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公职局持续完善及扩展“澳门公共服务一户通”系统。市民现可透过“一户通”使用卫生局线上预约服务,包括卫生中心门诊预约、非预约门诊取筹等,进一步便利公众获取医疗服务。此外,还新增社会工作局的敬老金网上服务、社会保障基金的结婚津贴申请及启动任意性制度供款申请。

门诊预约取筹线上办妥

具有卫生局挂号卡(俗称金卡)号码并已开立“一户通”帐户的人士,现可透过“一户通”中“我的健康”页面的门诊服务,预约有关卫生中心保健门诊初诊、非预约门诊取筹及办理仁伯爵综合医院专科门诊转介等。市民还可在“我的健康”内查阅个人医疗记录(包括药物处方、化验报告等)、疫苗接种记录,以及预约接种流感疫苗。

敬老金申请操作简便

符合敬老金申请人或受益人资格的“一户通”用户,现可透过有关网站和手机应用程式提出申请,只需填写个人资料、上传电子文件(澳门居民身份证、住址证明及澳门元银行存摺个人资料页)并核对资料,即可完成申请手续。现时“一户通”内的敬老金服务,还包括追补前一年度的敬老金、更改个人资料及取消申请等。

多项社保服务全程网办

目前社会保障制度三项津贴(结婚津贴、出生津贴和丧葬津贴),均已可在“一户通”平台进行申请。其中,在本澳办理结婚登记的受益人,可于结婚日起计60日内通过“一户通”申请结婚津贴,过程中只需填写结婚日期及进行简单操作,无需额外准备结婚证明书等文件;另外,受益人在子女出生日起计60日内可申请出生津贴;而申请丧葬津贴则须在受益人死亡日起计1年内申请。审批完成后,将透过银行转帐直接把津贴款项存入申请人帐户。

除此以外,已于社会保障基金登录,且在本澳没有受聘为他人工作的受益人,可于“一户通”申请启动任意性制度供款。而非强制性中央公积金制度政府管理子帐户款项转出的申请,同样可经由“一户通”办理。

现时,已有超过30项电子化公共服务进驻“一户通”。未来,行政公职局将与各公共部门协调合作,有序拓展“一户通”使用范围,并持续向社会各界加强宣传推广。

行政会完成讨论《修改第14/2009号法律〈公务人员职程制度〉》法律草案,将送立法会审议。

为完善职程制度,优化公职开考程序,特区政府对《公务人员职程制度》作出以下修订:

在完善职程方面,法案建议撤销第三级别行政技术助理员等五个职程(即俗称195职程),现时属第三级别职程的人员如符合特定条件及通过考核,可申请转入技术辅导员职程(即俗称260职程)。

同时,法案建议邮务辅导技术员、无线电通讯辅导技术员及照相排版系统操作员三个特别职程的职位,以及属一般职程的公关督导员职程的职位于出缺时撤销。现时该四个职程的人员及2009年已被设定为出缺时撤销的编辑职程人员,如符合特定条件,可申请转入技术辅导员职程。法案亦建议将属特别职程的统计技术员职程的职位于出缺时撤销。

在优化招聘方面,为提升招聘效率及控制开考的成本,法案建议在专业能力评估开考中对进入第二个阶段考试(如:口试或面试)的投考人数设限;只有开考通告须于《政府公报》内刋登,其馀的名单及通告则只须公布于统一招聘网站及部门网站内;增设“特别开考”机制,以招聘备聘或备用人员形式进行,尤其是具职务共通性及投考人数较多的职程,由行政公职局与用人部门合作进行。

行政会完成讨论《公共街市管理制度》法律草案,有关法案将送立法会审议。

现行公共街市管理条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制定,有关制度已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及需要,尤其在街市的管理和监管、进场机制以及行业发展等方面。为加强规范,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特区政府经充分听取社会意见及参考邻近地区的街市管理制度,按本澳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公共街市管理制度》法律草案。

