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政署持續保育古樹名木 承傳澳門生態歷史資源
於二○一六年公布的《古樹名木保護名錄》將進行更新,新保護名錄共有五百二十株古樹。市政署將在過往工作的基礎上,強化古樹的恆常巡查和管護,透過科學化、系統化、更具針對性的工作對古樹進行護理、復壯。同時,為加強社會對古樹的認識,推動全民護樹,市政署將在今年內推出古樹名木專題網頁,讓公眾更深入地認識古樹,參與古樹保育,傳承本地珍貴樹木的歷史文化與生態價值。
市政署作為護理及保育樹木的公共部門,一直致力保育具歷史、文化、重要紀念意義的古樹名木,聯同文化局等權限部門持續對《古樹名木保護名錄》的樹木進行密切監察、管護及保育。同時,定期聯同樹木及生態保育的專家對納入《古樹名木保護名錄》之樹木,進行整體性的健康評估。採取一年至少一次的恆常巡查,監測古樹的整體生長態勢、病菌蟲害、立地條件等,並根據古樹的健康情況進行評級,制定具針對性的養護復壯方案,透過修枝整形、加設支撐架、施藥防治病害、修補樹洞及損傷、改良土壤等不同措施,對不同級別的古樹進行護理。
按《文化遺產保護法》相關規定,私人地方的古樹屬持有人管護,市政署再次呼籲私人樹木之持有人應定期檢查及跟進古樹的情況,適切地進行管護及修剪,保障樹木存活及生態價值之餘,亦降低對公共安全構成的潛在風險。市政署已制定《澳門古樹名木養護指引》,供私人地方古樹持有人參考,並依循指引進行管護。

跨部門合作保護私人古樹 五百年古樹首納保護名錄
位於觀音古廟內,樹齡分別是五百一十年、四百九十年的兩株海南蒲桃古樹,近年長勢趨弱,為保護珍貴古樹,市政署與文化局透過跨部門合作,把兩株海南蒲桃,連同廟內兩株雞蛋花古樹和闊葉合歡古樹一併納入《古樹名木保護名錄》,成為保護名錄內首批私人古樹。兩部門計劃在今年內,續把六十多株位於宗教、文化遺產保護區內的古樹納入《古樹名木保護名錄》。
就四株古樹,特別兩株珍稀海南蒲桃古樹的保護,市政署、文化局一直和觀音古廟慈善會保持密切溝通,期望透過協議,廟方願意把古樹交由政府管護。市政署已制定護樹特別專案,在接管兩株古樹後,即啟動全方位的救治措施,盡力延長古樹壽命,保護珍貴的文化遺產。
市政署市政管理委員會主席戴祖義、副主席羅志堅,文化局局長穆欣欣、副局長梁惠敏、市政署園林綠化廳代廳長趙慧明、文化局文化遺產廳廳長蔡健卜月卜出席新聞發布會,介紹四株古樹首納保護名錄以及經更新,將於下周公布的《古樹名木保護名錄》。
戴祖義表示,市政署一直以來高度重視古樹保育工作,每年均對《古樹名木保護名錄》所載古樹名木進行巡查和健康評估,因應古樹生長狀況採取管護措施。而按《文化遺產保護法》規定,私人地方的古樹名木由持有人承擔管護責任,社會一直希望政府推動把私人地方古樹納入《古樹名木保護名錄》的工作,是次保護名錄首次納入私人古樹,將為日後強化本澳其他私人古樹的保護作了良好示範。
穆欣欣表示將位於觀音古廟內的四棵古樹納入《古樹名木保護名錄》更新名錄中,體現了跨部門合作的成果。觀音古廟屬文物建築且為私人地段,首次有私人古樹納入法律保護中,為日後處於文物中的古樹保護提供了良好開端。後續,文化局將按照《文遺法》的規定,持續與市政署緊密合作,共同推進公共及私人地方古樹的保護工作。
經專家評估,觀音古廟內庭兩株海南蒲桃樹齡分別約五百一十年和四百九十年,較觀音古廟建廟時間早逾三百年,達到國家一級及二級古樹標準,十分珍貴。市政署及文化局一直與廟方保持聯繫,並就古樹養護提供技術支援意見,冀持有人對私人古樹作更好的保育。
