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職局推動公務人員接種第3劑疫苗
配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放寬預約接種第3劑新冠病毒疫苗的條件,行政公職局今(15)日向各公共部門發出指引,公務人員可於接種第3劑疫苗的當天或翌日合理缺勤一天。
指引強調公務人員有責任配合特區政府的防疫措施,接種2劑新型冠狀病毒疫苗,以保障自身、家人及公眾的身體健康。考慮到前2劑新冠病毒疫苗具有基本預防作用,而接種第3劑新冠病毒疫苗起着補充和加強預防的效用,並符合公共利益,應予鼓勵和推動,因此,公共行政工作人員今起接種第3劑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可於接種疫苗的當天或翌日合理缺勤一天。
有意接種第3劑疫苗的公務人員可於衛生局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預約系統預約,但必須注意接種疫苗的前提條件。

外賣食品場所登記制度已生效 市政署提醒業界依法按時登記
外賣店不得設於住宅
隨著《外賣食品活動場所的登記制度》正式生效,任何現時未領有准照,且涉及食品處理、加工、調配的外賣場所,包括:小食店、外賣飯盒店、燒味/鹵味店、外賣飲料店、壽司刺身店、麵包西餅店、涉及烹煮或調配外賣食品的便利店及手信店等均須依法登記。而上述申請登記的外賣場所必須設有「實體店」,且不得設於與生產經營外賣食品活動有明顯不符的不動產內,例如住宅,否則將不予登記。
新開外賣店必須開業前完成登記
外賣食品業者須留意登記期限,於法規生效前已經在財政局申報開業的外賣店,須自法規生效後的六個月過渡期內,即明年五月十五日或之前完成登記並獲發登記證明;至於現時新開業的外賣店則須在獲發登記證明後方可向公眾開放,否則將可被科處澳門元兩萬元罰款。為此,食品業界有責任清楚瞭解,並按時完成登記,以免觸法。
須向公眾展示登記證明或編號
另外,為進一步保障消費者,法規同時明確規定,已完成登記的外賣店均須在店舖顯眼處張貼登記證明;若透過互聯網或手機應用程式作經營或推廣途徑則須於上述媒介上顯示店舖的登記資料,如場所登記編號,以供消費者閱覧。而網路第三方食品交易平台亦有責任,確保進駐平台經營的外賣店必須已經完成登記,並將已登記的資料顯示於平台上。
外賣食品業界須主動瞭解法規
為確保法規的順利及有效執行,市政署早於法規生效前已開展一系列的宣導工作,並持續派員進行上門式推廣,派發登記制度海報等。市政署提醒外賣食品業界,須清晰法規中各項申請要求及細則規定,依法進行登記,以履行自身經營責任。若違反《外賣食品活動場所的登記制度》的相關規定,均可能構成行政違法,可被科處澳門元五千元至三萬五千元罰款。
申請者可親臨或於網上辦理
符合登記資格的申請者可於即日起親臨市政署各市民服務中心進行申請,或可透過「一戶通」手機應用程式(App)、市政署網頁或「食品安全資訊」網頁內之相關登記連結進行網上辦理﹝網上辦理者須持有「一戶通」帳號﹞。有關詳情歡迎登入市政署食安資訊網 www.foodsafety.gov.mo 或食安資訊流動應用程式(App)的「外賣食品活動場所的登記制度」專頁查閱。
《外賣食品活動場所的登記制度》簡介(1分鐘)

行政公職局舉行“轉入開考” 講解會
因應第2/2021號法律《修改第14/2009號法律〈公務人員職程制度〉》的實施,以及為了讓各公共部門及公務人員團體對行政技術助理員、普查暨調查員、攝影師及視聽器材操作員、照相排版員及郵務文員職程(俗稱195)的人員轉入技術輔導員職程(俗稱260)所須參加的“轉入開考”以及轉入新職程的程序有更清晰了解,行政公職局於本月10日(星期三)下午在公共行政大樓演講廳舉行講解會,超過100名來自四十多個部門的行政、人事附屬單位的主管及人員,以及公務人員團體代表出席。
會議由行政公職局副局長馮若儀主持,會上公職局代表向與會者介紹 “轉入開考” 的規定、考試範圍及方式、預計開考的時間、為 “轉入開考” 而設的培訓安排、人員轉入新職程的程序等,並解答與會者的提問。
為了協助人員應試,公職局將於本年12月至明年1月期間舉行“法律知識課程”,另外,亦會提供線上電腦課程,方便擬報考人士隨時進行自學及練習。“轉入開考” 將於明年第一季尾或最遲第二季初開展,相關人員將有充足時間備試。
為了讓195職程人員能掌握轉入技術輔導員職程的相關資訊,行政公職局將於本月內為上述人員開設網上的“轉入開考及程序”專區,以提供一切有關“轉入開考”的資訊及備試材料,以便人員能作出更好的準備。

