作用。同时,为丰富相关资讯及公共服务透明化目的,平台还提供签发登记证明及公证行为的统计资讯。

随着平台服务的推出,澳门特区政府冀能为本地居民及公司于粤港澳大湾区生活、投资及营商提供更多便利,促进区域融合及经济发展。

〈民事、商业、动产及物业登记证明查证平台〉的网址为:

https://eservice.dsaj.gov.mo/dsajservice9/document-check-web/registry/index.xhtml

〈公证查证平台〉的网址为:

https://eservice.dsaj.gov.mo/dsajservice9/document-check-web/notary/index.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