觀音古廟慈善會於去年提出因兩株海南蒲桃主幹中空,具潛在危險,欲移除兩樹。為能盡力保護古樹,市政署及文化局即時啟動跨部門救樹行動,市政署亦再派員實地對兩株古樹進行專業檢測,分析評估兩株古樹健康狀況。目前,兩株古樹整體健康狀況和生長環境都不理想,樹幹重心傾斜,樹身多處有樹洞,健康情況差,樹幹結構有缺陷。根據檢測結果,市政署制定護樹特別專案,計劃透過清除腐木、修補樹洞及防治蟲害進行針對性的局部修護,並改善古樹的立地環境,整改目前硬地為透氣透水鋪面,以及加強支撐架承托等,提升對樹木的整體保護。

市政署加強進口海鮮的檢驗檢疫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市政署持續對各項入口食品進行嚴格監管,加強對進口海鮮的檢驗檢疫。
各類鮮活、冰鮮或急凍的動物源性食品進口本澳時,須向相關部門申報,出示有效的衛生證明文件及來源資料,接受市政署強制檢驗檢疫。市政署檢疫人員除對貨品進行現場查驗外,並根據風險程度以及比例抽取樣本進行檢測,通過檢疫方能進入本澳市場。倘發現問題個案,將作出留置檢驗等相應措施,並向來源地相關部門進行瞭解。
市民應循正途購買食品,切勿購買來歷不明的食品,食品業界在入貨時必須清楚有關貨源已接受強制檢驗檢疫。市政署呼籲市民和業界,注意生熟食物分開處理且煮熟後使用,減少食品安全的風險。

市政署系列措施應對颱風 加強疏通及監察渠務設施
由於一熱帶低氣壓正增強並接近廣東沿岸,預料於本周末將影響本澳,為應對颱風,市政署採取一系列防範性措施,加強巡查各市政設施,尤其是加派人員進行下水道的檢查和清理,優先疏通容易受水浸影響區域的下水道,確保渠網暢通;並檢查各泵房運作確保正常排洪。另外,亦已對具潛在危機的樹木進行疏理修剪及移除危樹,以減低因風雨而造成斷枝或塌樹的情況。
為提升公共渠網於颱風期間的排洪防澇能力,市政署已加派人員檢查各街道主渠和雨水井的運作,調派泵車對淤塞的渠道進行疏通,針對低窪地區、水浸黑點,先後完成清理爹美刁斯拿地大馬路、十月初五街、長壽大馬路、雞頸馬路及石排灣大馬路等一帶低窪及斜坡範圍渠道,確保運作正常。市政署呼籲市民不應將垃圾、油脂等物料傾倒於公共路面上的雨水井,以免造成渠道堵塞及產生水浸風險。
此外,市政署亦重點對日前受強降雨影響出現水浸區域的下水道,進行清疏。而針對受周邊工程影響,台山中街、李寶椿街一帶出現的排澇系統問題,市政署已聯同建設發展辦公室採取緊急措施,調度青茂口岸地盤臨時抽排水泵運作,確保排洪效能;並安排人員及泵車加強清理及疏導鴨涌馬路及周邊地區的下水道,對當區渠道進行下水道內窺鏡檢查,詳細檢查和分析渠網狀況。
當地球物理暨氣象局懸掛颱風信號時,市政署會啟動應對防災減災機制,持續監察雨水泵房及箱涵渠狀況,按情況調度水閘及水泵運作;派員巡查各區水浸黑點以及街道渠蓋安全,並檢查工程有否影響街道排水,倘出現淤塞情況將緊急進行疏通清理,有需要時在安全情況下打開渠井蓋加快疏導積水。
市政署亦已於風季前檢查並修剪構成安全隱患的樹木或斷枝,並移除有明顯結構缺陷的樹木,避免對途人或駕駛者構成危險。至五月底,已於孫逸仙大馬路、東北大馬路、友誼大馬路、馬場東大馬路、馬場北大馬路、勞動節大馬路、海洋大馬路、奧林匹克大馬路、廣東大馬路、東亞運大馬路、石排灣馬路等主幹道,共修剪九千七百五十九株。
另外,若懸掛八號風球,市政署將提前協調清潔專營公司加快清運市面垃圾,避免颱風吹襲期間導致垃圾散亂在公共街道上,加重對環境衛生的影響。市政署呼籲市民,一旦將懸掛八號風球,應暫將垃圾貯存在家中待風球除下後才棄置,讓清潔專營公司集中資源加快處理市面的垃圾。

市政署持續推廣“校園膳食安全講座” 強化教育機構食安管理
為加強學校及教育機構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市政署持續推廣“校園膳食安全講座”,適合從事食品採購、驗收、處理、分餐及監管外判商的教職員參與,共同提升食安防護知識,減低群集性食源性疾病發生的風險,維護校園內的食品安全。
