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农药最高残留限量》行政法规已于四月生效,为了提升业界对食品安全标准的认识,市政署持续透过上门走访以及举办业界座谈会等方式向相关食品商作宣教,说明食品中农药最高残留限量的参考限值等知识及规定,助业界知法守法,携手保障供应链的食品安全。

本澳鲜活食品主要从外地进口,食品业界作为入货及供应的重要持分者,有责任对本地食品安全相关法律及法规具足够的认知及理解。为此,市政署邀请了本澳蔬果进口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行业商会等逾二十名代表,于六月十六日在黑沙环政府综合服务大楼举行了食品安全标准座谈会。会上,市政署食安人员向与会者重点讲解《食品中农药最高残留限量》的相关规限,并以本澳常见的叶菜类蔬菜为例,介绍《食品中农药最高残留限量》中,对不同农药所规限的最高残留限量,以及列举获豁免订定最高残留限量的农药名单等,以加强业界对相关标准及法规的了解。

为配合《食品中农药最高残留限量》的生效,市政署早于四月已派员以走访方式向售卖蔬果的商户作宣导,并派发及解说「齐来认识:农药残留」系列宣传单张及海报,提醒商户严格遵守相关食安标准,亦教育经营者如何使用《食品中农药最高残留限量食品分类指引》,查阅相关食品的分类及技术资料,从而指导业界配合有关规定。同时,特别提醒业界应向可靠的供应商采购食品、切勿供应或出售未经检验检疫的食材、了解供应的食品是否依法进入本澳、向入口商/分销商或原产地生产商索取相关货源资料,以及妥善保留进出货纪录及相关单据以便日后进行溯源管理。

此外,市政署一直透过恒常的食品监察及检测机制,评估入口及市售食品的风险及卫生状况,倘样本检测结果超逾参考值会依法处理。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的生产经营须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然而,一旦生产经营之食品不符合食安标准,可构成「行政违法行为」,而被罚款澳门币五万元至六十万元;若情节触犯「生产经营有害食品罪」则可处最高五年徒刑或科处六百日罚金。

有关食品安全法、一系列食安标准及指引已上载至「食品安全资讯网」www.foodsafety.gov.mo及「食安资讯App」。同时市政署亦设置了「认识食品中农药残留之标准」专页,提供与农药相关的科普文章及宣传单张,藉多个途径教育食品业界及公众尽力完善自身的食安卫生管理。

配合新型冠状病毒防疫工作,市政署继续加强检疫进口冷藏水产品,昨(16日)再完成检验二十二个样本,全部皆通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未见异常。市政署会持续对入口食品进行风险评估及监测,保障本澳食品安全。

基于审慎原则,市政署扩大食品入口抽检项目,继前日(15日)十七个进口三文鱼抽检样本通过核酸检测后,昨再对二十二个分别来自日本、泰国、越南、缅甸、印度、纽西兰、波兰、意大利、法国及台湾地区的冷藏水产品及其制品的样本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所有样本结果皆呈阴性,未见异常。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资料指出,暂未有证据显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以透过食品传播。尽管冠状病毒在低温条件下有较强的生命力,但保持良好的食安防范操作可避免通过食物传播。而且冠状病毒不耐热,一般的烹饪方式(达70℃以上)足以杀灭病毒。

市政署呼吁食品业界须做好环境清洁及消毒,工作人员在处理食物的过程中须全程佩戴口罩、处理生食及熟食之间须清洁双手;处理生食及熟食时,必须使用两套砧板及刀具,以防止交叉污染。此外,由于生或未彻底煮熟的水产属高风险食品,孕妇、婴幼儿、长者及免疫力较弱人士应避免进食生及未煮熟的食品,以降低患上食源性疾病的风险。

由能源业发展办公室和行政公职局合办的“便服夏,齐节能”活动,将由今日(16日)开始至8月31日举行。活动已经举办多年,旨在鼓励市民轻装上班,调高冷气温度,节省能源。

便服夏主要面向政府部门的公务人员,鼓励公务人员如非因公务所需必须穿著制服者,尽量穿著轻便及凉爽的便服上班,不打呔,不穿外套,将冷气温度调至不低于25oC,或将惯用的温度调高一度,以减少开启冷气所需的低温,减少能耗。

活动亦希望带动私人机构、工商团体和社团员工参与,共同营造轻装上班的节能文化。

《公报》今(15日)公布经更新的《古树名木保护名录》,共有五百二十株古树名木,包括首批纳入保护名录的四株私人古树。市政署将持续深化古树保育工作,包括一年至少一次恒常巡查,一树一纪录等,并计划在今年十月开通古树名木专题网页,公布古树资料,配合宣传小册子、短片、古树养护指引,推动公众认识古树、爱护古树。

