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署持續向公眾提供系統化的食品安全教育講座,因應市民飲食習慣及消費市場的變化趨勢,今年將新增外賣食品安全、食安標準、食品中的鈉和糖,以及新冠肺炎的飲食安全注意事項四個主題,連同原有主題內容向社會大眾合共提供二十五個主題食安講座,教導市民做好日常食安操作,共同防範食源性疾病。有關講座現正接受社團、學校等組織機構預約,歡迎團體積極組織參與,共同學習及掌握食安風險控制要點。

食安衛生健防疫四主題

為讓公眾學習系統化的食安基礎知識,建立理性且科學的食安觀念,市政署今年繼續將面向公眾的食安講座劃分為「食安風險預防班」、「食安風險認知班」及「食品與營養班」三大單元類別,合共提供二十五個主題食安講座。其中,基於共同抗疫防疫,新增了「有關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飲食安全注意事項」主題,教育市民防疫期間在採購、處理、烹煮食品時須注意的食安操作要點,以及正確解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與食品安全,避免誤信謠言。同時,因應新冠肺炎疫情下,外賣訂餐需求增加,於「食安風險預防班」單元中,新增了「外賣配送食品的食用安全」主題講座,冀加強巿民食安防護意識。而在「食安風險認知班」單元中,新增了「認識澳門食安標準及共同維護澳門食品安全」主題,以強化市民對食安標準的正確認知,讓各持份者共同為食安把關;此外,因應近年市民飲食習慣的改變,在「食品與營養班」單元中亦新增了「食品中的鈉和糖」主題,介紹長期進食高鈉、高糖的食物對身體健康構成的不良影響,讓市民認識健康飲食的重要性。

教育短片 助正確認知疫情下的食安風險

另外,為教育社會大眾正確認識及解讀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食品安全風險,市政署製作了有關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基礎知識的食安教育影片,市民大眾可登入食安資訊網頁www.foodsafety.gov.mo內設置的「有關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飲食安全注意事項」專頁上瀏覽,以獲取更正確且科學的食安資訊,避免誤信謠言。

食品安全須政府、業界及市民共同努力維護,市政署將持續透過多元化渠道與眾持份者進行風險交流及教育,從而全方位地提升社會大眾的自主食安防護意識。上述講座現正接受社團及教育機構等組織預約參與,歡迎機構及團體登入食品安全資訊網頁的「食安講座及導賞服務」專頁瞭解更詳細內容,亦可下載及填妥報名表格,傳真至8296 9948,屆時將有專人聯絡及跟進安排講座。若有任何疑問,歡迎致電食安專線2833 8181查詢。

 

為提供更多機會讓青年學生學習《憲法》、《基本法》以及本澳各種法律知識,同時讓他們一同參與法律推廣活動,法務局青少年義工團隊“普法動力”現正招募團員。凡對法律及義務工作有興趣且在本澳就讀中三至大專院校的學生,均可報名參加,截止日期為7月31日。

“普法動力”於2006年成立, 是一支由法務局組織和監督,以“識法普法,端己助人”為目標的青少年義工團隊,團員日常除可參與由法務局提供的法律專題培訓外,亦可學習普法工作所需的各種技巧,例如活動策劃、公開演說、司儀技巧等,自成立以來,培訓超過三百名團員。團員完成培訓後更可親身參與法務局的法律推廣工作,學以致用,將學到的法律知識傳播開去,促進社會大眾知法守法,營造良好的社會法制氛圍。

本年度的參加者將於8月8日至29日接受一系列的法律及義務工作培訓,課程內容包括《憲法》、《基本法》、認識國家象徵,以及預防青少年犯罪等。期間表現優秀的參加者更可獲獎勵參與之後舉辦的“普法義工粵港澳大灣區參觀交流團”,前往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城市參觀交流,認識祖國國情與歷史文化,並深入了解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建設。