法案内容包括赋予市政署管理公共街市的职权,确保公共资源得到合理运用及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促进街市经营者的良性竞争,法案引入竞投制度取代过去的抽签制度,以及明确规定每名经营者只可以租赁一个街市摊位;此外,法案亦订明承租摊位的经营者需遵守合同义务,包括须按合同的规定持续经营业务,并亲身经营每年不少于二百四十日。

对于目前公共街市及小贩大楼内的小贩准照或散档准照持有人,法案订定了过渡安排,让准照持有人与市政署订立新租赁合同。此外,过渡规定亦容许现有摊贩在指定时间内将摊位的租赁合同地位转予合资格人士。

为丰富路环作为澳门后花园的休闲元素,市政署完成扩建及优化黑沙开心农耕场,并将于十一月六日起对外开放。场内增加耕地数量并设不同植物花卉的展示区,为市民提供一个亲近大自然,促进亲子互动,认识自然生态及体验田园农耕的好去处。

开心农耕场位于路环黑沙公园后方,市政署经检视及整合周边区域,将黑沙树苗所的范围纳入其中,重整区内农圃和优化天然水塘,增加耕地由原来的七十块至一百五十块。优化后的黑沙开心农耕场主要分为苗圃区及农耕区,再按植物种类及功能特性细分为不同分区,向公众介绍丰富多样的绿化植物及农耕作物,更可体验农耕乐趣。

苗圃区种植有各式植物和树苗,将会用于本澳绿化及生态复修工作,提供适合的本地种源树苗。按种苗培育不同阶段分为幼苗、中苗、大苗三大培植区;按植物的生态特性则分为水生和攀藤两大类;按苗木来源的不同则有自栽区与暂存区的分别。幼苗培植区现育有华润楠、水翁、阴香、山乌桕、乌桕、苹婆、尖叶杜英、油柑子、白饭树等;中苗培植区育有木麻黄、蒲桃、鸭脚木、算盘子、铁冬青、桃金娘、秋枫等;大苗培植区育有黄皮、羊蹄甲、腊肠树、黄花风铃木等景观树。水生植物主要以红树林的品种为主,包括秋茄(水笔仔)、桐花树。攀藤植物有金银花、油麻藤、炮仗花等。

农耕区则设有天然水体保育区、花田区、水果区、蔬菜作物区、香草区、种植体验区六个功能分区。园内的天然水体是一个稳定的小型生态循环系统,配置以具观赏价值的水生植物,增加色彩和层次;同时,各植物花卉的展示区,会根据不同季节种植适时开花植物及时令农作物;亦设有以各种自然材料,如木材、树皮、乾草、黏土等配搭而成的昆虫旅馆,以吸引昆虫栖息。将整个片区营造成具观赏性兼具学习绿化生态科普知识的场所,而耕地则透过小组报名,或举办各类绿化和环保教育工作坊等,让市民可以亲身体验农耕种植,学会珍惜食物及爱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市政署将持续优化离岛绿化休憩空间,塑造具特色的休闲活动设施,为市民大众提供更优质及多元的活动空间。

“澳门公共服务一户通”平台新增七项电子化公共服务,包括申领电子证明及办理声明书。凡已开立“一户通”帐户的市民,可透过有关网站和手机应用程式,在线上完成整个服务流程及进行电子支付。至目前为止,“一户通”提供三十三项电子化公共服务,行政公职局将持续与各部门协调合作,推动更多电子化服务进驻“一户通”,推进公共服务电子化,营造便民便商的环境。

是次推出的网上申领电子证明服务分别有法务局及身份证明局的商业登记、物业登记、出生登记、婚姻登记及刑事纪录的电子证明。市民在办妥证明后,将透过短讯、电邮或“一户通”收到通知,随即可于网上领取有关电子证明,而该等电子证明的法律效力等同于纸本证明。

