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期爛鬼樓巷接連發生兩宗居民吸入不明氣體引起不適事件,衛生局、環境保護局、消防局、市政署及財政局昨(1日)採取跨部門聯合行動,巡查該處一噴漆工場,抽取場內氣體樣本進行檢測。涉事場所不符合通風要求,已責令停業整頓,直至改善才可運作,政府跨部門將持續跟進事件,對場所進行複查、複檢。

涉事噴漆工場位於爛鬼樓巷內一地舖,經跨部門實地巡查,由於欠缺有效的鮮風系統、過濾和排氣裝置,工場進行噴漆時,產生的揮發性有機物及氣味會積聚於室內,並向室外溢散,對街區公共安全構成潛在隱患。

巡查期間亦邀請了第三方檢測機構到場抽取噴塗前後的室內環境、室外的氣體樣本進行化驗。

各部門亦即場對場所可能存有的問題開立筆錄,責令關閉場所,要求負責人採取措施改善。各部門將持續跟進事件,並對場所進行複查、複檢。

《外賣食品活動場所的登記制度》將於十一月十五日生效,為讓外賣食品業界對新法規有更深入瞭解,市政署於早前舉辦了三場說明會,就登記制度設立目的、適用對象、場所要求、申辦手續,以及法規生效後的執法及處罰細則等,向本澳外賣場所經營業者作詳細說明,讓業界更清晰法規要求及各項申請細節,確保法規生效後的順利及有效執行。

三場業界專場說明會於十月二十八日在黑沙環政府綜合服務大樓三樓禮堂舉辦,邀請本澳外賣食品場所經營者、行業代表等出席。會上,市政署代表就登記制度的設立目的、適用對象、監管項目、電子化申辦流程等作全面介紹。同時,現場解答出席者的提問,出席者普遍關心登記制度的適用對象、對場所設施設備及衛生之要求,以及法規生效後的執法監管,以至處罰細則等內容。透過市政署食品安全廳人員的即時解答,讓從事外賣食品生產經營的持份者更加清晰法規要求,以及各項執行細則,推動業界履行自身責任,守法經營,共同維護本澳食品安全。

為進一步完善本澳外賣店的食品安全監管,強化生產以及處理食品的管控,第30/2021號行政法規《外賣食品活動場所的登記制度》將於十一月十五日正式生效,對象為任何現時未領有准照,且涉及食品處理、加工、調配的外賣場所,包括如:小食店、外賣飯盒店、燒味/鹵味店、外賣飲料店、壽司刺身店、麵包西餅店、烹煮或調配外賣食品的便利店及手信店等。屆時新開業的外賣店必須在獲發登記證明後方可向公眾開放;在法規生效前已在財政局申報開業的場所經營者,須自法規生效之日起六個月的過渡期內(即明年五月十五日或之前)向市政署申請登記並獲發登記證明。

為進一步保障消費者,法規並明確所有已完成登記的外賣店均須在店舖顯眼處張貼登記證明;若透過互聯網或手機應用程式作經營或傳播途徑則須於上述媒介上顯示相關的登記資料(例如場所登記編號),供消費者閱覧。而網路第三方食品交易平台亦有責任確保進駐平台經營的外賣店必須已經完成登記,並將已登記的資料顯示於平台上。

市政署早前已對《外賣食品活動場所的登記制度》開展一系列宣導,派員逐一走訪了現時在本澳開業經營的一千八百多家外賣店;同時亦於食安資訊網設立「外賣食品活動場所的登記制度」專頁,公眾如欲瞭解更多登記制度的詳細內容,包括適用對象、場所要求、申請手續等,歡迎登入食安資訊網 www.foodsafety.gov.mo 或食安資訊流動應用程式(App)查閱。

市政署自2019年推出“市政在線”即時反映意見平台,讓市民可透過手機定位、拍照、文字或語音等方式對市政工作提出意見,並隨時登入查詢個案進度及跟進結果,截至今年9月,經市政在線接收的個案共32,057宗,當中九成多個案於七日內完成跟進處理。為配合特區政府電子政務的發展方向,促進市政服務電子化,市政署於10月中推出“市政在線”手機應用程式,方便市民透過一個綜合平台使用市政署各範疇的服務,市民可透過手機掃瞄二維碼或在App Store、Google Play搜尋“市政在線”下載,輕鬆使用市政署多項網上服務。