《古樹名木保護名錄》再納三十二株古樹
市政署積極推動古樹名木的保育工作,持續更新《古樹名木保護名錄》,本次名錄新增的古樹有三十二株,主要位於青洲山及益隆炮竹廠,與上一批已公佈名錄合計古樹名木共六百一十六株。
是次新增的三十二株古樹共有七個品種,包括海南蒲桃、假柿木薑子、假菩提樹、榕樹、樟樹、龍眼及翻白葉樹等;樹齡介乎於一百一十至二百六十年之間,根據全國綠化委員會規定均屬三級古樹,其中樹齡最大為位於益隆炮竹廠國有土地部分的古樟樹,樹齡逹二百六十年。上述古樹的生長情況大致正常,只有一株待觀察。市政署將根據各古樹健康情況制定巡查機制,監測古樹的整體生長勢、病菌蟲害和立地條件等情況。
市政署一直關注和致力古樹名木的保育工作,自去年十一月公佈更新《古樹名木保護名錄》後,積極關注其他私人地方的古樹狀況,並聯同文化局跨部門合作,與青洲山的古樹擁有人或權利人不斷溝通,宣導推廣古樹保育的重要性。相關工作現已取得進展,將青洲山上三十株古樹及益隆炮竹廠國有土地部分的兩株古樹,合共三十二株古樹納入《古樹名木保護名錄》,使更多古樹獲得法律保障。
按第11/2013號法律《文化遺產保護法》相關規定,私人地方的古樹屬持有人管護,持有人或業權人代表應定期檢查及跟進古樹的情況。市政署亦已制定《澳門古樹名木養護指引》,供私人地方古樹持有人或業權人代表參考。如欲了解更多的古樹名木資訊,可瀏覽澳門古樹名木專題網頁https://nature.iam.gov.mo/OldTreesOnline;倘市民發現古樹有異常情況,歡迎致電市政署市民服務熱線2833 7676,冀全民齊心護樹,共同維護澳門綠色資源。

雲計算中心及政府數據中心週六進行網絡維護
行政公職局將於11月6日(星期六)凌晨零時至早上九時為雲計算中心及政府數據中心的網絡系統進行恆常維護,期間政府入口網站、一戶通手機應用程式、巴士報站應用程式、山頂醫院大堂的醫療大屏、旅遊局的“智能行程規劃”及“旅遊景點客流預測”服務、以及部份政府部門網站和電子服務將出現間歇無法登入的情況。
本次維護工作完成後,有關電子服務隨即會恢復正常運作。敬請市民留意。

跨部門查爛鬼樓噴漆工場責令停業整頓
就近期爛鬼樓巷接連發生兩宗居民吸入不明氣體引起不適事件,衛生局、環境保護局、消防局、市政署及財政局昨(1日)採取跨部門聯合行動,巡查該處一噴漆工場,抽取場內氣體樣本進行檢測。涉事場所不符合通風要求,已責令停業整頓,直至改善才可運作,政府跨部門將持續跟進事件,對場所進行複查、複檢。
涉事噴漆工場位於爛鬼樓巷內一地舖,經跨部門實地巡查,由於欠缺有效的鮮風系統、過濾和排氣裝置,工場進行噴漆時,產生的揮發性有機物及氣味會積聚於室內,並向室外溢散,對街區公共安全構成潛在隱患。
巡查期間亦邀請了第三方檢測機構到場抽取噴塗前後的室內環境、室外的氣體樣本進行化驗。
各部門亦即場對場所可能存有的問題開立筆錄,責令關閉場所,要求負責人採取措施改善。各部門將持續跟進事件,並對場所進行複查、複檢。

