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安警察局、劳工事务局及法务局积极推广修改后的《聘用外地雇员法》
为明确非本地居民入境澳门之目的,加强外地雇员输入环节的管理,第10/2020号法律《修改第21/2009号法律〈聘用外地雇员法〉》已于本年7月6日公布,并将自10月5日起生效。该法律规范拟来澳从事非专业及家务工作的非居民须先取得“以工作为目的的入境凭证”,并须从澳门特区以外地区入境,方可获发“雇员身份的逗留许可”,但续期情况除外。
为配合上述法律规定而对相关申请程序作出修订,特区政府修改第8/2010号行政法规《聘用外地雇员法施行细则》,主要是调整申请“雇员身份的逗留许可”须提交的文件,以及规定在交妥相关资料后,治安警察局才可发出“以工作为目的的入境凭证”。
相关法律修改后,来澳从事非专业及家务工作的非居民,于持“以工作为目的的入境凭证”入境澳门时,会获发“雇员身份逗留的临时许可”,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劳动关系随即建立。其后,外地雇员须于相关“临时许可”届满日前,前往北安出入境事务大楼办理“外地雇员身份认别证”手续。此外,需预先申办澳门签证之国家(包括孟加拉、尼泊尔、尼日利亚、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及越南)的国民,除持有“以工作为目的的入境凭证”外,还须预先经中国驻外使领馆申办到澳门签证,方可入境澳门工作。
为让各界更清晰了解修改后的《聘用外地雇员法》及《聘用外地雇员法施行细则》,治安警察局、劳工事务局及法务局于8月5、11及13日分别向澳门中资职介协会、各相关职业介绍所等代表举行讲解会,并将持续向各大社团,以及相关雇主、外雇、劳务公司等进行宣传讲解,以让公众了解相关新措施。

特区政府电子政务座谈会今举行
行政公职局与邮电局今(25日)在科学馆演讲厅举行特区政府电子政务座谈会,就配合《电子政务》法律于9月27日生效,推进公共部门数据治理及共享,加快公共服务电子化等工作,与三百多名公共部门代表进行交流。
行政法务司司长张永春在座谈会上表示,公共部门在过去一段时间持续推动电子政务工作,取得一定进展。随著《电子政务》法律法规的生效,标示著电子政务进入新阶段,特区政府具备条件打破以往法规及技术上的障碍,明确公共部门的分工及合作,加快推动电子政务。
张永春表示,行政长官贺一诚多次强调必须加强公共部门间的数据共享,打破“讯息孤岛”。推动落实电子政务是特区政府的施政重点,需要各个公共部门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在提供便民服务的同时,也可减轻公务人员的工作负担。
座谈会上,行政公职局局长高炳坤、副局长吴惠娴,邮电局局长刘惠明分别介绍了电子政务法律法规,电子签名应用等
此外,行政公职局日前举行公文卷宗交流会,就行政公职局以云端技术开发的公文及卷宗管理系统,和逾百名公共部门的系统操作人员进行交流,分享实务操作经验。

市政署持续清理善后 台风过后收集垃圾近二千频
台风过后,市政署持续协调清洁专营公司加紧清理街道上的垃圾及杂物,加派人手及车辆到各区收集垃圾及清理街道,共派出三十七台垃圾车及十七台压缩桶吊运车以及六百多名人员进行垃圾清运工作,截至今日(八月二十日)下午二时,所收集的垃圾量近二千吨。
目前,市面已基本回复正常,但清理工作仍然持续,市政署呼吁市民配合,暂时先处理容易腐坏之生活垃圾,并弃置于指定的垃圾收集地点,大型家具杂物则稍后再作清理,让清运工作更顺利进行。而由于今次台风有大量树木被吹倒或断裂,前线工作人员已尽力进行淸理,先重点淸走占据道路的树枝及树叶,在不影响行车行人的情况下,会暂放置在路边等候移走,并非垃圾收集点,呼吁居民自律,不要将家居垃圾弃在路边树枝旁,影响环境卫生,阻碍清运工作,增加前线工作人员的负担。

市政署呼吁盂兰节祭祀应注意安全及保持环境清洁
按传统习俗,市民会于盂兰节期间在公共街道烧衣及拜祭,市政署将于八月十九日至九月七日(农历七月初一至二十)期间,于全澳各区公共街道设置约二百八十个烧衣桶,方便市民焚烧冥镪。市政署呼吁市民进行祭祀时应注意安全及保持环境卫生,以免违反《公共地方总规章》而被检控。
市政署已于黑沙环、佑汉、台山、筷子基、青洲、林茂塘、氹仔及路环市区的公共街道设置约二百八十个具「IAM」字样的烧衣桶,供市民焚烧冥镪之用。市民进行祭祀时应注意安全,必须使用化宝桶及避免于路中心、大厦出入口或车辆停泊处焚烧冥镪,祭祀完毕后须清理物品及待火种熄灭后才离开,以免引起火灾及产生环境卫生问题。而澳门清洁专营有限公司亦会加派清洁工人清理各区公共街道,以保持环境清洁。
盂兰节期间,市政署会透过电台及电视台播放宣传广告,并于市政署辖下各个市民服务中心、公民教育资讯中心、高层大厦张贴宣传海报,以便向居民传递盂兰节祭祀时应注意的事项。同时,市政署亦会加派稽查员进行巡查工作,若市民触犯《公共地方总规章》之相关规定,可被罚款六百澳门元。
随著社会发展,市民在保留传统习俗的同时,亦可考虑更环保、节约的祭祀模式,如减少祭品及冥镪数量,以减少祭祀过程产生的烟气,尽量减低对附近居民及行人的影响,共同为保护环境出一分力。若市民有任何疑问,欢迎致电市政署市民服务热线2833 7676查询。