即時反映意見

市民只須登入“市政在線”,透過“即時反映意見”功能,便可利用相片、文字、語音、手機定位等多媒體方式,就“環境衛生”、“公園/綠地及休憩區”、“設備設施”及“食品安全”等四大市政範疇共十九項服務反映意見。涵蓋公共街道、公廁或垃圾收集設施之衛生及損壞情況;公共道路路面、渠網或渠蓋、公共電梯、綠化設施或公園健身器材之維修;以及有關樹木倒塌和食品安全等問題。當市民上載相關資料後即完成個案提交,專責部門會即時接收及分派個案,公眾亦可隨時登入“市政在線”查詢個案進度或跟進結果。

自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經市政在線接收的個案共32,057宗,主要涉及公共街道垃圾堆積個案14,463宗,其次是公共道路維修個案3,725宗,當中二十四小時初覆達標率佔97.9%,七天內完成處理的為91.7%。

集多項市政服務於一身

市民現時透過“市政在線”手機應用程式除可反映意見外,還可查詢行政手續、網上預約取籌、使用十進制換算,亦可連結到公廁導航、導賞、市政設施Easy Go、漫步澳門街、澳門郊遊樂及食安資訊等,同時更快更直接地接收市政署各項最新資訊及推廣的訊息。

靈活設置 配合用戶需要

“市政在線”手機應用程式操作簡便,具備繁體中文、簡體中文、葡文及英文界面,並有“推送通知”功能,市民可選擇即時接收市政署各項最新資訊,例如:新聞、通告及活動等。市民亦可因應個人喜好及使用習慣,編輯“常用”版面的按鈕,方便於一個平台更快地取得多元化服務。

市政署將繼續關注及緊貼科技發展,持續推行服務電子化,向市民提供更多元、更優質的服務體驗。市民如有查詢,可致電市政署市民服務熱線2833 7676。

為方便市民棄置大型廢舊家具,市政署將於11月1日至7日期間,晚上8時至11時,於本澳各區設置60個臨時大型廢舊家具收集站。市政署提醒市民棄置時應注意擺放位置,避免影響行人及交通安全。

巿民可於上述期間及時段將廢舊家具棄置於指定的臨時收集站內,收集站亦設有告示牌,方便公眾識別。而在設置收集站期間,市政署將協調外判營辦商會加派人員及車輛收集站內的廢舊家具,並於當晚全部清運處理。60個臨時大型廢舊家具收集站中,澳門半島設有50個,氹仔及路環則分別設有6個及4個,詳細位置可參閱海報、市政署網站或微信帳號,亦可致電市政署市民服務熱線28337676查詢。

市政署呼籲市民配合上述時間及地點安排棄置廢舊家具,切勿隨意棄置於廢紙箱旁或公共街道上,以免影響環境衛生及阻礙行人通行。同時,須將棄置的家具穩固擺放,以免造成意外。市政署提醒市民遵守相關規定,否則可被科處罰款。

市政署持續推進垃圾收集設施的優化工作,將社區內具條件的垃圾站優化為壓縮式垃圾桶,改進社區的垃圾清運模式,同時開展各項研究計劃以完善設施的使用條件,保持社區環境清潔。