隨著學校復課以及通過“友善措施”為學童提供照顧服務。市政署除了對校園供膳食場所進行恆常巡查監察外,亦為學校教職員提供“校園膳食安全講座”,以加強對食品安全與衛生的認知,協助完善校園管理。講座內容以實際案例分享為主,並結合市政署制訂的食品安全指引作解說,內容涵蓋慎選貨源、仔細驗收、正確貯存及處理食品的方法,亦建議避免供應高風險食品(如切開的水果、沙律及冰凍甜品)等;亦會就如何妥善檢查校內食品製備及供應空間、器具及個人衛生狀況等提供建議,藉此提醒學校採取適當的衛生及安全措施,進一步保障校園內所供應食品的安全。
同時,為了讓教職員更好掌握校園膳食安全管理內容,市政署亦編製了《衛生操作指南─校園膳食安全篇》,簡明扼要地列舉操作要點,以方便查閱及依循。有關《衛生操作指南─校園膳食安全篇》、《學校膳食衛生安全指引》、《學校膳食外判指引》、《團體膳食供應商食品衛生安全指引》及《私立補充教學輔助中心之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指引》等一系列衛生指引,均已上載食品安全資訊網 www.foodsafety.gov.mo 及食安資訊手機應用程式,歡迎查閱。
“校園膳食安全講座"約四十分鐘,採取先預約,後舉辦的形式,由市政署食安人員到校提供講解培訓,歡迎學校及教育機構預約並組織教職員參與,強化校園的食品安全水平。如欲預約講座,可登入食品安全資訊網 www.foodsafety.gov.mo “食安講座及導賞服務”專頁下載及填妥預約申請表格,並透過電郵 dir-info@iam.gov.mo 、傳真8296 9948,或於辦公時間遞交至祐漢小販大樓一樓市政署食品安全廳業界專區及市政署各區市民服務中心預約。查詢可於辦公時間內致電8296 9857或8296 9853。

市政署呼籲食品業界做好風季食安防護措施
因應颱風季節來臨,為提升食品業界食安防護意識,市政署展開系列防災善後食安宣導工作,持續派員走訪低窪地區食肆及商戶進行宣導,並聯同消費者委員會及經濟局與食品及零售業界代表舉行座談會,講解颱風及突發情況下保障食品安全的處理措施,藉此提升業界自身食安防護意識及責任,降低食品安全與公共衛生風險。
為提升食品業界應對颱風或突發情況下的食安防禦能力,市政署五月中起持續派員走訪低窪地區食肆及商戶,派發「防災善後食水及食品安全」指南等宣傳單張,並進行防災善後食安解說,藉以輔導業界做好颱風及突發情況下的食安應對措施,防範食源性疾病在社區爆發。進入風季,市政署持續加強並拓展有關宣導工作,於六月二日在黑沙環政府綜合服務大樓舉行「防災善後業界交流座談會」,邀請近二十名食品、零售業商會代表以及經營者出席,由市政署食品安全廳、消費者委員會及經濟局的代表講解應對颱風須注意食品的處理、貯存等要點,確保生產經營安全衛生以及保障消費者。
澳門地處沿海,當受颱風吹襲,部分區域會出現水浸,甚至停水、停電等情況,倘食品缺乏適當保護而受污水淹浸,或冷凍、冷藏及鮮活食品因雪櫃停電引致長時間處於危險溫度帶之中(即攝氏五度至六十度之間),微生物容易大量孳生,便有爆發食源性疾病的風險。因此,部門代表呼籲業界,食品倘受水浸及停電影響而被污染,必須妥善包好,並直接運往焚化爐銷毀,切勿隨意堆放或棄置於街上,以防他人撿拾,並避免加重街道垃圾清理及衛生清潔工作。而颱風過後,市政署食品安全廳會聯同經濟局及消委會加強店舖巡查,打擊擾亂食品安全及秩序之不法行為;任何人士如繼續加工、供應及出售廢棄、腐敗或變質的食品予他人食用,將觸犯《食品安全法》而被檢控,若構成行政違法,會被罰款五萬至六十萬澳門元;若觸犯「生產經營有害食品罪」,一經定罪可被判處最高監禁五年或最高六百日罰金。
另因受停電、水浸影響而須報廢的食品存有食安風險,絕不適宜食用,故此,市民切勿接收或購買受污染的食品,如發現可疑情況可致電市政署食安專線2833 8181舉報。
