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豐富路環作為澳門後花園的休閒元素,市政署完成擴建及優化黑沙開心農耕場,並將於十一月六日起對外開放。場內增加耕地數量並設不同植物花卉的展示區,為市民提供一個親近大自然,促進親子互動,認識自然生態及體驗田園農耕的好去處。

開心農耕場位於路環黑沙公園後方,市政署經檢視及整合周邊區域,將黑沙樹苗所的範圍納入其中,重整區內農圃和優化天然水塘,增加耕地由原來的七十塊至一百五十塊。優化後的黑沙開心農耕場主要分為苗圃區及農耕區,再按植物種類及功能特性細分為不同分區,向公眾介紹豐富多樣的綠化植物及農耕作物,更可體驗農耕樂趣。

苗圃區種植有各式植物和樹苗,將會用於本澳綠化及生態復修工作,提供適合的本地種源樹苗。按種苗培育不同階段分為幼苗、中苗、大苗三大培植區;按植物的生態特性則分為水生和攀藤兩大類;按苗木來源的不同則有自栽區與暫存區的分別。幼苗培植區現育有華潤楠、水翁、陰香、山烏桕、烏桕、蘋婆、尖葉杜英、油柑子、白飯樹等;中苗培植區育有木麻黃、蒲桃、鴨腳木、算盤子、鐵冬青、桃金孃、秋楓等;大苗培植區育有黃皮、羊蹄甲、臘腸樹、黃花風鈴木等景觀樹。水生植物主要以紅樹林的品種為主,包括秋茄(水筆仔)、桐花樹。攀藤植物有金銀花、油麻藤、炮仗花等。

農耕區則設有天然水體保育區、花田區、水果區、蔬菜作物區、香草區、種植體驗區六個功能分區。園內的天然水體是一個穩定的小型生態循環系統,配置以具觀賞價值的水生植物,增加色彩和層次;同時,各植物花卉的展示區,會根據不同季節種植適時開花植物及時令農作物;亦設有以各種自然材料,如木材、樹皮、乾草、黏土等配搭而成的昆蟲旅館,以吸引昆蟲棲息。將整個片區營造成具觀賞性兼具學習綠化生態科普知識的場所,而耕地則透過小組報名,或舉辦各類綠化和環保教育工作坊等,讓市民可以親身體驗農耕種植,學會珍惜食物及愛護大自然的重要性。

市政署將持續優化離島綠化休憩空間,塑造具特色的休閒活動設施,為市民大眾提供更優質及多元的活動空間。

“澳門公共服務一戶通”平台新增七項電子化公共服務,包括申領電子證明及辦理聲明書。凡已開立“一戶通”帳戶的市民,可透過有關網站和手機應用程式,在線上完成整個服務流程及進行電子支付。至目前為止,“一戶通”提供三十三項電子化公共服務,行政公職局將持續與各部門協調合作,推動更多電子化服務進駐“一戶通”,推進公共服務電子化,營造便民便商的環境。

是次推出的網上申領電子證明服務分別有法務局及身份證明局的商業登記、物業登記、出生登記、婚姻登記及刑事紀錄的電子證明。市民在辦妥證明後,將透過短訊、電郵或“一戶通”收到通知,隨即可於網上領取有關電子證明,而該等電子證明的法律效力等同於紙本證明。

此外,“一戶通”還推出教育暨青年局學生福利基金的網上辦理及領取大專助學金聲明書,學費援助、膳食津貼及學習用品津貼聲明書的服務。申請人只需填妥所需的資料及提交申請,待審批完成後,申請人收到短訊、電郵或“一戶通”通知後便可領取電子聲明書,此服務費用全免。

隨著網上申領電子證明服務的推出,標誌着跨部門合作及電子政務發展的重要階段,提高服務質素,讓市民足不出戶便可辦理政府服務。

為提升社會大眾的食品安全防護意識,市政署將於十一月十一日及十一月二十五日舉辦「市民專場之食安教育講座」,以《食品安全法》及日常食安操作注意事項為主題,並講授防範食源性疾病發生的方法,費用全免,歡迎市民報名參與。

市政署每月定期舉辦兩場「市民專場之食安教育講座」,而十一月份場次定於十一日及二十五日,下午三時至四時十五分,在祐漢小販大樓一樓食品業界專區多功能室舉行。講座內容涵蓋《食品安全法》及「食品安全5要訣ABCDE」、防災善後食水及食品安全須知,以及家居防治鼠患方法等內容。食安人員會藉案例分析及深入講解,輔以播放食安教育影片,以及安排有獎問題等教學環節,讓公眾輕鬆學習及掌握食安控制要點,尤其是如何避免交叉污染、謹慎選購食品食材、保持清潔和徹底煮熟、危險溫度帶以及努力維護澳門食品安全等關鍵技巧及重要理念,靈活應用到日常生活中,以預防食源性疾病的發生。