今年截至十月底,市政署於各區增設了7個壓縮式垃圾桶,分別位於約翰四世大馬路24號、氹仔海灣街、新市巷10號、玉盞巷1號、俾利喇街128號A、馬交石街南華新村第四座前、馬交石街167號廣華新村第二座前,提升了社區的垃圾處理能力,減少垃圾臭味、污水溢流情況以及垃圾清運頻次,此外,本署亦有計劃逐步協調壓縮式垃圾桶周邊的高層大廈,將垃圾直接棄置到壓縮式垃圾桶內,以減少大廈垃圾桶推放到公共街道待收的情況,減少所衍生的衛生及噪音問題,降低垃圾收集工作對社區交通的影響。隨著上述各壓縮式垃圾桶的啟用,現時全澳壓縮式垃圾桶已上升至105個,街道垃圾站減少至58個,而街道1100公升垃圾桶數量則由高峰時期超過1600個減至現時約109個,使本澳的整體衛生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市政署一直重視市民對公共垃圾收集設施的意見,開展各項研究計劃以完善設施的使用條件。例如,近年為封閉式垃圾房引入結合垃圾量數據智能開啓的自動投入口,提升市民使用的便利性和衛生條件。本年進一步針對垃圾收集設施的密封性能進行改善,研究為壓縮式垃圾桶引入自動投入口及為1100公升街道垃圾桶增設外箱。市民在使用設有自動投入口的壓縮式垃圾桶時,只要靠近投入口就會自動打開供棄置垃圾,當市民棄置完垃圾並離開後,投入口會自動關閉,衛生方便。此外,市政署研究為街道1100公升垃圾桶加設外箱,使用時只要輕踩腳踏就可打開投入口,投入口亦設有液壓緩衝裝置,當市民放開腳踏後會緩緩關上。上述兩款設施的改良,能進一步縮短垃圾外露的時間,有效減低異味溢散,提升設施的使用及衛生條件,改善市民對相關設施的觀感。

1100公升垃圾桶外箱的測試樣本已於九月中放置到鮑公馬路供市民試用,而設有自動投入口的壓縮式垃圾桶也陸續放置到不同地點供相關社區的市民試用。市政署會密切觀察設施的運作及使用情況,以評估於本澳的適用性及市民的適應程度,探討進一步擴展之可行性。

(以下新聞稿代外交部駐澳門特派員公署發佈)

為紀念新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彰顯中國對聯合國事業的貢獻,支援澳門特區參與聯合國事務,10月28日,外交部駐澳門特派員公署與澳門特區政府聯合舉辦“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澳門新機遇新作為”研討會。外交公署劉顯法特派員、特區政府行政法務司張永春司長致辭。澳門中聯辦副主任嚴植嬋、外交公署王冬副特派員、特區政府官員、高校、社團、媒體負責人等約70人出席。特區法務局局長劉德學、澳門婦聯總會會長賀定一、澳門青聯理事長蔡文政、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澳門)副隊長柯量、世界旅遊經濟論壇首席運營官王碩、聯合國大學國際軟件技術研究所所長黃京波、颱風委員會秘書長喻紀新、澳門大學客座教授王禹發言。

劉顯法特派員在致辭中表示,習近平主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紀念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影響。50年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對聯合國事業及人類和平發展作出歷史性貢獻。新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是中國共產黨百年黨史的重要篇章,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中國外交取得歷史性成就的根本所在。澳門在中國與聯合國合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國家總體外交做出了積極貢獻。外交公署將繼續支持澳門把背靠祖國與面向世界結合起來,把國家所需與澳門所長結合起來,把國家支持和特區努力結合起來,充分發揮特區在人文、社會、區位和對外聯繫等方面的優勢,更加積極有為開展對外交往與合作。

張永春司長在致辭中表示,新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對澳門回歸祖國及擴大對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回歸後,澳門特區深度融入多邊條約體系,廣泛參與國際會議,對外工作取得豐碩成果。未來澳門將在國家與世界的互動中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積極研究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善用外部資源,促進特區的經濟復蘇和長遠發展。

劉德學、賀定一、蔡文政、柯量、王碩、黃京波、喻紀新、王禹等發言嘉賓對習近平主席在紀念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新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的重大意義,以及中國為聯合國事業所做歷史性貢獻給予高度讚譽,並從各自視角分享澳門在中國與聯合國合作中的作用和成功實踐,為澳門更好參與中國與聯合國合作,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獻計獻策。外交公署王晨參贊介紹了中國對聯合國的貢獻以及中央政府和外交公署支持特區參與聯合國事務的情況。

來賓們表示,此次研討會有助於特區各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主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紀念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面向世界、總結經驗、開創未來。特區各界有信心有責任在習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積極拓展國際視野,加強對外交流,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澳門特色“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澳門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的大力支持下,身份證明局於2021年10月27日正式推出網上海外求助服務,以迅速回應海外遺失澳門特別行政區旅行證件(後稱“特區旅行證件”)的澳門居民,協助當事人順利返回澳門。