至於報名方面,有興趣參與“普法動力”的學生可親臨澳門宋玉生廣場398號中航大厦21樓法務局提交報名表,又或於網上完成報名手續,合資格參加者將獲短訊通知。招募章程及報名表格可於法務局網頁( www.dsaj.gov.mo )及Facebook專頁“普法園地”查閱及下載。如有疑問,可致電87957611向法務局法律推廣及公共關係廳查詢

為讓業者對飲食及飲料場所牌照申請手續有更多瞭解,市政署日前舉辦“申請飲食/飲料場所牌照手續 ──‘前置式’臨時牌照、工務消防、環境及食物衛生須知"講解會,介紹相關場所的發牌程序、“前置式”臨時牌照的申請概況、申請及營運須知,希望申請人及代辦人認識牌照申請程序及要點,有助加快發牌進度,減低場所開業成本。

講解會於6月24日在營地活動中心舉行,約70名申請人、代理人以及來自相關業界及團體的人士出席。會上,由市政署轄下參與發牌的部門,聯同土地工務運輸局及消防局的代表,分別介紹《修改飲食及飲料場所發牌程序》行政法規、“前置式”臨時牌照申請程序、概況與個案分析及電子化服務,場所工程及消防系統的要求,亦就燃料設備與安全、油煙排放與垃圾處理、隔油井安裝及保養、食物儲藏與處理等常見問題進行說明。同時,因本澳已踏入風雨季,故市政署亦呼籲業界必須留意隔油井的有效運作,加強清理及保養,以免因隔油井運作不佳而導致場所產生的油脂直接排入公共渠網,阻塞渠道及構成水浸隱患。

會上,與會者踴躍提問,查詢有關食品水質安全、裝修工程噪音、公共地方僭建物、商業垃圾處理、飲食牌照的廢止、發牌所需時間及場所設備等,相關部門代表亦一一作出解答。

“前置式”臨時牌照制度有助優化本地中小企的營商環境,在不影響公共安全、公共衛生及環境保護等公共利益前提下,申請者可取得臨時牌照盡早經營,適當地平衡公共利益和舒緩申請者開業成本的壓力。有意申請者在按核准方案要求完成場所的裝修後,透過遞交所需的聲明文件,通過審議計劃及檢查委員會的審批,在申請人繳付保證金後,便有條件獲發有效期為四個月的臨時牌照。

發牌效率得以提升,有賴申請人、代辦人與市政署的充分協調及合作。申請人可瀏覽“飲食及飲料場所一站式發牌服務”專題網頁 https://www.iam.gov.mo/onestop-fnb ,在提出申請前預早瞭解相關申請流程與要求。而當場所的工程計劃出現較複雜的技術問題時,申請人可向一站式服務機構反映及尋求專業意見的協助,並可申請召開“技術會議”,讓專責部門代表提供針對性的技術意見及指引。市政署期望透過持續優化各項措施,加強一站式發牌程序的便捷性,扶持本澳飲食業發展。

為提高綠化密度,建設健康城市,市政署今年重點加強城市主幹道、節點圓地以及輕軌沿線的綠化,計劃今明兩年於本澳各區主幹道及綠化帶種植約五千株樹木,以提升城市景觀,改善空氣質素,減少熱島效應,進一步優化居民生活環境。

二零二零年主幹道植樹計劃現已有序展開,計劃共種植約一千八百株樹,已種植地點包括望德聖母灣大馬路、霍英東博士大馬路,體育館大馬路及廣東大馬路等。下半年將繼續在馬度博士大馬路、四月二十五日前地、馬場北大馬路至友誼橋大馬路、孫逸仙大馬路及休憩區、氹仔輕軌沿線、北安大馬路至偉龍馬路、機場大馬路、體育館大馬路、蓮花海濱大馬路、黑沙馬路、賈梅士大馬路及石排灣公屋群周邊道路種植樹木。