「市民專場之食安教育講座」課時約一小時,以粵語進行,費用全免,有興趣參與之市民可於辦公時間內致電8296 9855或8296 9857報名參加。座位有限,額滿即止。配合特區政府防疫工作,參與者在進場時須測量體溫、佩戴口罩及出示澳門健康碼。

市政署持續推動本澳食安教育工作,舉辦各類型食安教育及培訓課程,亦提供食品資訊站預約導賞服務,進一步加深業界及市民對食品安全的認知,強化社會大眾的食品安全自主防護意識。食安培訓等資訊詳情,市民可瀏覽食品安全資訊網頁www.foodsafety.gov.mo及食安資訊手機應用程式。

教育暨青年局積極推出各項電子服務,以有效配合特區政府之《電子政務》政策。

其中學生福利基金於2020年10月24日起正式啓用“大專助學金聲明書”及“學費援助、膳食津貼及學習用品津貼聲明書”網上申請服務,方便市民隨時隨地遞交申請,省時便捷。

上述兩項聲明書的網上申請於10月24日推出,申請人須向行政公職局申請“澳門公共服務一戶通”電子帳戶,以便於統一的網站平台或流動應用程式使用由特區政府提供的各項電子化服務。當申請人完成申請“一戶通”帳戶後,便可在網上填寫申請表,無須親臨辦理。申請人在網上完成整個申請手續後,更可以選擇收取紙本或電子版的聲明書。

教青局將持續優化電子服務,並陸續增加服務範圍。

昔日的公廁,總是予人骯髒、潮濕、惡臭等負面印象,為了改善公廁的環境及衛生,澳門特區政府市政署持續推行優質公廁翻新計劃,透過建築師的構想和創意,為市民建造融入人性化設計,結合實用和美觀的優質公廁。

有份參與是次項目的仲仁建築設計公司,由兩位80後的建築師林立仁和楊仲達共同創立,他們分別於美國的哈彿大學及澳州的南澳州大學完成學業後,選擇返回澳門發展。他們表示,希望透過留學所得,關於建築、室內設計及城市規劃的知識及經驗,把具國際視野的設計融入於市政建設,為澳門的城市發展作出貢獻。

為配合社會發展,減少疾病傳播,澳門特區政府市政署近年持續優化公共衛生設施,通過新增、改善公廁環境及完善相關設施配置,為市民及旅客提供更安全舒適的衛生空間。2020年,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來襲,以及配合特區政府防疫抗疫工作,並落實以工代賑,扶助本澳中小企,保障本地工人就業的政策,市政署於今年初加快推進優化公廁計劃,預計提供逾1,200個就業職位,部份公廁已完成優化工程並重新開放使用。

市政署於十一月一日接獲衛生局通報一宗懷疑集體胃腸炎不適事件,涉及兩群組共三人不適。市政署已即時派員到涉事場所調查,期間在涉事場所抽取食品及環境樣本進行化驗,同時著令場所進行全面清潔及消毒,市政署將持續跟進事件。

據報,是次集體胃腸炎事件涉及三名患者,分別來自兩個用膳群組,皆於十月三十一日中午在澳門風順堂街8號「轉角泰廚房」用餐,期間曾進食蛋包飯等食品。相關患者最早於翌日清晨起,陸續出現發熱、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胃腸炎症狀。經衛生局流行病學調查,根據進食記錄、潛伏期和症狀,事件較大可能由細菌性病原體引起。

市政署接報後已即時派員前往涉事場所進行衛生調查,抽取食品及環境樣本進行檢驗,並著令涉事場所對食品製作及儲存區、設施設備及用具等進行徹底清潔消毒。同時,要求場所負責人安排員工修讀「食品衛生督導員課程」及「食品安全與環境衛生基礎班」,以加強人員對食品及個人的衛生意識。

市政署將持續跟進事件,如發現違反法律法規,將依法作出檢控。根據《食品安全法》,如屬行政違法行為,將可被科處五萬至六十萬澳門元的罰款,若情節觸犯「生產經營有害食品罪」而被檢控,可被判處最高監禁五年或最高六百日罰金。