市政署辦外賣食品場所登記制度說明會 助業界清晰新法
《外賣食品活動場所的登記制度》將於十一月十五日生效,為讓外賣食品業界對新法規有更深入瞭解,市政署於早前舉辦了三場說明會,就登記制度設立目的、適用對象、場所要求、申辦手續,以及法規生效後的執法及處罰細則等,向本澳外賣場所經營業者作詳細說明,讓業界更清晰法規要求及各項申請細節,確保法規生效後的順利及有效執行。
三場業界專場說明會於十月二十八日在黑沙環政府綜合服務大樓三樓禮堂舉辦,邀請本澳外賣食品場所經營者、行業代表等出席。會上,市政署代表就登記制度的設立目的、適用對象、監管項目、電子化申辦流程等作全面介紹。同時,現場解答出席者的提問,出席者普遍關心登記制度的適用對象、對場所設施設備及衛生之要求,以及法規生效後的執法監管,以至處罰細則等內容。透過市政署食品安全廳人員的即時解答,讓從事外賣食品生產經營的持份者更加清晰法規要求,以及各項執行細則,推動業界履行自身責任,守法經營,共同維護本澳食品安全。
為進一步完善本澳外賣店的食品安全監管,強化生產以及處理食品的管控,第30/2021號行政法規《外賣食品活動場所的登記制度》將於十一月十五日正式生效,對象為任何現時未領有准照,且涉及食品處理、加工、調配的外賣場所,包括如:小食店、外賣飯盒店、燒味/鹵味店、外賣飲料店、壽司刺身店、麵包西餅店、烹煮或調配外賣食品的便利店及手信店等。屆時新開業的外賣店必須在獲發登記證明後方可向公眾開放;在法規生效前已在財政局申報開業的場所經營者,須自法規生效之日起六個月的過渡期內(即明年五月十五日或之前)向市政署申請登記並獲發登記證明。
為進一步保障消費者,法規並明確所有已完成登記的外賣店均須在店舖顯眼處張貼登記證明;若透過互聯網或手機應用程式作經營或傳播途徑則須於上述媒介上顯示相關的登記資料(例如場所登記編號),供消費者閱覧。而網路第三方食品交易平台亦有責任確保進駐平台經營的外賣店必須已經完成登記,並將已登記的資料顯示於平台上。
市政署早前已對《外賣食品活動場所的登記制度》開展一系列宣導,派員逐一走訪了現時在本澳開業經營的一千八百多家外賣店;同時亦於食安資訊網設立「外賣食品活動場所的登記制度」專頁,公眾如欲瞭解更多登記制度的詳細內容,包括適用對象、場所要求、申請手續等,歡迎登入食安資訊網 www.foodsafety.gov.mo 或食安資訊流動應用程式(App)查閱。

市政署推出“市政在線”手機應用程式 集多項市政服務
市政署自2019年推出“市政在線”即時反映意見平台,讓市民可透過手機定位、拍照、文字或語音等方式對市政工作提出意見,並隨時登入查詢個案進度及跟進結果,截至今年9月,經市政在線接收的個案共32,057宗,當中九成多個案於七日內完成跟進處理。為配合特區政府電子政務的發展方向,促進市政服務電子化,市政署於10月中推出“市政在線”手機應用程式,方便市民透過一個綜合平台使用市政署各範疇的服務,市民可透過手機掃瞄二維碼或在App Store、Google Play搜尋“市政在線”下載,輕鬆使用市政署多項網上服務。
即時反映意見
市民只須登入“市政在線”,透過“即時反映意見”功能,便可利用相片、文字、語音、手機定位等多媒體方式,就“環境衛生”、“公園/綠地及休憩區”、“設備設施”及“食品安全”等四大市政範疇共十九項服務反映意見。涵蓋公共街道、公廁或垃圾收集設施之衛生及損壞情況;公共道路路面、渠網或渠蓋、公共電梯、綠化設施或公園健身器材之維修;以及有關樹木倒塌和食品安全等問題。當市民上載相關資料後即完成個案提交,專責部門會即時接收及分派個案,公眾亦可隨時登入“市政在線”查詢個案進度或跟進結果。
自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經市政在線接收的個案共32,057宗,主要涉及公共街道垃圾堆積個案14,463宗,其次是公共道路維修個案3,725宗,當中二十四小時初覆達標率佔97.9%,七天內完成處理的為91.7%。
集多項市政服務於一身
市民現時透過“市政在線”手機應用程式除可反映意見外,還可查詢行政手續、網上預約取籌、使用十進制換算,亦可連結到公廁導航、導賞、市政設施Easy Go、漫步澳門街、澳門郊遊樂及食安資訊等,同時更快更直接地接收市政署各項最新資訊及推廣的訊息。
靈活設置 配合用戶需要
“市政在線”手機應用程式操作簡便,具備繁體中文、簡體中文、葡文及英文界面,並有“推送通知”功能,市民可選擇即時接收市政署各項最新資訊,例如:新聞、通告及活動等。市民亦可因應個人喜好及使用習慣,編輯“常用”版面的按鈕,方便於一個平台更快地取得多元化服務。
市政署將繼續關注及緊貼科技發展,持續推行服務電子化,向市民提供更多元、更優質的服務體驗。市民如有查詢,可致電市政署市民服務熱線2833 7676。