此外,“一户通”还推出教育暨青年局学生福利基金的网上办理及领取大专助学金声明书,学费援助、膳食津贴及学习用品津贴声明书的服务。申请人只需填妥所需的资料及提交申请,待审批完成后,申请人收到短讯、电邮或“一户通”通知后便可领取电子声明书,此服务费用全免。

随著网上申领电子证明服务的推出,标志着跨部门合作及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阶段,提高服务质素,让市民足不出户便可办理政府服务。

为提升社会大众的食品安全防护意识,市政署将于十一月十一日及十一月二十五日举办「市民专场之食安教育讲座」,以《食品安全法》及日常食安操作注意事项为主题,并讲授防范食源性疾病发生的方法,费用全免,欢迎市民报名参与。

市政署每月定期举办两场「市民专场之食安教育讲座」,而十一月份场次定于十一日及二十五日,下午三时至四时十五分,在佑汉小贩大楼一楼食品业界专区多功能室举行。讲座内容涵盖《食品安全法》及「食品安全5要诀ABCDE」、防灾善后食水及食品安全须知,以及家居防治鼠患方法等内容。食安人员会藉案例分析及深入讲解,辅以播放食安教育影片,以及安排有奖问题等教学环节,让公众轻松学习及掌握食安控制要点,尤其是如何避免交叉污染、谨慎选购食品食材、保持清洁和彻底煮熟、危险温度带以及努力维护澳门食品安全等关键技巧及重要理念,灵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以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市民专场之食安教育讲座」课时约一小时,以粤语进行,费用全免,有兴趣参与之市民可于办公时间内致电8296 9855或8296 9857报名参加。座位有限,额满即止。配合特区政府防疫工作,参与者在进场时须测量体温、佩戴口罩及出示澳门健康码。

市政署持续推动本澳食安教育工作,举办各类型食安教育及培训课程,亦提供食品资讯站预约导赏服务,进一步加深业界及市民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强化社会大众的食品安全自主防护意识。食安培训等资讯详情,市民可浏览食品安全资讯网页www.foodsafety.gov.mo及食安资讯手机应用程式。

教育暨青年局积极推出各项电子服务,以有效配合特区政府之《电子政务》政策。

其中学生福利基金于2020年10月24日起正式啓用“大专助学金声明书”及“学费援助、膳食津贴及学习用品津贴声明书”网上申请服务,方便市民随时随地递交申请,省时便捷。

上述两项声明书的网上申请于10月24日推出,申请人须向行政公职局申请“澳门公共服务一户通”电子帐户,以便于统一的网站平台或流动应用程式使用由特区政府提供的各项电子化服务。当申请人完成申请“一户通”帐户后,便可在网上填写申请表,无须亲临办理。申请人在网上完成整个申请手续后,更可以选择收取纸本或电子版的声明书。

教青局将持续优化电子服务,并陆续增加服务范围。

昔日的公厕,总是予人肮脏、潮湿、恶臭等负面印象,为了改善公厕的环境及卫生,澳门特区政府市政署持续推行优质公厕翻新计划,透过建筑师的构想和创意,为市民建造融入人性化设计,结合实用和美观的优质公厕。

有份参与是次项目的仲仁建筑设计公司,由两位80后的建筑师林立仁和杨仲达共同创立,他们分别于美国的哈佛大学及澳州的南澳州大学完成学业后,选择返回澳门发展。他们表示,希望透过留学所得,关于建筑、室内设计及城市规划的知识及经验,把具国际视野的设计融入于市政建设,为澳门的城市发展作出贡献。

为配合社会发展,减少疾病传播,澳门特区政府市政署近年持续优化公共卫生设施,通过新增、改善公厕环境及完善相关设施配置,为市民及旅客提供更安全舒适的卫生空间。2020年,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袭,以及配合特区政府防疫抗疫工作,并落实以工代赈,扶助本澳中小企,保障本地工人就业的政策,市政署于今年初加快推进优化公厕计划,预计提供逾1,200个就业职位,部份公厕已完成优化工程并重新开放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