據衛生局向市政署通報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今年接獲因沙門氏菌而引起胃腸炎不適的個案明顯升高,當中可能涉及進食生或未煮熟的雞蛋及雞蛋製品,以及未有妥善處理生熟食材而導致交叉污染。沙門氏菌廣泛存在於養殖和野生動物中,多見於食用動物、及其內臟或製品中。受感染患者通常為進食了受污染的生或未煮熟蛋或蛋製品、奶或奶製品、肉類或肉類製品等,然而沙門氏菌不能在高溫下生存,徹底煮熟食品可有助消滅沙門氏菌。一般受沙門氏菌感染患者通常會出現急性發熱、腹部疼痛、腹瀉、噁心,有時嘔吐等症狀。特別是幼兒和老年患者,沙門氏菌可能引起嚴重的脫水並威脅生命。因此,高風險人士,如嬰幼兒、長者及孕婦,應盡量避免進食生或未經徹底煮熟的蛋和蛋類製品。

市政署呼籲業界必須遵守食品衛生及安全之要求,在製作過程中必須將食品徹底煮熟;注意環境及個人衛生,確保食材和食品的儲存及製作過程安全,生熟食品應妥善處理,避免交叉污染。

為配合由多個政府部門聯合舉辦的“2020普法新TEEN地”青少年法律推廣月活動,以及進一步向公眾普及澳門文化遺產知識與《文化遺產保護法》,文化局於今明兩日(10月31日至11月1日)中午12時至下午6時於瘋堂斜巷及美珊枝街5至7號戶外空間舉辦“《文化遺產保護法》推廣嘉年華2020”,現場設有舞台表演、攤位遊戲、講座及工作坊等,活動免費入場,歡迎市民到場參與,感受嘉年華的熱鬧氣氛。

開幕禮於今日(10月31日)下午3時在瘋堂斜巷舉行,由文化局局長穆欣欣、法務局局長劉德學、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宣傳文化部副部長殷汝濤、文化局副局長梁惠敏、司法警察局社區警務及公共關係處處長鄭寶湘、教育暨青年局教育研究暨教育改革輔助處處長鄭錫杰、消防局研究及策劃廳副一等消防區長黎嘉韻及治安警察局公共關係處副警司卓高弛主禮,文化遺產委員會委員李熙爗、梁頌衍、蔡田田、江淳、譚志廣,文化遺產廳廳長蔡健龍、文化遺產保護處處長何卓鋒出席觀禮。開幕禮上,文化局局長穆欣欣分別向活動協辦單位,包括澳門旅遊學院特邀副教授及旅遊企業管理及文化遺產管理課程主任沈毅孟博士、澳門文物大使協會會長柯浩然等致送感謝狀,以表謝意。

《文化遺產保護法》於2014年3月1日正式生效,為推動社會各界認識及共同保護澳門珍貴的文化遺產,文化局一直以多種方式及渠道宣傳文化遺產及相關的保護資訊。今年“《文化遺產保護法》推廣嘉年華2020”由文化局、消防局、司法警察局、治安警察局合辦,並由澳門旅遊學院、澳門文物大使協會及澳門文化遺產協會等多個本地文遺團體及高校協辦,為市民帶來豐富有趣的節目。當日活動包括以文遺為主題的遊戲攤位及講座、音樂和舞台表演、體驗文物修復的互動工作坊、“Fun享文遺”童趣填色及兒童彩繪工作坊、“3D景點模擬拍照區”等, 讓市民在欣賞表演、參與遊戲及贏取禮品的同時,加深對本澳文化遺產的瞭解和對《文遺法》的認識。活動首日吸引不少市民參與,現場氣氛熱鬧。

一連兩日的嘉年華將於11月1日下午6時結束,歡迎市民踴躍參與,活動詳情可瀏覽文化局網頁www.icm.gov.mo。為做好防疫工作,文化局在活動期間將加強場地的清潔及消毒,參與活動的市民必須佩戴自備口罩、接受體溫探測,並出示當天的個人健康碼,配合現場的人流控制措施。

2020年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澳門考區客觀題考試,已於10月31日在法律及司法培訓中心舉行。考試期間,中國法律服務(澳門)公司總經理梁剛到場檢查考試組織工作。司法部透過遠程視頻巡查系統對考區進行檢查與指導,並對澳門考區考場的佈置、疫情防控措施落實,以及法務局考務組織實施工作給予肯定。

今年澳門考區共有58人報考,51名考生出席了客觀題全部科目考試,出席率87.9%。