市政署举办食肆环境卫生及隔油井设置保养座谈会
市政署日前饮食业界举辨食肆环境卫生及隔油井的设置和保养,向业界简介及推广饮食业场所的卫生、正确排污方式及要求,提升使用隔油井的意识,保持食肆环境卫生,减少非法排污情况。
座谈会于八月四日在中华广场六楼市政署培训中心礼堂举行,市政署道路渠务厅长何万谦、澳门餐饮行业协会会长李荫良、理事长李慧茵以及近四十家餐厅代表出席。会上,市政署人员重点向业界讲解食肆排烟系统过滤设备要求、防鼠措施和灭鼠工作、正确处理垃圾的方法,以加强业界的卫生意识,使饮食场所的环境符合安全标准;此外,亦向业界讲解安装隔油井的重要性,并介绍正确安装及使用隔油井的方法、注意事项和保养等内容。
市政署冀透过举办座谈会,提升食肆使用排污设施方面的意识,如不遵守卫生指引、没有安装或不正确使用隔油井,除了会衍生饮食场所的卫生问题,也会增加公共下水道淤塞的风险,影响渠道的排污排洪能力;倘发现违规行为,将按照现行法规向食肆作出处罚,严重者将会被吊销牌照。市政署呼吁食肆持牌人应重视食肆的环境卫生情况,保持场所清洁,并勤于清理隔油井,以确保公共下水道的正常运作。

市政署排查水浸区域食品场所 吁做好场所清洁消毒
本澳因受台风吹袭,期间部份食肆及商铺受水浸影响,为保障食品安全,市政署在八号风球除下后已即时派员巡查受浸区域的食品场所,暂未发现违规情况。呼吁业界及公众注意食品及环境卫生情况,做好清理及消毒工作。市政署会持续派员到受影响区域的食肆、零售店铺、食品储存库及冷冻仓等进行排查,协作善后工作。
八号风球除下后,市政署已即时派员巡查受浸区域的食品场所,了解商户受影响情况,经初步排查,暂未收到或发现业界存有水浸食品。市政署呼吁食品业界须在完成场所清洁前暂停营业;若发现食品有腐烂迹象、外观异常、怀疑已变坏或可能被水浸过的食品,切勿加工、出售或食用;丢弃任何被水浸过包装已破损、非防水密封包装的食品及一次性餐具等;应使用安全的水源处理食品和清洗食具、设施及设备;所有接触食品的用具、设备、食品制作区、食品贮存区及用餐区在使用前应彻底清洁和消毒。
市政署强调,由于受水浸影响而须报废的食品存有风险,绝不适宜供人食用。当要销毁受污染食品时,须按照当局指示直接运往销毁,防止他人捡拾,避免对环境卫生再度做成污染。而任何人士若继续加工、供应及出售废弃、腐败或变质的食品予他人食用,将触犯《食品安全法》,一经定罪最高可被罚款六十万元或监禁五年。
公众可登入食品安全资讯网www.foodsafety.gov.mo或食安资讯流动应用程式(App)附设的“停电或水浸后食安须知”专页,浏览各项水浸及停电后须注意之食安资讯。若对食品安全卫生有任何疑问或发现违规行为,可致电食安专线2833 8181查询或举报。
另外,于台风过后,供澳鲜活食品、新批发市场、屠场、水产检疫站及各区街市已恢复正常运作,保障民生食品供应稳定。

市政署协调清洁专营公司恢复垃圾清运服务,尽快恢复市容。

市政署正全力跟进台风的善后工作
市政署正全力跟进台风的善后工作
受台风“海高斯”加上风暴潮影响,市面有不同程度的损毁,大量树木倒塌,内港下环街等地区出现严重水浸情况,市政署正动员人力及设备,全力做好善后清理工作,争取尽快回复市容。
市政署人员于改挂八号风球时,已加紧派员清理行车路面上倒塌树木及断枝,首要开通本澳各主要干道的交通,以便救援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市政署人员亦正持续检查各泵房及渠道的运作,以确保积水能有效排走,尽快舒缓水浸的情况。
由于多处地方因受风暴潮影响出现海水倒灌,商铺及民居都受到影响,预计稍后相关地区亦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市政署已联同清洁专营公司加紧调派人手及车辆等设备协助清理,同时,亦呼吁市民及商铺,暂时不要弃置大件家俱、电器等大型垃圾于街道上,弃置生活垃圾时,亦要注意摆放位置,以免加重垃圾收集的难度及影响行车交通。
市政署及各部门正全力跟进台风的善后工作,务求令整体市容尽快回复正常,减低对市民生活的影响。
为保障公众安全,当“八号或以上风球”转弱为“三号风球”时,市政署将对全部所属管辖的绿化及休憩设施进行巡查及评估,为避免影响前线人员进行检查和作出应急处理,期间场所不对外开放,于具门闸或主要出入口之场会设告示牌让公众知悉。经分析及评估各设施的损毁程度后,会分正常、局部或暂停开放三个等级,开放清单公布于市政署网页www.iam.gov.mo及澳门自然网http://nature.iam.gov.mo,公众可密切留意有关讯息并敬请配合。
另外,亦提醒食品业界,一旦食物及场所受水浸或停电影响,切勿供应及出售废弃、腐败或变质的食品予他人食用,以免触犯《食品安全法》而被检控,并须妥善包好报废食品并自行直接运往焚化炉销毁,以防他人捡拾,影响食品安全及公共卫生。

市政署全力跟进台风"海高斯"吹袭本澳的善后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