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报》今(20日)刊登《电子政务施行细则》行政法规,将于本年9月27日与第2/2020号法律(《电子政务》法律)同日生效。

为配合《电子政务施行细则》行政法规的生效,行政公职局创造更多条件,提供便民便商的电子化服务。

为鼓励市民和商户使用政府的电子化服务,行政公职局提供更多条件方便市民开立一户通帐户,以更便捷方式获取政府电子化服务。

在行政法规生效后,市民可下载一户通手机应用程式,透过手提电话获取验证码,填写个人资料,再根据手提电话的指令进行面容识别,选取同意协议及设定用户名/密码,即可在线确立电子身份识别开通一户通帐户并以电子身份登入 “澳门公共服务一户通平台”,浏览服务清单,选取服务项目。

以申请物业登记证明为例,市民或中介公司只需在“澳门公共服务一户通平台”上,填写有关申请物业登记证明数码化接待服务的资料,完成线上支付,便可收到服务结果通知,在指定时间内取得电子证明,整个流程非常便捷。

电子证明让市民更方便核实其有效性,减少递交纸本文件的次数。同时,以电子通知代替纸本通知,节省纸本及直接送达。市民在取得电子证明后可保存于个人档案,方便管理及随时使用。

《电子政务施行细则》进一步从公共部门的文件、电子证明、数码证照、数码化接待流程及电子通知等方面就服务电子化作出规范。同时,法规亦特别强调对个人资料的保护。

市政署一直高度关注内地在来自厄瓜多尔的急冻虾外包装检出新冠病毒事宜,根据入口记录,本澳自今年三月十七日曾入口一批来自厄瓜多尔的急冻虾,经核查,上述入口产品与现时内地有发现外包装检出新冠肺炎病毒的注册场编号不同,及后亦未有再来自该地方的入口申请。

为配合整体防疫工作,市政署除恒常食品入口检验检疫工作外,已同时加大抽检来自世界各地进口的冷链配送食品及其包装,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至今共抽检近三百样本,结果显示所有样本皆为阴性,未见异常。市政署将持续对进口冷链配送的食品进行核酸检测及风险监察,包括实施留置待检措施;排查冷冻食品入口及批发商、冷冻冷藏库及配送设备;要求新批发市场、各街市及冷冻食品商等,严格执行每日清洁消毒工作。

为进一步配合特区政府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工作,市政署于6月起联同多个团体组织专门卫生巡查队伍,分阶段向各区大厦屋苑进行环境卫生宣导及卫生隐患排查工作,推动住户及大厦管理实体重视大厦环境卫生,6月份共巡查771幢大厦。

市政署一直关注公共地方的环境卫生状况,持续加强公共设施的清洁及消毒工作,减低传染病传播条件。为有效防范疫情,呼吁公众配合特区政府的防疫工作,时刻保持个人、家居、大厦屋苑和社区的环境卫生,并加强大厦屋苑及私人地方的管理及清洁工作。市政署于6月1日开始,与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澳门工会联合总会、民众建澳联盟合作开展“社区清洁‧齐参与‧同抗疫”之“大厦屋苑清洁活动”及“大厦屋苑防治鼠患活动”计划,三个团体各自组织专门卫生巡查队伍,分阶段对全澳各区大厦屋苑以及“三无”大厦进行环境卫生宣导及卫生隐患排查工作。

目前,已对中区丶下环区丶台山及佑汉区等,包括154幢高层大厦及617幢低层大厦,合共771幢大厦进行环境卫生宣导及卫生隐患排查工作,巡查工作主要包括:向住户及大厦管理实体进行口头宣导工作,呼吁保持良好个人及家居卫生习惯;于大厦内张贴有关环境卫生及家居防治鼠患的宣传海报;向居民派发相关宣传单张;劝喻及协调住户及大厦管理实体清理大厦公共部分的杂物及垃圾;协助清理“三无”大厦公共地方之垃圾、以及清抹大厦门口及扶手梯;当发现大厦屋苑有鼠患时,即时提供防鼠意见,教导相关人士从环境防治著手,并提供适切协助,做好大厦和家居的清洁和防鼠措施工作,提升居民及大厦管理实体的环境卫生意识。

市政署将持续优化及做好监管各项环境卫生的工作,加强政府、团体及居民的合作,鼓励公众多参与社区清洁事务,维护好私人地方及大厦屋苑的环境卫生,改善社区的卫生状况,共同构建一个清洁健康的生活环境。

市政署持续跟进日前氹仔怀疑非法食品加工场案,对怀疑使用该非法场所制品之下游食肆抽取食品样本化验,展开深入卫生调查,已勒令涉案的三家下游食店停业整顿,并要求网上外卖平台将涉事商户下架处理,以阻截风险漫延。