市政署在制定植樹計劃時,除考慮城市綠化、生態及景觀效益外,同時因應颱風及地下管線等因素,選取合適樹種及種植地點。現時樹種主要選用闊葉及抗風樹種,具觀花及遮蔭功能,包括大葉紫薇、假蘋婆、樹頭菜、台灣欒樹、海南紅豆及秋楓等。在種植樹木期間,部分路段可能須實施臨時道路和交通管制,對市民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為進一步拓展校園法律推廣的普及範圍,加強教師對《憲法》、《基本法》、《維護國家安全法》及預防青少年犯罪等法律知識的認識,法務局與教育暨青年局合辦“教師法律培訓計劃"活動,組織本澳各中、小學校的教師參加講座,讓教師在深入了解有關法律知識後,更好地向在校青少年學生傳播法律知識,加強國家觀念和培養“愛國愛澳”情懷。

今年首場培訓於6月20日下午在宋玉生廣場中航大廈六樓法務局多功能室舉行,共有六十名來自本澳三十所中學的老師參與。培訓內容主要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由澳門大學法學院駱偉建教授主講《憲法》與《基本法》、《維護國家安全法》以及國家象徵。駱教授結合法律及社會實況,深入淺出地講解作為澳門特區憲制基礎的《憲法》與《基本法》,彼此間的關聯性以及中央與澳門特區之間的關係等,同時亦論述了《維護國家安全法》的重要性及其立法意義。此外,還向老師介紹了國旗、國徽、國歌的歷史由來、精神內涵及相關法律規定。透過駱教授生動的講解,教師們進一步領會了“一國兩制”的深刻含義,更加充分認識到在澳門新一代中培養國家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第二部分内容由法務局人員負責講解,主要圍繞預防青少年犯罪方面的法律規定,尤其涉及毒品犯罪、網絡犯罪、性犯罪、校園欺凌、刑事歸責年齡等方面的內容,旨在讓教師了解青少年犯罪的類型、性質及所須承擔的刑責,從而引起學校及教師的高度重視,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以防患於未然。

培訓活動結束後,參與的教師紛紛表示受益匪淺,並會將所學知識傳授予在校的莘莘學子。下一場“教師法律培訓計劃”講座將於6月27日舉行,對象為本澳小學老師。上述講座將繼續於下半年各開辦一場,歡迎有興趣的老師密切留意教育暨青年局教師天地的培訓資訊。

市政署將於明日(6月20日)起,恢復開放轄下公園及休憩區之兒童遊樂設施。另外,各區的自由波地、公園球場及活動中心球場等則於6月22日重開。

市政署亦因應防疫需要,已於部份自由波地、公園及活動中心入口處安排駐場保安員,市民進場時須配戴口罩、進行體溫測量及提交當天的「澳門健康碼」。市民在使用設施時須遵循在場工作人員的指示,做好個人衛生防疫措施。

另外,燒灰爐公園、大潭山郊野公園及白鴿巢公園之兒童遊樂設施,以及氹仔中央公園及湖畔大廈的自由波地,由於正進行重整翻新工程,繼續暫停對外開放直至工程完成。

繼連續多天抽檢入口水產樣本,市政署昨(18日)起,一連三天擴大新冠病毒核酸篩查,重點針對進口冷凍食品、新批發市場與各市政街市內的環境及器具兩方面進行新冠病毒核酸篩查工作。昨日抽檢的四十個食物及環境樣本,全部通過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未見異常。

為配合新型冠狀病毒防疫工作,降低疾病在本澳傳播的風險,市政署擴大新冠病毒核酸篩查工作,包括針對從外地進口的冷鏈配送食品,由早前的冷藏及冷凍水產品擴大抽檢範圍至各地進口本澳的冷凍肉制品,並同步實施留置待檢措施,待通過檢測後才可放行。

同時,市政署還對青洲新批發市場、各市政街市內的工作枱、刀具、砧板、工作人員雙手、包裝物料、使用的相關設備等採集環境樣本,進行病毒核酸檢測。昨日在新批發市場、紅街市和沙梨頭街市抽取的二十個環境樣本,以及在入口檢疫點抽取的二十個冷凍禽畜肉及水產樣本,全部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皆為陰性。

過去五日,市政署亦已採集四十個來自不同地區之冷藏或冷凍水產品樣本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全部結果皆為陰性,通過檢測。