市政署已於食品安全資訊網 www.foodsafety.gov.mo 增設「停電或水浸後,食安須知」專頁,上載「防災善後食水及食品安全」手冊及指南以及一系列教育視頻短片,藉多個途徑教育食品業界及公眾盡力完善自主食安衛生管理,業界及市民可透過食安網頁及「食安資訊」手機應用程式查閱。

市政署善用北區閒置土地建設臨時休憩設施
為完善北區市民戶外休憩空間,市政署近期將利用五幅位於北區的閒置土地,建設成臨時社區設施。當中,四幅位於林茂海邊大馬路相互毗鄰之土地,將建適合不同年齡層,且具規模的兒童遊樂設施及健身場地;而位於馬場東大馬路黑沙環公園旁之土地,將增建一標準門球場,以回應居民對社區設施的需求,提高區內的生活品質。
市政署冀善用現有土地資源,為北區市民創建多元優質的戶外活動空間和多元的遊樂設施及健身場地,計劃把鄰近林茂海邊大馬路之四幅閒置土地,以及與其相連的公共空間作整體規劃及重整,並劃分具規模的兒童遊樂區和綜合健身休憩區兩大功能片區,整個規劃總佔地面積合共約六千二百二十平方米。在兒童遊樂區中,會設有滾軸溜冰場、沙池玩樂區、具起伏坡度的遊樂滑梯區,並建有兒童遊樂設施、緩步徑及多功能廣場等,設計上會引入趣味性強及共融式遊樂設施,為不同年齡層及需要的兒童提供交流及親子活動場地。在綜合健身休憩區中,將設籃球場及兩個小型投籃練習區的「自由波地」,同時亦會設有不同強度及組合的健身器材,以供市民使用。為優化有關建設區域的步行環境及綠化景觀,將一併重整周邊的行人道,並結合該區域現有的樹木擴大綠化範圍,完善整體的綠化景觀;同時設置具特色的桌椅及雨棚,營造與自然融合的遮陽及擋雨屏障,優化步行環境,創建雅緻街道景觀,為居民提供靜態的休憩空間。
此外,為居民提供多元活動空間,市政署計劃在位於馬場東大馬路黑沙環公園旁,一幅面積約六百五十平方米之土地上,增建一人造草地標準門球場,並以綠化有機結合,使門球場直接連通公園,完善公園的使用功能。門球場周邊亦會加設遮陽擋雨設施及座椅,為居民創設舒適的運動及休憩空間;屆時亦將一併完善周邊步行環境,統一行人道飾面,而新建的綠化帶會與現時公園內的綠化景觀作有機結合,提升社區環境。
工程爭取早日開展,以完善社區設施,為市民大眾提供更優質的休憩康體空間,同時亦為本地工人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市政署呼籲食品業界加強夏季食安管理 預防食源性疾病
本澳夏季氣溫高且潮濕,適合致病性微生物大量繁殖,較易引起細菌性的食源性疾病。市政署呼籲食品業界,必須注意食品、環境及員工的個人衛生,加強夏季食安管理,並有責任及義務,嚴格遵守法例及食安標準生產經營,倘發現違法,市政署將依據《食品安全法》作出檢控。
控制時間及溫度保障食品安全
針對近日本澳發生的數宗懷疑集體胃腸炎不適事件,經市政署食安人員衛生巡查及分析後,發現場所存有設施設備維護不足,以及從業人員的衛生及食安意識薄弱等問題。澳門夏季天氣炎熱潮濕,細菌在這種條件下容易孳長繁殖,食品業界在運送、驗收、貯存、處理、烹煮、展示及供應等過程中應保持在適當溫度及環境下,尤其海鮮、奶製品等易變壞的食品,處理時更應小心謹慎。使用兩套砧板和刀具處理生熟食品,避免交叉污染;使用雪櫃時,應謹記「上熟下生」原則,確保食物貯存在合適溫度,並須定期清洗雪櫃等貯存食品的設施;解凍食品時,應提前置於冷藏櫃內,或使用冷的流動自來水或浸泡於冷的自來水中進行解凍,且須每半小時更換浸泡用的自來水一次;同時,須建立良好的食材管理方式,以「先入先出」的原則管理庫存食材,定期檢視食品品質及食用期限;運送食品時,應使用設有溫控設備的車輛,如使用沒有溫控設備的車輛,應用裝有冰塊或乾冰的保溫箱裝載需低溫貯存的食品。
食品從業員須注意個人衛生