日前,市政署接获治安警察局通报,于氹仔一住宅单位发现怀疑非法鱼肉加工场所,已即时对涉事场所展开卫生调查,抽取现场所制作的鱼肉及鱼肉腌制品样本进行检验,扣押现场食材,开立卷宗。同时,市政署根据警方提供的怀疑下游食店资料,作进一步搜证及调查,包括派员检查有关怀疑涉事场所的食品处理及卫生操作情况,以及抽取食品样本进行检验,约谈场所人员以进一步了解场所的运作及食品的来源、处理程序及供应情况等。市政署根据前期调查结果,并结合治安警察局提供的资料,已明确有关的涉事下游场所是「匠人胡包子铺」及于网上外卖平台「澳觅」上,名称为「鱼婆婆可以喝汤的酸菜鱼」、「鱼小妹烤鱼&蛙蛙」之涉事商户。

为确保食品安全,市政署已根据第5/2013号《食品安全法》第九条,对上述涉事食肆场所采取预防及控制措施,勒令各场所暂停营运,直至证实不再存有食安风险。同时,要求网上外卖平台「澳觅」将涉事商户下架处理,以阻截风险漫延。

市政署提醒食品业界,食品的生产经营必须符合《食品安全法》及相关食安标准进行,确保食品卫生及品质安全,违反《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规,将可被检控,若构成行政违法,可被罚款五万至六十万澳门元;若触犯「生产经营有害食品罪」,一经定罪可被判处最高监禁五年或最高六百日罚金。故此,食品业界务必向可靠及具信誉、卫生良好的供应商采购食材食品,明晰货源及食材品质;同时保留食材的来货单据以便有需要时供相关部门追溯货品来源。市民若发现有场所涉嫌出售有问题的食品食材,可致电食安专线2833 8181举报。

因应新的出入境安排,未来市面可能出现人流及食品消费增加的情况,市政署今(15)日起,除恒常食品入口检验检疫工作外,再加大抽检来自世界各地进口的冷链配送食品及其包装,每日平均增加抽取三十个样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同时,市政署亦加强对参与食品抽检专责人员的内部培训工作,强化应变应急机制,本周将和入口商、供应商、零售商等上下游业界举行座谈会,提醒业界注意食品安全。

在过去一个月,市政署已扩大对来自世界各地进口的冷链配送食品包括水产和禽畜肉;新批发市场与九个市政街市内的工作枱、刀具、砧板、工作人员双手、包装物料、使用的相关设备等,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截至昨日共抽约二百五十个冷链配送食品及环境样本,结果显示所有样本皆为阴性,通过测试,未见异常。

市政署将持续对进口冷链配送的食品进行核酸检测及风险监察,包括实施留置待检措施;排查冷冻食品入口及批发商、冷冻冷藏库及配送设备;要求新批发市场、各街市及冷冻食品商等,严格执行每日清洁消毒工作。另外,在零售及餐饮层面,加大巡查冻肉店铺、生鲜水产品使用量较大的餐饮服务单位频次,要求相关员工时刻保持个人及环境卫生,注意日常的清洁消毒工作。同时,市政署亦为参与食品抽检专责人员提供加强培训,注意抽检步骤的标准化无菌操作流程,做好个人卫生防护措施,防止病毒因接触而传播。

市政署呼吁食品生产经营者有责任留意员工的身体状况,确保食品安全、个人及环境卫生。做好加工生鲜食品场所或工作间的清洁消毒;工作人员在处理食物的过程中须全程佩戴口罩、处理生食及熟食之间须清洁双手。而市民在进食肉类、家禽、水产品和蛋类前,确保食物经高温烹调且彻底煮熟,尽量避免食用生的或半生的动物性食品。

市政署接获治安警通报,于氹仔奥林匹克大马路一单位发现怀疑非法食品工场,已派员到有关场所进行卫生调查,现场情况显示,场所内有大量处理中的鱼肉及鱼肉腌制品,已抽取样本进行化验,扣押现场食材,并开立卷宗进跟。另外,有关涉案产品的流向仍侦查中,市政署将与治安当局继续跟进。

根据《食品安全法》,如属行政违法行为,将可被科处澳门币五万元至六十万元的罚款,若情节触犯「生产经营有害食品罪」而被检控,可被判处最高监禁五年或最高六百日罚金。

市政署透过恒常食品监察,于一款预包装鱿鱼零食中发现有发霉情况。市政署已即时跟进处理,勒令涉事商户停售有问题批次产品;并即时向食品业界发出食品预警;同时呼吁若持有涉事批次产品的业界及市民,应立即停止销售及食用。

市政署恒常对本澳各零售点的食品抽检工作中,发现一款名称为“鱼光铁板烧鱿鱼乾YCY Snacks Premium”的预包装零食有明显发霉的情况。涉事产品的产地为泰国,净重四十克,批次为LOT NO. JBD003;生产日期为18/09/2019;保质期为18/09/2020。市政署食品安全厅已即时采取跟进措施,勒令涉事商户停售有关问题批次产品,并追溯产品的来源及销售流向;同时,向本地食品供应及零售商发出食品预警;由于涉事产品经香港供应商所提供,市政署亦已通报香港食安部门知悉及跟进事件。