市政署設置臨時大型廢舊家具收集站
為方便市民棄置大型廢舊家具,市政署將於11月1日至7日期間,晚上8時至11時,於本澳各區設置60個臨時大型廢舊家具收集站。市政署提醒市民棄置時應注意擺放位置,避免影響行人及交通安全。
巿民可於上述期間及時段將廢舊家具棄置於指定的臨時收集站內,收集站亦設有告示牌,方便公眾識別。而在設置收集站期間,市政署將協調外判營辦商會加派人員及車輛收集站內的廢舊家具,並於當晚全部清運處理。60個臨時大型廢舊家具收集站中,澳門半島設有50個,氹仔及路環則分別設有6個及4個,詳細位置可參閱海報、市政署網站或微信帳號,亦可致電市政署市民服務熱線28337676查詢。
市政署呼籲市民配合上述時間及地點安排棄置廢舊家具,切勿隨意棄置於廢紙箱旁或公共街道上,以免影響環境衛生及阻礙行人通行。同時,須將棄置的家具穩固擺放,以免造成意外。市政署提醒市民遵守相關規定,否則可被科處罰款。

市政署持續優化垃圾收集設施
市政署持續推進垃圾收集設施的優化工作,將社區內具條件的垃圾站優化為壓縮式垃圾桶,改進社區的垃圾清運模式,同時開展各項研究計劃以完善設施的使用條件,保持社區環境清潔。
今年截至十月底,市政署於各區增設了7個壓縮式垃圾桶,分別位於約翰四世大馬路24號、氹仔海灣街、新市巷10號、玉盞巷1號、俾利喇街128號A、馬交石街南華新村第四座前、馬交石街167號廣華新村第二座前,提升了社區的垃圾處理能力,減少垃圾臭味、污水溢流情況以及垃圾清運頻次,此外,本署亦有計劃逐步協調壓縮式垃圾桶周邊的高層大廈,將垃圾直接棄置到壓縮式垃圾桶內,以減少大廈垃圾桶推放到公共街道待收的情況,減少所衍生的衛生及噪音問題,降低垃圾收集工作對社區交通的影響。隨著上述各壓縮式垃圾桶的啟用,現時全澳壓縮式垃圾桶已上升至105個,街道垃圾站減少至58個,而街道1100公升垃圾桶數量則由高峰時期超過1600個減至現時約109個,使本澳的整體衛生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市政署一直重視市民對公共垃圾收集設施的意見,開展各項研究計劃以完善設施的使用條件。例如,近年為封閉式垃圾房引入結合垃圾量數據智能開啓的自動投入口,提升市民使用的便利性和衛生條件。本年進一步針對垃圾收集設施的密封性能進行改善,研究為壓縮式垃圾桶引入自動投入口及為1100公升街道垃圾桶增設外箱。市民在使用設有自動投入口的壓縮式垃圾桶時,只要靠近投入口就會自動打開供棄置垃圾,當市民棄置完垃圾並離開後,投入口會自動關閉,衛生方便。此外,市政署研究為街道1100公升垃圾桶加設外箱,使用時只要輕踩腳踏就可打開投入口,投入口亦設有液壓緩衝裝置,當市民放開腳踏後會緩緩關上。上述兩款設施的改良,能進一步縮短垃圾外露的時間,有效減低異味溢散,提升設施的使用及衛生條件,改善市民對相關設施的觀感。
1100公升垃圾桶外箱的測試樣本已於九月中放置到鮑公馬路供市民試用,而設有自動投入口的壓縮式垃圾桶也陸續放置到不同地點供相關社區的市民試用。市政署會密切觀察設施的運作及使用情況,以評估於本澳的適用性及市民的適應程度,探討進一步擴展之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