特区政府自2016年公布《古树名木保护名录》后,今次是首次进行更新。一直备受社会关注的私人古树,经市政署、文化局跨部门合作推进后取得进展,本次保护名录纳入观音古庙四株古树,包括两株树龄分别为五百一十年、四百九十年的海南蒲桃古树,是首次把私人古树纳入保护名录。两部门计划在今年内,续把位于宗教、文化遗产保护区内的六十多株古树纳入《古树名木保护名录》,未来,将持续推动更多的私人古树纳入保护名录。

相比2016年《古树名木保护名录》,今日公布的《古树名木保护名录》增加了四株私人古树,有四十二株古树因天灾、褐根病等不同原因死亡而被除名。该四十二株古树中,有二十二株于台风天鸽、山竹期间倒塌,十四株死于有树癌之称的褐根病,四株死于根腐病,一株因持续衰弱而死,一株被非法砍伐。

市政署将强化古树的恒常巡查和管护,透过、更具针对性的工作对古树进行护理、复壮。包括定期联同树木及生态保育的专家对纳入《古树名木保护名录》的树木,进行整体性的健康评估。采取一年至少一次的恒常巡查,监测古树的整体生长态势、病菌虫害、立地条件等,并根据古树的健康情况进行评级,制定具针对性的养护复壮方案,透过修枝整形、加设支撑架、施药防治病害、修补树洞及损伤、改良土壤等不同措施,对不同级别的古树进行护理。

于二○一六年公布的《古树名木保护名录》将进行更新,新保护名录共有五百二十株古树。市政署将在过往工作的基础上,强化古树的恒常巡查和管护,透过科学化、系统化、更具针对性的工作对古树进行护理、复壮。同时,为加强社会对古树的认识,推动全民护树,市政署将在今年内推出古树名木专题网页,让公众更深入地认识古树,参与古树保育,传承本地珍贵树木的历史文化与生态价值。

市政署作为护理及保育树木的公共部门,一直致力保育具历史、文化、重要纪念意义的古树名木,联同文化局等权限部门持续对《古树名木保护名录》的树木进行密切监察、管护及保育。同时,定期联同树木及生态保育的专家对纳入《古树名木保护名录》之树木,进行整体性的健康评估。采取一年至少一次的恒常巡查,监测古树的整体生长态势、病菌虫害、立地条件等,并根据古树的健康情况进行评级,制定具针对性的养护复壮方案,透过修枝整形、加设支撑架、施药防治病害、修补树洞及损伤、改良土壤等不同措施,对不同级别的古树进行护理。

按《文化遗产保护法》相关规定,私人地方的古树属持有人管护,市政署再次呼吁私人树木之持有人应定期检查及跟进古树的情况,适切地进行管护及修剪,保障树木存活及生态价值之馀,亦降低对公共安全构成的潜在风险。市政署已制定《澳门古树名木养护指引》,供私人地方古树持有人参考,并依循指引进行管护。

位于观音古庙内,树龄分别是五百一十年、四百九十年的两株海南蒲桃古树,近年长势趋弱,为保护珍贵古树,市政署与文化局透过跨部门合作,把两株海南蒲桃,连同庙内两株鸡蛋花古树和阔叶合欢古树一并纳入《古树名木保护名录》,成为保护名录内首批私人古树。两部门计划在今年内,续把六十多株位于宗教、文化遗产保护区内的古树纳入《古树名木保护名录》。

就四株古树,特别两株珍稀海南蒲桃古树的保护,市政署、文化局一直和观音古庙慈善会保持密切沟通,期望透过协议,庙方愿意把古树交由政府管护。市政署已制定护树特别专案,在接管两株古树后,即启动全方位的救治措施,尽力延长古树寿命,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

市政署市政管理委员会主席戴祖义、副主席罗志坚,文化局局长穆欣欣、副局长梁惠敏、市政署园林绿化厅代厅长赵慧明、文化局文化遗产厅厅长蔡健卜月卜出席新闻发布会,介绍四株古树首纳保护名录以及经更新,将于下周公布的《古树名木保护名录》。

戴祖义表示,市政署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古树保育工作,每年均对《古树名木保护名录》所载古树名木进行巡查和健康评估,因应古树生长状况采取管护措施。而按《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定,私人地方的古树名木由持有人承担管护责任,社会一直希望政府推动把私人地方古树纳入《古树名木保护名录》的工作,是次保护名录首次纳入私人古树,将为日后强化本澳其他私人古树的保护作了良好示范。

穆欣欣表示将位于观音古庙内的四棵古树纳入《古树名木保护名录》更新名录中,体现了跨部门合作的成果。观音古庙属文物建筑且为私人地段,首次有私人古树纳入法律保护中,为日后处于文物中的古树保护提供了良好开端。后续,文化局将按照《文遗法》的规定,持续与市政署紧密合作,共同推进公共及私人地方古树的保护工作。