为审慎起见,市政署呼吁消费者如曾购买并持有上述受影响批次的产品,应立即停止食用。业界如有相关批次之涉事产品,亦应主动下架回收并通报市政署食品安全厅;市政署将持续跟进及调查事件,以保障消费者的食用安全。同时呼吁市民,如对所购的食物卫生状况及质量有疑虑应停止食用,以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为配合新型冠状病毒防疫措施,市政署与卫生局在食品安全与公共卫生环节采取联防联控,早前市政署安排本澳各街市、新批发市场内的摊贩、从业人员及稽查等,参与卫生局《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题讲座,提升人员卫生防护意识。此外,市政署自六月中旬起,持续对进口的冷冻水产及肉类,以及于新批发市场与各区街市,合共抽取了约二百个食品及环境样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截至目前所有样本未见异常。防控工作不容松懈,市政署会持续做好食品进口检测及市场流通监察等环节,亦同时推动食品安全与卫生防护教育,助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同心抗疫。

由于街市及批发市场每逢货物交收及开业时间人流较多,传播疾病的风险较高。故此,市政署于七月三、六及七日组织并安排本澳各街市、新批发市场约一百五十名摊贩、从业人员及稽查,参与卫生局疾病预防及控制中心的《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题讲座。讲座教导与会者认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及其传播途径;剖析街市及批发市场的风险因素;正确佩戴口罩、彻底清洁双手的方法;做好工作器具及环境清洁消毒等知识。此外,自年初起市政署已加强各小贩区、街市及新批发市场的清洁及消毒,并要求新批发市场管理公司落实人流控制,降低非经营商户及游人于新批发市场内聚集等一系列风险管理措施,以减低疾病因人群紧密接触而传播的风险。

二百食品及环境样本通过核酸检测

因应整体防疫抗疫部署,做好冻肉和冷冻食品的进口及检测环节等工作,市政署自六月十五日起,扩大对来自世界各地进口的冷链配送食品包括水产和禽畜肉;新批发市场与九个市政街市内的工作枱、刀具、砧板、工作人员双手、包装物料、使用的相关设备等,共抽取约一百五十个食品样本及五十一个环境样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样本皆为阴性,通过测试,未见异常。同时,市政署持续对进口冷链配送的食品进行核酸检测及风险监察,包括实施留置待检措施;排查冷冻食品入口及批发商、冷冻冷藏库及配送设备;要求新批发市场、各街市及冷冻食品商等,严格执行每日清洁消毒工作。另外,在零售及餐饮层面,加大巡查冻肉店铺、生鲜水产品使用量较大的餐饮服务单位频次,要求相关员工时刻保持个人及环境卫生,注意日常的清洁消毒工作。

设专题网页提供指引及辟谣解说

基于食品安全及卫生防护,市政署于食品安全资讯网 www.foodsafety.gov.mo 设有「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饮食安全注意事项」专页,提供一系列指引及宣教内容,包括针对食品业界发出的《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食品安全卫生指引》等,更就一些新型冠状病毒与食品安全的谣言与谬误,作出辟谣和详细解说。更为社服团体及教育机构提供「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饮食安全注意事项」主题讲座,助市民正确认识及解读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食品安全风险,避免误信谣言而引起恐慌。公众可登入食安网或下载「食安资讯」手机应用程式,掌握准确资讯,在有序地恢复日常生活的同时,能科学且理性地助力防疫抗疫常态化发展。

市政署获悉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公布,于一款源自台湾的罐装鱼松产品中检出重金属汞含量,超出当地标准。市政署高度关注事件,已即时向本澳食品业界发出食品预警;同时派员于市面进行巡查,暂未发现有同批次产品于本澳出售。市政署将持续跟进事件,并呼吁若持有涉事批次产品的零售商及市民,应立即停止销售及食用。

市政署透过恒常食品事故监察系统,获悉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公布,于一款来源地为台湾的罐装鱼松样本中验出含百万分之零点八一的重金属汞。根据本澳第23/2018号行政法规《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物最高残留限量》,是次涉事产品的汞含量,亦超出本澳食安标准最高限量值百万分之零点五之规定。该涉事产品名称为「新东阳」鱼松,来源地为台湾,香港分销商为B&S Company,每罐净重为二百克,此日期前最佳:二○二一年四月十日。

汞是一种天然存在于环境中的重金属,在自然界中体型较大或捕猎性鱼类的汞含量可能较高(例如吞拿鱼、金目鲷、鲨鱼、剑鱼、旗鱼、橘棘鲷和大王马鲛鱼等)。因此,较容易受汞影响的人士,包括孕妇、计划怀孕的妇女和幼童等,在选择鱼类时应首选体型较小的鱼类,避免进食上述汞含量可能较高的鱼类。

市政署获悉事件后已即时跟进,向本澳食品业界发出食品预警;并派员到市面巡查,暂未发现有关同批次问题产品于本澳市面有售。市政署呼吁市民及业界,如持有上述涉事批次产品应立即停止食用及供应,食品零售业界如有相关批次之涉事产品,亦应主动进行下架回收并通报市政署食品安全厅,以保障消费者的食用安全。市政署将会持续跟进及调查事件,并继续留意相关涉事产品可有在市面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