同時,食品從業人員之個人健康及衛生意識尤其重要,若出現咳嗽、流涕、腹瀉、嘔吐、發燒等病徵,應暫停處理食品;接觸或處理食品過程中必須正確佩戴口罩,並時常保持雙手清潔,尤其在處理食品前、接觸金錢及如廁後須用皂液徹底洗手;手部若有傷口,應用防水敷料包好,及戴上一次性即棄手套;製備、售賣及「捧餐」時切勿對著食品咳嗽或打噴嚏,並應正確掌握托盤及端盤技巧,避免雙手直接碰觸食物。
提供各項業界支援培訓
為鼓勵食品業界強化衛生與食品安全自主管理能力,市政署持續為本澳食品業界提供各項風險預防及支援培訓,包括恆常舉辦「食品衛生督導員鼓勵計劃」、「食品安全與環境衛生基礎班」,並於本年度為已修讀基礎班的業界及公眾提供進階班課程,以及一系列食品安全的衛生指引及操作指南,供業界依循。有關詳情可瀏覽食品安全資訊網www.foodsafety.gov.mo或下載「食安資訊」流動應用程式。

行政公職局副局長吳惠嫻履職
行政公職局副局長吳惠嫻於6月1日宣誓就職。儀式由行政法務司司長張永春主持,並由行政法務司司長辦公室主任吳子健見證。
張永春致辭時表示,今年是第五屆特區政府的開局之年,公共行政改革是特區政府重中之重的工作,而行政公職局擔當着統籌及協調的角色。期望吳惠嫻能充分運用其在法律和管理方面的工作經驗,與行政公職局的領導主管及全體同事共同努力,發揮團隊精神,應對挑戰,做好公共行政改革工作。
吳惠嫻在就職儀式上表示,非常感謝特區政府的信任,深化公共行政改革是特區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她將嚴格遵照公共行政改革的方向和目標,與行政公職局所有同事上下一心,落實特區政府的各項施政方針。
吳惠嫻擁有廣州中山大學法學學士及刑法學碩士學歷。自1999年進入公職,於勞工事務局擔任高級技術員職務,2013年至2016年分別擔任研究及資訊廳研究處處長、勞動監察廳勞資權益處處長及勞動監察廳廳長,並於2016年11月起擔任代副局長,至2017年6月就任勞工事務局副局長,具備專業能力及豐富工作經驗。根據行政法務司司長批示,委任吳惠嫻自2020年6月1日起擔任行政公職局副局長。

市政署與團體合辦大廈屋苑清潔及防治鼠患活動
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為提醒市民大眾時刻保持個人、家居和社區的環境衛生以及防範疫情的警戒心,市政署於6月至12月期間,與本澳多個團體合作開展“社區清潔‧齊參與‧同抗疫”城市清潔運動專項計劃,鼓勵公眾參與社區清潔,維護私人地方及大廈屋苑的環境衛生。
市政署持續監管及維護公共地方的環境衛生,而私人地方則須業權人或管理實體做好相關管理及清潔工作。今年市政署特別邀請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澳門工會聯合總會、民眾建澳聯盟合作開展“社區清潔‧齊參與‧同抗疫”之“大廈屋苑清潔活動”及“大廈屋苑防治鼠患活動”計劃,由6月1日起,三個團體將各自組織專門隊伍,到本澳各區大廈屋苑以及“三無”大廈進行環境衛生宣導及衛生隱患排查工作。
參與活動的工作人員會統一穿著工作制服,並配備工作證,方便市民和大廈管理實體識別及配合。除向住戶及大廈管理實體宣導有關妥善處理固體廢物的方法以及有關環境衛生的法律法規等信息,以推動市民關心自身屋苑衛生狀況外,工作人員亦會勸喻及協調清理大廈公共部分的雜物及垃圾,當發現大廈屋苑有鼠患時,亦會即時提供防鼠的意見,並教導相關人士從環境防治著手,做好大廈和家居的防鼠措施工作。
未來,市政署會持續優化及做好監管各項環境衛生的工作,加強政府、團體及居民的合作,改善社區及大廈屋苑的衛生狀況,共同構建一個清潔健康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