经专家评估,观音古庙内庭两株海南蒲桃树龄分别约五百一十年和四百九十年,较观音古庙建庙时间早逾三百年,达到国家一级及二级古树标准,十分珍贵。市政署及文化局一直与庙方保持联系,并就古树养护提供技术支援意见,冀持有人对私人古树作更好的保育。

观音古庙慈善会于去年提出因两株海南蒲桃主干中空,具潜在危险,欲移除两树。为能尽力保护古树,市政署及文化局即时启动跨部门救树行动,市政署亦再派员实地对两株古树进行专业检测,分析评估两株古树健康状况。目前,两株古树整体健康状况和生长环境都不理想,树干重心倾斜,树身多处有树洞,健康情况差,树干结构有缺陷。根据检测结果,市政署制定护树特别专案,计划透过清除腐木、修补树洞及防治虫害进行针对性的局部修护,并改善古树的立地环境,整改目前硬地为透气透水铺面,以及加强支撑架承托等,提升对树木的整体保护。

因应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市政署持续对各项入口食品进行严格监管,加强对进口海鲜的检验检疫。

各类鲜活、冰鲜或急冻的动物源性食品进口本澳时,须向相关部门申报,出示有效的卫生证明文件及来源资料,接受市政署强制检验检疫。市政署检疫人员除对货品进行现场查验外,并根据风险程度以及比例抽取样本进行检测,通过检疫方能进入本澳市场。倘发现问题个案,将作出留置检验等相应措施,并向来源地相关部门进行了解。

市民应循正途购买食品,切勿购买来历不明的食品,食品业界在入货时必须清楚有关货源已接受强制检验检疫。市政署呼吁市民和业界,注意生熟食物分开处理且煮熟后使用,减少食品安全的风险。

由于一热带低气压正增强并接近广东沿岸,预料于本周末将影响本澳,为应对台风,市政署采取一系列防范性措施,加强巡查各市政设施,尤其是加派人员进行下水道的检查和清理,优先疏通容易受水浸影响区域的下水道,确保渠网畅通;并检查各泵房运作确保正常排洪。另外,亦已对具潜在危机的树木进行疏理修剪及移除危树,以减低因风雨而造成断枝或塌树的情况。

为提升公共渠网于台风期间的排洪防涝能力,市政署已加派人员检查各街道主渠和雨水井的运作,调派泵车对淤塞的渠道进行疏通,针对低洼地区、水浸黑点,先后完成清理爹美刁斯拿地大马路、十月初五街、长寿大马路、鸡颈马路及石排湾大马路等一带低洼及斜坡范围渠道,确保运作正常。市政署呼吁市民不应将垃圾、油脂等物料倾倒于公共路面上的雨水井,以免造成渠道堵塞及产生水浸风险。

此外,市政署亦重点对日前受强降雨影响出现水浸区域的下水道,进行清疏。而针对受周边工程影响,台山中街、李宝椿街一带出现的排涝系统问题,市政署已联同建设发展办公室采取紧急措施,调度青茂口岸地盘临时抽排水泵运作,确保排洪效能;并安排人员及泵车加强清理及疏导鸭涌马路及周边地区的下水道,对当区渠道进行下水道内窥镜检查,详细检查和分析渠网状况。

当地球物理暨气象局悬挂台风信号时,市政署会启动应对防灾减灾机制,持续监察雨水泵房及箱涵渠状况,按情况调度水闸及水泵运作;派员巡查各区水浸黑点以及街道渠盖安全,并检查工程有否影响街道排水,倘出现淤塞情况将紧急进行疏通清理,有需要时在安全情况下打开渠井盖加快疏导积水。

市政署亦已于风季前检查并修剪构成安全隐患的树木或断枝,并移除有明显结构缺陷的树木,避免对途人或驾驶者构成危险。至五月底,已于孙逸仙大马路、东北大马路、友谊大马路、马场东大马路、马场北大马路、劳动节大马路、海洋大马路、奥林匹克大马路、广东大马路、东亚运大马路、石排湾马路等主干道,共修剪九千七百五十九株。

另外,若悬挂八号风球,市政署将提前协调清洁专营公司加快清运市面垃圾,避免台风吹袭期间导致垃圾散乱在公共街道上,加重对环境卫生的影响。市政署呼吁市民,一旦将悬挂八号风球,应暂将垃圾贮存在家中待风球除下后才弃置,让清洁专营公司集中资源加快处理市面的垃圾。