食肆或建築地盤的油污若直接流入公共渠網,會阻塞渠道,影響其正常運作;市政署透過恆常機制,定期派稽查人員到各區食肆及建築地盤巡查,年初至今已巡查近二千次,並對違規情況進行處罰。

下水道系統是抵禦內澇的其中一道重要防線,市政署曾發現有雨水井內有被棄置的生活垃圾、油脂廢水等物品堵塞,導致雨水井無法於降雨期間正常運作,造成水浸。市政署除持續疏導公共渠網,確保下水道暢通外,亦按恆常機制,定期派出稽查人員到各區食肆及建築地盤巡查,跟進隔油井或過濾沉砂井的使用情況,至今已對食肆和建築地盤巡查了共一千八百二十七次,並對缺乏妥善清理的商戶發出通告要求改善及對違規情況作出檢控。

市政署呼籲市民,不應將垃圾、油脂等物料傾倒於公共路面上的雨水井;而食肆、建築地盤、修車場的負責人須定期清理隔油井或沉澱池,避免水泥漿或油污進入公共下水道,造成渠道堵塞及產生水浸風險。若違反有關行為,一經發現將根據《公共地方總規章》及《違法行為清單》之規定作出處罰;倘適用四月一日第16/96/M號法令規定,更可被科以澳門元一萬五千元至三萬五千元罰款。市民應自覺遵守有關規定,確保下水道暢通,使渠道在雨季期間的運作保持正常。

《食品中農藥最高殘留限量》行政法規已於四月生效,為了提升業界對食品安全標準的認識,市政署持續透過上門走訪以及舉辦業界座談會等方式向相關食品商作宣教,說明食品中農藥最高殘留限量的參考限值等知識及規定,助業界知法守法,攜手保障供應鏈的食品安全。

本澳鮮活食品主要從外地進口,食品業界作為入貨及供應的重要持分者,有責任對本地食品安全相關法律及法規具足夠的認知及理解。為此,市政署邀請了本澳蔬果進口商、批發商、零售商以及行業商會等逾二十名代表,於六月十六日在黑沙環政府綜合服務大樓舉行了食品安全標準座談會。會上,市政署食安人員向與會者重點講解《食品中農藥最高殘留限量》的相關規限,並以本澳常見的葉菜類蔬菜為例,介紹《食品中農藥最高殘留限量》中,對不同農藥所規限的最高殘留限量,以及列舉獲豁免訂定最高殘留限量的農藥名單等,以加強業界對相關標準及法規的瞭解。

為配合《食品中農藥最高殘留限量》的生效,市政署早於四月已派員以走訪方式向售賣蔬果的商戶作宣導,並派發及解說「齊來認識:農藥殘留」系列宣傳單張及海報,提醒商戶嚴格遵守相關食安標準,亦教育經營者如何使用《食品中農藥最高殘留限量食品分類指引》,查閱相關食品的分類及技術資料,從而指導業界配合有關規定。同時,特別提醒業界應向可靠的供應商採購食品、切勿供應或出售未經檢驗檢疫的食材、瞭解供應的食品是否依法進入本澳、向入口商/分銷商或原產地生產商索取相關貨源資料,以及妥善保留進出貨紀錄及相關單據以便日後進行溯源管理。

此外,市政署一直透過恆常的食品監察及檢測機制,評估入口及市售食品的風險及衛生狀況,倘樣本檢測結果超逾參考值會依法處理。根據《食品安全法》,食品的生產經營須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然而,一旦生產經營之食品不符合食安標準,可構成「行政違法行為」,而被罰款澳門幣五萬元至六十萬元;若情節觸犯「生產經營有害食品罪」則可處最高五年徒刑或科處六百日罰金。

有關食品安全法、一系列食安標準及指引已上載至「食品安全資訊網」www.foodsafety.gov.mo及「食安資訊App」。同時市政署亦設置了「認識食品中農藥殘留之標準」專頁,提供與農藥相關的科普文章及宣傳單張,藉多個途徑教育食品業界及公眾盡力完善自身的食安衛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