年滿18歲的澳門居民倘在國外遺失特區旅行證件,可透過“澳門公共服務一戶通”手機應用程式使用“海外求助—旅遊途中遺失證件”服務,如有需要,亦可同時為同行家人(包括配偶、於身份證的本次發出日期已滿5歲的子女、父母或配偶父母)提出求助申請,所有求助人須進行面容識別確認身份。申請人按系統指示輸入所需資料後,會即時獲發24小時有效的申請編號及透過手機收取驗證碼短訊,相關人士憑有效的申請編號及驗證碼到所登記的中國駐外使領館申辦旅行證件,可獲使領館確認澳門居民身份,無需身份證明局再提供資料,從而加快發出一次性旅行證件予求助人返回澳門。

身份證明局首階段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大使館、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大韓民國大使館、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巴塞羅那總領事館推行上述服務,並會持續擴展服務至其他中國駐外使領館。

此外,倘澳門居民出外旅遊時需緊急協助,還可致電24小時海外緊急求助熱線求助,詳情可參閱身份證明局網頁(www.dsi.gov.mo/hotline_c.html)。

有關“網上海外求助服務—旅遊途中遺失證件”詳情,請參閱www.dsi.gov.mo/ooas_c.jsp

有關“澳門公共服務一戶通”詳情,請參閱www.gov.mo/zh-hant/services/ps-1047/

如有查詢,請致電身份證明局熱線(28370777或28370888)或電郵至info@dsi.gov.mo

 

為構建公正、高效、便捷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進一步加強與內地在民商事仲裁領域的合作、發揮仲裁在化解糾紛中的重要作用,從而營造良好的法治化營商環境,澳門特區政府代表與最高人民法院代表於本月二十五日上午舉行線上會議,就《仲裁程序相互協助保全的安排》(《安排》)展開磋商,使當事人可便利地獲得跨境仲裁保全協助,保障仲裁裁決的順利執行。

《安排》允許當事人分別按照澳門特別行政區或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規,在仲裁裁決作出前,在符合相關法規的情況下,向內地或澳門特別行政區法院分別申請保全。此外,《安排》對保全的範圍、申請保全的程序、保全申請的性質、費用等作了詳細的規定。

經過磋商,雙方對《安排》文本達成了初步共識,期望能在本年年底簽署《安排》。簽署《安排》後,可更有效地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更優質的法律服務和保障。

出席磋商會議的雙方代表包括: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司艷麗、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主審法官任雪峰、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港澳辦主任張鑫萌、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法律司副處長李爽等;法務局局長劉德學、終審法院院長辦公室顧問陳里程、檢察長辦公室顧問胡家偉、許秋雲、行政法務司司長辦公室顧問項新等。

市政署繼本周一(18日)對新美安大廈一期清理垃圾及進行消毒後,於本周三(20日)在新美安一期居民順利完成隔離返回居所後,再度派員協助住戶處理大廈內環境衛生問題,經三天工作再清出約八噸廢棄雜物和家居垃圾。

行政會完成討論《修改第3/1999號法律〈法規的公佈與格式〉》法律草案,有關法案將送立法會審議。

隨著互聯網應用日趨普及,讀者多透過互聯網瀏覽《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下稱《公報》)內容,2020年電子版《公報》瀏覽量達五百萬人次,而傳統紙本《公報》的訂購量則大幅減少,由回歸初期每期超過600份,下降至二零二零年只有約80份。

目前不少國家和地區,包括歐盟和葡萄牙等已停止出版紙本的政府公報,改以電子版取而代之。為節省資源及推動環保,特區政府制定《修改第3/1999號法律〈法規的公佈與格式〉》法案,規定《公報》由印刷方式改為以電子方式出版,此外,對於因印務局資訊系統出現故障而無法於當日出版《公報》的情況,規定可以印刷的方式出版。同時,法案廢止公共實體及特許企業必須訂購及傳閱紙本《公報》的規定。

法案建議自二零二二年一月一日起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