为加强学校及教育机构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市政署持续推广“校园膳食安全讲座”,适合从事食品采购、验收、处理、分餐及监管外判商的教职员参与,共同提升食安防护知识,减低群集性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风险,维护校园内的食品安全。

随著学校复课以及通过“友善措施”为学童提供照顾服务。市政署除了对校园供膳食场所进行恒常巡查监察外,亦为学校教职员提供“校园膳食安全讲座”,以加强对食品安全与卫生的认知,协助完善校园管理。讲座内容以实际案例分享为主,并结合市政署制订的食品安全指引作解说,内容涵盖慎选货源、仔细验收、正确贮存及处理食品的方法,亦建议避免供应高风险食品(如切开的水果、沙律及冰冻甜品)等;亦会就如何妥善检查校内食品制备及供应空间、器具及个人卫生状况等提供建议,藉此提醒学校采取适当的卫生及安全措施,进一步保障校园内所供应食品的安全。

同时,为了让教职员更好掌握校园膳食安全管理内容,市政署亦编制了《卫生操作指南─校园膳食安全篇》,简明扼要地列举操作要点,以方便查阅及依循。有关《卫生操作指南─校园膳食安全篇》、《学校膳食卫生安全指引》、《学校膳食外判指引》、《团体膳食供应商食品卫生安全指引》及《私立补充教学辅助中心之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指引》等一系列卫生指引,均已上载食品安全资讯网 www.foodsafety.gov.mo 及食安资讯手机应用程式,欢迎查阅。

“校园膳食安全讲座"约四十分钟,采取先预约,后举办的形式,由市政署食安人员到校提供讲解培训,欢迎学校及教育机构预约并组织教职员参与,强化校园的食品安全水平。如欲预约讲座,可登入食品安全资讯网 www.foodsafety.gov.mo  “食安讲座及导赏服务”专页下载及填妥预约申请表格,并透过电邮 dir-info@iam.gov.mo 、传真8296 9948,或于办公时间递交至佑汉小贩大楼一楼市政署食品安全厅业界专区及市政署各区市民服务中心预约。查询可于办公时间内致电8296 9857或8296 9853。

因应台风季节来临,为提升食品业界食安防护意识,市政署展开系列防灾善后食安宣导工作,持续派员走访低洼地区食肆及商户进行宣导,并联同消费者委员会及经济局与食品及零售业界代表举行座谈会,讲解台风及突发情况下保障食品安全的处理措施,藉此提升业界自身食安防护意识及责任,降低食品安全与公共卫生风险。

为提升食品业界应对台风或突发情况下的食安防御能力,市政署五月中起持续派员走访低洼地区食肆及商户,派发「防灾善后食水及食品安全」指南等宣传单张,并进行防灾善后食安解说,藉以辅导业界做好台风及突发情况下的食安应对措施,防范食源性疾病在社区爆发。进入风季,市政署持续加强并拓展有关宣导工作,于六月二日在黑沙环政府综合服务大楼举行「防灾善后业界交流座谈会」,邀请近二十名食品、零售业商会代表以及经营者出席,由市政署食品安全厅、消费者委员会及经济局的代表讲解应对台风须注意食品的处理、贮存等要点,确保生产经营安全卫生以及保障消费者。

澳门地处沿海,当受台风吹袭,部分区域会出现水浸,甚至停水、停电等情况,倘食品缺乏适当保护而受污水淹浸,或冷冻、冷藏及鲜活食品因雪柜停电引致长时间处于危险温度带之中(即摄氏五度至六十度之间),微生物容易大量孳生,便有爆发食源性疾病的风险。因此,部门代表呼吁业界,食品倘受水浸及停电影响而被污染,必须妥善包好,并直接运往焚化炉销毁,切勿随意堆放或弃置于街上,以防他人捡拾,并避免加重街道垃圾清理及卫生清洁工作。而台风过后,市政署食品安全厅会联同经济局及消委会加强店铺巡查,打击扰乱食品安全及秩序之不法行为;任何人士如继续加工、供应及出售废弃、腐败或变质的食品予他人食用,将触犯《食品安全法》而被检控,若构成行政违法,会被罚款五万至六十万澳门元;若触犯「生产经营有害食品罪」,一经定罪可被判处最高监禁五年或最高六百日罚金。

另因受停电、水浸影响而须报废的食品存有食安风险,绝不适宜食用,故此,市民切勿接收或购买受污染的食品,如发现可疑情况可致电市政署食安专线2833 8181举报。

市政署已于食品安全资讯网 www.foodsafety.gov.mo 增设「停电或水浸后,食安须知」专页,上载「防灾善后食水及食品安全」手册及指南以及一系列教育视频短片,藉多个途径教育食品业界及公众尽力完善自主食安卫生管理,业界及市民可透过食安网页及「食安资讯」手机应用程式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